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大纲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痞、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表现及其临床(3)问疼痛问疼痛的性质:胀痛、刺痛、走窜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 、重痛、痠痛、掣痛、空痛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医诊断方法和技巧,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从而合理进行治疗。
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套系统而全面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以确保学生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核心概念,包括望、闻、问、切、辨证、分析等内容。
2. 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在中医诊断技能上的实践能力,包括病史收集、观察诊断、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辨证等技能。
3. 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准确的疾病诊断,并能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教学内容1. 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1.1 中医病因学1.2 中医病机学1.3 中医病证学1.4 中医辩证学2. 望诊与触诊2.1 望诊方法及要点2.2 脉诊方法及要点2.3 舌诊方法及要点2.4 面部诊断方法及要点3. 闻诊与问诊3.1 闻诊方法及要点3.2 问诊方法及要点3.3 病史收集与分析4. 切诊与辨证4.1 切诊方法及要点4.2 辨证方法及要点4.3 辨证论治原则5.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1 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2 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3 常见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4 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四、教学方法与要求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
2. 技能训练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和病例讨论,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真实的临床诊断操练。
3. 诊断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病案的诊断实践,积累实际经验,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教学评价采用考试、病案分析、临床操作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1. 教材:《中医诊断学教程》《中医诊断学导论》2. 参考资料:《临床中医诊断技巧与操作》《中医诊断学案例精选》六、实施方案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期内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形成闭环式的教学体系。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根底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区分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局部,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根本理论与根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区分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根底。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根底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严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展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根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根本法那么。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根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开展概况。
四诊第一章望诊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根本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根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七、熟悉望排泄物、分泌物的根本内容。
八、了解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掌握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识别及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一、熟悉正常声音的上下、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各种病变声音的概念和临床意义.三、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一、熟悉问诊之目的和意义;掌握问诊的方法及考前须知。
二、掌握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症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
它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求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技能,掌握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1.诊断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初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6.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望诊【目的要求】1.掌握五色所主病证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掌握常见异常形态及肢体运动障碍的特征及意义。
2.熟悉头面五官、皮肤、二阴、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3.了解望神、小儿指纹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1.望诊的概念:望神色形态和望局部诊病辨证的原理、望诊的方法。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的典型表现,识别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望色:正常色泽和病色的区别,面部色诊的分属部位,五色所主的病证。
4.望形体:强弱、胖瘦、常见畸形等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望头面与发、望目、望鼻、望耳、望口与唇、望齿龈及咽喉的基本内容,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7.望肢体:望颈项、望胸胁、望腹部、望背部、望腰部、望四肢等的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8.望二阴:望前阴、望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斑、痈疽、疔疖等的表现及一般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14 讲 1.掌握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
五 2.诊脉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
授 象的特征,常见脉象(浮、沉、迟、
章 诊脉的时间、体位、指法。
数、实、洪、细、弦、紧、滑、
3.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
举 涩、濡、缓、弱、促、结、代)
义、特征和意义,正常脉象的
例 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结
切 特点,脉象的生理变异。
验 要求学生体会。
践 脉象特征并体会“胃”“神”“根”
课 2.结合实例说明异常脉象及临
的意义。
床意义。
实验二:使学生初步掌握常见脉
的脉象特征和疾病间的关系。
第 1.八纲辨证的概念与临床意 8
8 讲 1.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掌握八
六 义。
授 纲各纲证候的概念、一般证候的
章 2.八纲基本证候:表里辨证、
八 运用范围及意义。
机特点,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
章 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
念、证候表现和病机分析、辨证
机特点,常见证(心气虚证、心
要点。
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
脏 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
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腑 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2)问汗 内容包括有汗、无汗、出
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 及兼症等。
表证辨汗:可了解外邪的 性质。无汗多因外感寒邪所致; 有汗多因外感风邪(太阳中风 证的感受风邪及温热病的感受 风热之邪)所致。
里证辨汗:应区别自汗、 盗汗、大汗的不同及其临床意 义。
局部辨汗:头汗、半身汗、 手足心汗的临床意义。
的含义。
步介绍症、病、证的概念。
中医诊断教学大纲

7.脏腑兼证的普遍性和一般规律,常见兼证(心肾不交证、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火犯肺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20
20
1.掌握各脏腑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掌握各脏腑常见证的概念、证候表现和病机分析、辨证要点。
3.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
寒(恶寒、畏寒、恶风、寒战)、热(微热、壮热、潮热、五心烦热、骨蒸劳热)的概念。
恶寒发热的类型: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问汗
内容包括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出汗部位、出汗多少及兼症等。
表证辨汗:可了解外邪的性质。无汗多因外感寒邪所致;有汗多因外感风邪(太阳中风证的感受风邪及温热病的感受风热之邪)所致。
小便:小便的异常表现为尿量、尿次及排尿感异常。在寒热虚实方面应予鉴别。尿量增多、尿量减少、小便频数、癃闭、小便涩痛、小便失禁、遗尿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9)问妇女
通过月经的期、量、色、质的变化,痛经的特点,带下的量、色、质及气味的变化来判别疾病的寒热虚实,常见症状表现及临床意义
12
12
讲授
举例
1.掌握问诊的内容,常见现在症的内容。
2.熟悉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意义及运用范围。
3.了解脏腑之间的发病关系。
4.初步学会运用脏腑辨证的知识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第
八
章
脏
腑
辨
证
1.脏腑辨证的概念,基本方法,运用范围及意义。
2.心与小肠病的病变范围和病机特点,常见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辩证要点。
中医诊断学

2
三、 课程主要教学内容
绪 论 课时:共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掌握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熟悉“症状”“体征”“症”“病名”的含义。 、 、 、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熟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一、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辨证、诊病、病案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六、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思考题: 1、试述病、证、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 2、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第二章 望 诊 课时:12 课时,其中课堂讲授 10 课时,实验 2 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了解望神的概念;掌握得神、少神、失神、假神和神乱的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望神的原理。 了解望色的概念;掌握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掌握五色主病的内 容和临床意义;熟悉望色与泽的临床意义;了解望色十法的内容;了解望色诊病的原理及面部分 候脏腑的理论。 熟悉望形体的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形诊病的原理。 熟悉望态的内容和临床意义;了解望姿态诊病的原理。 一、望诊的概念,望诊的方法,全身望诊和局部望诊诊病的原理。
4
一、问寒热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问汗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三、问疼痛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七、问饮食口味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十、问小儿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问诊实验 思考题: 1、 何谓恶寒、畏寒、恶寒发热?各见于何病证? 2、何谓自汗、盗汗、战汗、绝汗?各见于何病证? 3、试述不同性质疼痛的特点和成因。 4、何谓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 5、何谓除中?除中的成因如何? 6、何谓便秘?便秘的成因?何谓泄泻?
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国交等专业使用)随着国际间经济、文化、科技活动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学,以其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正得到迅速传播。
切合教育部教学要求,为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中医国际交流专业开展中医基础课的双语教学显得尤有意义。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干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
其核心内容是诊法与辨证,当中涉及的各种语汇既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术语,同时又贯穿出现于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等各科。
该门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及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甚至以后其他双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奠基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程通过双语授课的方式,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医诊断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中医诊断学四诊、辨证及病案等内容及相关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和翻译技巧。
共设置92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将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
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突出重点。
充分运用图片、模型、PPT幻灯片、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影音资料)等教具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
绪论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的表达。
2.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的表达。
3.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中几种著作名称的翻译。
二、教学内容1.明确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内容、方法。
2.诊断的英语翻译。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及症、病、证几个概念的翻译要点。
4.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表达。
5.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是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表达。
6.中医诊断学发展概况中几种著作名称的翻译。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配以英汉对照PPT课件讲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有绪论、四诊、辨证、综合运用四个部分,主要内容为诊法与辨证。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诊察病情、辨别病证及书写病案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中医各门临床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它是一门衔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和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
2、【课程教学要求】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08(其中课堂讲授81学时,临床见习27学时),教学中应注意理论教学和直观教学及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适当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在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二分之一的内容后,可适当安排临床示教与见习,以便及时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临床见习中要注意诊法、辨证与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
绪论
一、掌握中医诊断学、诊法、症、证、病、辨证、辨病、病案等概念的含义。
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法则。
二、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
三、了解中医诊断的发展概况。
四诊
第一章望诊
一、熟悉望诊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观察要点、典型表现与临床意义;熟悉少神与神乱的常见表现及其病机。
三、掌握常色和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望形体、望姿态的基本内容。
五、熟悉望头面、颈、五官、九窍与皮肤的基本内容。
六、熟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及食指络脉的特征与主病。
七、熟悉望排泄物、分泌物的基本内容。
八、了解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掌握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的识别及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
一、熟悉正常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掌握各种病变声音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三、了解病体、排出物异常气味及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问诊
一、熟悉问诊之目的和意义;掌握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掌握问诊的内容: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
三、掌握寒热的概念;熟悉寒热产生的机理;掌握常见寒热类型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汗出的生理意义;掌握表证有汗、无汗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掌握里证汗出常见类型的概念、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理解里证无汗的含义及临床意义;熟悉局部汗出的常见类型及各自的表现特点与临床意义。
五、理解疼痛产生的病机;掌握不同性质的疼痛特点与临床意义;掌握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与临床意义。
六、掌握常见头身胸腹不适的内容及各自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乏力等)。
七、熟悉常见问耳目异常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耳鸣、耳聋、目痛、目眩、目昏、雀盲、视歧等)。
八、熟悉睡眠的基本生理与病理机制;掌握问睡眠的方法;掌握失眠的概念及引起失眠的常见原因;掌握嗜睡的概念及引起嗜睡的常见原因。
九、掌握常见饮食口味异常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十、掌握大、小便的各种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十一、掌握月经、带下的各种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十二、了解小儿问诊的特点。
第四章切诊
一、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掌握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掌握脉象要素;掌握正常脉象的特点及其生理变异。
四、掌握28种脉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五、熟悉相兼脉的概念及常见相兼脉的临床意义;
六、了解真脏脉的概念;了解诊妇人脉和小儿脉的特点。
七、熟悉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的顺逆和从舍。
八、了解按诊的方法及意义;熟悉按诊的内容。
辨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
一、掌握八纲及八纲辨证的概念;了解八纲辨证的源流。
二、掌握表证、里证及半表半里证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和鉴别要点。
三、掌握寒证、热证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鉴别要点。
四、掌握虚证、实证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鉴别要点。
五、掌握阴证、阳证、阴虚、阳虚、亡阴、亡阳的临床表现、证候分析与鉴别要点。
六、掌握八纲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的基本概念。
七、掌握表寒、表热、里寒、里热、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寒、虚热、实寒、实热证的临床表现与证候分析。
八、掌握表里同病、表里出入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九、掌握寒热错杂、转化和真假的辨别要点。
十、掌握虚实转化、错杂、真假的辨别要点。
十一、理解八纲辨证的意义。
第六章病因辨证
一、掌握六淫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二、熟悉疫疠、情志内伤、劳伤、食积、虫积、外伤等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
一、掌握气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二、掌握血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三、掌握津液亏虚和津液内停(痰证、饮证、水证、内湿证)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四、掌握气血津液兼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第八章脏腑辨证
一、掌握肝与胆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二、掌握心与小肠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三、掌握脾与胃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四、掌握肺与大肠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五、掌握肾与膀胱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六、掌握脏腑兼病常见证候的的临床表现和证候分析。
第九章其它辨证方法
一、了解六经辨证的概念;熟悉六经病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熟悉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二、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熟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熟悉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规律。
三、了解三焦辨证的概念;熟悉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熟悉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第十章四诊与辨证、辨病的综合运用
一、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二、熟悉辨证的思维、方法和步骤。
三、熟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了解疾病的概念与辨病的意义。
第十一章病案书写
一、熟悉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
二、了解病案的沿革与意义。
三、了解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3、【理论教学环节安排】
4、【实验教学环节安排】
5、【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
教材:季绍良主编的21世纪课程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导,辅以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临床见习。
能力培养:通过学习本门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并能根据所学辨证理论与方法,对常见病证进行简单的分析与判断,熟悉门诊病历的书写内容及方法。
6、【考核方法和成绩的评定】
平时作业与临床见习占10%,课堂提问与考勤占5%。
期中考试25%。
期末考试60%。
7、【其它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