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2. 《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新人教必修1)
2022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2《风带和气压带》导学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2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和移动规律2.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掌握典型的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3.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学习过程】活动一:熟悉全球大气环流和三圈环流1. 大气环流:指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情境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一,在太阳辐射作用下:〔1〕赤道近地面形成气压,极地近地面形成气压。
〔2〕在此条件下,地球的大气环流呈现的是环流形式。
〔如上图〕 【思考讨论】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2三圈环流的形成自己绘图,完成三圈环流活动二:熟悉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由于三圈环流的存在,在全球形成了相间分布的个气压带和个风带。
【小试牛刀】试在以下图画出“三圈环流和每个风带的风向〞,并填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在赤道附近,形成气压带。
①因素:0 °30 °N60 °N90 °N30 °S 60 °S 90 °S在地区,形成气压带。
②因素:副热带地区形成气压带和副极地地区形成气压带。
活动三: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及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比照“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图〞和“气压带与风带移动示意图〞,思考:【归纳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与的移动一致。
2.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形成的影响〔结合地图册p26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归纳总结】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与分布3.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水比热容,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较;而陆地比热容,升温和降温速度都较。
同一高度,温度高那么气压相对较;温度低那么气压相对较〔2〕海陆分布对气压中心形成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1月和7月分别形成不同的上下压中心。
读图完成下表:思考: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大致仍呈带状,试分析原因?4.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季风环流〔1〕季风的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知识结构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
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
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
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2、素质教育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
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目的(一)课标要求: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差。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新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Word版含答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3.解释气压带和风带以及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4.灵活运用气候的相关知识分析具体的案例。
5.通过案例分析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第1课时课前预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三圈环流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7个气压带(2)6个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随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冬季。
课堂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土,造成美国西部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2)如果地球自转,南、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是怎样形成的?(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征?读教材P35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问题:(1)读图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规律?(2)若黄赤交角变为0°,气压带、风带还会移动吗?课堂练习1.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B.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C.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D.赤道低气压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2.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3.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4.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
新教材 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新教材人教版地理一师一优课必修一导学案:2.2《气压带和风带》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21.4《气压带和风带》导学案自学目标:1.学会绘制气压拎和风带原产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自学重点:气压拎、风带的原产规律与季节移动。
自学难点:1.气压拎、风带的原产。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读图绘图。
学习过程:一、气压拎和风带的构成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________的状态。
1.大气环流成因: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______不同,造成高低纬度间产生_________,从而引发大气运动。
意义:促进了_________间、间的____和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平衡,就是影响各地_______和______的关键因素。
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假设:地表均一不考量地球不进动(此时: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在右图标示充分反映气流运动方向的箭头。
在右图右侧地球表面上的将近地面和对流层顶上标示出大气运动方向的箭头,则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将近地面气压的多寡。
结论:________环流在右图中填注各气压拎、风带的名称(可以Steno,只写下关键字),用箭头则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伸展的箭头则表示偏移后的风向。
合作探究:(1)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与否能保持?为什么?(2)假设:地表均一太阳直射点不移动(此时:影响大气运动的因素除_______________外,还要考量_______________力)(3)各气压拎的构成原因相同吗?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气压拎②的构成原因就是,属促进作用;气压拎③的构成原因就是,属促进作用,④也属促进作用构成。
结论:________环流―――将近地面的整体表现为:___个气压拎,___个风带2.气压拎和风带在原产上存有什么特点?气压拎和风带原产,南北半球原产。
【高一】2.2 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学案(人教版必修

【高一】2.2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高一】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学案(人教版必修2.2首次形成气压区和风区的学习计划(人民教育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
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区和风区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①________________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状态的长期趋势。
(2)成因:③________的纬度差异,造成高低纬度间的④________,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输送和交换热量。
2.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压力区和风区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下图所示)(1)三圈环流原因:⑤ 在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⑥__________ 共同行动的结果。
组成:a⑦________、b⑧________、c⑨________。
(2)压力区和风区的分布气压带:a⑩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风向e区?F区,风向?G区,风向是风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的直射点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___,冬季偏南。
我的怀疑1.2.3.探索气压区和风区的形成探究材料教材p33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教材p34图2.10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释放的许多氢气球炸弹飞到了美国,在美国西部造成森林火灾,并在美国人民中引起恐慌。
1.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也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的热力环流会怎样?2.如果地球自转,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压力区和风区是如何形成的?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征?[案例研究1]阅读下图并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优秀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2.2气压带微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 ]1.认识三圈环流地影响要素,气压带、风带地名称与散布.2.掌握气压带、风带地成因、季节挪动规律.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1.大气环流(1) 观点:① ________________ 地大气运动,它反应了大气运动长期间地②________状态 .(2)成因:③ ________地纬度差别,造成高低纬度间地④ ________,驱遣大气不停地运动、输送和互换热量 .2.三圈环流地形成随和压带、风带地散布(以北半球为例,以以下图 )(1)三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地⑤________和⑥ __________ 共同作用地结果.构成: a⑦________、 b⑧ ________、c⑨ ________.(2)气压带、风带地散布气压带: A ⑩____________ 、 B? ________________ 、 C? ________________ 、 D?____________.E? 带,风向为 ? 风风带F? 带,风向为 ? 风G? 带,风向为 ? 风3.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1)原由:太阳直射点随 ? ________而南北挪动 .(2) 挪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对比,气压带微风带地地点大概夏天________,冬天偏南 .我地迷惑1.2.3.研究点一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研究资料教材 P33图 2.9 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地热力环流,教材P34图 2.10 地球上地气压带微风带 .“ 二战” 期间,日本开释地众多氢气球炸弹飞落到美国本地,造成美国西部丛林大火,惹起美公公众惊慌 .1.假定地球表面是均匀地,也不考虑地球自转地影响,全世界地热力环流会如何?2.假如地球自转,南、北半球地气压带微风带是如何形成地?3.气压带微风带地散布有什么规律,各有什么特点?【考例研究1】读以下图,达成以下问题.(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该图表示北半球 ______季时地大气环流状况,判断原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般地说 A 地比 B 地降水量 ____________ ,原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 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 ________________.为何 C 气流与 D 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C 与 D 之间形成地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 ,该气压带是 ________原由形成地 .研究点二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研究资料教材 P35图 2.11 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 .1.读图剖析,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有什么规律?2.若黄赤交角变成0°,气压带、风带还会挪动吗?【考例研究2】7 月份主要散布在北半球, 1 月份主要散布在南半球地气压带是()A .副极地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赤道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巧学速记 ]1.图解气压带、风带地形成与散布(以北半球为例 )全世界气压带风带地形成与散布能够分为四步来看:第一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不自转——单圈闭合环流,是在单调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作用下形成地 .如图 1 所示:第二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三圈环流,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力地共同作用下形成地,如图 2 所示:图 2第三步:气压带与风带地纬度散布,如图 3 所示:图 3注: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倾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地.第四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运动——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挪动,如图 4 所示:图 4特别提示 (1) 因为地面冷热不均,近地面形成地低、高气压,称为热力型气压.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2) 因为气流运动造成地气压称为动力型气压.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涨、气压降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辐散下沉、气压高升,如副热带高气压带.2.图示全世界气压带微风带地挪动气压带、风带地形成和散布,是以太阳直射赤道为前提地.实质上,在地球公转地过程中,太阳直射点每年都在有规律地南北挪动,由此产生了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现象.反省小结重要知识点要点点总结我地反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地散布是考察地要点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地季节挪动常和日夜长地季节挪动短地变化联合起来出考题课前准备区①全世界性地有规律②均匀③太阳辐射④热量差别⑤受热不均⑥地转倾向力⑦低纬环流⑧中纬环流⑨高纬环流⑩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 极地高气压带 ? 东北信风 ? 东北 ? 流行西风 ? 西南 G? 极地东风 ? 东北 ? 季节变化偏北讲堂活动区研究点一1.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地状况下,在极地与赤道之间形成单圈环流.2.气压带微风带地形成(1)影响要素①太阳辐射惹起地高、低纬度之间地冷热差别,是大气环流产生地根来源因.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产生地直接原由和原动力,加上地转倾向力地存在,促成了“三圈环流”地形成 .(2)形成3. (1) 气压带地散布及其特点对照(2)风带地散布及其特点对照考例研究1(1)冬气压带、风带地点偏南(2) 多 A 地流行西风,降水许多(3) 副热带高气压带 C 气流轻于 D 气流副极地低气压带动力分析由图可知,此时气压带、风带地点偏南,北半球应是冬天.A 地处流行西风带,降水较多 .B 地是东北信风带,干燥少雨.C 是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地暖轻气流,因此碰到来自极地地冷重气流 D 时向上爬升 .C 与 D 之间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属动力原由形成地.研究点二1.因为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地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挪动,惹起气压带微风带地季节挪动.在北半球,与二分日对比,气压带微风带地地点大概夏天偏北,冬天偏南.2.若黄赤交角变成0°,则太阳一直直射在赤道上,气压带微风带不挪动.考例研究2C[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地挪动而挪动,北半球大概是夏天北移,冬天南移.在南北半球之间挪动地气压带只有赤道低气压带.]。
【高中地理】地理:2.2. 《气压带和风带 》学案(新人教必修1)

地理必修1人教版2.2.气压带和风带学案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1、大气环流指。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
(假设前提:a阳光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o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移,冬季移。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北太平洋形成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北太平洋形成高压。
6、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冬季夏季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成因风向性质东亚季风冬季:夏季:冬季:夏季:南亚季风①;②冬季:夏季:冬季:夏季: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9、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气候气候气候怎样学好高中地理的方法技巧地理是高考文科的必考科目之一,但实质上地理是个半文半理的学科,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思维都要与其他科目不同。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技巧,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首先是自然地理,自然地理于我而言几乎是整门课最难的部分,有很多计算,对于文科生来说绝对是个难点。
对于自然地理,首先要熟记书上的计算方法,平时要养成多看书的习惯。
不需要整天去死记硬背,只要在每天早起十分钟左右,看看书本知识。
其次是做题,做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做的题量不用太多,需要培养的是做题的感觉。
做题要仔细阅读题目,抓住每个信息点来解题。
碰到不会做的题目一定要主动找老师同学帮忙,不懂就问,不要因为害羞就错过学习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1人教版
2.2.气压带和风带学案
考试说明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大气环流指。
2、请用图示意一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前提:a地球不自转;b阳光直射赤道;c地表均匀。
)
3、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画出风向。
(假设前提:a阳光
直射赤道;b地表均匀。
)
o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的移动。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移,冬季移。
5、海陆分布对气压场的影响:由于差异,冬季亚欧大陆形成高压,北太平洋形成低压;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北太平洋形成高压。
6、在下图中分别注出亚欧大陆和北太平洋的气压名称,并画出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冬季
夏季
7、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成因
风向性质
东亚季风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①;
②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8、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气候成因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9、读下列三种气候类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判断气候类型。
气候气候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