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合集下载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上海市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上海市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上海市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11-14(一)规划范围:本风貌区范围为由民主街-沪宜公路-德华路-规划道路东侧所围合的区域,总面积为20.40公顷。

本规划范围即为本风貌区的范围。

(二)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3、《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2003年4、《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5、《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2005年(三)规划目标:(1)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街道风貌,梳理空间结构,挖掘文化内涵,强化老街地区的历史风貌与特色。

(2)通过对风貌区的土地使用进行调整,使城镇的功能布局趋于合理,使双塔地区的区位价值得以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效应。

(3)通过对该地区建筑环境的利用与整治,改变建筑景观不协调、建筑品质不高的现状,并结合云翔寺及其周边地区的已完成的改造,复兴南翔城镇传统商业中心区。

(四)功能定位:本风貌区确定为以宗教活动、文化休闲、旅游观光以及商业和服务业有机结合的城镇传统服务地区。

本规划着重对本风貌区全面提升文化品质和环境品质,同时保留部分居住功能,优化拓展商业服务功能,复兴城镇传统中心。

(五)风貌特征:上海市南翔双塔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嘉定区南翔镇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城区。

本风貌区以始建于五代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翔双塔及近期恢复的云翔寺等宗教建构筑物为中心,横沥河、走马塘两河道穿越基地而过,两岸风貌具有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沿共和街、人民街、胜利街等街巷及河岸保存有一定数量清代至民国时期传统建筑群,传统建筑包括民居及商业店铺等建筑类型。

本风貌区集中反映了上海郊区以重要宗教场所和商业街市结合形成城镇中心的传统江南城镇风貌特点。

(六)主要规划控制指标:1、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控制本次规划将风貌区内的建筑按保护与更新类别确定为五大类,分别为:保护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一般历史建筑(1975年以前建造)、必须拆除的建筑、其他建筑(1975 年以后建造)。

松江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松江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

松江古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和《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精神,我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得到区四套班子领导的充分重视,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

感奋之余,抒发一孔之见。

一、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意义在本区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中,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蕴含着上海之根特有的精神财富;历史文化风貌区中的文化遗产,是千秋万代松江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

作为城市记忆、城市生命符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具有历史文化传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

韩正市长指出,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

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上海城市规划局对来上海的外国友人作过调查,外国朋友对上海记忆犹新的地方有三处:一是豫园,二是外滩,三是新天地。

上海数以万计的高楼没有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而这三处作为城市文化的生命符号,谱写出史诗般的城市经典乐章。

在大拆大建之后,划定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意义显而易见。

二、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基本概况2005年10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上海市郊区及浦东新区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其中松江历史文化风貌区共有三处:一是占地面积66公顷的松江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二是占地面积30.7公顷的松江府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三是占地面积13.2公顷的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三处共计占地面积为109.9公顷,1648.5亩土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

从目前情形来看,上述三处,以松江仓城和泗泾古镇二处相对原汁原味;以历史的、文化的、原始风貌的标准来考量,又以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地理位置、文化积淀、文物资源、社会影响为先,该区域之中的文物古建筑数量占据松江半壁江山,有一百多处,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登记保护单位81处,标志性的古建筑有颐园、三、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规划定位原则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核心风貌区面积25万平方米,占地约375亩。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中的月份牌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中的月份牌

近代上海历史发展中的月份牌1. 引言1.1 月份牌的起源月份牌起源于19世纪,源自西方的时间概念在近代上海得到传播和发展。

最初,月份牌是为了衡量时间而设置的,以方便人们了解当天的日期和月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月份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城市标识和文化符号。

起初,月份牌的设计比较简单,只有数字和月份的字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月份牌的设计也不断创新,有的还附带了一些风格独特的图案和装饰。

在上海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这些月份牌,它们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月份牌不仅仅是一种时间标记,更是上海城市的象征和记忆,反映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风貌和历史底蕴。

在当今社会,月份牌作为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仍然被人们传承和珍视,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1.2 月份牌在近代上海的作用月份牌在近代上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月份牌作为标志性建筑物和地标,有助于居民和游客找到目的地,提高了城市的辨识度和交通效率;月份牌的设计风格和布局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月份牌的设置和规划也反映了城市管理和规划的水平,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形态的演变。

月份牌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上海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月份牌在近代上海的作用不仅是指引方向和交通标识,更是展现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2. 正文2.1 月份牌的种类和设计在上海的近代历史发展中,月份牌是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符号。

月份牌的种类和设计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文化风貌。

月份牌可以根据材质分为不同种类,包括木质、铁质、铝质等。

这些不同材质的月份牌在设计和制作上都有所不同,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设计理念。

木质月份牌通常采用传统的木雕工艺,图案多为花鸟图案或当时社会风景,展现出一种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

铁质和铝质月份牌则更加现代化,设计简洁大方,字体清晰,符合当时的都市化发展趋势。

亲水案例——徐汇滨江

亲水案例——徐汇滨江
S O
W T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核心商务区
价值界定
区域内的土地价值界定:
公共价值区:龙腾大道以东地区,滨江公共开发空间和商业文化特别发展单元。 一级价值区:龙腾大道以西,云谣路以东区域,景观价值最高。 二级价值区:云谣路以西、云锦路以东区域,交通便利。 三级价值区:云锦路以西区域,作为腹地空间开发与滨江开发的联系枢纽地区。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图名
驳岸设计
既有水岸
活化水岸
活化城市界面
涵容江水
北票码头与南浦站共有的钢筋混凝土高桩码头被改造成亲水平台。码头存在一些宽度0.3~3m不等的缝隙,为了保证游人使用安全,现浇了钢筋混凝土,填补了这些缝隙。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18线仓库和户外露台空间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活动场地照片
活动方式设计
在滨江行进路线上分区域布置了篮球场、攀爬墙、滑板场地和大片的绿地,各具特色的活动空间为各种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概况 历史演变 规划分析 亲水空间
案例分析
徐汇滨江
龙华港桥照片
跨水设计
区位交通优势。 土地资源优势。 岸线资源优势。 科技文化历史资源优势。 产业基础优势。
对接上海城市转型的机遇。 对接后世博效应延伸的机遇。 对接徐汇区发展战略的机遇。
配套设施建设尚未到位。 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薄弱。 区域交通网络有待加强。 旧区居住环境亟需改造。
新兴商务区数量众多,同质化倾向严重 周边产业层次不高,与滨江产业关联性不强 区位优势决定了土地价格较高,大大提升企业的商务成本

上海_完善政府管理机制保护城市历史风貌_伍江

上海_完善政府管理机制保护城市历史风貌_伍江

上海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严格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制度,保护了城市历史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弘扬了都市文化,塑造了城市精神,凸现了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互交融的独特魅力。

上海市现有1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9年、1994年、1999年、2005年先后分四批确定了632处,共2138幢、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的建筑为“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l处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上海确定了中心城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包括外滩、老城厢、人民广场、衡山路———复兴路、南京西路、愚园路、新华路、山阴路、提篮桥、江湾、龙华、虹桥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总面积为27平方公里,占上海市老城区的三分之一。

2005年上海又确定了郊区及浦东新区3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约14平方公里。

一、上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与机制1992年1月1日,开始施行《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地方性政府法令,上海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制度框架自此逐步形成。

该管理办法在其颁布实施后的整整11年时间里一直规范和指导着上海近代建筑的保护工作;但作为一部政府行政法令,其法律地位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该管理办法仅涉及近代建筑的保护,对于城市大规模改造中成片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难以约束。

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讨论研究,2002年7月,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第41次会议通过《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自此,上海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一部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明确了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的原则,即“统一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利用服从保护”;并提出上海的保护工作由单体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并明确应组织编制风貌区保护规划,在法律层面上明确了区域保护的要求;条例规定的保护对象由原先对建于1949年以前的“优秀近代建筑”的保护扩展到对建成30年以上的“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2020年)
返回
END
感谢下载
•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之一) • 国际航运中心
返回
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城市性质、规模
城市性质 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航运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并将逐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规模预测 全市实际居住人口为1600万左右, 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全市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约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规划人口约800万,城市建设用地控 制在外环线以内667平方米范围。
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 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
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 上海港建设的目标是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从国家整体利益
出发,统筹考虑,通力协作,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集装箱枢纽港 建设,核心是建设水深15m以上的深水港区。
4、环境建设和历史文化名 城保护
六个基本形成,即:
• 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经济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 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 基本形成符合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布 局;
• 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 基本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 • 基本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体系。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 济、文化中心,以外环线以 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新 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地 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 市重要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 中等规模城市,人口规模一 般20-30万人;中心镇是 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 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件 较好、规模较大的建制镇, 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 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中国城市发展史

一.名词解释:1. 蕃坊——完全是中国和外国人民之间友好相处,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

其并无明显的界线,更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仍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

[p80]2.邑都——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p11]3.市肆——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集市内一般按不同行业分为若干肆。

[p170]4.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两者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5..坊里——有正方形及矩形,大的面积达80多公顷,小的也有近30公顷。

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

夜间实行宵禁,管制十分严格,除大官及贵族以外,一律在坊内开门。

坊里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

6..关厢——城门外形成的新的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p58]7.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少数呈方形或矩形。

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8.瓦子——接近闹市或城门处,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

[p63]9.塌坊——城市供行商住宿及存储货物的地方。

[p67]10.满城——在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的民族矛盾的加深,在一些较重要的地区封建统治中心城市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

11.四水贯都——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因其河道众多号称“四水贯都”。

[p62]简答题:1.简要介绍大上海计划及其意义。

“大上海都市计划”的内容是将市区建在江湾翔殷路一带;在吴淞口建港,虬江口建新码头;建真如至蕴藻浜的铁路,并与虬江码头联结;建南站,北站,并在江湾另建总站;新区内有行政区,为各种进出口商业机构;其他为住宅区,住宅区幽暗贫富分为甲乙两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是以区(县)政府所在城镇、或依托重大产业及城市重要
基础设施发展而成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新城11个,分别是宝山 、嘉定、松江、金山、闵行、惠南、青浦、南桥、城桥及空港新 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规模一般为20~30万人
中心镇:是由市域范围内分布合理、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条
件较好的集镇,依托产业发展而成的小城市。规划朱家角、泗泾 、周浦(康桥)、奉城、枫泾、堡镇、南翔及罗店等22个左右中 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一般为5~10万人 (现状约170个)。规划约80个左右的一般镇,人口规模一般为 1~3万人。
保护内容
保护原则
风貌保护
3
住宅发展规划
中心城的建设采取了以下规划原则: “中心城—分区—地区—居住区” 使每个分区都具有居住、工作、劳动、学习、游憩 和发展经济、科技、教育,加强行政管理等功能, 并使新区为邻近的旧区提供住宅建设条件。
在住宅建设中,配建相应的人防工程,新居住区的地下人防 工程尽可能结合地面建筑,建成地下连通的设施。 远期将建造一些与地下铁道相通的大型地下商业街、救护站、 油粮库、车库、冷库等地下建筑。 在旧区重点改建地段、新区各级公共活动中心附近、地质条 件较好的地区,多建一些高层住宅,并建造一批办公、商业、 居住等相结合的高层综合楼。
1
近代上海
(1919-1949)
岳宏坤1909140212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 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 造(1843~1927)
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 盛(1843~1895) 1840~1842年《南京条约 》,规定上海为中国5个通 商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式 开埠通商。标志着上海城 市近代化的开始
县城濒临浦江, 城里河洪密布,城 中另一个特点是桥多
1
历史变迁
1843年上海开埠后,1845年 英租界首先在县城北郊的洋泾 浜(今延安东路)建立 1848年美租界在虹口建立 1849年法租界也在护城河(今 人民路)以北,洋泾浜以南的 地方建立 租界的商业经济发展很快,仅 几年后,租界内的商业贸易已 有替代老城厢之趋势。上海的 经济中心向北转移
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着重保护好现有的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优秀近代建筑保护 单位、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心城11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以 及郊区历史文化名镇。后者着重继承和发扬优秀健康的地方传统 文化、民俗民风、戏剧曲艺、民间工艺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文脉,保护名城特色,保 护及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 区域整体风貌的保持与延续,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的整治 ;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要求,在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或者在 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不破坏原有环境风貌。 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 中心城旧区风貌保护是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的重要内容,对中心城旧区中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有 保护价值的花园住宅、公寓、新式里弄、旧式里弄及其他有特色 的建筑进行保护。规划确定234个完整的历史街坊、440处历史 建筑群,保护的历史建筑总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
魔都—上海
上海历史规划简介
中国城市建设史历史文化名城介绍
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
目 录 CONTENTS
一.古代上海 二.近代上海 三.现代上海 四.未来上海
1
古代上海
(1919年以前)
张海涛 1909140201
1
总述
上海最早从东海之滨 的小渔村开始,因港 设县、以商兴市。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设上海县至 今,建城已有725年 的历史。 1843年上开埠成为城 市近现代化的起点。 城市空间从老城厢拓 展至租界(32.4平方 千米),进而向外蔓 延,形成租界和华界 共存的局面。在此后 173年的历程中,随 着外部政治经济环境 的变化,上海的城市 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 调整,并逐渐形成今 天的城市空间的格局 。
1
历史变迁
北宋嘉定时期到民国期间,上海的版图不断扩大。长江口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岛屿,崇明 岛由几个小岛分散排布到逐渐连成一体
1
历史变迁
清代, 上海城厢市政建设发展更快 主要街巷在康熙年间有25 条, 嘉庆 年间增至63 条, 同治年间多达80 条 城内街巷如网, 太平街为最宽阔的 大街
1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 浅(1945~1949) 欧美近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主导了中国近代 城市规划 田园城市理论、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理论、 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等都被引入中国, 成为一些大城市重建与恢复规划的范型 1946年《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中规定了用邻 里单位构成市区的最小单元。有区域规划理论 的运用,规划中还设置了若干卫星城镇,疏散 过剩人口 人口规模推算为1000万人;绿化及农田环形地 带,卫星城 大上海都市计划一稿土地使用总图初稿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大上海都市计划二稿》显然是受 田园城市和有机疏散理论的影响
《大上海都市计划三稿初期草图》仍运用了有机疏 散理论、卫星城理论、绿地带理论、区域规划理论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3
现代上海的规划
(1999-2020)
李卉淼 1909140220
3
近现代上海
1949年12月,政务院邀请苏联专家希马柯夫、巴莱尼柯夫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 和管理工作;
1
上海老城厢
• 座落在黄浦江边上的上海老城厢,面积 约2平方公里,是大上海的发端,也是上 海城市建设发展的见证
• 上海老城厢在历史上是指晚清以来人们 对上海县治的习惯称谓,是与租界新城 区相对而言的。其区域范围,不仅包括 原城墙以内的行政区和商住区,也包括 东门外沿黄浦江的商业码头区
1
历史变迁
从晋代到唐代上 海地区基本隶属 吴郡,长江口的 地方还没形成今 天的崇明岛,从 唐代开始长江口 开始有岛屿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 上海地区隶属吴 越
1992年,在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发表以后,上海又出现了1993~1995年三年 大变样的新局面
3
近现代上海
现代上海是中国国家的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2400多万,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 航运中心,黄浦区、浦东新区等15区、1县,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
3
上海市的总体规划
一个龙头:浦东开发开放 三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 城市发展规模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规模,引导中心城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疏解202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 ,其中,非农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规划人口约 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560万。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 市局部地区规划
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 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
《上海市分区计划》将整个上海城划分 为五大区域:行政区、工业区、商港区 、商业区和住宅区,
1927年。最早注意到上海的重要、要把 上海建成东方第一大港的国际商港城市 、且拟有“大上海建设计划”的是孙中 山先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道光二十五年 道光二十八年 道光二十九年 同治二年(1863年) 中华民国1912年 1914年
1
城市起源
元朝行政区划图
虽然现代考古已经证明上海文明史可以远溯至6 0 0 0 年以前, 然而今黄浦区老城厢才是上海历史直接的发祥地。 北宋时期, 朝廷设立了负责酒类专卖的官方机构——上海务。 南宋时期,朝廷设立了上海镇、上海镇襟海带江, 原野衍沃, 川陆之产兼而有之。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公元1 2 9 1 年) 中央政府批准设立上海县, 次年正式建县
集镇:由现有建制镇根据区位、交通、资源条件等适当归并而成
3
交通规划
对外交通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
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 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上海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3
上海市的总体规划
形成'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及由沿海发展轴、沪宁、沪杭发展轴和市域各级城镇等组成的'多 核、多轴'空间布局结构。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镇体系的
主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外环线以内地区作为中心城范围,人口控制在800万人, 城市建设用地600平方公里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 发展(1895~1927)
1895年,华界的既有城市 改造主要是以马路主义城市 建设模式为基本范型
1895年这之后,上海对既 有城市的改造主要就是街一 马路一马路网的改造。以改 善城市凌乱的环境和交通状 况。可以说马路主义建设模 式是上海既有城市改造时期 的主要特征
3
交通规划
上海轨道交通,又称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 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大陆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上海轨道交通规划与 已建轨道交通对比,可以看出上海的轨道交通还没有达到规划的要求,现已有十四条线被启用。
3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上 海 市 中 心 区 域 分 区 计 划 图
2
近代上海规划的历史
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 续(1937—1942)
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编制《上海新都市 建设计划》
在城市规划阶段上,日本采取了与国民政 府相同的顺序,以原上海特别市政府编制 的《大上海计划》的新市中心区为中心, 划分十种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