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之道路交通安全要素及其特征
道路交通安全基本知识详解分析

道路交通安全基本知识详解分析第⼆讲道路交通安全基本知识1、道路交通安全定义及特点道路交通安全是指在道路交通活动中,能将⼈⾝伤亡或财产损失控制在可接受⽔平的状态。
意味着⼈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是可以接受的,若这种可能性超过了可接受的⽔平,即为不安全。
特点:1)道路交通安全是在具有⼀定危险条件下的状态,并⾮绝对⽆交通事故发⽣;2)不是瞬间的结果,⽽是对交通系统在某⼀时期、某⼀阶段过程状态的描述;3)绝对的交通安全的不存在的,交通安全与不安全只是⼀个相对的概念;4)不同的时期与地域,可接受的损失⽔平是不同的,因⽽衡量交通系统是否安全的标准也是不同的。
2、道路交通事故的定义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技术研究和应⽤实践最直观的⽬的是尽可能使道路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伤害和损失最低,从⽽达到安全、快捷、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系统⽬标。
也就是说,道路交通安全技术研究和应⽤实践的核⼼问题是道路交通事故。
因此,谈论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必须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内涵有明确的认识。
中华⼈民共和国第⼗届全国⼈民代表⼤会常务委员会于2003年10⽉28⽇通过了《中华⼈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2004年5⽉1⽇起施⾏。
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内涵给予了明确的定义:道路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
这⼀定义⽐较符合我国现阶段道路交通的发展状况和管理需求,定义包含车辆、道路、运动、原因、事态和后果六⼤要素。
(1)车辆,是指机动车和⾮机动车。
车辆是产⽣交通事故的主体和前提条件,即在交通事故产⽣的各个条件中,必须触及到车辆,没有车辆的参与则不能称其为交通事故。
如⾏⼈在道路上⾏⾛,发⽣与车辆⽆关的意外事件(如跌落或碰撞其他物体)致伤或致死等,不属于道路交通事故。
(2)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的地⽅的总称,包括⼴场、公共停车场等⽤于公众通⾏的场所。
道路是产⽣交通事故的承载体和基本条件,在这⾥其有⼀个⽐较明确的特性,即社会性、开放性。
交通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三要素

驾驶人
二、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特性
(二)反应特性。
反应是由外界因素的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行为过程。它包括驾驶员从视 觉产生认识后,将信息传到大脑知觉中枢,经判断,再由运动中枢给手脚发出命令, 开始动作。知觉——反应时间是控制汽车行驶性能最重要的因素。反应时间的 长短取决于驾驶员的素质、个性、年龄、对反应的准备程度以及工作经验。另 外,驾驶疲劳会引起反应时间增长、反应变慢,驾驶员的处理能力下降,易造 成交通事故,所以对疲劳驾驶应引起足够重视。
驾驶人
驾驶员的视觉机能 视力随速度的增大而迅速降
低,如图所示动视力与驾驶员年 龄有关,年龄越大,动视力越差。
视力还与亮度、色彩等因素 有关。同时,视力从暗到亮或从 亮到暗有一个话应过程。
驾驶人
驾驶员的视觉机能
2.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空间范围 称为视野。视野受到视力、速度、颜色、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静视野范围最大,随着车速增大,驾驶员的视野明显变窄,注视点随 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
驾驶人
驾驶员的视觉机能 1.视力。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辨别物体形象的能力称为视力,视
力可分为静视力、动视力。顾名思义,静视力即人体静止时的视力。 驾驶员在考取驾驶执照时,检查的是静态视力——两眼各为0.7 以 上,或两眼裸视力不低于0.4,但矫正视力达到0.7以上,无红绿色盲。 然而,汽车在行驶时,驾驶员观测道路上的任何障碍物,都是在具有 一定相对速度条件下进行的,此时驾驶员的视力为运动视力——动 视力。
乘客
心理空间对乘客的影响
每个乘客都有一定的心理空间要求。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他(她) 周围划出的,确定为自已领域的不可见区域。当个人的心理空间遭到 外界不该闯入的人或物的侵袭时,人的心里会感到压力、厌恶、排斥。 乘车拥挤不但消耗人的体力,而且给乘客心理上造成额外的压力。
道路交通安全知识

道路交通安全知识一、道路交通安全基础知识1、道路交通系统基本要素道路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是指人(包括驾驶人、行人、乘客等)、车(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等)、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和环境(路外的境观、管理设施和气候条件等)。
在四要素中,驾驶人是系统的理解者和指令的发出者及操作者,它是系统的核心,其他因素必须通过人才能起作用。
四要素协调运动才能实现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要求。
2、各种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①客货运输车辆的安全运行要求运输车辆的安全要求。
车辆满足安全行驶要求是减少交通事故的必要前提。
行驶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指车辆本身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与车辆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结构尺寸、视野和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事故后,车辆本身所具有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货物受损的能力。
提高机动车被动安全性的措施有:配置安全带、安全气囊、安装安全玻璃、设置安全门、配备灭火器等。
旅客运输安全运行要求。
客运班车、旅游客车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线路、站点和班次运行,不得擅自变更或者停运。
客运经营者应当按照客票标明的日期、车次、地点运送旅客,无正当理由不得中途更换车辆、停止运行或者将旅客移交他人的车辆运送,不得违反规定超载运输。
旅客必须持有效客票乘车,不得携带易燃品、易爆品及其他违禁品进站、乘车。
货物运输安全运行要求。
道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根据拥有车辆的车型和技术条件,承运适合装载的货物;运输货物装载量必须在车辆标记核载重量范围之内,超载的货物运输车辆必须就地卸货。
危险货物和大型物件运行车辆,应当到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搬运装卸危险货物和大型物件,应当具备相应的设施和防护设备,并到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搬运装卸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搬运装卸,禁止违章操作。
客货运输车辆驾驶人安全运行要求。
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基本特性

编号:SM-ZD-37021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基本特性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基本特性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1.公路交通的基本特性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是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及居民)、车(包括客车、货车、非机动车等)、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
本节介绍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交通特性及相互关系。
1)驾驶员的交通特性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主要是眼、耳)从外界环境接受信息,产生感觉(视觉和听觉),然后通过大脑一系列的综合反应产生知觉。
知觉是对事物的综合认识。
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所谓“深度知觉”,如目测距离、估计车速和时间等。
最后,驾驶员凭借这种“深度知觉”形成判断,从而指挥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起控制作用的是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反应特性。
2)车辆交通特性汽车在一定条件下正常行驶所具有的工作能力就是汽车的使用性能,和交通安全相关的主要包括动力性、制动性、操控稳定性等,此外还有燃油经济性、可靠性、舒适性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3)道路特性道路分类。
道路,是提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
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等。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知识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知识道路交通安全是指保证道路交通畅通,并使参与道路交通的各方遵守交通规则,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保护行人和车辆的生命财产安全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在现代社会中,交通事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每年都会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知识和意识对于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交通规则和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和标志是交通安全的基础。
交通规则是指道路交通参与者在道路上行驶时必须遵守的规定,如停车让行规则、超车规则等。
交通标志是指在道路上设置的各种指示标志,如交通信号灯、行人过街标志等。
了解和遵守交通规则和标志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 交通环境的安全因素:交通环境的安全因素包括道路、交通工具和交通组织等多个方面。
道路的安全因素包括道路的宽度、线形、坡度等,合理设计道路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交通工具的安全因素包括车辆的制动、转向、照明等设备的安全性能,车辆的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驾驶人和乘车人的安全。
交通组织的安全因素包括交通信号灯的设置、道路标线的维护等,合理的交通组织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顺畅性和安全性。
3. 驾驶员的安全行为:驾驶员是道路交通安全的最直接参与者,他的安全行为直接关系到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驾驶员的安全行为包括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不酒驾、不疲劳驾驶等。
此外,驾驶员应具备良好的驾驶技能和观察力,以及正确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
4. 乘客和行人的安全规范:除了驾驶员外,乘客和行人也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参与者。
乘客应遵守交通规则,正确使用安全设施,如系好安全带、不乱扔物品。
行人应走人行道或人行横道过马路,不闯红灯、不随意穿越马路。
行人和乘客需保持警惕,不酒后行走,跟随交通信号过马路。
5. 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交通安全意识,是预防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制作宣传广告等方式,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倡导文明出行的理念。
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基本特性

公路交通运输基本安全特性1.公路交通的基本特征道路交通的基本要素是人(包括驾驶员、行人、乘客及居民)、车(包括客车、货车、非机动车等)、路(包括公路、城市道路、出入口道路及其相关设施)。
本节介绍了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交通特征和相互关系。
1)驾驶员交通特性驾驶员在驾驶车辆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己的感官(主要是眼、耳)从外界环境接受信息,产生感觉(视觉和听觉),然后通过大脑的一系列综合反应,产生感知。
知觉是对事物的综合认识。
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所谓“深度知觉”,如目测距离、估计车速和时间等。
最后,驾驶员凭借这种“深度知觉”形成判断,从而指挥操作。
在这个过程中,起控制作用的是驾驶员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反应特性。
2)车辆交通特性汽车在一定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就是汽车的性能,和交通安全相关的主要包括动力性、制动性、操控稳定性等,此外还有燃油经济性、可靠性、舒适性等,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3)道路性质道路分类。
道路,它是提供各种车辆和行人的工程设施。
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等。
2.运输的基本特征1)公路等级我国公路分为两类五级,即:汽车专用公路和一般公路两大类;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每个等级又根据不同地形(如平原微丘区、重丘区、山岭区以及山岭重丘区等)根据不同的设计速度分为14个技术指标等级,参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1997)。
2)路面和安全3)道路等级和安全4)安全设施交通安全和道路安全设施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交通安全设施包括安全护栏、安全警示标志、车流分隔设施、机非隔离设施、安全岛等,交通控制设备也具有交通安全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安全设施可以有效地引导和约束驾驶员和其他旅行者,使驾驶员对车辆的操纵安全而规范,使其他出行者与机动车流保持合理的隔离,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另一方面能够在车辆出现操控异常后,有效地对车辆进行缓冲和防护,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道路交通安全要素及其特征

道路交通安全要素及其特征一、驾驶员与行车安全人是交通安全的主体。
在交通活动中,人既是交通事故的制造者,又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是交通活动中的客观对象。
交通活动中有强者和弱者之分,驾驶员是强者,行人是弱者。
作为交通强者的机动车驾驶人是车辆的直接操纵者。
因此,驾驶员本身的素质,包括心理、生理、思想和技术技能等方面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关键。
(一)驾驶员体质的基本要求安全驾驶车辆,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质。
驾驶员体质应具备以下条件:1、心血管系统良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低血糖等疾病的人,驾驶车辆是十分危险的。
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视力、体力和智力,从而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情况,不能敏捷正确地驾驶车辆。
驾驶员即使患有轻微的心血管疾病,也会在劳累的驾驶操作中逐渐加重病情,从而在心理上给驾驶员带来不良影响。
2、视觉正常这里,主要讲视力和色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1)驾驶员的视力状况对驾驶员及时发现情况、提前处理情况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视力正常在1.2以上的驾驶员,在条件良好的道路上,可以看清600米以外的人员和牲畜的行踪;而视力在0.8左右的人,只能看清200米左右的行人和牲畜;视力在0.4以下的人,仅能发现80米左右的行人和牲畜。
(2)驾驶员如果是色盲,就无法看清红、绿灯的指示情况,并无法识别在树丛、草堆里活动的人和牲畜。
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闯红灯而发生撞车事故的驾驶员中,色盲占的比例相当大。
驾驶员在初学驾驶时虽然有严格的视力检查,但视力程度是不断变化的,很多驾驶员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以及其它各种原因,视力常会由正常衰变为不正常。
3、听觉正常听觉是辨别外界物体声音特性的感觉。
驾驶员的正常听力要求距离声音相差50cm能够辨清声音的方向,低于这个数值就不能从事机动车驾驶工作。
如尾随车鸣喇叭要求超车时,前车驾驶人主要是依据听觉器官来判断后车有无超越意图。
在疲劳情况下,听觉器官能出现疲劳现象,也会导致听力下降。
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基本特性

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基本特性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是指在道路交通和运输活动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人员和货物的安全运输。
下面是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基本特性:1. 可控性: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能够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控制和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
例如,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警的指挥等手段可以有效地控制车辆和行人的行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 动态性: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
交通状况、道路条件、交通工具等因素都可能会随时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安全措施,保证交通和运输的安全。
3. 综合性: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不仅仅涉及到车辆和驾驶员,还涉及到道路、交通管理等多个方面。
因此,保持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合作,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
4. 风险性: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与各种风险因素密切相关。
交通事故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包括驾驶员失误、道路状况不良、交通工具故障等。
因此,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需要预测和评估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
5. 长期性: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安全教育和宣传,提高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意识。
此外,对道路设施和交通工具也需要定期检修和维护,保持其良好的状态。
6. 整体性: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合作。
包括道路交通管理、交通设施规划、车辆技术水平、驾驶员素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因素。
只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才能确保交通和运输的安全。
7. 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手段。
包括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交通信息发布系统、车辆控制系统等。
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提高交通管控和运输安全的效率,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
总之,公路交通和运输的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处理。
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提高驾驶员素质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和货物的安全运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交通安全要素及其特征一、驾驶员与行车安全人是交通安全的主体。
在交通活动中,人既是交通事故的制造者,又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是交通活动中的客观对象。
交通活动中有强者和弱者之分,驾驶员是强者,行人是弱者。
作为交通强者的机动车驾驶人是车辆的直接操纵者。
因此,驾驶员本身的素质,包括心理、生理、思想和技术技能等方面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关键。
(一)驾驶员体质的基本要求安全驾驶车辆,必须具有健康的体质。
驾驶员体质应具备以下条件:1、心血管系统良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贫血、低血糖等疾病的人,驾驶车辆是十分危险的。
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患者的情绪、视力、体力和智力,从而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情况,不能敏捷正确地驾驶车辆。
驾驶员即使患有轻微的心血管疾病,也会在劳累的驾驶操作中逐渐加重病情,从而在心理上给驾驶员带来不良影响。
2、视觉正常这里,主要讲视力和色盲对行车安全的影响:(1)驾驶员的视力状况对驾驶员及时发现情况、提前处理情况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视力正常在1.2以上的驾驶员,在条件良好的道路上,可以看清600米以外的人员和牲畜的行踪;而视力在0.8左右的人,只能看清200米左右的行人和牲畜;视力在0.4以下的人,仅能发现80米左右的行人和牲畜。
(2)驾驶员如果是色盲,就无法看清红、绿灯的指示情况,并无法识别在树丛、草堆里活动的人和牲畜。
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闯红灯而发生撞车事故的驾驶员中,色盲占的比例相当大。
驾驶员在初学驾驶时虽然有严格的视力检查,但视力程度是不断变化的,很多驾驶员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以及其它各种原因,视力常会由正常衰变为不正常。
3、听觉正常听觉是辨别外界物体声音特性的感觉。
驾驶员的正常听力要求距离声音相差50cm能够辨清声音的方向,低于这个数值就不能从事机动车驾驶工作。
如尾随车鸣喇叭要求超车时,前车驾驶人主要是依据听觉器官来判断后车有无超越意图。
在疲劳情况下,听觉器官能出现疲劳现象,也会导致听力下降。
(二)驾驶员性格对行车安全的影响驾驶员的性格特点与驾驶员驾驶车辆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性格特征反映到驾驶车辆上,便形成不尽相同的驾驶特点。
通常情况下,驾驶员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什么样的驾驶特点。
例如,驾驶员性格宽缓,驾驶车辆时往往表现出犹豫缓慢的特点;驾驶员性格急躁,驾驶车辆时往往表现出莽撞、果断的特点。
但是,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驾驶员的驾驶特点也是可以转变的。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平时性格粗鲁的人,驾驶车辆却格外细致耐心,一些平时性格温静的人,驾驶车辆却冒冒失失,这些现象均是人的性格在驾驶上的变态。
人的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驾驶员平时要多加注意,克服这些气质性格中不利于安全驾驶的弱点。
(三)驾驶员情绪对行车安全的影响情绪是人们对待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应主、客观之间的关系。
当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愿望相吻合时,人表现出满意、愉快、高兴;反之,则表现出厌恶、愤怒、恐惧或悲伤。
不同的情绪会给驾驶员在行车安全上带来不同的结果。
1、思想麻痹。
思想麻痹是造成车辆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思想麻痹的主要表现为:驾驶员放松警惕,注意力不集中,视线散弥,全身懒散放松。
在行车中产生的思想麻痹容易发生事故,驾驶员要防止麻痹思想的露头,应始终如一地集中精力,要把没有情况当成有情况,把简单情况当成复杂情况,把即将完成任务当成刚开始执行任务来处理和对待。
2、骄傲自满。
驾驶员一旦产生骄傲自满情绪,便会忘乎所以,过高地估计自己,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目无各种规章制度,做出一些越轨的驾驶动作和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
驾驶员应经常向同事们征询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平时多注意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防止骄傲自满情绪的产生和滋长。
3、斗殴赌气。
驾驶员在行车中,碰到不顺心或违背自己意愿的事而生气斗殴,把车辆当成发泄自己怨气向对方施行报复的工具,是造成重大事故的原因之一。
动辄斗殴赌气,虽与驾驶员的性格特征有联系,但就其根本的原因,还是驾驶员思想修养方面的问题。
驾驶员要防止斗殴赌气的现象发生,就不能只从性格脾气上找原因,还要从思想上挖根源。
驾驶员在会车、超车、狭窄路、行人、自行车与汽车抢路等情况下易产生斗殴赌气的现象。
驾驶员遇到易使自己生气发火的场合和时机,应以坦荡心襟对待。
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不要只一味强调自己所受的委屈或损伤,要想到斗殴赌气会造成什么后果;要想到谦让一点对处理情况保证安全的意义,以此清除恼火和怨气,做到心平气和地处理问题。
4、抢时间。
许多事故都是因抢时间开快车引起的。
如:送人赶车、赶船、赶乘班机等驾驶员要正确认识抢时间与保证安全的关系,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争得时间,如果不能保证安全,盲目抢时间,一旦发生事故会耽搁更长的时间。
驾驶员只要科学地驾驶车辆,让车有节奏、安全不停地驶向目的地,便可以赢得时间。
(四)驾驶员技术能力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良好的驾驶技术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衡量驾驶员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名优秀的驾驶员既应有良好的心理、生理和思想基础,又应有过硬的技术,只有这样方能确保交通安全。
1、操作基本功过硬的基本功应做到:心到手到、遇险不乱、遇急不变。
只有这样,才能一边完成复杂的技术动作,一边思考和判断交通情况。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驾驶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判断能力道路上的情况千变万化,为保证车辆行驶安全,主要靠驾驶员的判断能力。
判断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处理情况的合理程度。
驾驶员的判断能力从范围上来分,有以下几个方面:(1)距离判断:对距离的远近做出判断,主要靠目测能力。
由于汽车处于相对运动之中,所以目标有一定的游动性。
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游动目标在不同时间的距离,是采取正确驾驶动作的先决条件。
(2)速度判断:速度判断就是驾驶员的速度感。
驾驶员对所驾车辆行驶速度,对方来车或前车行驶速度以及行人、自行车的速度有敏捷准确的感觉和判断,便可很快地预测出各种危险情况。
(3)行人动态判断:驾驶员对各种行人的心理活动能有大体的了解,能把握住各类行人的形态规律,便能对各种行人作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在一群行人中,驾驶员能一眼看出其中哪一个行人动态将是危险的,而应当采取什么样措施进行避让,这种能力无疑对防止撞人、压人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4)对车辆的判断:道路上行驶着各类车辆,驾驶员能否对其行驶规律和特点作出准确的判断,是衡量驾驶员基本功好坏的一个重要条件。
在各类车辆中分有机动车、非机动车两种。
机动车又分为高速车、低速车、特种车、摩托车等;非机动车又分为自行车、人力车、畜力车等。
驾驶员就是要从这些不同类型的车辆形态中,找出规律的东西,感悟它们不同的特性特点,以便在行车中对所遇到的危机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5)对道路判断:这里所说的道路判断是指驾驶员对道路的感觉。
当驾驶车辆进入某一地段时,驾驶员立即能意识到该路段对车辆的制动、附着系数、发动机扭力、轮胎变形有什么影响,从而做出相应的驾驶措施。
驾驶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提高操作技术,做好安全驾驶工作。
具备扎实得基本功,平时要加强技术训练,多观察,多检查,多总结。
在驾驶车辆的实践中,要注意保持自己基本功好的部分,克服薄弱环节,防止基本动作向不规范的方面演变。
使自己的基本功,随着驾驶时间的延长而逐步完善、扎实。
4、驾驶员的应变能力行车中,驾驶员有时会受到意外情况的干扰,若驾驶员的应变能力不强,便会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而失去对车辆的控制。
如果驾驶员的应变能力较强,即使受到惊恐,也能很快恢复平静,控制住车辆。
行车中,常见的干扰有以下几种情况:(1)声音干扰真正能对驾驶员产生干扰的声音均是突然的声响或暴震。
例如,驾驶员在处理紧急情况或车辆正行驶在危险路段上时,其注意力非常集中,此时坐在驾驶员旁边的人突然大喊:“不对、停车等,都会给集中精力驾驶的驾驶员带来惊吓而不能及时处理情况,导致失误,发生事故。
(2)动作干扰驾驶员进行驾驶操作时,受到外界动作的干扰,会造成操作的失误。
例如,驾驶员在做转向或换档动作时,坐在一旁的人突然的帮助拉、推方向,会造成驾驶员动作不协调,致使出现事故险情或肇事。
(3)物体干扰在行驶过程中,一定重量的物体击中车辆挡风玻璃或路边的电杆、树突然倒在车前,会造成驾驶员惊恐,车辆失控而发生事故。
(4)强电流干扰车辆遭受雷击,或受高压电流突然干扰,均会使全车带电,火花四进。
驾驶员有时虽未触电,但强大的电流会给其造成瞬间的盲视和恐慌,车上电器设备损坏,导致车辆失控。
行车中,意外干扰的情况很难预料,为防止这些情况影响行车安全,驾驶员在思想上要有防止出现一切难以预料情况的准备,预先想好受干扰的应急措施,这样一旦出现干扰情况,便会下意识地采取保护性动作,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车辆技术与行车安全(一)车辆技术状况对行车安全的影响车辆技术状况,是定量测得车辆稳定性能综合参数值的总和。
良好的车辆技术状况,是安全行车的必要条件。
在车辆的技术状况中,以制动系、转向系的影响为最大,应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保证行车安全。
1、制动效能:是指车在行驶中能强制性地降低行驶速度,以至停车或下长坡时维持一定速度的能力。
制动效能常用制动距离、制动减速度和制动力来表示。
制动距离指驾驶员从踩着制动踏板到车辆完全停止所经过的距离。
制动减速度指在给定的初速度开始制动,到车辆完全停止,在这一过程中,速度的减少程度。
制动力指在制动过程中各车轮所承受的制动力。
制动力不仅可以表明车辆的减速度,还可以放映出车轮的制动力及分配情况。
因此,车辆制动距离和制动减速度是由车辆的制动力决定的,取用车辆制动力这一指标更有利于严格检验其制动效能。
2、制动方向稳定性:是指车在制动时不发生跑偏、侧滑,维持直线行驶或按预定弯道行驶的能力。
跑偏是车辆制动时自行向左或向右走偏的危险现象。
其主要原因是左右两侧车轮摩擦力矩不均等造成的。
侧滑是车辆制动时车轮发生横向滑动的现象,最危险的现象是高速制动时后轮发生侧滑,使车辆失控。
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出现侧滑,极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对制动系的技术状况,要求较高,既能保证制动效能,又能保持制动方向的稳定性。
3、转向系的技术状况:转向系的技术状况变坏,将影响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操纵性和稳定性是二个不同的概念,但又密切相关。
操纵性是指车能正确按照要求,维持或改变行驶方向的能力。
稳定性是指车在行驶过程中,受到地面、大气等外力的干扰后,能尽快地恢复原行驶状态和方向,而不致于发生侧滑、失控、倾翻等现象的能力。
操纵性的丧失往往导致整车侧滑、回转,甚至翻车。
而稳定性的破坏将导致车辆失去操纵。
因此,把操纵性和稳定性统称为操纵稳定性,良好的操纵稳定性是车辆安全行驶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