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理实验一 材料导热系数测试
实验一圆球法测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

实验一 圆球法测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掌握在稳定热流情况下,用圆球法测各种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的方法。
2.确定导热系数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3.加深对付里叶定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付里叶定律应用于球体稳定导热时其热流量:dr dt r dr dt FQ 24πλλ=-=(W ) (1)实验证明,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大时,对决大多数工程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可以近似地认为是直线关系。
()m t βλλ+=10 (2)将(2)代入(1)dr dt r t Q m 204)1(πβλ+-=通过分离变量212111(2d d t t Q --=均)均πλ (W ) (3)均)均2121(2)11(t t d d Q --=πλ )/(c m W ︒⋅ (4)式中 2/)(21均均+t t t m =21d d 、—分别为内球壳的外径和外球壳的内径(m )均均、21t t ——内、外球表面平均温度(c ︒) λ——材料的导热系数Q ——热流量 Q = I V (W )β——由实验确定的常数0λ——材料在0C O 时的导热系数 )/(c m W ︒⋅由式(4)可知,只要在球壁内维持一维稳定温度场,测出它的直径均均、、和、2121t t d d 以及导热量 Q 的值,则可由(4)式求出温度,以及221均均t t t m +=时材料的导热系数。
为了求得 λ 和 t 的依变关系,则必须测定不同 m t 下的 m λ之值,从而求出(2)式中的 0λ 和 β 值。
球壁导热过程三、实验数据记录实验二 空气横掠单管时平均换热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要求1、 了解实验装置,熟悉空气流速及管壁的温度的测量方法,掌握测试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2、 通过对实验的综合整理,掌握强制对流换热实验数据的整理方法。
3、 了解空气横掠管子时的换热规律。
二、基本原理根据对流换热的分析,稳定受迫对流时的换热规律可用下列准则关系式来表示: N u =f(R e ·P r ) (1)对于空气、温度变化范围又不大,上式中的普朗数P r 变化很小,可作为常数看待,故(1)式简化为:N u =f(R e ) (2)努谢尔特数 N u =λαD(3)雷诺数 R e =υuD(4) 式中 α—空气横掠单管时的平均换热系数,(w/m ·℃)u —来流空气的速度,(m/s) D —定型尺寸,取管子的外径,(m) λ—空气的导热系数,(w/m ·℃) υ—空气的运动粘度,(m 2/s)要通过实验确定空气横向掠过单管时的N u 与R e 的关系,就需要测定不同流速u 及不同管子直径D 时换热系数α的变化。
建筑用材料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

建筑用材料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建筑用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是评价材料隔热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建筑物的保温和节能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准确测定建筑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测试方法——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
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是一种基于热传导原理的新型测量技术,通过在材料表面施加瞬态热源,观察材料中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计算出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
相比传统的试样厚度等不同形式的热传导试验方法,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有以下优点: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采用平面热源施加在材料表面,能够模拟实际建筑中的热传导情况,更加贴近实际使用环境,提高了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的测试过程简单方便,不需要复杂的试样制备过程,减少了实验中的人为误差。
测试时间较短,可以快速得到建筑材料的热传导参数,提高了研究效率。
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可以实现对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的高精度测量。
根据瞬态热源施加后材料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更加准确地计算出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为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在建筑材料热传导性能研究中的应用广泛。
通过对不同种类及厚度的建筑材料进行瞬态平面热源测试,可以评估材料的隔热性能,指导建筑节能设计和保温材料的选择。
在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过程中,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也可以用于评估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为材料的改良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是一种有效的建筑材料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测量方法,具有测试准确、简便快捷、精度高等优点。
在建筑保温节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为建筑材料性能评估和建筑节能设计提供重要支持。
期待瞬态平面热源测试法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篇示例:建筑用材料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是衡量建筑材料热传导性能的重要指标,它们直接影响建筑物的隔热性能和节能效果。
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报告

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报告导热系数测量实验报告导热系数是一个物质传导热量的能力指标,它描述了物质在温度梯度下传热的速率。
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了解物质的导热性质对于设计和优化热传导设备以及预测材料的热行为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探讨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特性。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导热系数测量仪器和一系列不同材料的试样。
首先,我们选择了金属、陶瓷和塑料等常见材料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材料具有不同的导热性质,将有助于我们对导热系数的测量和比较。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将试样放置在导热系数测量仪器中,并确保试样与仪器接触良好。
然后,我们通过在试样的一侧施加恒定的热量,观察另一侧的温度变化。
通过测量温度的变化率,我们可以计算出试样的导热系数。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金属类材料的导热系数要远高于陶瓷和塑料。
这是由于金属的电子结构和晶格结构使其具有更好的导热性能。
而陶瓷和塑料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质,导热系数较低。
进一步的实验中,我们还研究了不同金属的导热系数差异。
我们选择了铜、铝和铁三种常见金属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铜具有最高的导热系数,而铝和铁的导热系数相对较低。
这与金属的晶格结构和电子迁移能力有关。
除了材料的选择外,我们还对试样的几何形状进行了研究。
我们制备了不同厚度的试样,并测量了它们的导热系数。
结果表明,试样的厚度对导热系数有一定影响。
较薄的试样具有更高的导热系数,而较厚的试样导热系数较低。
这是由于热量在较薄的试样中更容易传导。
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温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通过改变试样的温度,我们发现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这是由于温度升高会增加材料内部原子和分子的热运动,从而促进热量的传导。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探讨了不同材料的热传导特性。
我们发现金属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而陶瓷和塑料的导热系数较低。
此外,金属的导热系数还受到其晶格结构和电子迁移能力的影响。
试样的几何形状、厚度和温度也会对导热系数产生影响。
实验1__用球体法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1

天津大学热工基础与应用实验报告学校院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指导教师:刘靖学生姓名:准考证号:实验 用球体法测定材料的导热系数一、实验目的1、巩固和深化稳态导热的基本理论,学习测定粒状材料的热导率的方法。
2、确定热导率和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二、实验任务1. 了解球体导热仪的实验原理。
掌握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2. 测定几种材料的导热系数。
3. 通过实验台操作完成手动测量数据,通过计算机运行监测完成计算机测量系统。
三、实验原理实验原理部分:导热是基本传热方式之一,要先给出导热的定义,导热方程-傅里叶定律,要用图、公式等详细说明导热的机理。
导热系数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平板、圆筒壁的到热量计算公式等知识点。
粒状材料的导热系数可通过球体导热仪测定。
如图1—1所示。
由均质粒状材料填充而成的球壁,内外直径分别为d 11及d 2(半径r 1及r 2),它的内外表面温度等于t 1和t 2,并维持不变。
由于在不大的温度范围内大多数工程材料的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均可按直线关系处理,则将付利叶定律用于此球壁导热问题。
如图7—1的边界条件积分可得到热流量计算式:1212()md d t t πλδΦ=- (1—1) 1212()m d d t t δλπΦ∙=- (1—2)式中:δ—球壁厚度δ=)(2112d d -; λm —球壁材料在 221tt t m +=时的导热系数。
图7—1 球壳导热过程因此,只要维持内外球壁温度均匀稳定,已知球壁半径d 1和d 2,测出内外球壁表面温度t 1和t 2,即可由式(1—2)算出材料的导热系数λm 。
热导率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的物理量,其单位为W/(m ·K),对于不同的材料,热导率是不同的。
对于同一种材料,热导率还取决于它的化学纯度,物理状态(温度、压力、成分、容积、重量和吸湿性等)和结构情况。
各种材料的热导率都是专门实验测定出来的,然后汇成图表,工程计算时,可以直接从图表中查取。
导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

导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导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导热系数是描述物质传导热量能力的物理量,对于研究材料的热传导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探究材料的热传导特性,并分析实验结果的意义。
实验仪器与原理本实验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导热系数测定仪、测温仪、样品夹和样品。
导热系数测定仪是一种常用的实验设备,可以测量材料的导热系数。
测温仪则用于测量样品的温度变化。
样品夹用于固定样品,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实验步骤1. 首先,将待测材料切割成相同大小的样品,并清洁表面,确保样品的质量和纯度。
2. 将样品夹住,确保样品与夹具之间没有空隙,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3. 将样品夹放入导热系数测定仪中,并调整仪器参数,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4. 开始实验后,观察样品的温度变化,记录下每个时间点的温度数据。
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的导热系数,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并进行比较。
导热系数的大小反映了材料的热传导能力,数值越大表示材料的热传导能力越强。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材料进行测试,包括金属、塑料和绝缘材料。
结果显示,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通常较高,而塑料和绝缘材料的导热系数较低。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常识相符。
金属材料由于其内部电子的自由运动,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
而塑料和绝缘材料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导热系数较低。
此外,通过实验还可以发现,导热系数与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随着温度的升高,导热系数通常会增大。
这是因为高温下,物质内部的分子运动加剧,热传导能力增强。
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尽管本实验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中的样品大小和形状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可以选择更多的样品进行测试,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
其次,实验中没有考虑到材料的厚度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材料的厚度也会对热传导性能产生影响。
导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导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导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导热系数是衡量物体传热性能的重要参数,对于热工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差异,并了解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装置包括导热仪、不同材料样品、温度计等。
首先,将导热仪预热至稳定状态,然后将不同材料样品放置在导热仪的测试台上。
接下来,将测试台加热到一定温度,同时记录下测试台和样品的温度变化情况。
根据测得的温度和时间数据,通过导热仪的计算软件计算出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选择了铜、铝和玻璃作为实验样品,分别进行了导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结果显示,铜的导热系数最高,铝次之,玻璃的导热系数最低。
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因为铜和铝是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而玻璃是非金属材料,导热性能较差。
进一步分析发现,导热系数与材料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铜和铝具有较高的电子迁移率和热导率,因此导热系数较高。
而玻璃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导致热传导受到限制,因此导热系数较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导热系数与温度的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测定了样品的导热系数。
结果显示,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升高,材料内部的分子振动增强,热传导更加迅速,导致导热系数的增加。
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导热仪本身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这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其次,样品的几何形状和尺寸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实验中的温度测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首先,选择更高精度的导热仪进行测量,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对于样品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可以采用更加精确的测量方法,例如使用光学显微镜等。
此外,在温度测量方面,可以使用更加精确的温度计进行测量。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并了解了导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报告

导热系数的测量实验报告导热系数是物质传导热量的性质,它是描述物质导热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
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准确测量物质的导热系数对于材料的选取和性能评价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探究其导热性能的差异,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实验材料和仪器。
本实验选取了几种常见的材料,包括金属、塑料和绝缘材料,以便对比它们的导热系数。
实验中使用的仪器包括导热系数测量仪、热源、温度传感器等。
实验步骤。
1. 将待测材料切割成一定尺寸的样品,并对样品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以确保表面平整。
2. 将热源与导热系数测量仪相连接,使热源能够持续向待测材料传递热量。
3. 将温度传感器与待测材料接触,实时监测样品表面的温度变化。
4. 记录不同时间点下样品表面的温度变化情况,以得出热量传导的速率。
5.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各材料的导热系数,并进行对比分析。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
结果表明,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普遍较高,而塑料和绝缘材料的导热系数相对较低。
这与我们对这些材料导热性能的直观认识相符合。
实验分析。
通过对不同材料导热系数的测量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热系数,适合用于传热设备和导热结构的材料选择;2. 塑料和绝缘材料的导热系数较低,适合用于隔热材料和绝缘材料的选取。
3. 导热系数的大小与材料的热传导性能密切相关,对于工程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材料导热系数的测量,探究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
实验结果对于材料的选取和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今后的工程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材料的导热性能特点,合理选择材料,以实现更好的热传导效果。
结语。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对材料导热性能的认识。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我们将继续探究材料的热学性能,为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导热系数实验报告

导热系数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导热系数的测量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并学习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导热系数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热量流过某一材料时,单位温度差的比值。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
使用导热系数可以衡量材料的导热性能,通常情况下,导热系数越大,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好。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热传导实验方法来测量导热系数。
热传导实验方法主要是通过测量两个温度的差异,以及材料的厚度和面积来计算导热系数。
三、实验器材:1. 导热系数测量仪:用于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
2. 不同材料样品:如金属、塑料等。
3. 温度计:用于测量样品的温度。
四、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材料的样品,并记录其厚度和面积。
2. 打开导热系数测量仪的电源,预热一段时间,使其达到稳定状态。
3. 将待测材料样品放置在测量仪的样品夹中,并将温度计插入样品内部。
4. 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样品的温度稳定在一个恒定值。
5. 记录样品的两个温度,并计算其温度差。
6. 根据测量仪的读数和样品的尺寸,计算样品的导热系数。
7. 重复以上步骤,对其他材料进行测量,得到它们的导热系数。
五、实验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得到每个材料的导热系数。
对于每个样品,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其平均导热系数和标准偏差,以评估实验的准确性。
六、实验结果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处理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并进行比较分析。
通常情况下,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大,而塑料等非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较小。
七、实验误差和改进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如温度测量误差、尺寸测量误差等。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1. 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使用更为精确的温度计。
2. 提高尺寸测量的准确性,使用更为精确的测量工具。
3. 减小环境温度对实验的影响,避免温度波动较大的情况发生。
八、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并了解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材料导热系数测试【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1、用自定量具测量样品、下铜板的几何尺寸和质量等必要的物理量,多次测量、然后
取平均值。
其中铜板的比热容C=0.385KJ/(K.Kg)
2、先放置好待测样品及下铜板(散热盘),调节下圆盘托架上的三个微调螺丝,使待
测样品与上下铜板接触良好。
热电偶插入铜盘上的小孔时,要抹上些硅脂,并插到洞孔底部,使热电偶测温端与铜盘接触良好。
3、温度表控制升温步骤:(一)设置程序:按“←”键一下即放开,仪表就进入设置
程序状态。
仪表首先显示的是当前运行段起始给定值,可按“←”、“↓”和“↑”
键修改数据。
按“)”键则显示下一要设置的程序值,每段程序按“时间-给定值-时问-给定值”的顺序依次排列。
按“←”键并保持不放2秒以上,返回设置上一数据,先按“←”键再接着按“)”键可退出设置程序状态。
在程序运行时也可修改程序。
在运行中,在恒温段如果改变给定值,则要同时修改当前段给定值和下一段给定值,如果要增加或缩短保温时间,则可增加或减少当前段的段时间。
在升降温段如果有改变升降温斜率,可根据需要改变段时间,当前段给定温度和下一段的给定温度。
例如:C01=开始实测温度,T01=(实验温度-开始实测温度)/升温速率,C02=实验温度,T02=恒温时间(可设8000),C03=实验温度,T03=-121。
(二)运行:如果程序处于停止状态(下显示器交替显示“stop”),按“↓”键并保持2秒钟,仪表下显示器将显示“run”的符号,则仪表开始运行程序。
(三)停止程序运行:如果程序处于运行状态,按“↑”键并保持2秒钟,仪表下显示器将显示“stop”
的符号,此时仪表进入停止状态。
(参照智能温度控制器使用说明书)。
(四)合上“加热开关”,对上不锈钢板进行加热。
4、上不锈钢板加热到设定温度时,(1)观察上不锈钢板的温度。
当上不锈钢板的温度
保持不变时(可通过加热板温度显示来观测),记录下此时上不锈钢板的温度(T1),在不断地给高温侧不锈钢板(上不锈钢板)加热,热量通过样品不断地传到低温侧铜块(下铜块),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当下铜板的温度基本不变时,记录下此时下铜板的散热板温度值(T2)。
此时则可认为已达到了稳态。
(大约在五分钟内下铜板的温度保持不变)
5、移去样品,继续对下铜板加热,当下铜盘温度比T2高出10℃左右时(高温时要多些),
移试样架,让下铜盘所有表面均暴露于空气中,使下铜板自然冷却。
每隔30秒读一次下铜盘的温度示值并记录,直至温度下降到T2以下一定值。
作铜板的T-t冷却速率曲线。
(选取邻近的T2测量数据来求出冷却速率)。
6、根据(S1-4)计算样品的导热系数λ,或数据输入计算机计算。
7、设置上不锈钢板不同的加热温度,在设定加热温度时,须高出室温30℃。
设定不同
的加热温度,测量出不同温度下样品的导热系数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