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陶渊明、苏轼之高洁品质
屈原的高贵品质

屈原的高贵品质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的高贵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屈原出生在楚国,曾经为楚国效力,但由于受到内外交困的局面所迫,他最终选择了以身殉国。
他的高贵品质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追求真理的勇气以及对自己的崇高要求上。
屈原的高贵品质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热爱中。
他对楚国的痛苦和困境感同身受,这种深深的爱国情怀使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以身殉国,以期唤醒楚国人民觉醒并重新崛起。
他在《离骚》一诗中写道:“江汉碎冰冻,瀍洛困扬子。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表达了他对楚国的痛苦之情以及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屈原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使他的高贵品质得以体现。
屈原的高贵品质还表现在他追求真理的勇气上。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写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
他不畏艰险,勇敢地追求着真理。
他的勇气和智慧使他能够看清楚国家的弊端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他的高贵品质使他能够超越个人的利益,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这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应有的素质。
屈原对自己的崇高要求也是他高贵品质的体现。
屈原在《离骚》一诗中写道:“我欲乘风破浪,踏浪而行。
”他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更是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
他要在逆境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被外界的困难所动摇。
他对自己的要求极高,他要做到最好,追求卓越。
这种高尚的追求和自我要求是他高贵品质的象征。
屈原的高贵品质体现在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爱、追求真理的勇气以及对自己的崇高要求上。
他的高尚情操和崇高品格是后人应当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屈原的高贵品质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激励着无数后人。
我们应该向屈原学习,传承他的高贵品质,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陶渊明创作思想

娱情称心、真朴淡远——陶渊明的创作思想理念及在田园诗的表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先秦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人们读诗、吟诗、作诗、用诗达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
在诗歌的星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星——陶渊明。
作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被王国维标举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之一。
这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和苏轼。
在两晋创作思想中,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并不以理论著称,一般不太注意他在创作思想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但我认为这是陶渊明不可摸煞的重大贡献。
他主张以个人的精神解放,人性解放为创作态度,在乱世中求得内心的宁静,用“自然”的本性泯灭世俗的熏染。
同时活出他自己的人生方式——田园生活,创造了独特的表现方式——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创作思想理念(一):改变了以往为道德教化,为政治美刺,为人生功利,为个人不朽而创作的观念陶渊明所追求的就是摆脱世俗的羁绊,不以长生,立名为目的个人自由的存在态度。
陶渊明也不是全无功利可言,他的最高目标就是返归于真,既然不能大济苍生,改变社会腐朽,只好独善其身。
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追求人性的复归。
陶渊明的一首赠答诗所言皆日常之事。
但在这日常事情中却能感受他的人生独特的理解。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事,回飚开我襟,息交游闲业,窝起弄书琴。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
过足非所钦,春秋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斗。
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此诗写闲居生活,在生活的细节中流露出对人生的理解:即超越的物质享受的追求,以达到精神的满足,在物质的享受方面,陶渊明的“园蔬”“旧谷”“美酒”算得了什么?但他有堂前的“清阴”,有善解人意为他开襟的“清风”,有偎在身旁正在学语的“弱子”。
这些别人习以为常的不以为是享受的事物,陶渊明觉得已经是最高的享受,其所带来的快乐超过了高官厚禄,如果没有这种超脱的人生态度,怎能达到这种境界!陶渊明重视过程。
高中语文必背作品诗人风格简介

高中语文必背作品诗人风格简介(一)1.屈原诗歌充满追求进步的生活热情和深厚的爱国感情,表现了他憎恶黑暗、坚持正义的高洁人格。
想象丰富,辞藻绚烂,常用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融化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构成雄奇壮丽的境界,富于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大纲选其《离骚》(节选)和《湘夫人》2首。
关键词:爱国主义浪漫主义楚辞体2. 曹操其诗或反映汉末动乱现实,或抒发个人宏大抱负。
情感深沉,慷慨悲凉。
大纲选其《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3首。
关键词:思想积极质朴刚健(建安风骨)3. 曹植其诗前期大都表现游乐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后期作品则充满愤激情绪,有的还能反映人民疾苦。
笔力雄健,词采华茂,在学习乐府民歌的基础上,讲究形式美,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大纲选其《七步诗》《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视死忽如归)2首。
关键词:建功愤激笔力雄健词采华茂4. 陶渊明其大量田园诗描绘农村风光和劳动情景,流露出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风格平淡自然,韵味隽永。
语言简洁含蓄,深厚而富有意境。
大纲选其《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3首。
关键词:田园生活平淡自然简洁含蓄5.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
其诗题材丰富,感情真挚。
大纲选其《咏鹅》1首。
6. 王勃其诗于清丽婉畅之中带有宏放浑厚的气象。
大纲选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首。
7. 贺知章写景之诗,较清新通俗。
大纲选其《咏柳》《回乡偶书》(少小……)8. 王之涣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其诗雄奇豪放,音乐性强,脍炙人口。
大纲选其《登鹳雀楼》《凉州词》2首。
9. 孟浩然其诗多写隐居闲适生活和羁旅愁思。
诗风清淡自然,以五言见长。
大纲选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3首。
10.王昌龄其诗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也有闺怨、宫怨、送别之作,于七绝用力最专,常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之誉。
大纲选其《出塞》(其一)《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3首。
屈原与陶渊明个性差异比较

屈原与陶渊明个性差异比较一个是百代爱国诗人之祖,一个是“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在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眼中,他们是同样伟大的,因为在文学的花园里,他们各为中国文学种下了一朵奇葩,都为中国文学史添上了瑰丽夺目的一笔——楚辞和田园诗。
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样出众的诗才,一样高洁的品性,一样的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样伟大和受后人推崇。
然而,在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上,他们却又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表现。
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如果说屈原的一生都是在苦苦追求一种“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陶渊明则更明显地表现为“独善其身”。
这一巨大反差,既是由他们本身的性格决定的,同时又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
而这种不同的人生观,又反过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处事和情感表现。
张扬与内敛在个性上,屈原是张扬而外显的,陶渊明则是淡泊而内敛的,屈原的情感表现强烈激昂,陶渊明则平实淡然。
这一点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己出身的态度上。
屈原对自己的出身带有明显的自赞成分:“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离骚》)高贵的世系出身,美好的出生时辰,同时还赞美自己“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骄傲和自豪之感,这与中国一贯推崇的谦虚是不符合的,故班固谓之“露才扬已”。
在这一点上,陶渊明的表现是截然相反的:“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平淡的近于自嘲的语气,不亢不卑,率性自然,既因为清高,更因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精神。
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都做过大官,虽不能与当时的王、谢等士族相比,但显然要高于寒门,陶渊明却只字不提。
五柳先生无姓无字,既显示了陶渊明真正的隐士品格,更表达了他对门阀特权和世俗虚荣的傲然鄙视。
屈原在读书与修身上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朝搴秕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都是为了实现替楚王“导夫先路”的政治理想。
品行高洁的例子

品行高洁的例子【篇一:品行高洁的例子】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眷恋于功名利禄,不痴迷于宫廷繁华.陶渊明,这个后人传诵的五柳先生.他的一生可谓是“品行高洁”的典范:他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李世民——曾经,古时候的唐朝在世界的版图上达到了辉煌的成就,而这个功不可没的开创者正是李世民.也许正是因为他的治国之策才使得——得道多助,这一词在他的身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发挥.周敦颐——一篇《爱莲说》把周敦颐的世界观彻底的展现了出来,“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如此.如此的品行,如此的高洁.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正是反映了周敦颐的心之所向——如此高洁兄弟!你系系六班噶【篇二:品行高洁的例子】【清如冰壶】:冰壶:盛冰的玉壶,喻指清白洁净。
比喻为人高洁,不同凡俗。
也比喻诗文格调清新。
【晴云秋月】:晴空飘浮的白云,秋高气爽时的明月。
比喻人胸襟高洁明朗。
【琼林玉枝】:琼:赤色玉。
比喻人的资质高洁。
【琼枝玉树】:指披上冰雪的树木。
也比喻品格高洁的人。
【水洁冰清】:像冰水一样洁白清净。
形容人品高洁或文笔雅致。
【特立独行】:特:独特;立:立身。
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仙姿玉质】:形容姿容清秀品格高洁。
【心迹双清】:指心地、行为高洁,没有尘俗之气。
【雪胎梅骨】:比喻高洁。
【言芳行洁】:指言行高洁。
【饮犊上流】:指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
【沅茞澧兰】:沅、澧:都是水名;茞、兰:都是香草。
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沅芷澧兰】:芷,一本作。
澧,一本作。
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沅芷湘兰】:本指生于沅湘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同沅芷澧兰。
【沅兰】: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同沅芷澧兰。
【云中白鹤】: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
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云中仙鹤】:象云彩中的白鹤一般。
比喻志行高洁的人。
【贞不绝俗】: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屈原、陶渊明、苏轼之高洁品质

你最爱苏轼的什么品质?
• 1.重情重义,率真纯净。危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弟 弟子由,给他留下两首诀别诗,“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 足深情。 • 2.潇洒坦荡,旷达乐观。不似李白“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忘形,不像屈原 耿耿于“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孤标傲世,他于 困苦中依然寻着乐趣,有如“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 3.政治上不偏不倚,不为一己之私,书生本色。
结合原文,请说出你对文中“你因《离骚》而不朽, 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这一句的理 解。 (1)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因《离骚》而被人 们记住,这是对他苍凉的人生来说最大的安慰。 (2)文中第三段提到“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 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的爱国心,读懂你 顶天立地的精神”,可见,正是透过这震古烁 今的诗作让我们真正读懂了屈原,这是他给予 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3)另外,第四段也 提到汨罗江畔的呼声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 自己,我想这也正是屈原感到欣慰的幸运之处, 可以使今天的我们于浮沉人世观照自己。
屈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 1.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离骚》“乘骐 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2.不同流合污,赤胆忠心,正气凛然。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3.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唯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 • 4. 虽遭排挤,屡受打击,但忘却个人得失 (“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 • 5.坚定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屈原、陶渊明、苏轼看儒家的穷达观

从屈原、陶渊明、苏轼看儒家的穷达观罗华(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事务管理系湖南娄底 417000)摘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入世境界,在与历史现实的融合中形成了几类比较典型的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范式。
一类是屈原范式;一类是陶渊明范式;一类是苏轼范式。
关键词:穷达观人格范式屈原陶渊明苏轼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入世的思想,其精髓有两句话:一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其中最能代表儒家人格入世的应该是儒家的穷达观,这种穷达观成为千百年来无数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一种人格入世的典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原文的大意是: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
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
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
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按照原文的意思我们适宜从互文的角度来理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穷要独善其身,但穷也不能失义。
孔子说:“义者,宜也。
”他把“义”解释为人的行为适当、相宜。
孟子认为:“义,人之正路也。
”他把“义”作为人的正确行为准则。
用今天的话来讲“义”就是要符合社会的正义要求,而不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所以,穷则独善其身,暗含也要善天下之意。
铮铮铁骨,朗朗诗魂——屈原清正廉洁品德透析

而上的航船 , 又像一只在暴风雨 中奋力搏击的雄鹰 。 “ 像天矫的神龙在云中所显露 的一鳞一爪 ,像划破
主张。他提出种种改革措施 ,取缔和限制王公贵族 长空往来倏忽 的流星的飞光耀彩一样 ,给我们 的美 ”【 3 的特权 ,重 新整 饬纪 纲 ,打击 结党 营私 的勾 当。“ 他 感是 深刻 而 隽永 的 。 主张为政要 ‘ 超然高举 ’ 、‘ 廉洁正直 ’ , 要敢于坚持 原则 ,敢于讲真话 、实话 ,直言不讳 ,不能阿谀奉 承 、趋 炎 附势 、随波 逐流 ,苟且 偷 生 。 ”n 口 然 而 ,屈 原的良好愿望和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激起 了王公贵
《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中说 :“ 屈平既绌。其 仪详去秦 ,厚 币委质事楚 。 ”“ 明年 ,秦割汉 中地与
各 种 思潮 相互 倾 轧 ,呈 现 出一 种前 所 未有 的百 家 争 后秦欲伐齐 ,齐与楚从亲 , ( 秦) 惠王患之 , 乃令张
在屈原所处的楚 国,忠奸斗争如火如荼 ,各种 楚 以和 。楚 王 日 :‘ 不 愿得 地 ,愿 得张仪 而 甘心焉 。 ’ 矛 盾 相互 交织 ,积贫 积 弱难 以 自拔 。一 些 王公 贵族 张 仪 闻 ,乃 日 :‘ 以一 仪 而 当汉 中地 ,臣请 如楚 。 ’
屈 父还 希 望 自己 的儿子 也 能成 为一 位思 想 品德 朝 时期 的刘 勰说 得更 直接 :“ 取熔 经意 ,自铸 伟辞 。 ” 也就 是说 ,屈原 的作 品是 从儒 家 经典 中汲 取 了营 高尚的人 。他给屈原取名就是最好 的证 明: “ 名余 弼 日正则兮 ,字余 日灵均 。” 也就是说 ,屈父给屈 养 。通 过 自己 的再创 造 ,才有 了伟 大 的楚 辞 。刘 勰 原取的 “ 名 ”是 “ 正 ” ,这个 “ 正 ”就是 “ 正直 ” 、 怕别 人 弄不懂 他 的意 思 ,还举 例说 : “ 汉宣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最爱苏轼的什么品质?
• 1.重情重义,率真纯净。危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弟 弟子由,给他留下两首诀别诗,“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殷殷关切之祷告,无不流溢着手 足深情。 • 2.潇洒坦荡,旷达乐观。不似李白“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忘形,不像屈原 耿耿于“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孤标傲世,他于 困苦中依然寻着乐趣,有如“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 3.政治上不偏不倚,不为一己之私,书生本色。
屈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 1.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离骚》“乘骐 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 2.不同流合污,赤胆忠心,正气凛然。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3.为国为民的忧患意识。(“唯草木之零落 兮,恐美人之迟暮”) • 4. 虽遭排挤,屡受打击,但忘却个人得失 (“恐皇舆之败绩”;“哀民生之多艰”) • 5.坚定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路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结合原文,请说出你对文中“你因《离骚》而不朽, 这或许是你不幸的一生中最大的幸运”这一句的理 解。 (1)这句话的意思是:屈原因《离骚》而被人 们记住,这是对他苍凉的人生来说最大的安慰。 (2)文中第三段提到“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篇 章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的爱国心,读懂你 顶天立地的精神”,可见,正是透过这震古烁 今的诗作让我们真正读懂了屈原,这是他给予 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3)另外,第四段也 提到汨罗江畔的呼声让我不自觉地以此来观照 自己,我想这也正是屈原感到欣慰的幸运之处, 可以使今天的我们于浮沉人世观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