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胸外科纵隔镜运用价值研究 精品
纵膈肿瘤病人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价值分析

纵膈肿瘤病人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纵膈肿瘤患者采用胸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
方法以我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接诊的60例纵隔肿瘤患者为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30例,胸腔镜手术)、对照组(30例,开胸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情况。
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胸腔镜手术可减少纵隔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减轻其应激反应,其预后良好,值得使用。
关键词:纵膈肿瘤;胸腔镜手术;效果纵膈肿瘤,在临床上极为常见,表现为痰少、阵发性咳嗽、活动后气短等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即生活质量[1]。
以往通常采取开胸手术予以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延长生存质量,但创伤大、并发症多,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随着微创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胸腔镜技术在外科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较广,且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为此,本文以我院纵隔肿瘤患者为例,向其在开展胸腔镜手术治疗,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纵膈肿瘤为例,共纳入60例,抽选自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且存在手术适应症,无肝肾功能异常、远处转移、内分泌疾病、精神障碍等情况,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研究。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男女比例18:12,年龄22-75岁。
研究组30例,男女比例17:13,年龄25-72岁。
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开胸手术治疗,如下:①常规消毒,铺洞巾,气管插管静脉吸入复合麻醉;②于肋间后外侧作一个切口,进胸,利用肋骨牵开器牵拉肋骨,直观下切割肿瘤,并进行结扎、缝合;③术毕,常规留置纵隔引流管,连接负压吸引器。
研究组给予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如下:①常规消毒,铺洞巾,双腔气管插管;②第1 个套管口在腋中线第6-8肋间,置入胸腔镜,深度为10-30cm,即观察孔;以病灶具体部位为依据,选取另2个套管口位置,以第3- 6 肋间为宜,分别为主操作孔、副操作孔;③ 逐层切口组织,显露肿瘤,将其表面纵膈胸膜、包膜打开,利用抓钳对肿瘤进行牵引,剥离肿瘤,游离囊壁至切除;④对肿瘤的蒂部、主要供血血管等组织进行结扎,然后使用钛夹钳封闭、切断,止血,通过胸腔镜孔留置胸腔引流管,连接无菌水封瓶。
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

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
A组接受开胸手术治疗,B组接受胸腔镜手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的差异性。
结果与A组对比发现,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越性,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腔镜手术;纵隔肿瘤切除;临床应用原发性纵隔肿瘤是胸外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起源于纵隔,以良性者居多。
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干咳、气促或声嘶、膈肌麻痹、上腔静脉压迫等。
由于解剖关系复杂,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大困难[1]。
目前临床首选手术切除作为治疗方案,我院对比了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纵隔肿瘤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有胸痛、胸闷、干咳、气促或声嘶、膈肌麻痹、上腔静脉压迫等临床表现,并经X线或CT检查确诊。
同时排除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能障碍、控制不良的高血压、糖尿病、巨大肿瘤、既往开胸手术史等患者[2]。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A组52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1.95±5.27)岁;体重46~81kg,平均体重(60.24±5.43)kg;肿瘤直径2.5~7.8cm,平均直径(4.32±1.13)cm;其中淋巴肉瘤8例、恶性淋巴瘤5例、心包囊肿7例、脂肪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5例、食管囊肿5例。
B组53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0~64岁,平均年龄(41.43±5.30)岁;体重45~80kg,平均体重(60.39±5.57)kg;肿瘤直径2.4~7.6cm,平均直径(4.25±1.08)cm;其中淋巴肉瘤10例、恶性淋巴瘤4例、心包囊肿6例、脂肪瘤11例、神经源性肿瘤16例、食管囊肿6例。
微创胸腔镜下纵膈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微创胸腔镜下纵膈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微创胸腔镜下纵膈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2月18日至2017年2月18 日我院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各32例。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胸腔镜下纵膈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164.52±19.64)、(337.25±41.38)、(385.64±89.48)、(7.38±2.42),明显低于参照组的相关指标,对比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为6.3%,参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为25.0%,对比P<0.05。
结论对于纵膈肿瘤的治疗,采用微创胸腔镜纵膈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少,术后并发症少,患者的恢复速度较快,值得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关键词:微创胸腔镜;纵膈切除术;纵膈肿瘤;开胸手术纵膈肿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肿瘤,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越发广泛,胸腔镜在胸部手术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可进一步的发展,微创胸腔镜下治疗纵膈肿瘤也得到了广泛应用[1]。
我院自开展微创胸腔镜治疗纵膈肿瘤已经取得显著效果,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究微创胸腔镜下纵膈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对我院收治的64例纵膈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现将全部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1研究资料与方法1.1一般研究资料选取2016年2月18日至2017年2月18 日我院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影像学及病理检查诊断为纵膈肿瘤,入组前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各32例。
在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32-78岁,年龄均值为(58.36±4.28)岁。
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观察

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从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53例,给予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30.5±17.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4±12.5)ml,平均切口长度(3.6±1.1)cm,术后恢复良好,无中转开胸病例,未并发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等疾病,痊愈出院。
结论: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效果有效,创伤小,易恢复,可靠安全,可保证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腔镜;微创手术;纵隔肿瘤纵膈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胸外科疾病,主要症状是吞咽困难、胸闷、胸痛、活动后气促等,多为良性肿瘤,除淋巴肉瘤、恶性胸腺瘤、恶性淋巴瘤等,多数患者预后良好[1]。
以往临床上对此疾病采取传统开胸手术,但是,其创伤大、并发症多、不易恢复。
最近几年,随着电视胸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因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易恢复、并发症少、治疗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等优点,疗效值得肯定,容易被诸多患者所接受,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上[2]。
本研究,我们应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纵膈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的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所收治的纵膈肿瘤患者53例,男性患者28例,所占的比例是52.8%,女性患者25例,所占的比例是47.2%;年龄最小的是24岁,最大的是73岁,平均年龄(45.7±2.4)岁。
病变位置:前纵膈23例,所占的比例是43.4%,中纵隔18例,所占的比例是34.0%,后纵隔12例,所占的比例是22.6%;病理类型:脂肪瘤7例,所占的比例是13.2%,神经源性肿瘤12例,所占的比例是22.6%,心包囊肿14例,所占的比例是26.4%,胸腺瘤5例,所占的比例是9.4%,畸胎瘤15例,所占的比例是28.3%。
胸腔镜在纵膈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年 第18卷 第42期61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研究·胸腔镜在纵膈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刘宝,柯华,陈圣旋,赖清(阳春市人民医院,广东 阳春 529600)0 引言纵膈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因纵膈中的组织器官较多,即使很小的肿瘤也会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疾病功能障碍。
针对纵膈肿瘤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非手术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仅对于不宜手术或术后需要继续治疗的患者,非手术治疗的疗效欠佳,因此手术治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
借助胸腔镜进行手术相较于传统的开胸手术方法效果更好。
本次研究以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纵膈肿瘤患者为例,探讨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效果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4例纵膈肿瘤患者均为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
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在21-70岁,平均(45.34±12.37)岁;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在25-68岁,平均(46.27±14.11)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关于纵膈肿瘤诊治指南[2];②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及其他转移瘤者;②胸腔镜手术禁忌症;③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开胸手术治疗,取患者仰卧位,给予常规消毒铺巾,实施全麻,充分暴露胸腔部分。
术前经胸部X 片及CT 检查,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和范围,根据肿瘤情况切开胸腔,找到纵膈肿瘤并将其四周的肿瘤组织完全切断,慢慢分离粘连组织,切除纵膈肿瘤[3]。
以温度适宜的生理盐水冲洗胸腔,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取健侧卧位,行全身麻醉,将患者上肢前举固定,头部前倾20°-30°,给予气管插管。
胸腔镜微创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组5 4例 。
引流管 ,将切除的病理组织送检 。
观 察 组 患 者 胸 腔 镜下 纵 隔 肿 瘤 切 除 术 治疗 。术 前 准 备 、体 位 选 择 等 同 上 ,还 可 以根据 手 术 要 求 调 整 手 术 床倾 斜 度 以获 得 最 佳手 术 位 置 。使用 电 钩把
对 照组男 3 0 例 ,女 2 4 例 ,年 龄 2 3 6 8 岁, 平均 ( 4 4 . 1 - . I - 2 . 7 ) 岁。患者病理类型包括 :胸腺瘤 、 脂 肪瘤 、畸胎 瘤 、淋 巴瘤 、神 经鞘 瘤 、神经 纤维 瘤 、
国际 医药卫生 导报 2 0 1 5年 第 2 1 卷第l 5期
I MHG N,A u g u s t 2 0 1 5 ,V o 1 . 2 1 N o 。 1 5
胸 腔镜 微创 手术在纵 隔肿瘤切 除术 中的 临床应 用价值
甍械
【 摘要 】 目的 研 究探讨胸 腔镜微创 手术在纵 隔肿瘤切 除术 中的临床应用 价值 。方 法 随机选择
疗 。做 好 常规 术 前 准 备 之 后 ,根 据 患 者 的 患 病 位 置
和类型 ,选择合适 的体位 ,取半侧 卧位或侧卧位。 1 .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 院收治的纵隔肿瘤 T扫描 的影像 学特 例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合并 心脑血管疾病 、严重肝 征 , 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 左侧 、 右侧或前正中 ) , 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排除合并精神疾病 、意识 障碍 经 双 腔支 气 管 插 管行 全 身麻 醉 后 ,对肿 瘤 实 施 切 除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疗效观察及应用安全性评估

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疗效观察及应用安全性评估摘要:目的就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疗效观察及应用安全性进行评估。
方法本次的40例研究对象均为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纵膈肿瘤患者,时间为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进行治疗,采用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对比两组的各项指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纵膈肿瘤患者采用胸腔镜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指标,同时提高了治疗的总体效果。
关键词:纵膈肿瘤;胸腔镜;开胸手术;治疗前言纵膈肿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虽大部分肿瘤呈良性,且不会对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但检查发现后患者仍应及时进行治疗。
因纵膈肿瘤处于心脏附近的位置,与人体的重要器官及动脉血管靠得较近,若不进行治疗,肿瘤发生病变后容易侵犯人体的重要部位,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此,为防止肿瘤发生病变,同时减少患者的担心及焦虑,建议患者尽早对纵膈肿瘤进行手术切除[2]。
本文就胸腔镜下纵膈肿瘤切除术治疗纵膈肿瘤的疗效观察及应用安全性进行评估,现作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的40例研究对象均为于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纵膈肿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体内的纵膈肿瘤均小于4cm。
对照组20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12例、8例,平均年龄为47.12±4.65岁,病理种类:淋巴瘤1例,胸腺囊肿2例,畸胎瘤3例,神经源性肿瘤6例,胸腺瘤8例。
观察组20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9例、11例,平均年龄为45.97±6.64岁,病理种类:淋巴瘤2例、胸腺囊肿3例,畸胎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胸腺瘤7例。
对比两组的临床资料,发现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某些肺癌患者要做纵隔镜和胸腔镜检查

纵隔镜和胸腔镜检查在一般临床上费用比较高,很多在患者在多项检查后任然不能确定病例组织或细胞学诊断,在主治大夫要求做这些检查时往往难以接受。
事实上纵隔镜和胸腔镜检查对某些患者来说,为了确诊是必须做的。
做纵隔镜或胸腔镜检查的原因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疑诊纵隔型肺癌支气管镜时难确诊,纵隔淋巴结肿大性质难以确定,或周围型肺癌细针穿吸难以到达病灶位置时,应作纵隔镜或胸腔镜检查。
纵隔镜检查的优势
纵隔镜检查在临床上有非常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纵隔镜检查首先可以确诊纵隔性肺癌,并可除外其他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或某些良性疾病如纵隔结核,结节病等;
二、当中心型肺癌伴肺炎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肿大时,影像学难以确定它们的性质,纵隔镜活检可明确诊断和鉴别判断转移还是炎性反应增大。
三、某些肺癌经过治疗后其他病灶均消失,唯有淋巴结肿大,纵膈镜可以明确的确定是残留病变还是已纤维化的淋巴结。
三、纵膈镜检查对明确诊断、局部分期以及对症治疗方法选择均极为重要。
胸腔镜检查的优势
胸腔镜检查在临床上对某些采用细针喘息活检以获得组织学诊断的周围型肺癌胸腔镜检查有其独到之处,主要变现在:
一、获取组织学诊断。
二、观察胸膜病变。
三、已有胸膜粘连者还可进行松解术,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四、对纵隔淋巴结活检以明确诊断。
以上是药代邮对纵隔镜和胸腔镜优势的一些总结,如果主治大夫要求患者做这些检查,患者应当最大限度的给予配合,以免耽误诊断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外科纵隔镜运用价值研究
近年来,电视纵隔镜检查术-,作为一种诊断性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逐渐成为纵隔疑难疾病诊断和肺癌术前病理分期重要的手段之一。
2008年12月~2011年8月,我科为82例拟诊纵隔疾病、肺癌等患者进行检查,现总结其在纵隔疾病诊治、肺癌的术前分期中的应用经验,探讨其在胸外科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意义。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我们行纵隔镜检查术82例,其中男47例,女35例;年龄31~73岁。
术前均行胸部增强检查,其中7例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线计算机体层检查,病变均位于前纵隔及中纵隔,术前根据影像学及临床症状初步诊断为良性病者27例329,包括结节病20例、结核5例;恶性病者57例671,包括侵袭性胸腺瘤1例、淋巴瘤19例、肺癌淋巴结转移37例。
其症状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胸痛、发热、声音嘶哑等,其中1例有上腔静脉梗阻症状。
术前依据胸部定位决定手术方式。
2手术方法82例患者予静脉全身麻醉,均单腔插管麻醉。
均经颈纵隔镜检查,患者体位仰卧位,肩下垫枕,头部后仰。
术者位于病人左侧切口位于胸骨切迹上一横指处作一长约25横切口,分离至气管前间隙,术者左手背伸,沿气管前间隙用中指向下顿性分离后置入纵隔镜,按顺序探查气管两侧及隆凸下、左右主支气管旁可疑肿块或肿大淋巴结,电凝烫开包膜,应用活检钳钳取足够大肿大淋巴结送检,必要时多次多部位反复活检,对于不明确是否为肿大淋巴结,活检前必须用注射器回抽是否有血,以免损伤大血管。
术毕40生理盐水冲洗腔道,确切止血后,逐层缝合,无须放置引流。
二、结果8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失血微量,未输血。
平均手术时间1小时,术后监护12~24小时,随后出院或转至肿瘤科继续治疗;所有患者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4天。
术后均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100。
其中良性病变42例512,包括结节病22例,结核病17例,病[1]3例;恶性肿瘤40例488,包括肺鳞癌转移癌17例,肺腺癌转移癌14例,肺小细胞
肺癌转移癌2例,恶性淋巴瘤7例。
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5974982;术前误诊率4033382。
三、讨论1、纵隔镜检查术在胸外科的主要临床应用1.纵隔肿大淋巴结或不明肿物的诊断纵隔内不明肿物或单纯纵隔内淋巴结肿大,其性质较复杂。
单纯依靠影像学技术往往难以明确病变的性质,虽然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但它仍不是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纵隔镜钳取组织标本,明确病理诊断,是最有效的诊断措施。
本组多例术前根据影像资料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经纵隔镜检查确认为结节病或结核而获得正确治疗;数例多途径检查未能确诊的纵隔型肺癌也通过纵隔镜检查确诊,显示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优越性。
本组82例均在术中通过冰冻切片获得病理诊断结果,纵隔镜的术中直接诊断率为100。
临床结果表明,纵隔镜检查术通过钳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从而达到诊断的金标准,因此纵隔镜检查术对纵隔不明性质肿物或肿大淋巴结的诊断有着极大的帮助。
2.肺癌的术前分期肺癌术前的分期中,分期的临床最常用非创伤性手段主要依靠和-。
其中-明显优于-对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为90,而的敏感性为45、特异性为80[2]。
但在较小的淋巴结转移,可以为假阴性。
而假阳性在我国以纵隔淋巴结核和淋巴结炎较为多见。
一些研究表明,和电视纵隔镜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57、59、41、77和89、100、97、100、96[3]。
在评价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时,要求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假阴性,因此电视纵隔镜很明显是纵隔淋巴结分期的金标准。
根据国际标准肺癌患者应在术前常规进行电视纵隔镜检查除外3,病理结果若为阳性,则不适合手术,应进行化疗或放疗;但国内绝大部分学者没有达到此要求,国内目前仍然停留在显示肺癌晚期无手术指证前提下,纵隔淋巴结肿大,需明确病理类型后进行下一步治疗,才行纵隔镜活检术,包括我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