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预实习报告

自动控制预实习报告

自动控制预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2.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

3.熟悉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4.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实习内容
1.自动控制系统概论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分类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2.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传递函数法
2.2 状态空间法
2.3 非线性系统建模
3.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3.1 时域性能指标
3.2 频率域性能指标
3.3 稳定性分析
4.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PID控制器设计
4.2 先进控制方法
5.实验和仿真
5.1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装置
5.2 MATLAB/Simulink仿真
三、实习要求
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2.积极参与实验和仿真,培养动手能力。

3.按时完成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心得。

四、实习安排
本实习为期4周,包括理论学习、实验和仿真环节。

具体安排如下:第1周:自动控制系统概论、系统建模
第2周:系统性能分析、稳定性分析
第3周:控制系统设计、实验和仿真
第4周:实习总结,完成实习报告
五、实习成果
通过本次实习,预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熟悉常见的自动控制系统及其应用。

3.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4.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智能控制实验报告模板

智能控制实验报告模板

智能控制实验报告模板1. 引言在本次智能控制实验中,我们研究了智能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智能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实验中所进行的步骤、实验结果分析以及我们的总结和思考。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智能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学习其基本概念以及了解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1. 熟悉智能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了解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3. 实践并掌握智能控制系统的参数调整和优化方法。

3. 实验步骤3.1 硬件搭建我们首先根据实验要求搭建了智能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

这个平台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组件。

我们按照指导书的要求连接各个模块,并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工作。

3.2 软件配置在硬件搭建完成后,我们开始进行软件配置。

我们根据实验要求,通过软件工具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编程,设置不同的控制策略和参数调整方法。

3.3 实验数据采集一切就绪后,我们开始采集实验数据。

通过传感器测量和执行器反馈,我们得到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和状态。

这些数据将用于后续的分析和优化。

3.4 参数调整与优化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对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参数调整与优化。

我们通过反复试验,观察系统响应并调整参数,以达到最优控制效果。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对比,得出以下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 数据分析A1- 结果评价A22. 实验结果B- 数据分析B1- 结果评价B2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我们发现实验结果A 表现较好,系统响应稳定,控制效果较好。

而实验结果B 则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5. 总结与思考通过本次智能控制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智能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智能控制系统的搭建、参数调整与优化等关键技术。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对智能控制系统的优势和应用范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本次实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智能灯控实验报告

智能灯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智能灯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掌握智能灯控系统的硬件选型、软件编程以及系统调试等技能。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智能家居系统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智能灯控系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实现对灯光的远程控制、定时控制、场景控制等功能。

本实验以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实现对灯光的智能控制。

三、实验器材1. 单片机开发板(如:AT89S52)2. 传感器模块(光强检测模块、声强检测模块、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模块)3. 灯具(LED灯、白炽灯等)4. 连接线5. 电源6. 示波器7. 编程软件(如:Keil C51)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1)将单片机开发板与传感器模块、灯具、电源等设备连接,确保连接正确无误。

(2)使用示波器检测各个模块的信号,确保信号传输正常。

2. 软件编程(1)根据实验要求,编写单片机控制程序,实现对灯光的智能控制。

(2)使用编程软件编译、下载程序到单片机。

3. 系统调试(1)开启电源,观察系统运行情况,确保程序正常运行。

(2)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传感器参数和程序逻辑,优化系统性能。

4. 功能测试(1)测试灯光的远程控制、定时控制、场景控制等功能。

(2)测试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确保系统可靠运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灯光远程控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手机APP或远程服务器,可以实现灯光的远程开关控制,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调整室内照明。

2. 定时控制通过设置定时任务,可以实现灯光的自动开关,节约能源,提高生活品质。

3. 场景控制根据用户需求,设置不同的场景模式,如“会客模式”、“观影模式”等,实现一键切换灯光效果。

4. 稳定性测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系统运行稳定,无明显故障。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实现了智能灯控系统的设计、编程和调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以下技能:1. 单片机编程和调试2. 传感器模块的应用3.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4. 系统调试和优化本实验为后续智能家居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唐浦华智能控制实验报告

唐浦华智能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计算机类)课程名称: 智能控制课程代码: 106003599学生所在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年级/专业/班:机电12(3)-2 学生姓名:吴丽学号: 3320120193208实验总成绩:任课教师:唐浦华开课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名称:5A-107.西华大学实验报告(计算机类)开课学院及实验室: 机械工程学院 实验时间 : 年 月 日一、实验目的和任务采用matlab 仿真,进行验证性实验并分析。

二、验仪器、设备及材料Pc 机,matlab 软件,洗衣机模糊控制系统仿真程序三、实验原理及步骤以洗衣机洗涤时间的模糊控制系统设计为例,其控制是一个开环的模糊决策过程,模糊控制按以下步骤进行:①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② 定义输入、输出模糊集; ③ 定义隶属度函数; ④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⑤ 建立模糊控制表; ⑥ 模糊推理; ⑦仿真实例。

四、实验结果① 污泥和油脂隶属度函数设计仿真结果,如图一; ② 洗涤时间隶属度函数设计仿真结果,如图二;图一图二③洗衣机模糊控制系统仿真结果:五、实验结果分析西华大学实验报告(计算机类)开课学院及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时间:年月日采用matlab仿真,进行验证性实验并分析。

二、验仪器、设备及材料Pc机,matlab软件,模糊PID仿真程序三、实验原理及步骤被控对象为G(s)=133/(s2+25s)采样时间为1ms,采用z变换进行离散化,离散化后的被控对象为Y(k)=-den(2)y(k-1)-den(3)y(k-2)+num(2)u(k-1)+num(3)u(k-2)位置指令为幅值为1.0的阶跃信号,r(k)=1.0。

仿真时,先运行模糊推理系统设计程序chap4_7a.m,实现模糊推理系统fuzzpid.fis,并将此模糊推理系统调入内存中,然后运行模糊控制程序chap4_7b.m。

四、实验结果①模糊控制程序chap4_7a.m仿真结果:②模糊控制程序chap4_7b.m仿真结果:五、实验结果分析西华大学实验报告(计算机类)开课学院及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实验时间:年月日并采用matlab仿真,进行验证性实验并分析。

智能小车控制实验报告

智能小车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智能小车系统,学习并掌握智能小车的基本控制原理、硬件选型、编程方法以及调试技巧。

通过实验,加深对单片机、传感器、电机驱动等模块的理解,并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智能小车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单片机控制单元:作为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传感器信息、处理数据、控制电机运动等。

2. 传感器模块:用于感知周围环境,如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3. 电机驱动模块:将单片机的控制信号转换为电机驱动信号,控制电机运动。

4. 电源模块: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

实验中,我们选用STM32微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使用红外传感器作为障碍物检测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采用L298N芯片,电机选用直流电机。

三、实验器材1. 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板2. 红外传感器3. L298N电机驱动模块4. 直流电机5. 电源模块6. 连接线、电阻、电容等7. 编程器、调试器四、实验步骤1. 硬件搭建:- 将红外传感器连接到STM32的GPIO引脚上。

- 将L298N电机驱动模块连接到STM32的PWM引脚上。

- 将直流电机连接到L298N的电机输出端。

- 连接电源模块,为系统供电。

2. 编程:- 使用Keil MDK软件编写STM32控制程序。

- 编写红外传感器读取程序,检测障碍物。

- 编写电机驱动程序,控制电机运动。

- 编写主程序,实现小车避障、巡线等功能。

3. 调试:- 使用调试器下载程序到STM32。

- 观察程序运行情况,检查传感器数据、电机运动等。

- 调整参数,优化程序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避障功能:实验中,红外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到障碍物,系统根据检测到的障碍物距离和方向,控制小车进行避障。

2. 巡线功能:实验中,小车能够沿着设定的轨迹进行巡线,红外传感器检测到黑线时,小车保持匀速前进;检测到白线时,小车进行减速或停止。

3. 控制性能:实验中,小车在避障和巡线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性能,能够稳定地行驶。

智能灯光控制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智能灯光控制实验报告心得体会

智能灯光控制实验报告心得体会2. 实验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各自承担责任,有效地完成了实验任务。

3. 实验中我们采用了传感器和控制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对灯光的智能控制,这种方法非常高效可靠。

4. 在实验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通过团队的努力和合作,最终克服了困难并取得了成功。

5. 通过实验,我学会了如何使用Arduino控制板和相关软件编写程序,加深了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实验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实验结果显示,通过智能灯光控制,我们可以实现更节能,更智能的灯光管理。

8. 本次实验不仅提高了我在硬件与软件编程方面的能力,也给我了解了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前景。

9. 通过实验,我认识到了智能灯光控制在家居、工业等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广泛性。

10. 实验中的团队合作让我认识到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和取得成功。

11. 实验中我们遇到了实际情况下的限制和挑战,这让我对智能化控制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12. 通过实验,我发现智能灯光控制可以提高家庭和办公环境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1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并通过控制器对灯光进行相应调节。

14. 实验的不断优化和改进让我意识到科学研究需要不断迭代和提升。

15. 实验中,我们发现智能灯光控制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16. 我认识到智能灯光控制技术的发展潜力巨大,对未来的智能家居和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17. 通过实验中的数据分析,我认识到灯光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重要影响,智能控制能够使其更加舒适。

18. 本次实验让我深入了解了光电传感器和人体感应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19. 实验中,我们还研究了灯光的颜色和亮度对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影响,这为未来照明设计提供了参考。

20.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让我对智能化控制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科技的力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建筑电器智能控制实验报告 -回复

建筑电器智能控制实验报告 -回复

建筑电器智能控制实验报告-回复什么是建筑电器智能控制?建筑电器智能控制是指通过先进的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电器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以提高功能性、舒适性和能源效率的一种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建筑电器智能控制系统成为了现代建筑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系统通过将建筑中的各种电器设备互联,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最初的建筑电器智能控制系统是一个简单的手动控制系统,例如可以通过一个中央控制面板来控制整个建筑的照明、空调等设备。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控制系统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功能的系统。

首先,建筑电器智能控制系统需要使用到先进的传感器技术。

例如,照明系统可以根据室内光照强度来自动调节灯光的亮度,以节约能源;空调系统可以根据室内温度和湿度自动调节温度和风速,以提供最佳的舒适度。

其次,建筑电器智能控制系统还需要使用到网络通信技术。

通过将各种设备连接到一个网络中,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管理。

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设备,如开关灯、调节温度等。

建筑电器智能控制系统还可以实现一系列的应用功能,以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源效率。

例如,可以根据用户的习惯和预设,在用户离开房间后自动关闭电器设备,避免能源的浪费;可以根据室内和室外的光照情况,自动调整窗帘的开合程度,以提供适宜的采光和隐私。

此外,建筑电器智能控制系统还可以应用于安全管理方面。

例如,可以通过安装监控摄像头和智能门禁系统,实现对建筑的全天候监控和控制,以提供更安全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建筑电器智能控制是一种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建筑内的各种电器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的技术。

通过使用传感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以提高建筑的舒适性、能源效率和安全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电器智能控制系统将在未来的建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智能温度控制系统实验报告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与调试》课程实训报告系部:电子工程系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班级:学号:姓名:小组:指导教师:日期:2014年5月一、系统概述1.系统原理图2.参数说明和设置低值报警AL=高值报警AH=输出下限值OL=输出上限值OH=输入类型LN=9。

工作方式(恒值控制、PI控制、加热、无冷端补偿、报警、报警)OP=3.操作步骤二、恒值控制1.要求(包括参数的设定值):设定值:60o C,水量一半;(在实验中有同学的温度按照实际实验时的值更正)比例系数P1= ;积分参数P2= ;控制周期P3=1;OF超调限定值= ;每30S记录一次测量温度,共记3个波峰3个波谷。

2.目的:观察恒值控制的控制效果。

3.现象:5.曲线图(指出系统的超调量、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6.实验结论(实验中的问题记录、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议等)三.带有扰动的恒值控制(加冷水、重新设定温度)1.要求(包括参数的设定值)设定值:60o C,水量一半;(在实验中有同学的温度按照实际实验时的值更正)Op参数的设定:恒值控制、PI控制、加热、无冷端补偿、低值报警、高值报警;每20S记录一次测量温度,共记3个波峰3个波谷。

2.目的:观察带有扰动的恒值控制效果。

3.现象:4.得到的数据:(用表格列写数据)5.曲线图(指出系统的超调量、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6.实验结论(实验中的问题记录、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议等)四、PI控制参数整定1.要求:设定值:60o C,水量一半;(在实验中有同学的温度按照实际实验时的值更正)用试凑法整定Pk和Ti参数,直至得到良好的控制曲线。

每20S记录一次测量温度和OU值,共记6个波峰6个波谷。

2.目的:掌握整定PI参数的方法,通过实验理解PI参数对控制性能的影响。

3.具体设定参数如下:(在实验过程中,每次获得的曲线所对应的Pk和Ti)表Pk和Ti参数整定记录表4.现象:5.得到的数据:(用表格列写数据)6.曲线图(指出系统的超调量、上升时间和稳态误差)7.试验结论(实验中的问题记录、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议等)五、带扰动的PI控制参数整定(加入冷水或重新设置SV)1.要求:设定值:60o C,水量一半;(在实验中有同学的温度按照实际实验时的值更正)每20S记录一次测量温度、OU值,共记3个波峰3个波谷,然后加入()ml 的冷水或把设定值改为70o C,再记3个波峰3个波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科技大学
智能控制理论基础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2014 年4月17日
实验一采用SIMULINK的系统仿真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熟悉SIMULINK 工作环境及特点
2.掌握线性系统仿真常用基本模块的用法
3.掌握SIMULINK 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了解SIMULINK模块库中各子模块基本功能
微分
积分
积分步长延时
状态空间模型
传递函数模型
传输延迟
可变传输延迟
零极点模型
直接查询表
函数功能块MATLAB函数
S函数(系统函数)
绝对值
点乘
增益
逻辑运算
符号函数
相加点
死区特性
手动开关
继电器特性
饱和特性
开关模块
信号分离模块
信号复合模块
输出端口
示波器模块
输出仿真数据到文件
通过实验熟悉以上模块的使用。

2. SIMULINK 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1)打开模块库,找出相应的模块。

鼠标左键点击相应模块,拖拽到模型窗口中即可。

(2)创建子系统:当模型大而复杂时,可创建子系统。

(3)模块的封装:
(4)设置仿真控制参数。

3.SIMULINK仿真实际应用
PID控制器的仿真实现。

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图:
加入PID控制器,求系统单位负反馈闭环单位阶跃响应,要求通过调节器的作用使系统满足超调量20%,上升时间3s,调节时间10s的要求。

使输出曲线如下图。

要求加入的PID控制器封装成一个模块使用。

三、实验报告要求:
1.针对具体实例写出上机的结果,体会其使用方法,并作出总结。

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图:
加入PID控制器,求系统单位负反馈闭环单位阶跃响应,要求通过调节器的作用使系统满足超调量20%,上升时间3s,调节时间10s的要求。

使输出曲线如下图。

要求加入的PID控制器封装成一个模块使用。

PID如下:
图1-PID控制器仿真
设计的PID控制器参数为,P-0.3,I-0.5,D-0.4,尽可能的达到超调量20%,上升时间3s,调节时间10s的要求,仿真曲线图如下:
图2-PID控制器仿真曲线图
才实验开始的初期,我觉得这个实验过于简单,但是上手之后,我发现它是
不易的,要通过很多次的实验,才能调出满足要求的曲线,明白是不易的,是的,自己动手实现对实际系统的PID控制参数调节,我对MATLAB软件又重新温习了一遍,熟悉了SIMULINK 工作环境及特点,掌握了线性系统仿真常用基本模块的用法,掌握了SIMULINK 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对利用SIMULIMK进行PID 控制器参数调整的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与应用,才能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更好的理解,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完善自己的知识。

实验二BP神经网络设计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神经网络的特征、结构以及学习算法
2. 了解神经网络的结构对控制效果的影响
3. 掌握用MATLAB实现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仿真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系统由于具有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能力等优点,已经在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及系统建模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尤其是基于误差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Muhiple-LayerFeedforward Network),即BP网络,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连续函数,所以广泛地应用于非线性建模、函数逼近和模式分类等方面。

1.BP网络算法实现
BP算法属于 算法,是一种监督式的学习算法。

其主要思想是:对于M个输人学习样本,已知与其对应的输出样本。

学习的目的是用网络的实际输出与目标矢量之间的误差来修改其权值,使实际与期望尽可能地接近,即使网络输出层的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他是通过连续不断地在相对于误差函数斜率下降的方向上计算网络权值和偏差的变化而逐渐逼近目标的。

每一次权值和偏差的变化都与网络误差的影响成正比,并以反向传播的方式传递到每一层。

2.BP网络的设计
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中.有很方便的构建神经网络的函数。

对于BP网络的实现.其提供了四个基本函数:newff,init.train和sim.它们分别对应四个基本步骤.即新建、初始化、训练和仿真
(1)初始化前向网络
初始化是对连接权值和阈值进行初始化。

initff函数在建立网络对象的同时,自动调用初始化函数,根据缺省的参数对网络的连接权值和阈值进行初始化。

格式:
[wl,bl,w2,b2]=initff(p,sl,fl,s2,f2)
其中P表示输入矢量,s表示神经元个数,f表示传递函数,W表示权值,b 表示阈值。

(2)训练网络
BP网络初始化以后,就可对之进行训练了。

函数采用批处理方式进行网络连接权值和阈值的更新,要对其参数进行设置,如学习步长、误差目标等,同时在网络训练过程中,还用图形显示网络误差随学习次数的变化。

①基本梯度下降法训练网络函数trainbp
格式:
[wl,bl,w2,b2,te,tr];trainbp(wl,bl,fl,w2,b2,f2,p,t,tp)
②带有动量项的自适应学习算法训练网络函数trainbpx
格式:
[wl,bl,w2,b2,te,tr]=trainbpx(wl,bl,fl,w2,b2,f2,p,t,tp)
其中P表示输入矢量,t表示目标矢量,te为网络的实际训练次数,tr为网络训练误差平方和的行矢量,tp表示网络训练参数(如学习率、期望误差、最大学习次数等)。

(3)网络仿真
仿真函数simff用来对网络进行仿真。

利用此函数,可以在网络训练前后分别进行输入输出的仿真,以做比较,从而对网络进行修改评价。

格式:
a=simff(p,wl,b1,fl,w2,b2,f2)
其中a表示训练好的BP网络的实际输出。

三、实验内容
建立一个只有一个隐层的BP网络,来逼近一个函数,其隐层的神经元个数为6.隐层和输出层的转移函数分别为双曲正切S函数和线性函数,训练函数为trainlm。

输入向量为P=一1:0.1:1.目标向量为t=。

由于本实例数据量少。

所以采用元素列表方式输入数据
BP网络的具体实现如下:
1.建立网络
Net=newff([一1 1],[6 1],{‘tansig’,’purelin’},’trainlm’);
2.初始化
采用默认的初始化参数对网络进行初始化,即
net= init(net)
3.网络的训练
训练函数的参数设置如下:
net.trainParam.show =10:
net.trainParam.epochs =100;
net.trainParam.goal=0.0001:
net.trainParam.1r=0.01:
网络的训练函数如下:
[net,tr]=train(net.P.t);
4.仿真
在这个网络的设计中.共用到了三次sim 函数.旨在对网络训练结果进行比较。

第一次是在对网络进行初始化之后,训练之前,用y=sim(net,p)来进行仿真;第二次是在网络训练之后.再次用该函数进行仿真。

四、实验报告
1.给出BP神经网络程序清单。

程序清单为:
1.建立网络
Net=newff([一1 1],[6 1],{‘tansig’,’purelin’},’trainlm’);
2.初始化
采用默认的初始化参数对网络进行初始化,即net= init(net)
3.网络的训练
训练函数的参数设置如下:net.trainParam.show =10:net.trainParam.epochs =100;net.trainParam.goal=0.0001:net.trainParam.1r=0.01:
网络的训练函数如下:
[net,tr]=train(net.P.t);
2.记录实验数据和曲线,并作出总结。

实验数据与曲线:
在此次实验中,因为第一次接触BP神经网络,在实验的初期,我对这个实验还是一头雾水,之后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并且查阅相关书籍我渐渐开始明白了一些BP神经网络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对实验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次试验我收获很多。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