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习题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主备人:审阅人:第12 周1’达标检测10’1、小明同学用镜头焦距为6cm的普通照相机给小芳同学照相,按快门时不小心将中指的指尖触摸到镜头一小部分,这张照片上能不能有小明同学指尖清晰的像?并说明理由。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小时同学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汽车的后视镜布置作业1’1、整理课堂笔记。
2、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中合理的是()A、投放在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B、若使屏幕上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板书设计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1)结构特点。
(2)成像特点。
(3)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2.投影仪(1)结构特点。
(2)成像特点。
(3)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
3.放大镜(1)结构特点。
(2)成像特点。
4.实像和虚像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着重解决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问题,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探究,而是演示、观察、制作、探究的混合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总结成像的特征,同时根据课堂的情况适时增加三种凸透镜的动态调节来观察像的大小变化,深化了凸透镜成像的内涵,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高效的参与物理课堂。
因此物理老师应当利用生活中及课本中的实验,来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用一组平行光线经过透镜会发生不同情况的偏折,将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基本知识串联起来。
大致模式为:创设情境—演示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反馈练习。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透镜》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2节内容。
教材将本节内容放在第1节《透镜》之后,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意在让学生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并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
本节的内容涉及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凸透镜的应用。
其中,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光折射规律的具体应用,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制作简易模型照相机的过程,获得成功的愉悦,并初步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的习惯,初步形成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认识同一透镜在物距不同时成像不同。
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方法教法:科学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发现法。
学法: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练习。
五、教学具:多媒体课件、照相机、幻灯机、卡纸、凸透镜、半透明薄膜、火柴、蜡烛。
六、教学过程教学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通过观察屏幕上的像,得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1、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得出结论要更多,而且放大镜成像比较直观,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要得出放大镜成像原理并不难新课教学四、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经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核心素养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实际的科学素养。
教学策略以老式照相机为例,讲解照相机的构造,由学生实验《自制模型照相机》,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并初步探究照相机的调焦问题。
通过模型照相的调焦引出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进一步探究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当物体再靠近凸透镜时,我们可以通过凸透镜观察烛焰所成的像,进一步总结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最后通过光屏上能否成像以及像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凸透镜成实像与成虚像的区别。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的内容,与生活联系尤为紧密,很多学生头脑中都有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利用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让学生经历照相机模型的制作、观察、分析的过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对成像有目的的观察比较,总结不同应用的成像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探究实验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2、教学难点:实像和虚像的判断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学生实验探究相结合教学方法。
课前准备分组:2人一组,共21组教师演示器材:老式照相机1台,照相机模型(大)1台,投影仪1台,投影片1张,放大镜1个,“F”光源1个学生实验器材:自制模型照相机(两个纸筒,1个凸透镜,塑料薄膜1块,橡皮筋)、蜡烛、打火机、光屏课程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摄影吗?让我们用手机来拍照留念!大家知道吗?照相机里面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我们上节课学习到的凸透镜。
凸透镜不仅仅能使光线会聚,更重要的作用是成像。
生活中有很多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例子,比如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等,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前面三种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仪器。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为主的活动学生为主的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展示老师在家看电影,提问使用什么看的?小魔术—纸上电影将手机放入手机投影仪中,关掉电灯,播放一分钟视频。
引出投影仪观察发现有个盒子观看,思考纸上电影这套装置的效果与什么器材引发学生的关注,并引发思考联系生活实际。
相似。
打开盒子,揭秘投影仪,内部有一块凸透镜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生活中的透镜观察自制的投影以构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1投影仪展示内部构造,提出问题:如何调整手机、凸透镜、光屏之间的位置就能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观察和思考投影仪的组成;各部分摆放顺序等学生了解器材,初步形成对投影仪的了解。
探究目标1:自制投影仪,观察像的特点是、。
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要求(学案1.2)认真看学案,了解任务要求熟悉物理实验的基本步骤,带着问题和任务做实验。
巡视,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了解学生操作情况自制投影仪,并完成学案中数据记录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实验操作请同学展示本组实验结果,并进行交流分享交流展示交流展示是实验探究的必要环节展示投影仪的光路图理解成像原理探究目标2:如何能让投影仪成的像更大?继续探究投影仪成像大小的变化规律组装成功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深层次问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初步探究影响投影仪成像的因素,获得感性认识,为下节课的猜想做铺垫和引导。
展示实际老式投影仪。
提问平面镜的作用;提问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观看教师操作,思考如何放置投影片从知识,原理到实际应用,将知识进行升华。
对实验结论进行整理和记录。
投影仪是小物成大像,生活中有没有哪种仪器是大物成小像?展示照相机底片和照相机,回答是照相机观察照相机发散思维,灵活应用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2.照相机阅读课本94页关于照相机的介绍,找到照相机成像的特点。
读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由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照相机的结构并不难理解。
请同学们使用照相机模型,验证一下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精品习题课件

凸2.透如图所示是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图。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倒一着个________镜。 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要__________(填“顺着”或“倒着”)插入 架上。用强光照射幻灯片,幻灯片上的画面在屏幕上形成____(填“实”或 “虚实”)像。
方法点拨:投影仪使用时要将投影片倒立放置,才能在屏幕上得到一个正立、 放大的实像。
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C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汽车的后视镜
4.如图所示,用照相机对左侧的景物拍照,底片上所成的像正确的是( ) C
5.(汕尾中考)如图所示的手表上有一个圆滑的透明凸起,通过凸它透看镜日期会觉 得很清楚,这是因为这个圆滑的凸起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_,我们看到的实 际上是一个________(填“放大放”大或“缩小”)的_______(填“实虚像像”或“虚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取下套筒上的凸透镜作为放大镜使用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照相机:利用凸透镜能成__倒__立__、__缩__小__、__实__像__。 投影仪:利用凸透镜能成__倒__立__、__放__大__、_实__像___。 放大镜:利用凸透镜能成_正__立__、_放__大__、_虚__像__。
夯实基础
1.如图所示是“天网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像头,该摄像头的主
要光学部件是(
)A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平面镜 D.凹面镜
2.(材料P96图片题)如图所示是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以下
器材利用这一成像原理的是(
)
A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内容及其分析:1.内容:(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2.分析: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二、教学目标及其分析:1.教学目标:(1)知道并理解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分析:(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参与观察讨论,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问题分析:学生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并不陌生,但是通过对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采取探究法、实验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
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基本流程:导入——揭示(学习)目标——检查预习——讨论(学生),点拨(教师)——学生展示——拓展延伸——目标检测——课后小结●教学情境(一)导入(1—2分钟)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畹町中学校园图片,以及冬季田径运动会图片、文化艺术节图片。
[问题]这些丰富多彩的照片是由照相机拍的,同学们知道这些照片是怎样得到的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生活中的透镜【设计意图】日常生活图片,学生很熟悉,勾起记忆的同时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照相机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求知欲。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习题课件

如透镜,用这个水膜透镜贴近课本上的字,看到的是
正立、放大的像,此像为________(填“实像”或“虚
像”)。
虚像
9.【中考•荆门】下列光学仪器成放大实像的是( D ) A.潜望镜 B.平面镜 C.放大镜 D.幻灯机
10.以下光现象中所成的像是实像的是( B ) A.海市蜃楼 B.毕业合影 C.穿衣镜中的“自己” D.露珠下放大的叶脉
13 会聚;照相机 18
14
19
15 C
1.【2019•株洲】如图为某同学游酒埠江时拍下的一张照 片。根据这张照片可推断( ) B
A.山峰有多高,湖水有多深 B.照片中实景在上,倒影在下 C.群山通过照相机镜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影通过照相机镜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2.【2019•遂宁】为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交管部门在很 多十字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车辆 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_______(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 ___凸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_______立的_______(填“实” 或“虚”)像。
【点拨】玻璃“凸起”中间比边缘厚,是凸透镜,其作 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日历数字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 内,则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凸透(或放大);正;虚
8.【2019•泰州】如图所示,用铁丝围成一个内径约4 mm
的圆环,在清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
11.关于实像与虚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像只能用光屏接收而眼睛看不见 B.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但可以用眼睛看到 C.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D.没有光线进入眼睛,就既看不到实像,也看不到虚像
【点拨】实像和虚像的区别:(1)成因不同,实像是由 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而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 线会聚而成的。(2)正倒不同,实像一般是倒立的,而 虚像是正立的。(3)呈现效果不同,实像可以用光屏接 收,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共同点:实像和虚像都能 用眼睛看到。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物理8年级上册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一、概述《生活中的透镜》是初中物理第五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是基于透镜知识基础上的学习,一个课时完成,时间共45分钟。
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和前面的光学知识◆学生能熟练地使用网络,上网搜索并浏览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但有迷航的可能◆学生普遍思维活跃,能积极并有条理地发表个人观点◆学生的合作学习的经验还不足,需要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引导教学目标分析二、学习内容和任务学习内容设计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以策略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大致了解即可),主要是以陈述性知识为主题开展策略性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学习任务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完成三个学习任务来达成教学目标:1、照相机:教师演示、观看投影给出的拍照过程2、投影仪:介绍幻灯机、电影放映机3、放大镜:一张桌放一个放大镜,同桌利用放大镜观察三、教学过程学习策略设计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和学习者分析的结果,这节课设计的学生的学习策略主要有:讨论策略:面对面或是通过网络分组讨论生活中的透镜。
探索策略:独立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处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协同策略:学生之间分组配合,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任务。
竞争策略:由于实验完成后,同学之间要公开评论,因此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必定会存在一种竞争心理。
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自我评价策略: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其他同学的观察结果,利用合作学习评价量表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流程图《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问:1、什么是凸透镜?2、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电脑展示:1、利用PowerPoint给出下面美丽照片2、利用PowerPoint给出下面图片:通过上面活动,导入本节主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生举手回答学生感知生活中美丽的图片学生感知生活中让学生重新温习凸透镜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通过图片让学生体会照相机的神奇通过观看图片,板书设计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1)结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小于透镜到白墙的距离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 的光产生漫反射
1.使用照相机摄影时,具有以下特点: (1)物体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胶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像 距); (2)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体在胶片上所成的像越小,像(胶片)的位 置到镜头的距离越近,暗箱越短;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照相机:利用凸透镜能成__倒__立__、__缩__小__、__实__像__。 投影仪:利用凸透镜能成__倒__立__、__放__大__、_实__像___。 放大镜:利用凸透镜能成_正__立__、_放__大__、_虚__像__。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15.在鉴定文物时,考古学家常用放大镜观察文物的细微部分,这 时他看到的是正立、 放大 的虚像。如果在文物上有两条裂纹,其夹 角是 5°。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离裂纹稍微 远 (选填 “近”或“远”)些。
16.如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
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D)
知识点 2:投影仪 3.电影放映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选填“凸透镜”或“凹 透镜”),电影放映时在银幕上形成的是 倒 立、放大的实像。
4.如图所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投影片的光通 过镜头形成一个 倒立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实像,为使 我们能在前方屏幕上看到像,在镜头的上方安装了一个平面镜,它的作 用是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知识点 3:放大镜
5.同学们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时,从侧面可以观察到温
度计插入水中的部分变大了。下列设备中应用了这一光学原理的是
A.照相机 C.投影仪
B.放大镜 D.平面镜
( B)
6.小丑鱼颜色艳丽、体型较小,因此水族馆常将它放入球形鱼缸中 以便观赏(如图所示),球形鱼缸起到了 凸透 镜的作用,我们看到的小 丑鱼是它通过球形鱼缸形成的正立、放大的 虚像 (选填“实像”或 “虚像”)。
( C)
A.数码相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9.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A.光线经过折射所成的像是实像,经过反射所成的像是虚像
B.实像是能用光屏承接到的,虚像是不能用光屏承接到的
13.甲图为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要想让屏幕上的 像大一些,应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凸透镜到胶片之间的距 离,增大凸透镜与屏幕间的距离;白色银幕是为了 反射 (选填“反射” 或“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14.(遂宁中考)为保障市民的出行安全,交管部门在很多十字路口安 装了监控摄像头,它可以拍下违章车辆的现场照片,拍照时,摄像头的 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 (选填“凸”或“凹”)透镜,所成的像是 缩小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当车辆远离摄像头时,所成 的像将会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知识点 1:照相机 1.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B )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2.如图所示,小红梳理好自己的装扮准备照毕业登记照,当照相师
傅给她照相时,在胶片上得到的像应是图中的
11.要使投影仪银幕上出现“F”字样,投影片应按下图所示中的哪一
种放置
( D)
12.★李奶奶用放大镜看书时,觉得字的像太小,为使字的像大一
些,正确的方法是
( A)
A.眼睛和书不动,让放大镜离书稍远一些
B.眼睛和书不动,让放大镜离书稍近一些
C.放大镜和书不动,让人眼离放大镜稍近一些
D.放大镜和书不动,让人眼离放大镜稍远一些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掌握凸透镜在 三种常见仪器上成像的特点; 3.通过学习实像和虚像的特点,能够总结凸透镜成实 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1.照相机 (1)结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 透镜,胶片相当于 光屏 。 (2)成像特点: 倒立 、 缩小 的 实 像。
C.虚像是影子,实像就是实际光线所成的光斑
D.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实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0.(株洲中考)如图为某同学游酒埠江时拍下的一张照片。根据这张
照片可推断
( B)
A.山峰有多高,湖水就有多深
B.照片中实景在上,倒影在下
C.群山通过照相机镜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倒影通过照相机镜头成倒立、缩小的虚像
—— 约·诺里斯
(3)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 (4)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 (5)物体在胶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成像特点: 在使用投影仪时,所得到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凸透镜与透明 胶片之间的距离是可以调节的,要想让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减小凸透镜 到胶片之间的距离,增大凸透镜与屏幕间的距离;要想让屏幕上的像小 一些,增大凸透镜到胶片之间的距离,减小凸透镜与屏幕间的距离。
2.投影仪 (1)结构:其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 透镜,平面镜是用来改变光的传 播方向的。 (2)成像特点: 倒立 、 放大 的 实 像。
3.放大镜 (1)结构:、 放大 的 虚 像。
4.实像和虚像 (1)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能 在光屏上呈现的像。 (2)虚像: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不能 在光屏上 呈现的像。
知识点 4:实像和虚像
7.在①小孔成像;②放大镜成像;③平面镜成像;④投影仪成像;
⑤照相机成像中
( D)
A.成实像的是①③⑤
B.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②④ D.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③
8.小明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了同一花菜的两张照片,如
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