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B卷)教师版

【原创】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B卷)教师版
【原创】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精编金卷 物理(B卷)教师版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精编金卷

物 理 (B )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9~12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在物理学的重大发现中,科学家总结出了许多物理学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极限思维法、类比法和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以下关于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不需要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B .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Δt 非常小时,v =Δx

Δt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 时刻的瞬时速度,该定义运

用了极限思维法

C .定义加速度概念时,用Δv

Δt

表示速度变化快慢运用了极限思维的方法

D .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等分成很多小段,每小段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这里运用了微元法

【答案】C

【解析】不考虑物体本身的大小和形状,只保留物体质量的属性,就可以将物体视为质点,用质点来代替物体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故A 正确;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当Δt 非常小时,速度就接近该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运用了极限思维法,故B 正确;定义加速度概念时,用Δv

Δt 表示速度变

化快慢运用了比值定义法,故C 错误;在推导匀变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将时间等分为若干个极小值,这样运动过程就被等分为若干小段,每一小段就可以视为匀速直线运动,逐个计算最后累加,应用了微元法,故D 正确。

2.某同学以校门口为原点,向东方向为正方向建立坐标,记录了甲、乙两位同学的位移-时间(x -t )图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t 1时刻,甲的瞬时速度为零,乙的速度不为零

B .在t 2时刻,甲、乙速度可能相同

C .在t 2时刻,甲、乙两同学相遇

D .在t 3时刻,乙的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为零 【答案】C

【解析】因为x -t 图线的斜率等于物体的速度,所以在t 1时刻,甲的瞬时速度不为零,乙的速度为零,选项A 错误;在t 2时刻,甲、乙速度方向不相同,所以速度不可能相同,选项B 错误;在t 2时刻,甲、乙两同学位移相同,所以两同学相遇,选项C 正确;在t 3时刻,乙的位移为零、速度不为零,加速度无法判断,选项D 错误。

3.“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应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应停车让行。”一辆汽车以5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驾驶员发现前方的斑马线上有行人通过,随即刹车使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 s ,汽车在最后2 s 内的位移为4 m ,则汽车距斑马线的安全距离至少为( )

A .5.5 m

B .6.25 m

C .7.5 m

D .8.75 m 【答案】D

【解析】设汽车匀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汽车在最后2 s 内的位移为4 m ,由212

x at =,解得a =4 m/s 2,故汽车的刹车位移为

20

008.752v x v t a

'=+=m ,D 正确。

4.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 置于水平地面上,物块b 置于斜面上,通过跨过光滑定滑轮的细绳与小盒a 连接,连接b 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连接a 的一段细绳竖直,a 连接在竖直固定在地面的弹簧上。现向盒内缓慢加入适量砂粒,a 、b 、c 始终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c 对b 的摩擦力可能减小

B .地面对c 的支持力可能增大

C .地面对c 的摩擦力可能不变

D .弹簧的弹力可能增大 【答案】A

【解析】盒子a 受重力、拉力和弹簧的支持力而平衡,随着沙子质量的增加;由于不知道b 的重力沿着斜面方向的分力与细线拉力的大小关系,故不能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可能增加、可能减小,有可能先减小后增大,故A 正确;对a 分析可知,a 处于静止状态,加入适量砂粒后重力变大,弹簧弹力不变,绳子的张力变大;对b 与c 整体分析,受重力、支持力、拉力和向左的静摩擦力,故地面对c 的支持力一定减小,摩擦力一定变大,故B 、C 、D 错误。

5.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两个木块P 和Q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P 、Q 接面的倾角为θ。现在Q 上加一水平推力F ,使P 、Q 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匀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 木块所受合力向左

B .Q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F

mg

μ= C .P 、Q 之间可能光滑

D .若突然撤去F 后,P 、Q 依然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匀速运动

此卷只装订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答案】B

【解析】P、Q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左匀速运动,可知P木块所受合力为零,选项A错误;以P、Q整体为研究对象,在竖直方向上合力为零,故地面对Q的支持力F N=2mg,水平方向F=f=μF N,

解得Q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F mg

μ=,选项B正确;P受到向下的重力和垂直斜面向上的支持力,但P的合力为0,则必然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选项C错误;若突然撤去F后,因地面对Q 有摩擦力作用,可知P、Q不可能一起向左匀速运动,故D错误。

6.如图所示,山坡上两相邻高压塔A、B之间架有匀质粗铜线,平衡时铜线

呈弧形下垂,最低点在C。已知弧线BC的长度是AC的3倍,而左塔B处铜线切

线与竖直方向成β=30°角。则右塔A处铜线切线与竖直方向成角α应为()

A.30°B.45°C.60°D.75°

【答案】C

【解析】设AB两端绳上拉力分别为F A、F B,铜线质量为m,在水平方向,ABC整体受力平衡,

有:F A sinα=F B sinβ;在竖直方向,BC段受力平衡,有:F B cosβ=3

4

mg;(AC段对C端的力方向

水平向右);在竖直方向,AC段受力平衡,有:F A cosα=1

4

mg;联立解得:tanα=3tanβ,所以,α

=60°,故C正确。

7.如图甲所示,足够长的木板B静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其上表面放置小滑块A.木板B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其加速度a随拉力F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小滑块A的质量为()

A.4 kg B.3 kg C.2 kg D.1 kg

【答案】C

【解析】刚开始AB两个一起做加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m A+m B)a,结合图像斜率可知m A+m B=3 kg,当加速度大于等于1 m/s2,A、B分开各自加速,设B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F-f=m B a,结合图像斜率可知m B=1 kg,联立以上公式可求得m A=2 kg,选C。

8.如图所示,在倾角θ=30°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均为m,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垂直斜面的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沿斜面方向的力F拉物块A使之以加速度a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物块B刚要离开C时力F的大小恰为2mg。则()

A.物块B刚要离开C时受到的弹簧弹力为mg

B.加速度a=g

C.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为m

k

D.这个过程A的位移为

2mg

k

【答案】B

【解析】物块B刚要离开C时B对C的弹力恰好为零,对B,由平衡条件得,此时弹簧的弹力

sin=

2

mg

F mgθ

=

,故A错误;B刚要离开C时,对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sin

F mg F ma

θ

--=,

解得a=g,故B正确;刚开始时,对A由平衡条件得

1

sin

kx mgθ

=,B刚要离开C时,弹簧弹力

2

F kx

=,

整个过程A的位移x=x1+x2,解得mg

x

k

=,故D错误;物块A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1

2

x at

=,解得运动时间

2m

t

k

=,故C错误。

9.一名宇航员在某星球上完成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让一个质量为2 kg的小球从一定的高度自

由下落,测得在第5 s内的位移是18 m,则()

A.小球在2 s末的速度是8 m/s B.小球在第5 s内的平均速度是3.6 m/s

C.小球在第2 s内的位移是2 m D.小球在5 s内的位移是50 m

【答案】AD

【解析】由题意知第5 s内的位移是18 m,根据自由落体公式有:22

12

11

18

22

gt gt

-=,其中t1=5

s,t2=4 s,解得g=4 m/s2,所以2 s末的速度v=gt=8 m/s,故A正确;第5 s内的平均速度18m/s

v=,

故B错误;小球在第2 s内的位移22

2

11

(4241)m6m

22

h=??-??=,故C错误;物体在5 s内的位

移2

1

45m50m

2

h=??=,故D正确。

10.一质点沿x轴正方向做直线运动,通过坐标原点时开始计时,其

x

t-t的图象如图所示,则

()

A.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1 m/s2

B.质点在1 s末速度为2 m/s

C.质点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0.75 m/s

D.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0.5 m/s

【答案】AB

【解析】由图得:10.5

x

t

t

=+,根据2

1

2

x v t at

=+,得

02

x a

v t

t

=+,对比可得:2

0.5m/s

2

a

=,

则加速度为a=2×0.5=1 m/s2,由图知质点的加速度不变,说明质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D错误;质点的初速度v0=1 m/s,在1 s末速度为v=v0+at=2 m/s,故B正确;质点在第1s内的

平均速度0 1.5m/s,

2

v v

v

+

==,故C错误。

11.将一个半球体置于水平地面上,半球的中央有一光滑小孔,上端有一光滑的小滑轮,柔软

光滑的轻绳绕过滑轮,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1、m2的物体(两物体均可看成质点,m2悬于空中)

时,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已知此时m 1与半球的球心O 的连线与水平线成37°角(sin 37°=0.6,cos 37°=0.8),m 1与半球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5,并假设m 1所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在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的前提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当

1

2

m m 不同时,地面对半球体的摩擦力也不同 B .半球体对m 1的支持力m 2随的变化而变化

C .随着m 2质量的逐渐增大,m 1所受半球体的摩擦力一定逐渐增大

D .当54<12

m

m ≤2时,半球体对m 1的摩擦力的方向垂直于图中的虚线向上

【答案】ABC

【解析】对半球体m 1、m 2整体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只受重力和支持力这一对平衡力,相对地面并无运动趋势,故不受摩擦力,故A 错误;对m 1受力分析,如图将重力正交分解,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得到y 方向:N ﹣m 1g cos53°=0,只要m 1与半球的球心O 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不变,N 就不变,故B 错误;据题意得知:T =m 2g ,解得

12m m =54,当12

m

m >54时,m 1g sin53°=T +f ,其中T =m 2g ,f 随着m 2质量的逐渐增大而逐渐减小,故C 错误;当

1

2

m m >54时,有T =m 2g <m 1g sin53°,即拉力小于重力的下滑分量,m 1有下滑趋势,摩擦力沿切线向上,当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m 2g+μm 1g cos53°=m 1g sin53°,解得

12m m =2,因而当54<12

m

m ≤2时,半球体对m 1的摩擦力的方向垂直于图中的虚线向

上,故D 正确。

12.为了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我国羽毛球运动员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原地纵跳摸高训练。已知质量m =60 kg 的运动员原地静止站立(不起跳)摸高为2.10 m ,比赛过程中,该运动员先下蹲,重心下降0.5 m ,经过充分调整后,发力跳起摸到了2.90 m 的高度。若运动员起跳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影响,g 取10 m/s 2 。则( )

A .运动员起跳过程处于超重状态

B .起跳过程的平均速度比离地上升到最高点过程的平均速度大

C .起跳过程中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为960 N

D .从开始起跳到双脚落地需要1.05 s 【答案】AD

【解析】在起跳过程中可视为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所以运动员起跳过程处于超重状态,故选项A 正确;在起跳过程中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起跳过程的平均速度1022

v v

v +==,运动员离开地面后做竖直上抛运动,离地上升到最高点过程的平均速度2022

v v

v +=

=,故选项B 错误;运动员离开地面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根据22gh v =可知()2210 2.9 2.1m/s 4m/s v gh ==??-=,

在起跳过程中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2

2a h v ?=,解得22

224m/s 16m/s 220.5

v a h ===??,对运动员根

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N F mg ma -=,解得1560N N 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对地面的压力为1560N ,故选项C 错误;起跳过程运动的时间14

s 0.25s 16

v t a =

==,

起跳后运动的时间20.4s v t g ==,故运动的总时间122 1.05s t t t =+=,故选项D 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按题目要求作答。解答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8分)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图中A 、B 是两个光电门,钢球自由下落过程中,先后通过光电门A 、B ,钢球通过光电门A 时与光电门相连的光电计时器开始计时,通过光电门B 时就停止计时,得到钢球从A 运动到B 所用的时间t ,用刻度尺测出A 、B 间的高度h ,保持钢球下落的位置不变,光电门B 的位置不变,改变光电门A 的位置,重复前面的实验,测出多组h 、t 的值。

(1)根据测得的多组h 、t 的值,算出每组的h

t

,作出h t t

-图象,则图象应是图中的_________。

(2)图线在纵轴上的截距表示______________,要求出重力加速度,必须求出图线的______________,若求出的图线的这个量用k 表示,则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______。

【答案】(1)D (2)钢球通过光电门B 时的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 2k

【解析】(1)由于球下落的位置不变,光电门B 的位置不变,因此小球到达B 点的速度不变,设球到B 点的速度为v B ,则球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倒过来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则有:h =v B t -12

gt 2,即

1

2

B v gt t h =-,因此D 正确,AB

C 错误。 (2)由函数表达式可知,图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小球通过B 光电门的速度,要求出重力加速度,必须求出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则由k =0.5g ,解得:g =2k 。

14.(8分)为了测量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某小组使用位移传感器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让木块从倾斜木板上一点A 由静止释放,位移传感器可以测出木块到传感器的距离。位移传感器连接计算机,描绘出滑块相对传感器的位移s 随时间t 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1)根据上述图线,计算0.4 s 时木块的速度v =_______m/s ,木块加速度a =________m/s 2; (2)现测得斜面倾角为37°,g 取10 m/s 2,则μ=________;

(3)为了提高木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μ的测量精度,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_。 A .A 点与传感器距离适当大些 B .木板的倾角越大越好 C .选择体积较大的空心木块

D .传感器开始计时的时刻必须是木块从A 点释放的时刻 【答案】(1)0.4 1 (2)0.625 (3)A

【解析】(1)根据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得0.4s 末的速度

为:2

(3014)10m/s 0.4m/s 0.4

v --?==,0.2 s 末的速度为:2(3224)10m/s 0.2m/s 0.4v --?'=

=,则木块的加速度为:220.40.2

m/s 1m/s 0.40.2

v v a t '--=

==?-; (2)选取木块为研究的对象,木块沿斜面方向是受力:sin cos ma mg mg θμθ=-,得:

sin cos g a m θμθ

-=

,若θ=37°,则μ=0.625;

(3)根据(2)的分析可知,在实验中,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应使木块的运动时间长一些,可以减小斜面的倾角、增加木块在斜面上滑行的位移等,传感器开始的计时时刻不一定必须是木块从A 点释放的时刻。故A 正确,B 、C 、D 错误。

15.(9分)如图,钉子A 、B 相距5l ,处于同一高度。细线的一端系有质量为M 的物块,另一端绕过A 固定于B 。小球固定在细线上C 点,B 、C 间的线长为3l 。小球和物块都静止时,BC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53°。忽略一切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 ,取sin 53°=0.8,cos 53°=0.6,cos 26.5°=0.89,求:

(1)小球的质量;

(2)钉子A 所受压力F N 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1)根据题意,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由图知,

3cos530.65l

l

?=

=,所以∠C =90°

设小球质量为m ,AC 、BC 的拉力分别为F 1、F 2,有 F 1sin 53°=F 2cos 53° mg =F 1cos 53°+F 2sin 53° F 1=Mg

解得:5

3

m M =。

(2)钉子所受压力等于两细线合力,合力方向沿与竖直方向成26.5°向右下方 故F N =2Mg cos 26.5° 解得:F N =1.78Mg 。

16.(12分)如图甲所示,倾角为θ的传送带以恒定速率逆时针运行。现将一质量m =2 kg 的小物体轻轻放在传送带的A 端,物体相对地面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2 s 末物体到达B 端,取沿传送带向下为正方向,g =10 m/s 2,求:

(1)小物体在传送带A 、B 两端间运动的平均速度v ; (2)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

【解析】(1)由v -t 图象的面积规律可知传送带A 、B 间的距离L 即为v -t 图线与t 轴所围的面积,所以:11110m (1012)1m 16m 2

2

L =??+?+?=

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得:8m/s L

v t

=

=。 (2)由v -t 图象可知传送带运行速度为v 1=10 m/s ,0~1s 内物体的加速度为:

2110m/s v

a t

?=

=? 1~2 s 内的加速度为:222m/s a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1sin cos mg mg ma θμθ+= 2sin cos mg mg ma θμθ-=

联立两式解得:μ=0.5。

17.(15分)如图所示,质量m =0.5 kg 、长L =1 m 的平板车B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某时刻一质量M =l kg 的物体A (视为质点)以v 0=4 m/s 向右的初速度滑上平板车B 的上表面,在A 滑上B 的同时,给B 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已知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试求:

(1)如果要使A 不至于从B 上滑落,拉力F 大小应满足的条件; (2)若F =5 N ,物体A 在平板车上运动时相对平板车滑行的最大距离。

【解析】(1)物体A 不滑落的临界条件是A 到达B 的右端时,A 、B 具有共同的速度v 1,则:

222

01122A B

v v v L a a -=+ 又:

011

A B

v v v a a -= μMg =Ma A F +μMg =ma B

联立解得:a A =2 m/s 2,a B =6 m/s 2,F =1 N

若F <1 N ,则A 滑到B 的右端时,速度仍大于B 的速度,于是将从B 上滑落,所以F 必须大于等于1 N 。

当F 较大时,在A 到达B 的右端之前,就与B 具有相同的速度,之后,A 必须相对B 静止,才不会从B 的左端滑落,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整体:F =(m +M )a 对物体A :μMg =Ma 解得:F =3 N

若F 大于3 N ,A 就会相对B 向左滑下

综上所述,力F 应满足的条件是1 N ≤ F ≤ 3 N 。

(2)物体A 滑上平板车B 后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a A =2 m/s 2 平板车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μMg =ma B 解得:a B =14 m/s 2

两者速度相同时物体相对小车滑行最远,有:v 0-a A t =a B t 解得:t =0.25 s

A 滑行距离20115m 2

16

A A x v t a t =-=

B 滑行距离217m 2

16

B B x a t ==

最大距离:Δx =x A -x B =0.5 m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