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

合集下载

套种的好处,套种和间作的区别

套种的好处,套种和间作的区别

套种的好处,套种和间作的区别1、套种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延后生长季节,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提升年总产量。

2、套种指的是某种作物生长后期时,再种上另外一种作物。

3、间作指的是同一块地同时期按比例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3、轮作指的是两季种植不同作物的复种方式。

4、混种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混合后种植在同一片田里。

一、套种的好处1、套种的好处可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提升复种指数,增加年总产量。

2、适宜套种的作物(1)玉米+南瓜(花生)南瓜花蜜可以引诱玉米螟的寄生性天敌黑卵蜂,能够有效的减轻玉米螟的危害。

种植花生也可以适量的减少玉米螟,且不会遮挡光照。

(2)玉米+辣椒(青椒)因为玉米有遮阴作用,可以减轻72%辣椒日灼病和病毒病,隔行种植可减轻56.9%的青椒病毒病。

(3)玉米+黄瓜可以让黄瓜花叶病减少61.6%左右,还可以利用玉米秸秆来做黄瓜架条,省钱省力。

(4)玉米+红薯玉米是纵向生长,红薯是横向生长,两者结合有利于通风透光,加强光合作用。

二、套种和间作的区别1、套种和间作的不同(1)套种指的是在一种作物生长到后期时,种上另一种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并不长。

(2)间作指的是在一块地上,同一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

2、轮种指的是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在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作物的复种方式。

3、混种(1)指的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且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种在同一块田地里。

(2)混作是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提高了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

选用耐旱涝、耐瘠薄、抗性强的作物组合时,还可以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稳产保收的效果。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基本营养生长期:由于作物的感温、感光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有反应的,这一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这一特性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春化: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需经历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这段低温诱导称为春化光周期现象:作物的开花、休眠、落叶、地下储藏器官的形成等都受日照长度的调节,这种对日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物候期:作物生长发育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人为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根据作物的形态特征变化来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生育时期:指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若干时期休眠:在适宜发芽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叶的功能期: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的时间的长短自花授粉作物:指具有自交亲和性,可进行自花授粉,完成受精作用,这类作物称为自花授粉作物,如水稻、大麦、大豆、花生异花授粉作物:指不具有自交亲和性,不能进行自花授粉,更不能完成受精作用,这类作物称为异花授粉作物,如:白菜型油菜,向日葵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土地上的作物个体群作物群体结构:指组成这一群体各个单株大小、分布、长相及动态变化等,作物群体结构内容包括作物群体的组成、大小、长势、空间分布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发育:指作物的而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群体产量(PY):指作物群体在一定的生育期内和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所积累的生物量,是群体内个体产量的总和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净同化率(NAR):指单位面积的作物生长率,可用来表示单位面积作物的生产量大小叶面积指数(LAI):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叶面积之和(叶面积只算一面)经济系数(ER):指群体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又称为收获指数源(代谢源):是产出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如萌发种子的子叶或胚乳等库(代谢库):指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如根、茎、果实、种子等流: 指源器官形成的同化物向库器官转移的过程,其强度可以用运输能力衡量光合速率(光合强度): 通常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CO2的吸收量或O2释放量,也可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干物质积累量来表示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指构成主产品(经济产量)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的内涵因作物的种类和研究工作者的需要确定,通常可分为单位面积株树、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亦可人为由单株平均产量与单位面积上株树或穗数两因素构成例如:禾谷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黄花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生长,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光补偿点: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达到一定强度后,若继续增加光强,会发生氧化作用使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效率开始下降,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三基点温度: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生理过程都有其相应的最低、最高、最适温度积温:指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短时间内,日平均气温积累之和活动积温:将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累积起来有效积温(GDD):将日平均气温与作物学零度的差值累加起来,其准确性提高了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的之一段时间相对水含量: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比值,用于说明毛管悬着水的饱和程度、有效性以及土壤中的水汽比例等,是农业生产上成用的土壤含水量表示方法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蒸腾系数:是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消耗的水分克数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生育全期内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时期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呼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是的土壤含水量作物光温水生产潜力:指某一地区的作物最高生产力,也就是除光、温、水以外的其他因素均处于最理想状态时作物的光温水生产能力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指作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缺乏它作物就不能正常生长,而其功能又不能为其他元素所替代的元素地带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热量、水分风自然条件大致沿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即维度地带性差异和经度地带性差异纬度地带性差异:指因地球与太阳位置的不同而造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经度地带性差异:由于陆地距离海的远近以及由此产生的海陆相互作用,导致出现降水量由东到西沿着经度方向递变的规律非地带性差异:又称垂直性差异,主要由地形、地震、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方式连作:只在同一耕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作物布局: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作物结构:指作物品种、种类、面积及占有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块上的分布作物种植方式:指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规范化的耕地利用方式或作物种植形式,也称种植模式复种:指在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根底面积百分比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育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在同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记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品种:是人类经过长期栽培和选育,选育出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育苗方式:根据育苗利用的能源不同,大致可分露地育苗、保温育苗和增温育苗,露地育苗包括湿润育秧、营养体育田、方格育苗温汤浸种:根据种子耐热能力常比病菌耐热能力强的特点,用较高温度杀死种子表面和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并兼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最小养分定律:植物生长所需要各种养分有一定的比率,如果其中某种养分元素不足时,不管其他养分元素如何充足,作物生长仍受此最少养分元素的限制养分互作效应:两种肥料同时使用对作物的效应大于每种肥料单独施用对作物效应之和的现象,称为养分的协同作用,二者共同效应小于二者单施效应之和,称为养分的拮抗作用作物养分临界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报酬递减率:在低产情况下,施用配比适宜的肥料,产量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量后,单位施肥量的报酬率回逐步下降,这就是报酬递减率冷害:是指连续几天气温低于某种作物的生育期中某一阶段的下限温度而使作物遭致减产的危害,是农业生产上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冻害:指植物在零度一下的强烈低温下受到的伤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洪涝和渍涝的区别洪涝:主要由于在某一时段内降水过多或强度过大,或延续时日过长,防洪抗涝和排水设施不良引起的;渍涝或湿涝:是由于长期持续阴雨、低温寡照,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引起的危害最大的是浇灌,其次是渍涝。

高中地理知识点:几组农业概念的区分

高中地理知识点:几组农业概念的区分

高中地理:几组农业概念的区分1. 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不同,划分为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划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划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一般而言,粗放农业大多为自给农业,而混合农业、密集农业多为商品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比较稳定、成型、区域性的农业生产类型。

按动植物的地域分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分为热带雨林迁移农业、种植园农业、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游牧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

农业类型强调农业的部门结构特点,农业地域类型侧重于农业的区域特点。

2. 复种制度与复种指数复种制度(或叫做耕作制度)是指一年内,在同一耕地上种植作物一次、二次还是三次,即重复种植作物的次数。

复种指数则指某一地区全年总播种面积和总耕地面积之比,它是衡量耕地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常用百分数表示。

如某农场有耕地1000亩,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1500亩,则复种指数为150%(即复种制度为一年二熟)。

3. 间作与套种、连作与轮作间作指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且一种为主,其他为间作物的种植制度;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

间作与套种的共同优势: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用地养地相结合;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利于多种经营的发展;有利于错开农活。

连作指一年内或连续几年内,在同一田地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优点是充分利用同块土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大量种植生态上适应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没有倒茬的麻烦,产品单一、管理简便。

轮作指在同一田地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制度。

优点是有利于防止病虫害、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是开发土壤资源的生物学措施。

耕作学复习题

耕作学复习题
17、 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 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二十八分。
一、名词解释
18、 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
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19、 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0、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
及其茬地的泛称。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 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2、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 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
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 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 术措施。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二十八分。
三、单项选择题
17、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是 (1)海南省 (2)上海 (3)浙江 (4)江苏 (5)四川 18、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2)减轻水蚀和风蚀 (3)减少土壤水分
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 (5)节约成本 19、坡地耕作最宜 (1)横坡耕作 (2)顺坡耕作 (3)均可 (4)逆向耕作 20、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 (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
损失(失墒) (4)翻埋杂草 (5)加深耕层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九点 二十八分。
四、多项选择题
1. 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 (2)热 (3)土壤 (4)肥料 (5)矿物 2. 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 (1)橡胶 (2)油棕 (3)可可 (4)椰子 (5)玉米 3. 作物的水平结构包括 (1)作物密度 (2)种植行数 (3)间距 (4)株高 (5)带宽 4. 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 (1)科技投入 (2)有机肥料 (3)化肥 (4)降水 (5)

复种 、间作、套作、轮作的联系与区别_ABC教育网_(1)

复种 、间作、套作、轮作的联系与区别_ABC教育网_(1)

复种、间作、套作、轮作的联系与区别一、复种和复种指数1、复种:在同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两季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2、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内作物播种总面积与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它的数值可以大于100%,例如:全国平均复种指数理论上可达到195%,而1993年全国耕地平均复种指数仅为156%)。

计算公式:播种总面积复种指数= ——————*100%耕地总面积播种面积,是指播种季节结束时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是反映农作物生产规模的重要指标。

耕地面积,指主要用作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翻的土地面积,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用地。

耕地面积是用年末耕地面积反映的。

它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耕地、当年休闲地、轮歇地和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茶树、桑树、果树和其他林木的土地,以及沿海、沿湖已围垦利用3年以上的“海涂”、“湖田”等。

但不包括专业性的茶园、桑园、果园、苗圃、林地、芦苇地和天然草场等。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复种面积,指一定时期内在同一块耕地上重复播种作物的面积,它等于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减去耕地总面积。

计算公式:复种面积=播种总面积-耕地总面积二、提高复种指数的措施(1)套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间、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法。

(2)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

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培,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式。

(3)轮作: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田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三、复种增产的原因:(1)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对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2)促使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因不同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与消耗能力,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不同的。

复种既可提高对土壤肥力的利用,又有一部分残余的根、茎、叶补充到土壤中,去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

(3)提高抗逆能力,稳产保收: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病虫害,对恶劣气候条件有不同的反应。

《作物栽培学》习题

《作物栽培学》习题

《作物栽培学》习题第一章绪论1.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对象、性质、任务是什么?2.简述作物的概念。

3.按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结合分类方法作物可分为哪几类?4.研究栽培作物的起源问题,实质目的是什么?5.栽培作物与其野生祖先存在那些差异?6.三大粮食作物指什么?7.双低油菜指什么?8.提高粮食总产的途径有哪些?9.作物分类部分有关作物的记忆。

10.作物栽培的研究法有哪些?11.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种哪些传统和经验值得我们继承?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1.解释概念:生长,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发育,生育时期,生育期,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同伸关系,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最适叶面积指数,叶龄指数,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反馈2.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是什么?关系如何?3.简述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4.作物生长的“S”型曲线分为几个时期?生产上采取促控措施时如何运用?5.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的概念是什么?6.作物的种子与植物学上通常指的种子有何不同?7.举例比较说明单子叶与双子叶作物根、茎、叶的区别。

8.作物花器官分化有何特点?影响花器官分化、开花授粉受精和种子果实形成的因素有哪些?9.解释作物的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这“三性”在生产上有何意义?10.作物个体与群体关系如何?如何协调二者关系促进作物高产?11.研究作物的器官同伸关系有何实际意义?12.作物地上部生长和地下部生长有何依赖关系?13.如何理解“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第三章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1.解释概念: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源,库,流,食品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2.试述主要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3.简述“源、库、流”理论在作物高产栽培中的意义。

4.光合生产潜力如何估算?5.目前限制光能利用率的原因有哪些?6.通过哪些途径使实际的产量不断向产量潜力的高限迈进?7.简述玉米、大豆、棉花、薯类和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或移栽)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作物熟制”(即一年几熟)是某地农业光热资源利用的外在表现。

复种指数的高低除受当地热量(积温)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种、复种指数、轮作、套种、间作复种:同一块土地上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制度,又称多次作。

复种是中国蔬菜集约化栽培的主要特点之一,能显著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率,是实现蔬菜高产种类多样、周年均衡供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依各地区条件及生产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复种程度有明显不同,通常以“复种指数”作为量度的指标。

复种指数: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和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复种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一半,复种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1/2。

复种种类,主要的有稻-稻-麦(油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甘薯等。

近几年四川、福建、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发展了小麦-水稻-再生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

(复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或移栽)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作物熟制”(即一年几熟)是某地农业光热资源利用的外在表现。

复种指数的高低除受当地热量(积温)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利、肥料、劳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等许多条件的制约。

热量条件好、无霜期长、总积温高、水分充足是提高复种指数的基础。

经济发达,农业科学技术水平高,则为复种指数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比如中国南方水热条件好,耕地利用率高,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等省,复种指数均在200%以上。

提高复种指数,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提高复种指数的措施主要有三:一是套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的生长后期,将后季作物播种或栽植在前季作物的株间、行间或畦间的种植方法。

二是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期相近的作物。

在同一块田地上,隔株、隔行或隔畦同时栽培,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式,如玉米与大豆间作,高梁与甘薯间作等。

三是轮作:在一定年限内,同一块田地上按预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充分
利用太阳光能,充分利用土地生产潜力。

复种增产的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对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

二是促使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因不同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积累与消耗能力,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是不同的。

复种既可提高对土壤肥力的利用,又有一部分残余的根、茎、叶补充到土壤中,去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

三是提高抗逆能力,稳产保收。

不同作物有不同的病虫害,对恶劣气候条件有不同的反应,应用间、套、轮作可利用不同作物的不同抗逆和适应能力,减轻自然灾害,产量较稳定。

四是充分利用了生长季节。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季节内,把生育季节相近、生育期基本相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成行或成带地相间种植。

如玉米与大豆间作,高梁与甘薯间作等。

混作: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同的作物,生育期也基本相同,播种前事先将这些种子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混合播种。

例如:满园花与大麦(小麦)混作、油菜与紫云英混作等。

上述两种种植方式,通过不同作物品种的搭配,有利于充分利用地上部的光照条件和耕作土壤中的养分条件。

套作:在前作物收获前半个月左右,将后作物播种于前作物的行间的种植方法。

套作是一种从空间争取时间的方式。

套作能使后续作物适当提前播种或移栽,但又不会使前后两季作物在共同生产的时期(一般称为共生期)内互相造成不良的影响。

连作:在同一块耕地上前后两季都种植相同种类的作物,如前季种水稻,后季又种水稻,这叫水稻连作。

连作还有一个类型,叫做“复种连作”,即头年的复种试民第二年复种方式完全相同。

例如:第一年是“早稻——双季晚稻——冬季油菜”一年三熟,第二年在同一块地上又是“早稻——双季晚稻——冬季油菜”,还是同样的一年三熟。

连作的主要危害是对土壤养分的不均衡消耗,重复种植的作物会大量消耗土壤中相同的营养元素,结果会引起某些养分的缺乏而导致作物生长发育不良,此外,还会引起某些有毒物质积累在土壤中,使以后重复种植的同种作物受到毒害。

轮作: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复种方式。

由于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具有不同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轮作有利于土壤中的养分的均衡消耗。

同时轮作还有利于减轻与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

例如,春季种烤烟,烤烟收获后再种一季双季晚稻,这种水旱轮作的效果一般都很好。

不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能,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虫杂种。

生长期growing period,vegetative period
农作物能够生长的一段时期。

因为一些农作物在轻霜时期还能生长,所以生长期一般比无霜期长一、二十天。

另外一种角度指一年中植物显著可见的生长期间,称为生长期。

生长期与温度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最低生长温度以上的温度可继续生长的期间就成为生长期。

通常,日平均气温5℃作为界限。

在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决定着生长期的长短。

进行正常生活周期所必需的生长期,每因植物种类而异。

生长期的长短多决定着植物(尤其是树木)分布的北限。

生长期越短,植物可生育的纬度和海拔高度也越高。

梅树为180天,苹果为170天,桃树为100天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