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为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在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该技术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图1稻蟹共作模式(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寒地稻综渔合种养技术于201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遴选为为黑龙江省水产主推技术。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35.4万亩,之后推广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HO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73%。
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8个市(地)、25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之后推广范围逐年扩大,至2020年共有12个市(地)、54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佳木斯市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佳木斯市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6.8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580%,2020年推广寒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7.5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综合效益显著。
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水产品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亩可增产鱼(蟹)2Okg以上,稻鱼共作模式亩增收100元以上,稻蟹共作模式亩增收300~500元。
二是水稻品质提升为农民增加的效益。
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提高了水稻安全水平和品质,增加了其科技内涵(有故事可讲),较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水稻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的价格,可提高一倍以上,农民增效非常显著。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田间工程: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此外,需要开挖好鱼沟、鱼凼,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2. 苗种选择及放养: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
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 饵料投喂: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水色、水位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5. 病害防治:投放鱼苗前,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对田块进行消毒。
此外,还包括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要求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稻渔综合种养相关论文或请教该领域专家。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的定义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水产品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通过将水稻与鱼类、虾类、蟹类或鸭类等水产品养殖相结合,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农业生产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稻渔综合种养中,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鱼、虾、蟹等水产品生长所需的湿地环境和生态饵料,同时水产品的粪便和代谢物也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环。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产出,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现代农业模式,对于解决农田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的需求不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2 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稻渔综合种养的意义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鱼虾蟹等水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增加农田的经济效益。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伴随着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化肥农药过度使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而稻渔综合种养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风险,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农民可以在原有耕种水稻的基础上,增加养殖水产品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简介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集稻田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是一种高效、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有限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农业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本文将从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势、实施方法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浅析这一模式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创新型农业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模式,通过在水田中养殖鱼类、虾蟹等水生动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1]。
其特点在于充分发挥了水稻和水生动物之间的生态互补性,实现了生态农业、资源循环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1. 稻鱼综合种养模式的优势1.1 高效利用资源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田的水域资源,同时在水体中养殖水生动物,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利用,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一是高效利用水资源。
利用水稻田的水域资源,通过同时养殖水生动物,使水域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二是高效利用循环养分。
水生动物粪便中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通过水生动物的养殖,促进了养分循环,降低了化肥使用量。
三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水生动物养殖,兼顾了不同农业活动,充分利用了土地面积。
1.2 维持生态平衡通过引入水生动物,可以减少水田中的虫害,避免了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
一是促进有机物分解。
水生动物的粪便和死亡的生物体可以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形成有机物质,为水稻提供了养分,促进了土壤的有机质积累。
二是维持养殖水体稳定。
水生动物的存在可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过度繁殖,保持水体的清澈和透明度。
三是促进生态多样性。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引入了多种生物,包括水稻、鱼类、虾蟹等,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3 增加农户收入稻鱼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获得水稻的收成,还可以通过水生动物的养殖获得额外收入,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
稻田养鱼新技术

稻田养鱼新技术一、稻田养鱼有哪些好处?稻田养鱼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生产形式。
稻田养鱼将养殖与种植有机结合在一起,稻鱼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态系统从结构和功能上都得到合理的改造,以发挥稻田的最大'负载力'。
稻田养鱼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稻田中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资源,使之转化为稻和鱼,以提高稻田生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稻鱼结合,有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稻田养鱼工程施工中应注意哪些事项?(一)养鱼田块的选择凡是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能力较强、排灌方便、天旱不干、山洪不冲的田块都可以养鱼。
特别是山区,必须选择那些既有水源保证,阳光充足,又不被洪水冲的稻田,才能做到有养有收。
沙底田不宜采用'田凼'方式,潜育化稻田、冷浸田,可进行'垄稻沟鱼'养殖方式。
(二)田间工程建设1、一般性稻田养鱼田间工程建设一般性田间工程投资少。
农户利用农闲时节投工、投资挖鱼凼、鱼沟。
其工程特点是:用土加高、加固、加宽田埂,每年需要开挖鱼沟鱼。
(1)鱼凼占总田面积5-8%。
1-2亩的田块挖凼一个,3亩以上的稻田可挖2-3个,鱼凼多建在田中央或田埂边,开挖方形或圆形鱼凼,深1-1.2米,与鱼沟中心沟相通,开挖时间可在插秧前30-40天,挖成后每隔10天再整理一次,连续整理3-4次,鱼凼成型较好。
(2)鱼沟在插秧后秧苗返青时开挖,秧苗可移栽鱼沟的边上。
鱼沟的面积占总面积的3-5%,沟宽40厘米,沟深50厘米。
鱼沟的形状可根据稻田大小挖成'十'字、'日'字、'田'字、或'井'字形,并连通鱼凼。
可在晒田时和抽穗时整理二次。
(3)加高加固田埂用挖鱼凼取出的土,把田埂加高加宽。
一般田埂加高到40厘米左右,加宽50厘米以上,并锤打结实,以防在大雨时垮埂或漫埂逃鱼。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鱼共生”是一种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的生态农业模式,鱼儿在田里找虫吃,水稻就减少了虫害,同时鱼排出的粪便形成有机肥,向稻田提供养料,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稻鱼共生综合种养系统,有效提高农业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一、“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模式的优点1、增加收入“稻鱼共生”系统可实现每667m2水稻增收50~80元;收获成鱼50kg左右,按市场价2.5元/kg计,产值可达500元上下,除去成本,每667m2纯收入300~400元。
2、充分利用物质能量稻田里的野草、虫类等都是对水稻有影响的自然资源,而资源对鱼种而言,基本上都是较好的天然饵料。
发展稻田喂鱼可以对稻田开展立体式运用,完成稻鱼共生,既节约用水和土地,又可灵活运用稻田中的很多物质能量,废物利用。
3、改善水稻生产环境稻田的除草一直影响着稻农和决定着水稻生长,一直以来要用人力和用化学剂除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和资金,选用有机化学除草,不仅会导致土壤退化,并且破坏环境和谷粒。
实践经验证明,稻田喂鱼能够完全解决地里的野草浮游动物和落入水中病虫,变害为利,可习惯性除草,具备人力除草相提并论更有效化除不可以相比的无污染化,既节省成本又优化了水稻生长自然环境。
4、减少鱼病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肥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比瘦水水体中寄生虫和病原菌成倍增加,肥水环境更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特别是池塘底泥,更被称为寄生虫和病原菌的温床。
通过稻鱼共生技术,池塘底泥可装入种植钵中,既固定秧苗,又为秧苗早期提供营养,减少了池塘底泥的危害。
同时水稻生长中必将大量消耗水中氮磷等营养,必然使水体变瘦,瘦水则不利于寄生虫和病原菌滋生,客观上减少了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度,降低了鱼发病的风险。
5、提升鱼产品的品质稻鱼共生系统中,鱼在养殖过程中用药量较少,产出的鱼产品清洁无污染,鱼肉美味紧实。
6、获得优质大米“稻鱼共生”技术所产大米,由于水稻在生长全过程中不施肥不打药,米质特好。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稻油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一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在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养鱼的稻田一般每亩可增加水稻产量10%~30%,收获水产品30-50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也是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
三、憎产增效情况采用稻油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综合效益提高100%~250%.四、技术要点1.养鱼稻田的准备(1)加高加宽田填(田基).田哽加高至0∙5米,田便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困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填层层夯实。
有条件的可在田填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保证不漏水、不垮塌.(2)开挖鱼沟和鱼困(也称鱼溜)。
稻田开设鱼沟,宽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农田(一亩以下)简单一点,开成"日"、"十"字形•鱼困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鱼困占总面积的5~10%,深10~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置.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鱼共生综合种养技术
作者:张云勇
来源:《云南农业》 2019年第3期
1 稻田选择
选择稻田相对集中、单块面积333.5 ㎡以上,光照充足,无旱涝影响,保水能力强,水源充足,能排能灌,大雨不淹,水质清新无污染,肥力高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和黏土稻田。
2 养殖鱼类
适宜养殖的鱼类有鲤鱼、草鱼等。
3 稻田改造
3.1 加高、加固田埂
移栽、放鱼前修补、加固、夯实田埂,做到不渗水、不漏水。
田埂应高出稻田平面50 cm
以上,田埂宽40 ~ 50 cm。
3.2 开挖鱼凼(溜)、鱼沟
根据稻田形状和面积,开挖鱼沟、鱼凼。
沟、凼(溜)面积占稻田面积的6% ~ 10%。
鱼沟离
田埂1.5 m,可挖成“一”“~”“十”等形状,沟宽60 ~ 80 ㎝,深50 ~ 60 ㎝。
鱼凼(溜)面积
一般为5 ~ 20 ㎡ , 深度为1.2 ~ 1.5 m。
溜埂高出稻田平面20 ~ 30 ㎝ , 并使沟、凼(溜)
相通。
3.3 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开在稻田相对角的田埂上,宽度一般为30 ~ 60 ㎝。
安装塑料网、金属网或竹
篾编织的拦鱼栅,拦鱼栅呈“⌒”或“∧”形,入泥20 ㎝。
4 水稻种植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应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如楚粳28、楚粳37、楚粳40、丰优香占等。
适时育秧,扣种稀播,亩播种量25 ~ 30 ㎏。
适时早栽,根据不同田块肥力水平、
不同品种生育特性、秧苗素质、秧龄和目标产量,合理确定基本苗。
秧龄控制在40 ~ 50 d,叶
龄5 ~ 6叶,单行条栽,行株距为14 ㎝×20 ㎝,亩栽2.5万丛, 丛栽1 ~ 2 苗。
5 鱼种投放
秧苗返青后7 ~ 10 d 投放鱼种。
投放规格为鲤鱼25 ~ 40 g / 尾,草鱼40 ~ 60 g / 尾,
每亩投放鱼苗12 ㎏,鲤、草混养按4 ∶ 1 比例投放。
投放鱼种时用3% ~ 5% 食盐水浸泡5 ~ 10 min,进行鱼体消毒。
注意鱼苗投放与水稻除草间隔时限在20 d 以上,最佳投放时间为5 月
中旬, 养殖至控沟时间不少于70 d。
6 综合管理
6.1 科学管水
移栽至返青期,水深保持3 ~5 ㎝;鱼苗投放后,水深保持在10 ㎝左右,注意预防水蛇、猫、鼠捕食鱼苗;水稻生长中后期,水深保持在15 ㎝以上。
6.2 科学施肥
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 ㎏、普钙40 ㎏、硫酸锌2 ㎏,或三元复合肥(N∶P2O5 ∶K2O = 15∶15∶15)40 ㎏作底肥;移栽栽后7~10 d 结合化学除草,亩施尿素10 ~15 ㎏作分蘖肥;破口期前5 ~7 d 亩施尿素6 ~ 8 ㎏、氯化钾10 ~12 ㎏作穗肥。
6.3 病虫害绿色防控
重点对“两虫(螟虫、飞虱)三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稻曲病)一鼠”的绿色防控。
化学防治水稻病虫害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掌握农药的安全使用量,施农药时尽量喷施在水稻茎叶上,粉剂农药要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喷撒,水剂农药应在露水干后喷雾;施药前稻田水深应在15㎝以上。
杀虫剂可选择1% 甲维盐、杀虫单、杀虫双,禁用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等)、有机磷(乐果、甲胺磷)、毒死蜱等杀虫剂,杀菌剂可选择叶枯唑(叶枯灵、叶枯净)、稻瘟灵、井岗霉素,施药时农药交替使用。
7 捕捞
水稻进入蜡熟期(控沟)时就可以放水捕鱼。
捕鱼前疏通鱼沟、鱼溜,缓慢放水,使鱼集中在鱼沟、鱼溜内,在出水口设置网具,将鱼顺沟赶至出水口一端,让鱼落网捕起。
规格达到100 g/尾以上的鱼即可上市出售,其他鱼放回稻田继续饲养或转入其他水体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