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重义

合集下载

深明大“义”

深明大“义”

深明大“义”作者:郑信父来源:《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19年第11期这天,夫子来到学堂的门前,刚要进去上课,就听见毛小布在屋里大喊:“吕小鱼被隔壁的铁牛给打了,我们不能袖手旁观!同学们,抄家伙,为吕小鱼报仇去啊!”大伙儿被毛小布这么一鼓动,纷纷响应,有拿扫把的,有拿拖布的,“大战”一触即发。

夫子一看事情不好,赶紧走进屋去,大喝一声:“你们要干什么?!”毛小布大喊道:“吕小鱼被人打了,我们要去报仇!”“不许去!”夫子严肃地说。

“夫子,您不是常跟我们说要讲义气吗?怎么现在又不让我们去了呢?”毛小布问道。

“我要你们讲的‘义’是‘仁义’‘道义’,不是哥们儿义气!都回到座位上坐好,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学习一下什么是‘义’!”夫子一脸正气地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义’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义’虽然也有‘义气’的含义,但绝不只是为人打抱不平的意思。

‘义’与‘仁’的关系甚为密切,所以‘仁义’二字经常并称连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仁’是‘义’的内涵,‘义’则是‘仁’的外延。

孟子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毛小布抢着答道。

“不错,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认为,虽然生命可贵,但是维护道义更为重要。

为了维护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仁义’之士。

”夫子说。

“那我们帮吕小鱼报仇不也是维护正义吗?”毛小布不解地问。

“维护正义?铁牛是大恶人吗?同学之间有点矛盾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你们至于去‘报仇’吗?再说以暴制暴只能带来更大的祸患!所以‘报仇’不是‘义’,化干戈为玉帛、解除误会、重归于好才是‘义’。

‘义’是大道理,它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古人关于‘义’的故事可太多了。

”夫子捋着胡须说道。

重“义”的汉武帝有一次,十七岁的汉武帝带着随从微服出访,住进柏谷县的一家客栈。

店主人见他们行动诡秘,猜测他们是一伙盗贼,就打算召集附近的乡亲们收拾这伙可疑的旅客。

古人仁义礼智信精辟词语

古人仁义礼智信精辟词语

古人仁义礼智信精辟词语
1. 仁人志士:有仁心的人,有志向有抱负,热爱祖国,有为社会造福的行为。

2. 义不容辞:表示义务、责任、义理不容有任何推辞。

3. 礼尚往来:对待他人应有的礼仪和尊重,他人也会回报同样的礼仪和尊重。

4. 智者千虑,必有一得:智慧的人谋划一件事情时会考虑很多方面,最终达到目标。

5. 信守承诺:说出的话或者约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遵守诺言。

6. 知错就改: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7. 自敬自爱:对自己要有尊重,自爱。

8. 大公无私:以公共利益为前提,不考虑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9. 慷慨解囊:慷慨地捐钱或者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10. 谦虚谨慎:做事要虚心谦虚,不要自大或者莽撞。

关于义的议论文800字左右范文赏析

关于义的议论文800字左右范文赏析

关于义的议论文800字左右范文赏析古人云义字当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义的议论文800字,希望你会喜欢!关于义的议论文800字:一失足成千古恨人们都说,舍生取义者,君子也;舍义取生者,小人也。

可在我看来,有时为了长远的利益,舍生而取义,未免是可取的,舍义而取生,不一定不可. 西楚霸王项羽是人们所公认的“义士”了,潇洒威武,大气豪迈。

可就是这一个“义”字,蒙蔽了他的双眼,不辨是非黑白,错失了杀死刘邦的机会。

而在最后生死关头也就为了这一个"义“字,不肯渡江,乌江自刎,留下了千古遗恨。

关羽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被称作是”义绝“之人,却也因”义“字而战败,一失足成千古恨。

可见,舍生取义者,虽为君子,却非真君子,有些情况下也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一个真正的君子,是会选择,该舍义时便舍义,该舍生时便舍生,是毫不会犹豫的。

他们的双眼是清亮的,他们会洞察局势的变换,他们明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

能屈能伸,敢于放下与舍弃,才是真正的豪爽与大气。

而不是如项王、云长一般,一味的追求那所谓的义,不懂得取舍的道理,而失了江山,误了大事。

越王勾践应该算是真正的君子了。

在国家灭亡之后,放下了”义士“所追求的情操与原则,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时时不忘复国之大计。

若干年之后,一举反击,打得对方毫无还击之力,他便成功了.此所谓真君子也。

再仔细想想,汉王刘邦也算得是真君子了。

虽说为了达到目的而舍弃了”义“而遭人唾弃,可他终究是成就了一番霸业,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书写了一曲神话。

在我看来,人们所说的能屈能伸之士,莫过于此了吧! 可在某些人看来,舍义者是可耻的,是不够称是君子的。

其实不然。

在某些关键时刻,为了长久的打算,舍义也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与人生的挑战。

其实,这些舍义者,并不是真正的“舍义”,他们只不过是将义放在以后来实现了。

而“义”,却也是永存于他们的心中的。

只是他们敢于暂时舍弃。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更大的勇气者与胜利者。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怎么理解《增广贤文》中说的“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是封建时代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可以叫做丛林法则,厚黑学,也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在现时代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正确。

一、慈不掌兵,要杀伐果断打造狼性团队慈不掌兵,它的意义在于严肃军纪,忠诚于国家,服从命令,就是说,一个人过于仁慈,是不适合带兵打仗的。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军纪和忠诚是第一位的,有触犯军纪者,贪生怕死者,绝不姑息。

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优柔寡断之辈是无法带兵打仗的。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容不得犯错,犯错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所以,如果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失之于宽,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那就不宜掌兵了。

韩信的七十四律五十四斩以及后世的军纪军法都指向一个原则,军纪严明。

自古凡是名将者,在军纪上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从来没有老好人的名将。

为将者要杀伐果断,不能有妇人之仁。

兵不厌诈都是必须的,当然也有爱兵如子之说。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仁和严并行不悖。

为将者要淡看生死。

对于将领而言,战场上的生死,就是一个数字,无任何实际意义。

慈不掌兵他的重大意义在于为将者要狠,要绝,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二、义不养财,要分清善恶理性对待我有一个亲戚,为人耿直豪爽,十分讲义气,对人也热情周到,亲朋好友去他家,好酒好肉相待,亲友,甚至晚辈们送了一点礼物给她,她总是加倍回礼,朋友遇到困难,也慷慨解囊。

最终,尽管一生勤俭,却总不能宝贵。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太讲义气了,做生意遇到亲戚朋友,要么不收费,要么狂打折,如此连成本费都收不回来,还谈什么赚钱,谈理财呢?太讲义气的人,往往内心想的都是别人,而忽略了自身的需求,自身吃尽了亏,她身边有的朋友正是利用了她“义不养财”而占尽了便宜,说来让人唏嘘。

所以,人讲义气是好事,但不能过,太讲义气伤害的始终是自己,如此得不尝试,又何必呢?自古无商不奸。

古人对义的解读

古人对义的解读

古人对义的解读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准则和道德观念。

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社会,义一直源远流长,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以下是古人对义的解读。

首先,在《诗经》中,“仁者爱人,仁者爱群”被誉为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的最高境界。

仁者视义为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情,通过行动来体现和传递。

这是义的最基本形式,也是社交关系得以发展的基础。

同时,《诗经》还强调,在行为上要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原则。

在面对诱惑和危险时,人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道德标准,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和道德形象。

其次,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之初,性本善”,并将义与善联系在一起。

义不仅是对于他人负责,也是对于自己的责任。

如果每个人都追求善,那么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冲突会减少。

孔子还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藏于“金德之内”的“以心问心”思想。

人们应该借助道德标准之心,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从而找到正确的道德方向。

另外,在《道德经》中,道家思想更是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道德经提出的“为人上”的概念,是“仁爱之心”的进阶形式,要求我们不仅要尽力帮助他人,而且要以他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甚至为他人付出。

同时,《道德经》还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我们从个人做起,以身作则,为社会赋予更多道德能量。

最后,在《大学》中,孔子又将义视为修养、教育和治理的关键。

《大学》中提出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要求人们将道和器有机地结合,做到崇尚道德的同时,还将道德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出来。

《大学》还谈到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也就是要求人们在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的同时,不要放弃内心的平静,追求内心的清明和自我的确认。

综上所述,古人对于义的解读是非常深刻的。

义不仅需要我们关注他人的利益,同时也要求我们保持自己内心的坚定和自我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成就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古人,担当奉献 古人勇于担当责任事例

古人,担当奉献 古人勇于担当责任事例

古人,担当奉献古人勇于担当责任事例古时候的人们非常重视奉献精神和担当责任,他们始终把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和国家利益之上,勇于承担各种责任和义务。

下面我将为大家举几个古人勇于担当责任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关羽保横江。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进攻蜀国,蜀国丞相刘备派关羽守卫横江。

曹操军队围攻了横江长达数月,而关羽却一直坚守不退。

最终,刘备成功击败曹操,夺回了横江地区。

关羽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非常高的责任感和忠诚精神,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担当保卫了国家的领土,为后世留下了崇高的榜样。

第二个事例是孙膑和庞涓的辩论。

春秋时期,齐国内乱,孙膑担任军师,力图使国家恢复秩序。

庞涓贪婪而懒散,对百姓苛捐杂税,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孙膑勇于担当,公开向庞涓提出批评和建议,指出其错误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辩论,孙膑成功地剖析了庞涓的错误,并获得了齐国国君的支持。

孙膑的勇于担当和为人民利益着想的精神,使得国家得以恢复秩序和稳定。

第三个事例是司马迁的《史记》。

西汉时期,司马迁担任朝廷的史官,负责编纂史书。

而他在编纂《史记》时,不畏权势,不畏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他对历史的选择和表述从来没有顾忌个人得失,始终以坚定的态度将历史真相呈现给读者。

司马迁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文献的里程碑,他的勇于担当和忠诚精神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第四个事例是岳飞抗金。

南宋末年,岳飞被任命为守边将领,担当起了保卫国家领土的重任。

在他所统领的军队中,他要求士兵们克己奉公,坚守岗位,不怕艰难险阻,毫不畏惧地向敌人发起进攻。

在多次战斗中,岳飞展现了非常高的勇气和担当精神,他不畏强敌,率领军队取得了多次胜利。

岳飞的英勇和担当精神成为后来爱国将领的楷模,他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古人的事例中,他们都展现出了勇于担当的精神,无论是为国家抵御外敌还是为人民谋福祉,他们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后面,把社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他们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品质,为后世人树立起了榜样,让我们今天的人能够汲取他们的精神力量,勇于担当责任,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悔古人例子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悔古人例子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可悔古人例子(1)司马谏议:(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当时任右谏议大夫(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

他是北宋著名史学家,编撰有《资治通鉴》。

神宗用王安石行新法,他竭力反对。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主国政。

次年为相.废除新法。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2)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3)蒙教:承蒙指教。

这里指接到来信。

(4)窃:私.私自。

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光的字。

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5)操:持,使用。

术:方法,主张。

(6)强聒(guō):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

聒:语声嘈杂。

(7)略:简略。

上报:给您写。

回信:指王安石接到司马光第一封来信后的简答。

(8)重(chóng)念:再三想想。

视遇厚:看重的意思,视遇:看待。

(9)反覆:指书信往来。

卤莽:简慢无礼。

(10)具道:详细说明。

所以:原委。

(11)冀(jì):希望。

(12)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13)名实:名义和实际。

(14)怨谤(bàng):怨恨,指责。

(15)人主:皇帝。

这里指宋神宗。

(16)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制度。

修:修订。

(17)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员。

(18)举:推行。

(19)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

辟,驳斥,排除。

(20)难(nàn):责难。

壬(ré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21)固:本来。

前:预先。

(22)恤(xù):关心。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23)上:皇上。

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乃:却。

(24)抗:抵制,斗争。

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25)汹汹然:吵闹、叫嚷的样子。

(26)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

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

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古人的义利观

古人的义利观

古人的义利观
古人的义利观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

在古人的义利观中,义通常被视为高于利的道德原则。

以下是一些关于古人义利观的重要观点:
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古人认为,个人应该以仁爱为准则行为,关注社会利益而非个人私利。

2. 社会责任:古人认为每个人都有社会责任,包括对家庭、朋友、社区和国家的责任。

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大众的利益,而不只是追求个人利益。

3. 和谐共处:古人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个人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遵守社会公德,并通过互相合作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4. 非攻与和平:古人主张非攻和和平的原则。

他们认为战争和暴力只会带来破坏和苦难,因此应该努力寻求和平解决争端,以维护社会的利益和稳定。

5. 忠诚与廉洁:古人强调忠诚和廉洁的道德准则。

个人应该忠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不为私利行事。

同时,廉洁也是古人重视的品质,
指代不接受贿赂或滥用职权的行为。

这些观点反映了古人对于义利观的理解和追求。

他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努力实现和谐、公正和道义的社会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论重义
“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

在古代,“义”还常常与“利”相对而言。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不仅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和人格境界。

“义”是指道义,即行为是正义的或符合道德规范的。

“义”与“仁”的关系甚为密切,所以“仁义”二字经常并称连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

在古代,“义”还常常与“利”相对而言。

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认为,在“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


孔子说:“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又说:“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利益是人希望获得的,但是不能见利忘义。

见到可以得到的,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这是取之有道,见利不忘义的大道理。

对此,孔子曾讲过春秋时齐景公的例子。

齐景公本来是一位继齐桓公之后可能使齐国再度称霸的君主,但他后来奢侈腐化,做了许多不仁不义之事。

所以齐景公死的时候,尽管他有马四千匹,可民众却找不到他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

如果一个人不义之事做的太多,我们会说他“多行不义必自毙”。

这句话来源于《左传.隐公元年》,大意是总是做不合道义的事情,最终一定会受到惩罚。

这句话揭示一个道理,一个人行不义之事或许会一时侥幸得逞,但是如果不义之事做的太多,最后一定会遭到惩罚。

古人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三尺头上有神灵,人无论是行善或是作恶,一定会有果报,只是时间的问题。

孟子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孟子.尽心上》)大意是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据为己有,是不符合道义的。

但反过来讲,在“合义”的情况下自己该得的利是可以拿的。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救起一个落水者,这个人送给他一头牛表示感谢,子路很爽快的接受了。

孔子知道后很高兴,说从此以后鲁国必定会有人去抢救落水的人。

人只有在不“合义”的情况下才能不将利据为己有。

孟子还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这是孟子关于“义”、“利”关系的论述。

这句话的上文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两难的选择,就像鱼和熊掌都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在只能择其之一的情况下,就要权衡利弊得失。

古人认为,虽然生命可贵,但是维护道义更为重要。

为了维护道义,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仁义”之士。

董仲舒说:“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春秋繁露.仁义法》)即所谓道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

在董仲舒看来,儒家的“仁”是为了“安人”的,所以,对别人要讲“仁”;而“义”是“正我”的,是用道义来正自己。

陆九渊认为:“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与郭邦逸》)大意是君子以道义为重,得到道义的人就受到尊重,丧失道义的人就不值一提;遵循道义是光荣,背离道义则是耻辱。

陆九渊讲的儒家的“义”,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举止,都应以道义为准。

符合道义的事一定要去做,这是做人的光荣;而背信弃义的事一定不要去做,因为这是做人的耻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