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合集下载

诫子书逐字翻译

诫子书逐字翻译

诫子书逐字翻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出自部编版七年级上《诫子书》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作者介绍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白氏家训大全

白氏家训大全

白氏家训大全白氏家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家训之一,相传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白杨叟所撰写,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更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道德、家风、修身养性等方面介绍白氏家训,以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

一、道德篇1.明哲保身:作为家族的一员,应该明智地判断事物的好坏,不做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

2.忍耐宽容: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应坦然面对,不做出激烈的反应,要宽容待人,互相包容。

3.诚实守信:做人要讲信用,言行要一致,不说谎言,不欺骗他人,做到心口如一。

4.孝顺敬老: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尊敬父母、敬老爱幼,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5.仁爱关怀:待人宽厚仁爱,关心他人,乐善好施,帮助他人,带给别人温暖和希望。

6.忠诚正直:为人正直,不贪图私利,言行要忠于内心的良知,坚守正直的原则。

二、家风篇1.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要相互关心、支持和帮助,共同维护家庭和睦。

2.尊师重教:崇尚知识,尊重教育,重视师长的教诲和指导,尊重老师的权威和地位。

3.勤勉向上:勤奋工作,追求进步,不断学习,发展自己的能力,为家族的繁荣做出贡献。

4.节俭持家:要懂得节约,合理规划财务,积极储蓄,不浪费资源,保证家庭的财务稳定。

5.正直廉洁:言行要正直,不做污言秽语、不做不法之事,要廉洁奉公,维护公共利益。

6.敦亲睦族:家族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团结合作,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声誉。

三、修身养性篇1.自律自重:做人要有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自重身份、自律行动。

2.吾志愿达:做事要明确目标,坚持不懈,有坚定的意志力,不轻易放弃。

3.养德修身: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品德的提升,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到道德与品行统一。

4.慎独慎言:待人处事要慎重,慎独是对自己的约束,慎言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5.厚德载物:内心要充满善意,为他人着想,肩负起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6.启发智慧:要开拓思维,独立思考问题,不墨守成规,发展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圣贤家训箴言,修身养性经典!

圣贤家训箴言,修身养性经典!

圣贤家训箴言,修身养性经典!
■咨度弘伟,恐汝兄弟未之能也;奇异独达,察汝等将无分也。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夜卧不眠,常须息心定志,勿妄筹画无益之事及起邪思。

当审观此身暂聚不久,既死之后,急急殓藏,盖其败坏不可堪见,方此之时,谁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劳神、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灭。

以此涉世,遇患鲜矣。

■人生适意之事有三,曰贵,曰富,曰多子孙。

然是三者,善处之则为福,不善处之则足为累。

至为累而求所谓福者,不可见矣。

何则?高位者,责备之地,忌嫉之门,怨尤之府,利害之关,忧患之窟,劳苦之薮,谤讪之的,攻击之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凡人持身处世,惟当以恕存心,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于工作当生怜悯心,此皆自己实受用处。

若夫忌人之成,乐人之败,何与人事?徒自坏心术耳。

古语云:“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如是存心,天必佑之。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译文[作者简介]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官至丞相。

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的。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韬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

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枝枯叶落,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

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最近在看三国,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三国人物的志向远大,才华横溢,智谋过人等特性,真让我叹服啊!中国的历史真是博大啊,应该好好学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阅读训练】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诫子书两汉:诸葛亮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⑴诫:警告,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⑺才:才干。

⑻广才:增长才干。

⑼成:达成,成就。

⑽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⑾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⑿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⒀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⒁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⒂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⒃穷庐:破房子。

⒄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⒅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创作背景诸葛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周敦颐家训家风家规名言50条

周敦颐家训家风家规名言50条

周敦颐是北宋儒学大家,他的家训、家风、家规和名言对后人影响深远,被誉为“周氏家训”或“周氏家规”。

这些家训家风名言在当时就有很高的声誉,后来更是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列举50条周敦颐家训家风家规名言,并解释其内涵。

一、修身篇1. 为政者之本,修身治国。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唯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2. 古人有云:‘不义之财,腐蚀人心’。

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贪图不义之财,因为这样做会腐蚀人心,败坏风气。

3. 文以载道,武以御乱。

这句话强调了文治和武功的平衡,文以载道能够使民众心服,武以御乱则能够制衡外敌。

4. 孝弟居其首,人伦安有序。

孝和弟兄之道是最重要的,只有家庭关系和睦,社会才能够有序。

5. 升平之政,仁学为先。

周敦颐认为,仁学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有仁爱之心的人。

6. 乐用无纷变,敬用无过失。

在这句话中,周敦颐强调了治理国家时要遵循道德之道,乐用、敬用是法治的基础。

7. 养女须知三:纯洁、孝顺、淑德。

这句话是周敦颐对于养女的要求,他认为女子应该以纯洁、孝顺、淑德为准则。

8. 莫学竹生之节。

周敦颐这句话是寓意竹子的坚韧不拔,告诫人们要保持坚定的节操。

9. 广大正直之士,无懦夫小人之徒。

这句话强调了政府应该广纳贤才,不纳懦夫小人。

10. 修身之人,须于心头纯。

周敦颐要求人们修身养性,首先要保持内心的纯洁。

二、养家篇11. 贫富者之不同,在修孝悌。

周敦颐认为,贫富的区别不在于俭朴还是奢侈,而在于是否尊重孝悌之道。

12. 粮食每有余藏,穷无饥民。

周敦颐强调了官员要善待百姓,将多余的粮食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13. 严父之家,孝子之孙。

家庭的严格教育是养育出孝子孙子的基础。

14. 家无养心之规,子孙难成器。

周敦颐认为,家庭应当有规矩,才能够培养出有用之才。

15. 兴家以教子为本。

周敦颐认为,家庭兴盛,首先要以教育子女为重。

16. 教育抚养须从俭约始。

朱子家训修身养性的实践指南

朱子家训修身养性的实践指南

朱子家训修身养性的实践指南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素质的提升。

朱子家训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是朱熹所撰写的一本教育著作,对于修身养性有着深刻的阐述。

本文将以朱子家训为基础,探讨修身养性的实践指南,助你成为更好的人。

一、孝道之修身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朱子家训提倡“孝”作为首要修身之道,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展现出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实践指南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施:1. 尊敬父母:尊敬父母是孝道的核心,要时刻保持敬爱的态度,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并时常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2. 孝敬兄长:对兄长姐姐要心存感激,尊重他们的意见,互相帮助,共同维系家庭的和谐。

3. 教育子女:作为父母,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传承孝道,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家庭观念。

二、仁爱之修身仁爱是朱子家训中强调的另一重要品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爱。

以下是仁爱之修身的实践指南:1. 尊重他人:对待他人要心存尊重,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都应当平等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益。

2. 善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关爱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温暖和关怀。

3. 忍让宽容:遇到与他人发生争执时,要学会忍让和宽容。

宽容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方面,它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三、诚实之修身诚实是道德修养中的基本准则,体现了人的正直和真实的态度。

朱子家训中有关诚实的教导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实践指南:1. 不欺骗他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真实的态度,不撒谎,不欺瞒他人。

2. 守信用:言而有信是修身立德的体现,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3. 正直公正:坚持保持正直的品质,坚决维护公正和正义,不做恶意诋毁他人的事情。

四、自律之修身自律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关键,它要求个人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以下是自律之修身的实践指南:1. 规划时间:合理分配时间,遵守时间约定,做到事事有计划,不拖延,不浪费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家训之修身养性篇
《礼记·大学》有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文字:“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著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修身是基础,是根本。

如果没有修身,何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而修身同时也包含养性是后天的事情,需通过人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品质。

所以,古人特别重视修身,修身养性内容在古代家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立志。

“人无志,非人也。

”(嵇康《家诫》)“人贵立志,念念向上一等做法,有志者事竟成矣。

”(于成龙《于清端公治家规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修身须先立志。

身陷囹圄、即将被处死的杨继盛在临刑前依然告诫儿子“要立志”,“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故吾要你
第一先立起志气来”(《给子应尾、应箕书》)。

立志必须持恒。

朱熹给在外求学的儿子提醒要立下高尚之志,担心儿子“志趋卑凡,不能克己从善……自趋小人之域”(《与长子受之》)。

王守仁还专门给其弟王守文写了《示弟立志说》一文训诫弟弟,又督促侄子正思“可从抄录一通,置之几间,时一省览,亦足以发”(《赣州书示四侄正思书》)。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千古不朽的《史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秉承父教,立下远大的志向,忍受腐刑的凌辱和打击,“发愤著书”,终于“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司马谈《命子迁》)。

持恒贵在“素日”。

“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玄烨《庭训格言》),不抓住“素日”而得过且过,志向不可能实现,修身也很难成功。

正心。

王守仁在《传习录》中讲道:“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杨继盛《临刑之前诫子书》曰:“心为人一身之主,如树之根,如果之蒂,最不可先坏了心。

心里若是存天理、存公道,则行出来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这边的人。

心里若存的是人欲、是枯,蒂坏则果落。

故我要你休把心坏了。

”费氏家训十要中,第一要就是要存好心。

“心者,身之主也,心若无良,何以生世而为人乎!惟以天良为主,使吾心之所发,一丝一毫不容苟且。

每操守于寸衷,毋疏忽于一念,处世则尽己之心,经维持待人,则推己之心以相及。

凡一切邪不正之心,损人利
己之心,忘恩负义之心,趋炎附势之心,忍心害理之心,一概悉除……故修身在于心,灭身亦在于心……吾愿族中当以存好心,为第一要着。

”一要宁静。

“静以修身”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傅山书教子弟《十六字格言》中,第一个字就是“静”。

“天下有学问、有识见、有福泽之人,未有不静者(张廷玉《澄怀园语》)。

”二要淡泊。

明·郑公式《昨非庵日纂》曰:“万病之毒皆生于浓。

浓于声色,生虚怯病;浓于货利,生贪饕病;浓于功业,生造作病;浓于名誉,生矫激病。

”如何去浓?张廷玉认为:“万病之毒,皆生于浓,吾有一味药解之,曰:淡!”三要寡欲。

“欲”字,古人还有一个写法,即“公式”,“欲”字下边加一个心,表示为心里所想、所求之贪欲。

欲是一把双刃剑,人不可能没有欲,没有任何欲望,生活就失去了动力;而欲望过强,则会迫得人走向另外一个方向,控制不住就会出问题。

所以欲望要尽量淡一点。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四要忍耐。

发明于广东省中山市的《张公·百忍歌》,把何为忍、为何忍、如何忍讲得淋漓尽致:“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
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明德。

品德是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

因此,“重德修身”是古代家训的核心内容。

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中把“明明德”放在了第一位。

《礼记·大学》曰:“富润屋,德润身。

”孟子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以“仁”著称的三国·蜀刘备在《敕后主辞》中训诫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教育家孔子曾言:“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他的一大贡献就是把德育的精髓概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项内容,要求学生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朱熹在《家训》中坦言:“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

”他还认为道德修身就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如何修德?《朱子治家格言》的作者朱柏庐在《劝言·积德》一节中作了具体阐释:“积德之事,人皆谓惟富贵然后其力可为。

抑知富贵者,积德之报,必待富贵而后积德,则富贵
何日可得?积德之事,何日可为?惟于不富不贵之时,能力行善,此其事为尤难,其功为尤倍也。

盖德亦是天性中所备,无事外求,积德亦随在可为,不必有待……今人于钱财田产即去经营日积,而于自己所完备之德不思积之,又大败之,不可解也。

”他又特别提醒:“步步是德,步步可积。

但存一积德之心,则无往而不积矣;不存一积德之心,则无往而为德矣。

要知吾辈今日不富不贵,无力无财,可以行大善事,积大阴德。

正赖此恻隐之心,就日用常行之中所见所闻之事,日积月累,成就一个好人,不求知于世,亦不责报于天。

若又不为,是真当面错过也。


修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孔子一语道破了人后天性格修养的重要,指明了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养性关键在于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

在人生性格修养过程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要学会把握分寸。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把性格修养作为衡量君子的重要标准,多次强调君子“周而不比”,“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诸如此类的既要又不要就是度。

性格是个广义概念,早在《尚书》一书中就把性格修养的内容明确为九个方面,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
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儒家的这些思想对古代家训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概括为“三十不”:自尊而不自负,谦虚而不自卑,紧张而不忙乱,活泼而不轻浮,严肃而不冷漠, 认真而不苛刻,沉着而不寡断,严谨而不迟钝,大胆而不大意,谨慎而不拘束,刚毅而不刚愎,节俭而不吝啬,文雅而不迂腐,幽默而不庸俗,谦让而不迁就,善言而不饶舌,敏行而不逾矩,勇敢而不鲁莽,风趣而不无礼,坚定而不固执,机智而不诡诈,虚心而不虚荣, 乐观而不飘然,随和而不失度,实在而不愚笨,开朗而不放纵,冷静而不无情,沉稳而不呆板,恬淡而不凡庸, 精明而不油滑。

同时,围绕着性格修养之“不”,古代家训中常见的还有“毋”、“勿”、“戒”、“忌”等方面的劝诫:“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

”(源贺《遗令诸子》)“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性,毋尚气。

”(王守仁《训儿篇》)“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逞愤以报横逆,勿非理而害物命。

”(朱熹《朱子家训》)“一戒晏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

”(纪昀《寄内子》)“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

”(乔致庸)
圣贤经典,古代家训;言简意赅,博大精深;格致正诚,修齐治平;修身养性,成风化人。

最后,作者因难以割舍而摘引家训之经典《范仲淹家训百字铭》与读者同飨共勉:“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勤读圣贤
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