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修身:谨慎·防微
古代修心养性的名言

古代修心养性的名言1.修身养性的名言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树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
无私者勇,忘我者清。
养一身正气,去半点私心。
慎权慎欲慎独慎微自警自省自重自爱正人先要正己,无私才能无畏。
做人、做官、不做秀,自警、自励、不自私。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
劲松立险处,正气显人格。
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2.关于修身养性的名人名言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
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
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我欲”是贫穷的标志。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
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
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
二、行善。
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
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
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
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古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四句六字箴言

古今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四句六字箴言
嗜欲不可过度,喜怒不可过盛,思虑不可过用,劳顿不可过头。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剐骨钢刀,财是攻心蛀虫,气是惹祸根苗。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奸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财以不蓄为富,官以不显为贵,名以不彰为誉,施以不报为惠。
势不可以使尽,福不可以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思危所以求安,虑退所以能进,惧乱所以保治,戒亡所以获存。
常思贪欲之害,多悟慎独之理,体味三餐之源,淡泊免得之惑。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大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躁心是绊脚石,假心是迷魂药,妒心是毒性瘤,私心是腐蚀剂。
不贪无媚无谄,不苟无惧公堂,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心真而无妄念,口真而无杂语,耳真而无邪闻,眼真而无错识。
待学不能轻视,待人不能轻蔑,待事不能轻浮,待绩不能轻飘。
防欲慎微忌贪,心胸坦荡忌谄,谦虚谨慎忌骄,尽职尽责忌懒。
谦虚可以养德,节俭可以兴家,寡欲可以益寿,读书可以通达。
人生有“四慎”,慎独、慎染、慎微、慎终

人生有“四慎”,慎独、慎染、慎微、慎终“慎”是中国古代修身、处世很重要的一种智慧。
古人推崇慎独、慎微、慎染、慎终。
这四慎合起来就是谨慎的智慧,“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
”读懂古人慎的智慧,人生自然能从容不迫。
慎独——君子不以冥冥堕行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
古人云,君子不以冥冥堕行。
在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看到我们的暗处,一定要慎独、坚守一个君子的原则。
中国历代文人学士受“慎独”思想的影响颇深,都以此来砥砺标榜,作为修身进德的重要目标。
如清末重臣曾国藩著名的“日课四条”就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四条之中,慎独是根本,其他三条是枝叶。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在一次捕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途遥远,夜宿在一座庙中。
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来引诱他。
曹鼎为提醒自己抵住诱惑,写了“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失控。
过了一会儿,他想,在这荒郊野外,送到嘴边的“肉”吃了谁能知晓。
于是他把纸撕了下来,欲破门而入。
这时,他又感到不妥,这是因私欲而废公法的行为,不能做,退回来又把纸贴上。
再过一会儿,他歧念又生,他想,她是犯人,我做了坏事她也不敢说,于是又把纸撕了下来。
可是刚要进门的时候,良知告诉他:这样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
又把纸贴了上去。
就这样贴了撕,撕了贴,折腾了一晚上,最后,曹鼎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
由此可见慎独是很难的,其思想斗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同盗贼兵刃相见。
慎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所染》记载一段故事。
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用染丝来比拟环境对于人的影响,告诫我们,在选择自己所处的环境或者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
《孔子家语》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曾国藩之谨行慎思绝学

道理人人都懂,但是古往今来,能做到的人又有几个?
一日一心得
谨慎也许并非是一种美德,但却是成就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朱熹说:“真正大英雄人,都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若是血气粗豪,却一点使不着也。”人不能按揭和重复的就是生命,要想积累出生命的精彩来,就必须每一步都走得小心谨慎,才能走出一个灿烂的结局。
很多身在高位、功名显赫的人颐指气使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和性格,而且往往把持不住导致得意忘形,最终落得不好的下场。曾国藩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详细总结了历代为官为宦者成败的关键,认为为官有四大忌,也就是“四败”。他是这样说的:“居官有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所谓昏惰任下者败,是指那些身居高位的人昏庸懒惰,是非不明,放纵自己身边的人胡作非为,这样的为官者是肯定会失败的;所谓傲狠妄为者败,曾国藩常说“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人因骄傲而妄为,而奢,而淫,而佚,而无恶不作,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所谓贪鄙无忌者败,是说为官不可任情放纵,随心所欲,不能贪得无厌,无所忌讳;所谓反复多诈者败,曾国藩曾经指出,用人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推诚相见,不玩弄权术。反复多诈者是指为人反复无常,好用诈术的人。
在湘军攻破天京后,曾氏兄弟的威望可谓如日中天,盛极一时。曾国藩不但头衔很多,他实际上指挥着三十多万的湘军,并节制着李鸿章和左宗棠的部下,直接统治着两江的辖地,东南、西南、华南等省也在湘军控制之下,满清王朝的半壁江山掌握在他的手中。此时的曾国藩可谓是位及三公、权压朝野,但他处处谨小慎微。册封之日,他颇有微词。思前想后,夜不能寐,内心充满隐忧。于是他急流勇退,告老还乡。他的结局非常完美。
慎独慎初慎微的诗句

1、慎独
慎独,出自《礼记·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
2、慎微
慎微,最早在《礼记·中庸》出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越隐蔽的事情其实越明显,越细微的事物就越清楚,君子在这些地方是要很谨慎的。
平常小事,要做到见微知著,不草草了事,要将事情做到实处细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3、慎始
慎始,语本《书·蔡仲之命》:“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
意思是:谨慎对待事务的开初,也要考虑它的终局,终局因此就不会困窘;不考虑它的终局,必将困穷。
在我心里,慎始是一种做事态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4、慎终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慎独典范:曾国藩修身十二条人之情趣就像禾苗一样,加之阳光雨露则能健康成长。
然而说易行难,诸多今人眼中逆性而为的举动在躬身实践中又是何等艰难!曾国藩亦不例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曾国藩制定了严格的修身计划,曰“日课十二条”。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骛。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时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随时将自己当作养病之人。
九、日知其所亡:每日记下茶余偶谈一篇,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不可一味耽搁,否则最易溺心丧志。
十一、作字:早饭后习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皆作为功课看待,绝不留待次日。
十二、夜不出门:临功疲神,切戒切戒!对于现如今浮躁喧嚣的社会而言,一代能人曾国藩的“主静、静坐、谨言、养气、保身”于我们甚是苛刻至极。
人非圣贤,孰能无欲,孰能无劣根性,可对于他,克服自我却是孜孜不倦的毕生修为。
第一条是“主静”。
计划中规定“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曾国藩的实际行动又是怎样呢?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二十四日,京城忽然刮起大风,这样恶劣的天气曾国藩仍不能待在家中,其日记中记载,“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这难免是对其坚卓之志的沉重打击。
曾国藩内疚之心溢于言表:“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
既不痛改旧习,则何必写此册?”曾国藩在京城居翰林之位,主要做的事情便是读书。
读书是非常艰苦的事情,想真正深入研读的确需做到“心无旁骛”。
曾国藩的读书状态又是怎样呢?他在日记中记录了研读《易经》时的情形:“丹黄几十页书,如勉强当差一样,是何为者?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
古人论修身:谨慎防微

古人论修身:谨慎·防微●追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诗经·豳风·鸱鴞》迨(dài):趁着。
彻:整治。
绸缪(chóumoú):紧紧缠捆。
牖(yǒu)户:门窗。
天还未下雨,就要翻透桑田的土壤,并修补好门窗。
比喻事先要小心谨慎地做好准备工作。
●君子终日xx,夕惕若厉,无咎。
《周易·乾封》乾乾: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夕惕若厉:每天晚上进行反省。
厉,同“砺”,磨刀石。
无咎:不会有灾祸。
有德行的人从早到晚都小心谨慎,每天夜里都进行自我反思省语,就不会招灾。
●成功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xx。
《小学·外篇·嘉言》覆坠:失败。
燎毛:毛接近火而被烧。
谓成功极为艰难而失败极易。
●尺蚓穿堤xx,寸烟泄穴致灰千室。
北朝·北齐·刘昼《新论·慎隙》蚓:蚯蚓。
穿堤:挖穿堤的孔洞。
漂一邑:指整个都邑洪水泛滥。
漂,浮。
邑:都城,城市。
一条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决,淹没城池;小烟囱的火星会把千家万户变为灰烬。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法句经·卷上》轻:看轻。
善:指好事,善事。
盈:充满。
积小善可成大福,犹如小小的水滴,可滴满一个大的容器。
●一料火星,烧了万里xx。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祸患被忽视了,就会酿成大灾难。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三国·魏·应璩《杂诗》堤溃:堤防被冲缺崩溃。
祸患要在它刚露出苗头时就小心提防。
●xx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尉缭子·十二陵》畏小:谓担心小的地方出错。
治大:指管理大的区域或处理大的事情。
谓怕出小错就要小心谨慎,要做大事就要有智谋。
●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
汉·韩婴《韩诗外传》纤微:极其细小。
汉·刘向《说苑·谈丛》:“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意思相近。
灾患产生于发怒,祸端由于疏忽小事而引起。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
古人修身养性的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知识阶层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是一个极为显著的特色。
尤其在秦汉之后,修身之道要求的对象,从以前的统治者——君子,亦即所谓的人才层面,开始转变成为对所有阶层人士的要求。
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修身”是一种“为己”的学说,追求的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完美,孜孜以求的是涵养德性、变化气质的修养。
1、正心诚意《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这部儒家经典对于如何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强调自身修养的理性自觉,注重修身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要修身首先要认识到它的意义,端正自己的态度。
也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明善在乎格物穷理’,这是修身的认知阶段,旨在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
2、善思《论语》中记述了孔子的主张:“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段话全面概括了人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其中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时时思考,事事反省,但如果能意识到做事有考虑,先思后动,为人处世有自我的准则,也是就是做到“善思”了。
3、自重言行徐干在《中论》中认为,君子修身要自重言行,“君子必贵其言,贵其言则尊其身,尊其身则重其道,重其道所以立其教。
”明确指出修身之道的要义在于贵言,也即自重言行,《论语》中也说:“君子不重,则不威。
”人的言行,一举一动要自重;讲话,一言一行要自重;处世,一事一物要自重;人生,一时一刻要自重。
人若不自尊自重,何能要求别人尊重之。
所谓“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必自轻而后人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论修身:谨慎·防微●追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诗经·豳风·鸱鴞》迨(dài):趁着。
彻:整治。
绸缪(chóumoú):紧紧缠捆。
牖(y ǒu)户:门窗。
天还未下雨,就要翻透桑田的土壤,并修补好门窗。
比喻事先要小心谨慎地做好准备工作。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周易·乾封》乾乾: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夕惕若厉:每天晚上进行反省。
厉,同“砺”,磨刀石。
无咎:不会有灾祸。
有德行的人从早到晚都小心谨慎,每天夜里都进行自我反思省语,就不会招灾。
●成功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小学·外篇·嘉言》覆坠:失败。
燎毛:毛接近火而被烧。
谓成功极为艰难而失败极易。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穴致灰千室。
北朝·北齐·刘昼《新论·慎隙》蚓:蚯蚓。
穿堤:挖穿堤的孔洞。
漂一邑:指整个都邑洪水泛滥。
漂,浮。
邑:都城,城市。
一条蚯蚓挖穿的小洞能使大堤崩决,淹没城池;小烟囱的火星会把千家万户变为灰烬。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法句经·卷上》轻:看轻。
善:指好事,善事。
盈:充满。
积小善可成大福,犹如小小的水滴,可滴满一个大的容器。
●一料火星,烧了万里江山。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祸患被忽视了,就会酿成大灾难。
●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三国·魏·应璩《杂诗》堤溃:堤防被冲缺崩溃。
祸患要在它刚露出苗头时就小心提防。
●慎在于畏小,智在于治大。
《尉缭子·十二陵》畏小:谓担心小的地方出错。
治大:指管理大的区域或处理大的事情。
谓怕出小错就要小心谨慎,要做大事就要有智谋。
●患生于忿怒,祸起于纤微。
汉·韩婴《韩诗外传》纤微:极其细小。
汉·刘向《说苑·谈丛》:“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意思相近。
灾患产生于发怒,祸端由于疏忽小事而引起。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谓自身修养的关键是屏除私心杂念,与人交往首先要言语谨慎。
●片言必谨,福之基也。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片言必谨:简短的句把话与必须小心谨慎。
福之基也:幸福的基础。
●谨慎,保家之本。
清·金缨《格言联璧·齐家》小心谨慎是确保自家平安无事的关键。
●祸不入慎家之门。
唐·王勃《规讽》谨慎持家就无祸患。
●自爱者必慎。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慎:小心谨慎。
珍惜自己的人必然小心谨慎。
●恭为德首,慎乃行基。
晋·羊祜《诫子书》对人谦恭,这在品德方面是首位的;小心谨慎,这是行动的基础。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策林》谨慎地思考,勤恳地实行。
●昔之达人,杜渐防微。
晋·葛洪《抱朴子·明本》贤明通达之人,在错误或危险发生之初,就加以预防制止。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经·大雅·丞民》谓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
●事前要思免后悔。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2折事前一定要进行周密的思考谋虑,才能避免事情后果不如意而后悔。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第16回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露。
“墙有缝,壁有耳”,与此义相近。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做事不经过深思熟虑终归会后悔,为人能一再忍让自然可以无忧无虑。
●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
明·洪自诚《菜根谭》谨慎,在德行修养上,要在极细至微的事情上做起。
给予别人好处,务必给予不能报答的人。
●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君子对自己建立的功德事业要格外谨慎。
●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礼记·文王世子》举:发起,兴起。
慎其终始:自始至终都谨慎。
从事宏大的事业必须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清·申居郧《西岩赘语》小心谨慎能避免灾祸,勤劳能由穷变富。
●小孔不补,大孔叫冤苦。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三十六小的漏洞不去堵塞,大了就徒唤奈何。
●若欲不忙,浅水深防。
清·杜文澜《古谣谚》卷四十四要想不邮问题,就要把小事当作大事加以防范。
●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明·洪自诚《菜根谭》谋求策划未成功的事业,不如体质已成功的事业;后悔过去的过失,不如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错误。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64章要得到圆满的结果,临结束时也要如开始那样慎重细心,就不会败坏事情。
●无稽之言,不见之行,不闻之谋,君子慎之。
《荀子·正名》没有根据的言谈,不是亲见的行为,不是闻知过的谋划,应该持慎重的态度。
●翼翼矜矜,福所以兴。
晋·张华《女士箴》翼翼矜矜:小心谨慎的样子。
兴:兴起。
遇事小心,处事谨慎,也就有幸福了。
●终身为善,一言则败之,可不慎乎。
《孔子家语·六本》一辈子的善行,一句话就可以毁掉,能不谨慎吗?●患至而后呼天,不亦晚乎?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灾患临头才呼天撞地,不是太迟了吗?●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大雅·云汉》形容小心谨慎,勤勤恳恳。
兢兢:小心谨慎貌。
业业:畏慎貌。
如霆如雷:如炸雷、疾雷一样。
●临祸忘忧,忧必及之。
《左传·庄公二十年》灾祸行将降临而不知忧虑,忧患一定会到来。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诗经·大雅·大明》惟有这位文王,处事恭谨,唯恐有错。
●小心翼翼,古训是式。
《诗经·大雅·丞民》古训:古人的训诫、教悔。
式:模式,法式。
处事恭谨,唯恐有错,古人这个教悔可以作为行动的准则。
●圣人敬小慎微。
《淮南子·人间训》杰出人物的一举一动都小心慎重。
●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韩非子·六反》踬(zhì):被绊倒。
垤(dié):小土堆。
能绊倒人的是小土堆而不是山。
喻小事大意,会吃大亏。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临:面临。
渊:水潭。
履:踩,踏。
形容格外谨慎小心。
●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尚书·旅獒》在生活小节上失检点,最终会累及大节。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墨子·大取》要取大利,避大害。
●君子有终生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具有长远的忧虑谋划,就不会有眼前的祸患。
●治身养性,务谨其细,……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
晋·葛洪《抱朴子·极言》修身养性,于细微处也万不可疏忽。
聚小成大,亿万是由一逐渐累积而成的。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元年》对细小事物也尽力的人,成绩就大;细微处也谨慎的人,成就就显著。
●弗备难,难必至。
汉·刘向《说苑·贵德》没预作困难的准备,困难一定到来。
●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
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慎斋箴》人的修养和处世,往往由于谨慎而成功,由于放纵而失败。
●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
汉·刘向《说苑·警慎》幸福产生于小心恭谨、意深言简,而祸患产生于自鸣得意。
●明者慎言,故无失言;暗者轻言,自致害灭。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慎言》谓明于事理的人言谈谨慎,所以不说错话;暗于事理的人言语轻率,自招祸害和失败。
●思难而难不至,忘患而患反生。
北朝·北齐·刘昼《刘子·利害》预先虑及危难,危难可免;事前不防祸患,祸患必生。
●节食则无疾,择言则无祸。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节制饮食就不会患疾病,谨慎言谈就没有祸患。
●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
宋·胡宏《胡子知言·文王》行为谨慎能使意志坚定,说话谨慎能使品德高尚。
●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余;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谓问题未出现之前就预作打算,解决问题就往往应付裕如。
反之,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
●禁微者易,救末者难。
宋·王安石《风俗》纠正和禁止细微的不良倾向是容易的,要补救到了严重地步的不良行为就困难了。
●天下之事,以为无足虑,则必有大可虑者。
明·张居正《与操·宋阳山》世界上人们以为不值得思虑的事,往往是大可操心的。
●大名垂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汉·陆贾《新语·慎微》赫赫大名留存万世的贤哲,都必定从细小的事情做起。
‘●杜渐防微,慎之在始。
《晋书·王敦传》慎之在始:从一开始就小心慎重,谓不良倾向在刚露苗头时,就要及时防止。
●路当坦处亦防倾。
清·田岩松《题劳山杖诗》在平坦的道路上也要防栽倒。
●山陵之祸,起了豪芒。
汉·李尤《戟铭》山陵:泛指山。
深重的祸患,萌发于极为微细之中。
●病加于小愈,祸生于懈惰。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八疾病稍为好转后若不谨慎,病情容易加重;灾祸产生于松懈和懒惰。
●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
汉·刘向《说苑·建本》事前不慎,事后懊悔也无济于事。
●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要使人听不见,不如不说;要使人不知道,不如不做。
●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出力劳作能战胜贫穷,谨言慎行能战胜祸患。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善于为人师表的人,既要宣扬自己笃信的真理,又要行动上谨慎小心。
有:又。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其身,不可掩也。
汉·董仲舒《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自己所说的话,不可抵赖;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掩盖。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社稷倾危,莫不由此。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社稷:指国家。
小事不谨慎,便会变成大事,以至无法挽救。
国家的危亡,没有不这样造成的。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资治通鉴·太宗贞观十二年》忽:疏忽。
富贵会导致骄纵奢侈,疏忽大意会产生祸患动乱。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积于忽微:在疏忽了细微之处积累而成。
困于所溺:束缚在所沉浸的事体中。
谓祸患常因小事不谨慎酿成;有胆有识而无所作为,往往是意志沉溺所致。
●前虑不定,后有大患。
《史记·苏秦列传》事前考虑不周到缜密,事后必有大的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