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身——《论语》ppt
合集下载
5.1《论语》课件(共56张PPT)

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
让我实践这些话吧。 颜渊:颜回,为人谦逊好学,素以德行著称, 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 事 之 ,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 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子贡问曰:“有一 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③归:称赞,赞许 ④由:依靠。 ⑤请:请允许我 ⑥目:条 目,细则 ⑦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⑧敏:聪敏 ⑨事:
实践,从事
古今异义:一日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 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实行仁德依靠的是自己,难道要依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
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
6-1.如何理解“文”与“质”的辩证关系?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 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 矣。”(《颜渊》)
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②一日:一旦
②君子取义(第四章)
梳 ③君子文质彬彬,合 理 乎中庸(第六章)
主
要 思
4.修己与待人
①见贤思齐,善于借
想 鉴(第五章)
观 ②君子忠恕,己所不
点
欲,勿施于人(第十 一 章)
2.论“仁”
①仁是礼和乐的基础 (第二章)
②君子弘毅,仁为己 任(第七章)
③君子不惑不忧不惧 (第九章)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课件47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知识拓展
● 庄子的一则寓言里说,孔子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 休息的时候,就坐在 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把“杏坛” 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代指教育。
●关于“杏”有两 个不同说法,一指杏红飘香;一指银杏,“多果,象 征着弟子 满天下。树杆挺拔直立,绝不旁逸斜出,象 征弟子们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 食用,又可入药治病, 象征弟子们学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
主要观点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说理方法。对比论证理论论证。
疏通文本
读书人
广、大
表并列
把、、、作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刚毅、坚强、果断
宾前
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 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也是很 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诸实践的意识。 ●。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 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 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 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情境导入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 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 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 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 的根。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 的一段辉煌。《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 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 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重点字词解释: (1)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2)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3)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信:诚信。 (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 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者:代词,……的人 (2)好(hào):喜爱,爱好 (3)乐(lè):以……为快乐
翻译:孔子说:“懂的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学 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 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 文。
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 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 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 处世之道。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作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日:每天。 (2)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3)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4)信:诚信。 (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 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 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道德修养。
(七)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者:代词,……的人 (2)好(hào):喜爱,爱好 (3)乐(lè):以……为快乐
翻译:孔子说:“懂的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学 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段解: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八)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 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 的文言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 文。
2.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 解文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 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 处世之道。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 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
• 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 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作意动。以……为乐
一词多义
为:可以为师矣
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知: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懂得
《论语》十二章-ppt课件

逐句剖析(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以仁道为使命,奋斗终生,死而 后已。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 毅刚强,戮力奋斗。
逐句剖析(八)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论语》
十二章
1 全文翻译,疏通文意脉络。 2 深入核心,理解立身处世。 3 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一
全文翻译,疏通文意脉络
全文翻译
——朗诵、翻译
第一步:朗读原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第二步:整句翻译,注意语意通顺; 第三步:点明重要词汇和句式。
(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
——《论语·阳货》
“兴、观、群、怨”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体系,“观”是形式的也是 基础,只有通过“可以观”的艺术观赏形式,才能实现“可以兴”、“可以 群”、“可以怨”的社会政治目的。
诗之所以是“可以观”的,不仅在于诗具有“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 失,自考正”的抽象政治意义,更在于春秋时代的《诗》具有付诸视觉形式 的具象的艺术意味,即以“诗三百”为代表的诗歌包含政治上可以观察与艺 术上可以观赏的双重意义。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1.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图的空缺内容。
论“仁” 论“道” 论修己与待人
整体感知,梳理概括
2、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一 些观点,请根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语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论修身》参考课件3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神游物外 在那样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有谁能比得上庄子逍 遥?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共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归 于自然。庄子希望超然物外、无拘无束、自由地生活在社会 上。这只是庄子因为不满黑暗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 活方式与社会理想。自由,绝对自由,逍遥,成了一代又一 代的伟大追求。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论修身 求学无止境,学问之乐, “朝闻道,夕死可矣”;于纷乱 世事之中,内省内求,淡定从容,成就完美人格;坚守忠 恕,一以贯之,嘲讽面前不气馁,不改君子风范……在那 个混沌的时代,孔子的信念之灯照亮他坎坷的人生;而他 的仁爱之烛则照亮了千秋万代……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10
论修身
第四单元
越世高谈
自开户牖
半部论语治天下 据说,北宋名相赵普所读之书仅一部《论语》而已,不配做 宰相。 宋太宗不以为然, 便找个机会问赵普。 赵普回答说: “我 平生所知,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过去我以半部《论 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我打算用半部《论语》辅助陛 下致太平。 ”赵普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书箱,发现里面果真只 有一部《论语》 。于是,在某些道学家看来读懂半部《论语》 就足以治理天下了。
或者说,在那个时代,正因为有道,不阿世,不变己,孔子 才一生穷困潦倒。孔子的坚守换来的是后世的推崇。 从新的时代角度来看, “君子固穷”仍是可贵的,但也应“穷 则思变” ,不是变节、变志,而是改变思维方式,有长远眼光, 追求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丰收,让孔子的“君子固穷”演变为 “君子固富,为富且仁” 。
5.孔子是如何看待“忠恕”之道的?
论修身课件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或者“你的”“你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里\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通读全文,体会并概括本文语言特点: 1言简意赅,精辟深刻。如:“君子不忧不惧”“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 2善用比喻说明深刻道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 凋也”“朽木不可雕也”等。 3 运用对比,使语义更加鲜明。如:“君子泰而不骄,小 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4运用对偶、并列、排比的句式,使语言整饬,朗朗上口。 如:“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等。
•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三)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高中版《论语》十二章ppt课件(68页)

学习任务群
篇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 者
中心思想
内容概述
学习重点
中华传统文化 经典研习
《论语》 十二章
孔子
大学之 道
戴圣
讨论了君子人格 和修身养性的问 题。
讲为人处世之道, 是儒家立身行事 的总纲领。
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 理解文章表达的“君
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 子”之德及修身养性
的三教篇育作儒用家,较作为品全面,地体体现现了儒孔子家的对社的会观点人以生及它的们思的现
思想。
实意义。
考,围绕修身、治学、理政、人性等方面,
着道重己涉不重德要以及忍阐品关安述质系百君人了与姓,其子之提齐”中高家。、心心个、思仁等人治想修国、核可养、以义心、平概培天、概括养下为礼念良之“好间、修的的道、理治系《解国及‘、其诗“平现》修天实身下意、、”义恕齐的。家关、、
*人皆有 不忍人 之心
后世影响: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 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 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 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了解孔子思想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 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 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 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 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 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论语·子路》)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
慧”。
03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 光荣”。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
2
3
4
5
30岁前, 位卑而能 “鄙事”, 有志于学。
子曰:“知者不惑,仁 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同“智” 孔子说:“聪明的人 不会迷惑,仁德的人 不会忧愁,勇敢的人 不会畏惧。”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 可。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 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 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 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 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好学”的表现是什么?
第一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
1
1
制物质享受的欲望;
第二要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
2
2 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
知识;
第三要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虚 3 心请教,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3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 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 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 坚持的。” 为: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坚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修身
《论语》
作者:陈群歆 汕头市澄海区
苏北中学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人。中国春 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论语》是名列世
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 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 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 行的一部散文集,成 书于战国初期。
怎样写? 为何写?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 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 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 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 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 睦和稳定。
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五
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 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 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 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3)孙弟:同逊悌。
明确:否定句宾语前置
七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相关知识:“诸”字 怎样翻译?
兼词, “之于”之意
八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 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 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 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 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 穷斯滥矣。”
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 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 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 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 学意义上说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九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相关知识:本句中第一个“过”与第二个“过”词性是否 相 同,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同,前一个是动词,意思是“有了过错” ;后 一个是名词,意思是“过错” 。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 了。”
十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 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一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 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 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
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 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 察人的方法。”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学习要点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 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 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 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 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 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 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 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 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 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 小腿。
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相关知识: “不患人之不己知……” 是什么句式?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 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 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 无所不为了。”
【评析】 孔子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 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 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 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 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 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 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 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 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 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 都是适用的。
《论语》
作者:陈群歆 汕头市澄海区
苏北中学
孔子(前551-前 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人。中国春 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 和教育家,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
《论语》是名列世
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 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 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 行的一部散文集,成 书于战国初期。
怎样写? 为何写?
“修身养性”是《论语》中的重要内容,道 德教化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 文明古国,是礼仪之邦,讲究个人修养有几千年 的良好传统。构建和谐的社会,也必须使每一个 公民都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才能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社会更加和 睦和稳定。
穷困潦倒的局面,君子与小人就有了显而易见的不同。
五
原壤(1)夷俟(2)。子曰:“幼而不孙弟(3),长而无 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注释】 (1)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旧友。他母亲死了,他还大 声歌唱,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 (2)夷俟:夷,双腿 分开而坐。俟,音sì,等待。 (3)孙弟:同逊悌。
明确:否定句宾语前置
七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相关知识:“诸”字 怎样翻译?
兼词, “之于”之意
八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1)之墙不可杇(2)也, 于予与何诛(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4)改是。”
【译文】
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评析】
孔子认为,人是要有骨气的。作为有远大志 向的君子,他就像松柏那样,不会随波逐流,而 且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孔子的话,语 言简洁,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四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 穷斯滥矣。”
二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
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 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 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 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 学意义上说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九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相关知识:本句中第一个“过”与第二个“过”词性是否 相 同,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不同,前一个是动词,意思是“有了过错” ;后 一个是名词,意思是“过错” 。
【译文】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 了。”
十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 “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 夫何忧何惧?”
四、学习本文言简意赅,善于运用比喻、对比 等方法阐明深刻道理的表达方式。
一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 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 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注释】 (1)粪土:腐土、脏土。 (2)杇:音wū,抹墙用的抹子。这里指用抹子粉刷墙壁。 (3)诛:意为责备、批评。 (4)与:语气词。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
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责备还有什么用呢?”孔子说: “起初我对于人,是听了他说的话便相信了他的行为;现在我对 于人,听了他讲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这里我改变了观 察人的方法。”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
学习要点 一、继续学习、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会辨析 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进一步提高 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准确理解课文中孔子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 点、主要内容和修身的方法,进一步了解孔子和儒 家思想的精髓,加强自身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 三、了解、借鉴课文中“内省”“忠恕”“诚 信”“恭敬”等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安贫乐道、信 念坚定、胸怀坦荡、注重自省的崇高风范,提高自 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自觉性。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 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 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 小腿。
六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 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相关知识: “不患人之不己知……” 是什么句式?
【注释】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 (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 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 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 无所不为了。”
【评析】 孔子谈及君子与小人在某些方面的区别。这里,孔子说到面对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
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 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 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 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 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 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 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 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 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 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 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 都是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