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
古人教子重德修身

古人教子重德修身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文/智真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家风、家教,注重对子女的德性培养,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导,“重德修身”成为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
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
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以下举些例子。
(一)孔子教子学《诗》、《礼》先师孔子行教像(唐?吴道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
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马上就去学《诗》。
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
’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
’我马上又去学《礼》。
我只听到这两件事。
”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
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
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
君子德行的名言

君子德行的名言君子德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重要标准。
以下是一些关于君子德行的名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一、修身德行篇1. 《大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 《礼记》:“君子所居必安其所由来,必顺其所好。
”4. 《孟子》:“君子有三乐,以听其言而观其行,所言何以处其事,所行何以处其心。
”5. 《中庸》:“诚意正心,合于道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二、治国德行篇1. 《礼记》:“上以德为本,下以礼为纪,无德不立,无礼不成。
”2. 《论语》:“以约失之者鲜矣。
”3. 《大学》:“三才之道,以道立身,以德治国,以礼定事。
”4. 《孟子》:“民之所好者,务在得其利;治之所先者,务在整其节。
”5. 《周易》:“庶几无咎,君子之光,吉。
三、人际德行篇1. 《大学》:“所谓诚之者,毋庸讳也,毋曰若者,尽诚之也。
”2. 《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孟子》:“君子以言为心,以心为言。
”4. 《中庸》:“和而不同,大同而小异。
”5. 《周易》:“有事君无君,有事父无父,有事兄无兄,有事友无友。
”四、知识德行篇1. 《礼记》:“百学须先立志。
”2. 《大学》:“学而优则仕,习而优则智。
”3.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 《孟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中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君子德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德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信通过学习以上君子德行的名言,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实践君子德行,让我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
古人修身养性的名言

古人修身养性的名言古人修身养性的名言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名言都不陌生吧,名言可以用来鞭策自己,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信心。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名言才经典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人修身养性的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古人修身养性的名言1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2、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8、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9、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1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1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14、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21、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22、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2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2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2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26、三思而后行。
——《论语》2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2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29、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30、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31、知耻近乎勇。
——《中庸》3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3、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34、人皆可以为尧舜。
关于古代修身养性的名言名句

关于古代修身养性的名言名句1、悖入亦悖出,害人终害已。
2、病人之病,忧人之忧。
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4、不患老而无成,只怕幼而不学。
5、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6、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7、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
8、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9、不学无术,读书便佳。
10、不自是而露才,不轻试以幸功。
11、谗言不可听,听之祸殃结。
12、唇亡齿必寒,教弛富难保。
13、聪明逞尽,惹祸招灾。
14、大事不糊涂,小事不渗漏。
15、但攻吾过,毋议人非。
16、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
17、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18、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19、得时莫夸能,不遇休妒世。
20、德盛不狎侮。
21、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22、钝鸟先飞,大器晚成。
23、耳闻是虚,眼见是实。
24、凡是自是,便少一是。
25、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26、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27、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
28、富若不教子,钱谷必消灭。
29、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
30、工于论人者,察己常疏。
31、功业向上攀,官职直下觑。
32、攻恶勿太严,要使其可受。
33、攻吾过,毋议人非。
3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篇远怨矣。
3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36、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
37、广积不如教子,避祸不如省非。
38、归咎于身,刻己自责。
39、贵若不教子,衣冠受不长。
40、过篇相规,言而有信。
41、好问篇裕,自用篇小。
42、好责人者,自治必疏。
43、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44、祸生于懈惰。
4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6、己先有过,何以正人之过乎。
47、检身若不及。
48、见怪不怪,怪乃自败。
49、见毁,而反之身者也。
50、洁己是心豪。
51、结交须胜已,似我不如无。
52、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3、进步便思退步,着手先图放手。
54、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55、居身务期质朴,训子要有义方。
56、居心要宽,持身要严。
57、惧谗邪篇思正身以黜恶。
58、君复自爱,莫为非行。
孔子关于立德修身的名言

孔子关于立德修身的名言1.有关于诚信立德,廉洁修身的名人名言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先秦庄子《庄子·渔父》,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2、吾日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孔子《论语》,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出自孔子《论语》,意思是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与朋友交往,说话靠得住,要有信用。
4、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出自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
5、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不染,常用于形容荷花的高洁。
出处:宋·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有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之意。
但“出淤泥而不染”更强调出污泥之意,强调环境污染,更显示其品格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诚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不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淤泥而不染2.明德修身的名言警句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
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
------吕坤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熹正已而不求于人。
------礼记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
------晏子学苍竹到老虚心留劲节,敬苍松久经风雨不知寒。
--------格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列夫·托尔斯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30条关于立德修身的名言警句

30条关于立德修身的名言警句1. 孔子说的名言名句有哪些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子民无信不立。
——孔子礼之于人,犹酒之有襞也。
——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子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孔子家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失去信用等于碎了的镜子,不可能——孔子家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之至亲也。
——孔子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美功不伐,贵位不喜。
——《孔子家语·弟子行》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孔子鞭扑之自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子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子虚则欹,中则正,满则震。
——《孔子家语·三恕》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子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
2. 孔子说的名言名句有哪些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 孔子说的名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修身养德的名人故事500

修身养德的名人故事500㈠举例:有修养的名人的故事关于修养道德的名人故事如下:1.故事篇一:汉文帝,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故事篇二:曾参,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故事篇三:仲由,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4.故事篇四: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
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修身道德名言古人修身格言

修身道德名言古人修身格言关于修身的古人:1、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吾善养浩然之气。
4、养生治性,行义求志。
5、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7、功莫大于去恶而好善,罪莫于去善而为恶。
8、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去义以为的。
奠而发发,发必中矣。
9、君子虽殒,美名不灭。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4、世间亿万人,面孔不相似,借部何因缘,致令遗如此?各执一般见,互说非兼是。
但自修已身,不要言他已。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6、夫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17、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20、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衾。
古人修身格言:1、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
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
——吕坤2、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王安石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4、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
——布莱希特5、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贝多芬6、我深信只有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自己的祖国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
——卢梭7、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8、富贵不傲物,贫贱不易行。
9、一个人如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律,永远围绕着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在人间也就等于生活在天堂中了。
——培根10、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列夫?托尔斯泰11、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论修身:德行·声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修养好自身的道德,管束好自己的家庭,从而治理好国家大事,使天下太平安定。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下》恒言:经常这样说。
本:根本。
国家是天下的根本,家庭是国家的根本,而个人又是家庭的根本,所以个人自身的修养是基础。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孟子·尽心下》守:奉行,遵守。
修其身:培养自己的品行。
平:太平。
君子所奉行的原则,是修养自身而使天下太平。
●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唐·武则天《内训·修身》不修养自身则道德不能确立,道德不确立而能够化育治好家庭的事很少有,更不必说治理好国家大事了。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礼记·大学》欲:想。
齐:整治。
修:锻炼,修养。
要整治好家庭,先要修养好自己。
●天下者,国之本也。
国者,乡之本也。
乡者,家之本也。
家者,人之本也。
《管子·权修》本:根本,关键所在。
个人的道德修养,是治理好家庭以至整个国家的关键所在。
●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修身:锻炼品德修养。
令名:美好的名声。
恶:丑。
责:索求。
妍:美。
只有修身立德,才能获得声誉。
●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
《魏子》江河的源泉洁净水流就清澈,树木的根牢固枝叶就繁盛;人自身修养好外部关系就融洽,形体端正则影子不会歪斜。
●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
宋·王艮《答问补遗》修养自身的道德,这是处世的根本。
●臣闻《大学》之道,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而家之所以齐,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莫不由是出焉。
宋·朱熹《癸未垂拱奏札》大学:书名。
天子:旧时称国君。
庶人:旧时称百姓。
壹是:都是。
齐:管理好。
治:治理好。
平:太平。
莫不:无一不是。
自身的道德修养是管家、理国、使天下太平的根本。
说明个人品质修养的重要。
●行高者,名自高。
……才大者,望自大。
清·李毓秀《弟子规》品行高尚的人,他的名声自然高;有才能的人,他的威望就自然大。
●君子以道德轻重人,小人以势力轻重人。
清·宋纁《古今药言·憬然录》轻重人:衡量人。
君子从道德衡量人,小人则从权势衡量人。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
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树根稳固,花果必然茂盛;源流深远,波澜才会壮观。
比喻道德、学问的功夫深厚,才能有所作为。
●末流之竭,当穷其源;枝叶之枯,必在根本。
明·叶子奇《草木子·杂俎篇》末流:下游。
竭:干竭。
凡事应从根本上找原因。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周易·系辞上》默默专注而有成绩,不事标榜而受人信用,这完全是由于德行。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尚书·周官》心逸日休:心里舒坦,整天高兴。
休,吉庆,喜。
心劳日拙:费尽心机,反而越被动难堪。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止:表示确定语气。
景行(xìng):高尚的德行。
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
表示对德高望重的人的敬仰。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
汉刘向《说苑·说丛》富有钱财不如道义高尚,有权势不如道德品行崇高。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后汉书·张衡列传》患:担忧,忧虑。
不担心名位的不显要,而担心品德的不高尚。
●立事者不离道德,调弦者不失宫商。
汉·陆贾《新语·术事》立:处理。
弦:乐器上发声的线。
宫商:古代分宫、商、角、徵(zhǐ)、羽五音。
此泛指乐音。
建立功业的人要有道德修养,正如调弦试音的人要懂得音律一样。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
宋·朱熹《朱子语录》谓道理、规律是人们所共同遵循的,品德、操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面获得的。
●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
宋·胡宏《胡子知言·好恶》游世:与世交游。
德:德行。
患:担忧。
位:名位。
势利:权利和利益。
君子以德行处世,所以不计较个人之得失;小人以势利处世,所以患得患失,大胆妄为。
●德者事业之基。
明·洪自诚《菜根谭》道德是事业的根基。
●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
《庄子·天地》贯通于天地间人们的行为规范和事物特性的为德,支配着万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为道。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以仁爱、道义为朋友,以道德为师友。
●道义重,则轻王公矣。
《荀子·修身》看重道义,那么就轻视王侯了。
●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
宋·王安石《寓言》功劳高大而后人把它毁掉非常容易,道德修养浅薄的人则难于在世上立足。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谷梁传·僖公十五年》流:播。
卑:低下。
品德纯厚的留下美名,品德浅薄的留下恶名。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唐·李白《赠韦秘书干春》如果没有匡济时代的雄心,即使个人的品德修养再好,于国家并无好处。
●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
宋·欧阳修《答李诩第二书》不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虽是有文化素养的人,也会变成品格低下。
●才出于学,器出于养。
清·赵尔巽《清史稿》才能出于学问,器度出于修养。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何必要论富贵?唐·吴兢《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第十一》惟:仅。
做人最可贵的是德行,而不是金钱地位。
●修之至极,何谤不息。
唐·张九龄《上姚令公书》个人的道德修养到了完美的境地,一切毁谤都将自行止息。
●根浅则末短,本伤则枝枯。
《淮南子·缪称训》末:树梢。
本:草木的根或茎干。
伤:损伤。
比喻做事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
《诗经·大雅·荡》古人说过:“树木倒地以后,根部翻出了,枝叶虽然没有受损害,但树根已坏。
”颠沛,此指跌倒。
揭,高举。
拨:此是“败”的假借字。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唐·张说《起义堂颂》源头经过疏浚,河水会流得很远;树根扎得深,叶子就会长得茂盛。
喻凡事都应从根本做起。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唐·韩愈《答李翊书》遂:饱满。
晔:同“烨”,火光明亮悦目。
根柢壮茂的树果实就结得饱满,土壤肥沃的土其光泽就明亮悦目。
●白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辉。
汉·韩婴《韩诗外传》度(duó):计算,量度。
仞(rèn):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掩:遮盖,遮蔽。
比喻道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总不会被埋没。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纯乎天理:做事都能按天理运行的法则。
圣:圣人,此指杰出的人。
足色:纯金。
精:指纯金。
做人和研习学问,永无止境。
●珠藏泽自媚,玉幅山含辉,此涵养之重要。
明·薛瑄《薛子论道·中篇》蕴藏珍珠的水泽自然美好,蕴藏宝玉的山隐含着光采。
说明个人的修养非常重要。
●蕴辉珠处渊,含英金在矿。
清·李果《示两儿》深渊里的珍珠蕴藏着光泽,矿石中的黄金焕发着光采。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晋·陆机《文赋》谓矿石中藏着宝玉,山岭就倍增光辉;水中有着珍珠,川流将更加媚人。
●山藏异宝山含秀,沙存黄金沙放光。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十山岭上藏着奇珍异宝,山岭就非常秀丽;矿沙存在着黄金,矿沙就放出光采。
●山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8回本:指树木。
源:源泉。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不肯修。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凡人:普通的人。
修:指自身品德的修养。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养成为高尚圣洁的人。
●德与年俱进,如日升月恒。
明·归有光《少傅陈公六十寿诗序(代)》德行随年岁的增长不断进步,好象太阳升起月亮放光一样。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三国志·魏书·王昶传》御寒最好的是厚皮衣,消除毁谤最好的是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珠莹则尘埃不能附,性明而情欲不能染也。
北朝·北齐·刘昼《防欲》珍珠晶莹明亮,尘埃就不能沾上去,人的品性高尚,就不会沾染坏的习惯。
●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庄子·德充符》德:道德。
形:形貌。
●修道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清·史襄哉《中华谚海》修道:指个人在思想修养方面的锻炼。
自有天知:古人以为老天是有意志的。
●治外物易,治己身难。
唐·林慎思《伸蒙子·治难》管理外部的事物是不难的,难的是对自己的管理。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
汉·荀悦《申鉴·杂言下》德行要与标准高的人相比,利欲要与要求低的人相比。
●德,福之基也。
《国语·晋语六》德行是幸福的基础。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论语·里仁》怀:关心。
德:道德。
土:田地。
君子关心的是道德,小人溺其所处之安。
●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
唐·徐夤《经故翰林杨左丞池亭》德义:品德义行。
诵:称述。
身后:死的讳称。
好的品德义行,后人总不会忘记。
●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
《庄子·徐无鬼》分:给与。
圣、贤:同指德行好的人,而圣人高于贤人。
以仁德施分给人可称为圣人,以钱财分赠给可称为贤人。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
宽裕者,仁之作也。
《礼记·儒行》温良是人的根本,恭敬和谨慎是仁的基础,宽裕是仁的开始。
●宝己以德,毋宝珠玉。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宝:珍爱。
德:品德。
要珍惜自己的品德,不要只珍爱珍珠玉石等宝物。
●崇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
宋·苏轼《文与可字说》推崇圣哲的道义而忘掉权势,实行仁义而忘记私利,修养道德而忘去名位。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周易·说卦》用正道去树立别人,就是仁和义。
●礼义廉耻,士君子居身之本系焉。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谓崇礼、行义、廉洁、知耻,是立身的根本。
●令名,德之舆也。
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美名,是德的车轿;道德,是国家的基础。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庄子·刻意》一般的人重视利益,清廉的人注重名声,贤良的人崇尚志趣,杰出的人重在思虑精深。
●世济其美,不陨其名。
《左传·文公十八年》后世承前世之美,不败坏前世之名。
●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