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热水资源成因机理分析

合集下载

以重庆地区为例谈地热水源地评价与开发利用

以重庆地区为例谈地热水源地评价与开发利用

以重庆地区为例谈地热水源地评价与开发利用陈长敬【摘要】通过总结国内外地热研究现状,系统分析重庆地热成因机理、认为重庆温泉属于低温地热系统,水岩相互作用也影响着温泉的供热系统,通过研究重庆温泉在盆地隆起型构造条件下、特殊成因机理条件下地热水资源开采激励和多井干扰机制,建立适应重庆地热自身实际的资源评价体系,开展调温与增量关键技术研究,以期对更好地规划、开发利用重庆地热资源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8(044)010【总页数】3页(P106-108)【关键词】地热;成因机理;多井干扰【作者】陈长敬【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湖北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K521对于地热资源研究,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意大利拉德瑞罗、美国盖瑟尔斯等热田的冷热水循环系统,1961年,克雷格(Craig)提出不论水在地下径流的时间长短,都与区域大气降水的补给作用有关。

关于地热成因机制,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White博士给出了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经典模式:大气降水在盖层、储层和隔水层的地质条件保护下,从地形高点形成降水汇集区,运移过程中吸收围岩热量在储层中加热,通过构造薄弱部位涌出,从而形成温泉;如果通过深层地层循环,则会形成高热温泉。

1976年Muffler进一步对地热系统进行了分类,指出地热从热量来源和疏导条件可以分为传导型和对流型两大类。

1996年汪集暘认为我国广泛分布着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田,这些地热田为研究水岩相互作用、有用元素富集机理、地热资源形成模式和区域构造特性提供了很好的案例。

1995年,王蔚等基于对湘西温泉化学组分研究后,提出当地温泉可划分为型和型,两者化学组成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反映了围岩背景值和热水与围岩之间水—岩反应的差异。

氦主要由大气氦、壳源氦和幔源氦3个端元组分的混合而成,通过分析温泉气体中氦的来源,可确定放射性热源是来自地壳还是地幔。

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

重庆市主城区岩溶地热水资源的形成与保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们 生 活水 平 的提 高 , 重 庆 主城 区对 地热 水资 源 的需求
重 庆主城 区包 括渝 中区 、 江北 区 、 九龙 坡 区 、 南岸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程 群 ( 1 9 7 4 一) , 女,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 , 高级 工程 师 , 主 要从 事 岩溶 水 文 地 质 与 地 热 资 源 勘 查 的研 究 工 作 。E ~ ma i l : 1 5 6 7 9 1 5 8 5
量 持续 增加 , 近年 来 开发 速 度 极 快 , 远 远 超 过 勘查 评 价 和研 究程 度 , 在地热 水 资源 的形成 和特 征 尚未弄 清 的情况 下 , 既增 大 了开 发 的 风 险性 和 盲 目性 , 又 增 加 了科 学 管理地 热 资 源 的难 度 。过量 开 采 对 地 热水 资
背斜 的 三 叠 系 嘉 陵 江组 灰 岩 , 盖层 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 和侏罗 系红色砂泥岩地 层, 下部隔热层 为三叠 系飞
仙 关 组 砂 页岩 。地 热水 热 源 主 要 来 自地 热 增 温 , 地 热 水 补 给 源 于 大 气 降水 。其 形 成 过 程 为 : 大 气 降水 在 华 蓥 山、 铜锣 山、 大 娄 山及 各 背 斜 槽 谷 的灰 岩 出 露 区 下 渗 形 成 浅 层 地 下 水 , 部 分 浅 层地 下水 顺 灰 岩 岩 层 的 孔 隙 裂 隙 向深 部 运 移 , 同 时 地 热 水 顺 构 造 线 方 向 向南 或 北 倾 没 端 径 流 , 在 运 移 过 程 中不 断溶 解 和 富 集 矿 物 盐 及 微 量 元 素, 并 以传 导 型 的 地 热 增 温 方 式提 高深 部 循 环 水 的温 度 , 在 河 流 深 切 峡 谷 地 段 或 构 造 薄 弱部 位 出露 成 泉 , 或以

渝东南小城镇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渝东南小城镇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域 水利工程 的重复建设 , 不能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 益。 通过结合长寿 区街镇工业走廊五镇给水规划的案例 , 从用水供需测算 ,
五镇 水源确定 ,供水设施布局 ,以此统筹解决五镇城镇发展 中水资源分配问题。

寿 区作 为规划 中的重庆 一小 时经济 圈的大城市 ,街 镇工
1r 业走廊是其打造 “ 三地一中 心” ( 重庆工业高地、现代


规划 条件
现状水源水库总库容 8 6 6 万 ,年可供水量 1 4 7 9 . 9 7 万T n 3 . 年需水量 2 5 3 6 . 8 2 万I I l 3 。通过对 比可知 ,如果 不新增水 源 ,区域 内现状水源年可供水量 严重满足不 了五镇建设需要 。 其 中海棠镇 、 葛兰镇缺水情况将尤 为严重 , 故必须选 用新水源 。 除现状 水源外 , 五镇 内及其周边 可作 为水源较大水库有范家 桥水 库 、 巨木洞水库 。 其 中范家桥水库 作为西 山干渠源水 ,是长寿区为满足 长寿工业 园 区用水修建 ,不 能作为五镇 日常用水 水源 。巨木洞水库 年可用水 量2 0 3 . 9 1 万m ,水 源总供 水量仍 满足 不 了用 水需求 量 。重 庆市 重要一级支流 龙溪河 ( 长寿湖 上游 ) 距石堰镇 区边缘 约 2 公里 , 其水量充 沛、水质情况 良好 。通过 地形图及现场 踏勘 确定选取龙 溪河石塔坡作 为水源取水点 ,取水 点岸边高程高 于划三条 沟水库 作为海棠 、云 台主要水 源 ;龙溪河石塔坡 水 源作为石 堰、葛兰主要水源 。供水设施布局 ,结 合现状供水设 施 及供水需 求量 ,对水厂进行改扩建 和新建 。
( 一 )余家嘴水厂
二 、水源规划策略
( 一) 用 水需求测算 在小城镇 的不同发展阶段 ,各部 门的需水要求也不 同 ,水资 源 的开发利 用要与社会 经济发展相协调 ,统筹考虑生活 、生产需 水 以及景 观需水 。生活需水 包括城镇居 民生活需水和农 村居 民生 活需水 ,采 用定 额法进行测算 。 对 于用水 定额 选择 ,规划 对 比现状 镇 区人均 生活 用水定 额 ( 8 0 — 1 o o 升, ( 天 ・ 人 )),及 长寿城 区现状人 均生活用水 定额 ( 1 2 0 — 1 3 0升 / ( 天 ・ 人 )),确 定 五镇城 镇 居 民人 均 生活 用水 定额 为 1 8 0 升/ ( 天 ・ 人 ),农 村居 民生活用水 按 照长寿 区新农 村修 建新 详细规 划标 准 ,确定 为 1 0 0 升/ ( 天・ 人 )。五镇 工业 用地 面积大 ,各镇涵 盖工业 门类各不 相同 ,影响工业 用水量 的不 确定 因素多。单纯根 据工业用地性 质确定用水指标往 往不能准确 预测 工业 用水量 。 规划 中参 照长寿工业 园区 ( 国家级 ) 及 附近工业 园 区相 同或 类似 工业用水量 , 折算 其单位工业 用地面积用水指标 进行工业用 水量 测算 。五镇农业 现状用水 大多采用附近 山坪 塘和河流 。规划 中确定农 业用水 与生活及工业用水 分别采用不 同水 源。农业用水 由农 田水利部 门统筹 规划 ,本 次规 划中不再考虑 。由于五镇均 为 远郊 区小城镇 ,景观需 水量小 ,规划 中不予考虑 。

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安全利用研究

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安全利用研究

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其安全利用研究作者:徐太国来源:《科技与创新》2016年第05期摘要:重庆市继2011-04成为“中国温泉之都”后,2012-10,又被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授予“世界温泉之都”的荣誉称号。

目前,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安全利用已成为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因此,对重庆市地热水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安全利用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地热资源;温泉;岩浆活动;浅钻井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6.05.0391 地热地质环境1.1 地形地貌重庆的地貌主要分为渝东、西部的平行岭谷区,渝西边缘的低缓丘陵区和渝东南、渝东北山地。

受到构造剥蚀作用的影响,在渝东、西部的平行岭谷区,渝西边缘的低缓丘陵区形成了低缓的丘陵、低山,海拔一般在200~700 m,总趋势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

边缘山地大部分由古生代碳酸岩盐组成,岩溶发育,多为构造侵蚀溶蚀地形,多以江河深切峡谷为特征。

1.2 气象和水文重庆属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具有平均气温高、降雨充沛、空气湿度大、少霜雪等特点。

市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 000~1 200 mm,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

1.3 地质构造轮廓重庆地处以北东、北北东新华夏系构造为主体的构造区域,分为渝东、西部褶皱带,渝西边缘褶皱带,渝东南褶皱带,渝东北褶皱带。

1.4 热储构造1.4.1 热源由地表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逐渐增高,这是由地球的凝结演变、岩浆活动以及地壳地层中放射性同位素铀和钍等物质的蜕变、断裂运动、转动摩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1.4.2 热传递通道由于断裂的存在,使地下深处的热源增温层与浅部地层中的岩溶管道紧密联系起来,相互沟通,形成了热传递通道,从而使深部的热能以传导、对流等方式沿断裂上升,形成高出周围地区的地温异常带。

1.5 地热水补、迳、排的特征区域地下水接收自身背斜岩溶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并通过热储层出露区的大气降水顺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天窗、洼地、溶沟、溶隙等岩溶管道渗入地下,向深部迳流,补给储水构造。

重庆渝东南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重庆渝东南水资源状况及主要问题分析

控 制干 流洪 水 、保 护 重 要地 区 的 防洪 枢纽 的坝址 已基本 用 完 , 大 型防洪枢纽的建设将告一段落。防洪水库建设所面临的经济、 社 会、 生态 环 境 问题 日趋 严重 , 使 得许 多 水库 的 兴建 变得 不可 行 。
2 . 3 工 程的修 建面 临着 公平 性 问题
3 洪水管理 的政 策建议
综合运用法律、 规 范、 工程、 技术 、 经济等手段 , 形成工程措 施与非 工程措施优 化组合 的防洪体系 , 减轻洪水 灾害 , 实现经 济效率和 社会公平 , 保 障 社 会 的可 持 续 发 展 , 是洪水管 理的 目 标 。近 期 洪 水 管 理政 策应 主 要 包 括 以下 几个 方 面 的 内容 : ( 1 ) 全面评价 流域现有 防洪 能力和 防洪 效益 , 形成 全流域 协调 的层次化防洪工程体系 。 受 自然 、 经济 、 技术 、 环 境 和 社 会 公 平 等 因素 的 制 约 , 工 程 措施 的建设有一定 的限度 , 社会在不 同发展阶段不可避免地要 承受适度 的洪水风 险。评价现有工程 的防洪能力和 防洪 效益 , 可为 防洪系统 薄弱环节 的确 定、 合理建设方 案的拟定 、 全流域 防洪效益最优的层次化的防洪体系 的形成提供依据 。 ( 2 ) 以法规 的形式 明确 防洪减灾 事业 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额 度, 为洪水管理政策 的实施提供资金保 障。 中国防洪减灾事业经费无切实保障, 大灾 多投 、 小灾 少投 , 防洪投入 随洪水灾 害情况波 动, 被动 的应急式 的投入机制一直 是制约防洪事业稳定持续 发展 的主要因素之 一。这种机制不仅 使投 资的效益得不 到充 分发挥 , 而且还可能对 国民经济其他领 域 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 影响。 ( 3 ) 开展洪水保 险、 防洪区土地利用管理 、 天然水面及湿地 保护等非工程洪水管理政 策的前期研究 。 受法律和管理权 限的约束 , 目前 的非工程措施多 限于辅助 工 程 措 施 效 益 的发 挥 , 包 括雨洪监 测、 洪 水预报 、 洪水调度等 , 以协调人与洪水关系为 目标 的非工程管理措 施基本没有 。 针对 这 些 区域 制 定 相 应 的移 民政 策 , 使 区 内大 部 分 居 民改 变 生 产 生 活方 式, 脱离对土地 的依存 , 并对区 内土地进行集约化经 营, 将 是我 国今后防洪减灾的重点之一 。

重庆地热水(温泉)资源的勘查开发

重庆地热水(温泉)资源的勘查开发

重庆地热水(温泉)资源的勘查开发摘要:重庆具有丰富的地热水资源,丰富地热水资源的获得,是水文地质工作者辛勤勘查的结果。

近期,温泉旅游的兴起,“世界温泉之都”的打造带来了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新高潮。

本文回顾了市内地热水资源勘查开发历程,推动市内地热水资源勘查开发,为重庆市荣获“中国温泉之都”及打造“世界温泉之都” 提供资源保障。

关键词: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经济效益历程回顾二0一一年四月,重庆市荣获“中国温泉之都”的称号, 依托的是重庆丰富的地热水资源,地热水资源的获得,是水文地质工作者辛勤勘查开发的结果,本文试就重庆地热水(温泉)的勘查开发历程作个回顾。

一、建国前(1949年以前)建国前(1949年以前),市内地热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抗战陪都以前时期和抗战陪都时期。

抗战陪都以前时期,各温泉均处于原始开发状态,当地群众利用天然温泉水洗浴。

抗战陪都时期,国民政府内迁,当时的军政部门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大温泉区,引温泉水修建浴池,浴室,利用泉区优美的自然景观修公园,地热资源得到一定开发利用,致使市内温泉声名远扬,蜚声海外。

建国前,重庆市基本上没有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专业工作,更无专业的地勘队伍,仅少数地质工作者对个别工程开展了基础性地质工作。

1938年7月—1946年1月,“中央地质调查所”迁来北碚,“四川地质调查所”也在辖区。

期间,“两所”在辖区作过一些基础地热地质勘查工作。

二、建国初期(1949~1957年)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关心群众生活,在建设新中国的各项工作中,地热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此期间,在调查研究地热水方面有很大进展,首先开始研究温泉形成条件的单位是地质部水文工程地质局重庆队(成都水文队前称),于1956年提交《对重庆附近温泉成因的几种观点》一文中,认为温泉补给来源有三种途径,即纵向、横向与盆周山地环向补给同时并存。

北温泉每年将溶蚀携带石灰岩约4000立方米,水热属地热增温型。

重庆市渝东南岩溶地区缺水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重庆市渝东南岩溶地区缺水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图 2 工作区常年月平均降雨量统计 表( 单位 : mm)
1 0 m, 0m 多年平 均最大降雨量 1 3 . m, 5 6 3m 年最 6 小降雨量 7 16m 月最大降雨量 5 84m 日 2. m, 4 . m, 最 大降雨量 186m 19 5 . m( 98年 6月 ) 根据 酉阳、 , 秀
岩溶分 布 区 覆 盖 了 黔 江 、 水 、 阳 、 山 四个 区 彭 酉 秀 县 , 布 面积 1 2 m , 人 口 2 7万 。 干旱 缺 分 39 7 k 总 5 水 、 漠化 等生态 环境 问题 已成 为制 约 本 区经 济 发 石 展 的主要 因素 。
2 缺水现状
师, 研究方向: 文地质 、 水 工程地质 、 岩土工程等。
畜 32 189头 ( 1 数据 来 源 于我单 位 重 庆 岩溶 3 7 表 ,
1 5期
胡 伟 , : 等 重庆市 渝东南 岩溶地区缺水现状及 其对策分析
石 山地 区地 下水 资 源勘 查 项 目) 。缺 水方 向主 要 是
3 13 含 水 岩 组 不 同 , 水 性 不 均 , 致 地 域 性 .. 富 导
缺 水
降雨 量分 配 不 均 , 地 形 控 制 明 显 , 中 山 区 受 高 降雨 量 较 大 , 山 丘 陵 、 谷 区 降 雨 量 相 对 较 小 。 低 河 主要 降 水 量 集 中 在 5 _ _9月 , 占 全 年 降 雨 量 的 可 6 .% , 8 8 枯水 期为 12、2三 个 月 , 占全 年 降 雨 量 、 1 仅 的 43 , .% 平水 期 为 3 4 1 、1四个月 , 占全年 降 、 、O 1 可 雨量 的 2 .% 。 由于降雨 量 分 配极 不 均 匀 , 69 常造 成

重庆深层采热井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

重庆深层采热井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

重庆深层采热井地热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摘要:重庆市地热资源丰富,设想通过缪请安较为成熟的采热技术和热转换技术,用深层采热井(采热不采水)的方式对未达到目的的地热水勘探井进行实验研究,可以实现对深度近2000米、温度60-80℃的岩土体采集地热资源的可能性。

关键词:地热资源深层地热井干热岩地热利用1地热资源概况地热资源是一种无污染的清洁能源,随着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逐渐枯竭,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实施,地热资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属于地热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国家,开发潜力大。

地热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水热型地热,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的热水或水热蒸气,例如温泉、间歇泉。

这些地下热水和蒸汽,其实是大气降水在地下深处被热岩体加热的结果。

(2)干热岩型地热,即埋深至地下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

(3)地压型地热,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或含油气)深处(3000~6000m)存有大量高温高压流体。

(4)熔岩地热,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熔融岩体中的巨大热能,例如火山岩浆。

人类利用地热能历史久远,从温泉沐浴、医疗、取暖、发电到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

目前温泉的用途主要以洗浴为主,地下热水在地下深部较高温度、压力的条件下,能溶解丰富的矿物质,如偏硅酸、偏硼酸、硫化氢、氡、镭、氟等成分,部分形成医疗矿水,具有医疗价值。

2重庆市地热资源开发概况重庆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宋、明代有北温泉、南温泉,抗战时期东西南北四泉声名远扬。

重庆市地热资源开发主要是深层地热水资源的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陆续开发了统景、海棠晓月、天赐、贝迪颐园等温泉,形成了以“五方十泉”为代表的都市经济圈蓬勃发展、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逐步兴起的局面,温泉产业初具规模。

2011年4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授予重庆“中国温泉之都”荣誉称号,凸显了重庆地热开发的品牌形象和产业化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渝东南地热水资源成因机理分析摘要:渝东南地区地热水资源丰富,通过对现有温泉出炉情况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区内地热水的主要赋存地层,与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层在深部的岩溶分布特征。

通过水文地球化学的方法,采用同位素检测的结果对渝东南地区各不同构造的地热水资源的补给、径流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成因。

关键词:渝东南、地热水、同位素一、研究区概况(一)区位及地质概况渝东南辖“二区四县”——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幅员面积1.98万km2,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部,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研究区内沉积盖层发育,从白垩系——震旦系均有出露,上古生界发育较差,缺失早、中泥盆系及早、晚石炭系的沉积;中生界发育较全,厚度大;新生界强烈上升,受剥蚀;第四系分布零星,厚度不大。

区内的地质构造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以七曜山基底断裂为界,以西属重庆陷褶束,以东属渝东南陷褶束。

渝东南地热水资源主要集中在渝东南陷褶束,包括七曜山陷褶束、黔江陷褶束、秀山陷褶束。

(二)热储构造特征热储构造主要由热储层位、热储盖层、热储下部隔水岩层三部分组成,其特征分述如下:1、热储层热储层位能储存(藏)运移地热水的含水岩组(层)。

研究区内热储层主要为寒武系中上统和奥陶系下统,不同的热储构造其热储层略有差异,整体来说。

该两组可溶性碳酸盐岩岩溶管道、溶蚀裂隙发育,是区内良好的热储层。

其岩性特征描述如下:(1)寒武系中上统中统石冷水组(∈2s):浅灰、黄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及灰岩。

厚211m。

中统平井组(∈2p):下部为灰、黄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中上部为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白云岩夹灰岩,局部含食盐假晶。

厚393~490m。

上统耿家店组(∈3g):灰、浅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白云岩。

厚318~379m。

上统毛田组(∈3m):灰、深灰色中厚层至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与白云岩、钙质白云岩呈不等厚互层。

厚122~242m。

(2)奥陶系下统下统桐梓组(O1t):按岩性可分上下两段:下段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和白云岩,底部为生物碎屑灰岩含氧化钾。

上段为灰岩夹页岩,偶夹粉砂岩。

厚168~217m。

下统红花园组(O1h):岩性为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夹少量白云岩。

厚60~74m。

2、热储盖层即热储层上部隔热保温层,主要作用是防止热储中热能的散失。

第一盖层由奥陶系下统大湾组和中上统地层构成,岩性主要为页岩、粉砂岩、灰岩等;第二盖层主要为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群和下统龙马溪组群地层,岩性主要为页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局部含少量灰岩。

两大盖层厚度近2000m,覆盖于三大热储层之上,厚度较大、孔隙度低、渗透率小、热导率低、基本不具备越流条件,可有效控制地热水向地表溢流运移,形成区域性良好的上部隔热保温盖层。

3、热储下部隔水岩层主要为寒武系中统高台组,根据区域资料和重庆市以往地热钻井资料显示,该岩组在地表深部,岩溶发育相对较差,甚至有些区域基本不发育,再加上高台组底部为厚约8~80m的紫红色薄-中厚层页岩,为区域性隔水层,有利于深层地热水的储存。

二、地质构造及导水通道研究区主要位于七曜山断裂以东的渝东南陷褶束,该区域主要以一系列北北东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其间顺构造线发育有多条断裂,构成了研究区的整体构造格局。

根据现有的研究显示,地热水主要赋存于区内的背斜构造翼部寒武系中上统和奥陶系下统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地层中,其导水通道除了常规的深部岩溶外,顺构造线发育的断裂也是主要的导水通道之一。

根据对区内2口地热钻井的钻进过程分析,其中武隆乌江画廊地热钻井在井深571-574.6m(地层为奥陶系下统红花园组(O1h))、井深710~721m(地层为奥陶系下统桐梓组(O1t))放空1.3m、井深1710m-1735m(地层为寒武系中统平井组(∈2p))出现明显的放空和钻井液漏失现象。

酉阳县毛坝地热钻井在井深1078.5~1086.4m、1093.89m-1113.7m、1113.7m-1135.78m、1135.78m-1157.05m持续出现明显的钻井液漏失现象,1158.05m~1161.35m处放空3.3m,1167.2m~1167.9m处放空0.7m,1404.35~ 405.15m处放空0.8m,1414.36~1414.56m处放空0.2m,上述钻进过程中的观测记录表明渝东南地区的寒武系中上统和奥陶系下统地层的深部岩溶十分发育,可以作为区内地热水的导水通道之一。

通过对渝东南地区部分天然温泉的研究分析,大多数温泉的出露均与断裂构造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彭水县诸佛江温泉,该温泉出露于彭水县诸佛江边,高出水面约0.5m,流量约为150m3/d,另一处从江边的漫滩中渗出,高出水面约0.2m,水温约为35℃,流量难以测定。

出露地层为O1f+h,岩性主要为灰色、深灰色厚至块状生物屑灰岩,地质构造上位于桐麻园背斜北东翼,距离桐麻园背斜北西翼的铜楼正断层,该断裂倾角在60~70˚,断层延伸方向为北东30~40˚,延伸长度超过50km,断层具有一定的张扭性质。

根据现场调查,该温泉距离铜楼正断层的直线距离约为150m左右,位于断层的上盘,表明该温泉的出露与断层具有直接的关系,从该温泉的地质剖面图可知,地热水沿断层上升,在浅部顺岩层的层间裂隙和横向裂隙,在河流的切割的低处(诸佛江边)出露。

图1 彭水诸佛江温泉平面图剖面图三、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分析(一)氢氧稳定同位素根据对渝东南地区部分地热水钻井和天然温泉进行了氢(2H或D)、氧(18O)同位素的检测资料。

1961年Craig通过对全球降水样品同位素资料的分析,雨水的δ2H和δ18O 值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并有如下的关系式:δ2H=8δ18O+10重庆地区经过研究,也有一条地区雨水线,其线性关系为:δ2H=7.35δ18O+8.05现将通过实验得出的数据放入到全球雨水线和重庆地区雨水线见图2,从图中可以发现,渝东南地区地热水的同位素组成十分接近重庆地区雨水线,说明地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是由大气降水所补给。

图2 渝东南地热水与降雨同位素关系曲线图(二)补给高程计算大气降水的δ2H和δ18O值随着地形高程的增高而减小的现象称为高度效应。

据于津生(1980)等对我国川、黔、藏一带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与地形高程之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该地区大气降水的δ2H和δ18O值与地形高程之间(图3-7)的关系分别如下:δ18O=-0.0031h(m)-6.19δ2H=-0.026h(m)-30.20得出该地区δ2H和δ18O的高度梯度分别为-2.6‰/100m和-0.031‰/100m。

根据降水中δ2H和δ18O的高度效应,对于现代入渗成因的地下水,其补给区的海拔高程(H)可由下式计算:H=(δs-δp)/k+h式中:H为地下水补给区的高程h为取样点的标高δs为地下水的同位素成分δp为大气降水中的同位素成分k为同位素高度梯度根据2009年6月在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地区进行雨水取样的检测结果,δ2H的平均值为-40.69‰,δ18O的平均值为-6.46‰,δ2H和δ18O的高度梯度分别为-2.6‰/100m和-0.31‰/100m。

根据本次收集的渝东南地区地热水中氢氧同位素检测结果,得出区内各地热水出露点的补给高程见表1。

表1 渝东南地区地热水点补给高程计算表构造部位或钻井名称δD(VSMOW)‰δ18O(VSMOW) ‰ h(m)补给高程H (m)氢同位素氧同位素黑水温泉 -64.7 -9.17 458 1381.46 1332.19峨溶温泉 -56.0 -8.49 304 892.85 958.84石耶温泉 -50.0 -7.89 408 766.08 869.29秀山妙泉热水塘 -48.2 -7.56 550 838.85 904.84酉阳县毛坝地热井 -65.0 -9.74 513 1448.00 1571.06酉阳木叶乡温泉 -64.3 -9.52 960 1868.08 1947.10酉阳铜鼓红井温泉 -62.9 -9.44 568 1422.23 1529.29酉阳大河口温泉 -62.8 -9.33 350 1200.38 1275.81彭水县诸佛江温泉 -60.3 -8.96 384 1138.23 1190.45彭水县万足大唐电站 -62.0 -9.06 719 1538.62 1557.71武隆县盐井峡 -62.1 -9.15 184.2 1007.66 1051.94从计算结果看,峨溶温泉的补给来源于温泉以北湖南境内,咸丰背斜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位于湖北境内,彭水县诸佛江温泉的补给来源主要位于贵州省境内,石耶温泉与热水塘所处的秀山背斜地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构造的北段寒武系出露区,武隆盐井峡所处的羊角背斜地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位于贵州省境内。

整体来说,区内地热水的补给高度与各地热点所处背斜轴部或近轴部碳酸盐岩分布的地面高程基本相符。

(三)地热水的年龄通过对渝东南地区的天然温泉及钻井进行的14C取样测试见表2,从14C测试结果看,渝东南地区地热水的年龄整体较小,都属于近现代水。

由于地热水点较为分散,且同一构造部位的地热水点极少,其中除咸丰背斜东翼有2处地热点(毛坝地热井、红叶乡温泉)从年龄上可见一定的规律外,地热水的年龄从南向北逐渐增大,即初步判断地热水是从南向北径流。

其他构造的径流情况尚不明确。

五、结论表2 渝东南地区部分地热水碳同位素检测表地热水点名称测定年代(半衰期5730年)备注地热水点名称测定年代(半衰期5730年)备注黑水天然温泉 5990±100 咸丰背斜黑水天然温泉 5990±100 咸丰背斜秀山峨溶温泉 8350±160 红安背斜秀山峨溶温泉 8350±160 红安背斜秀山石耶温泉 8420±100 秀山背斜秀山石耶温泉 8420±100 秀山背斜彭水县万足大唐电站 6920±90 郁山背斜彭水县万足大唐电站 6920±90 郁山背斜武隆盐井峡 7060±200 羊角背斜武隆盐井峡 7060±200 羊角背斜酉阳县毛坝地热井 5740±80 咸丰背斜酉阳县毛坝地热井 5740±80 咸丰背斜酉阳县木叶乡温泉 11840±110 咸丰背斜酉阳县木叶乡温泉 11840±110 咸丰背斜渝东南地热水资源属于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

其成因模式可以概括为:热储层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热水的补给高度大多与所处构造的高点基本相符;顺岩层裂隙和岩溶通道下渗,地热水的循环周期6000~12000a,由于地热水的热对流作用,地热水沿热储层的深部岩溶、裂隙或者背斜翼部的断裂破碎带进行纵向的径流、运移,在河流或者地形深切处出露天然温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