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

生活环境: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车马喧: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 强的交往。 陶渊明之所以能如此悠然,是因为他内心世界恬淡虚静,不为外物所扰,并非 生活在完善的时代。
创作背景
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 归隐后的陶渊明陆续写成组诗《饮酒》20首。这组诗为酒后 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本诗是其 中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文体知识
古体诗
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 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 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 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
菊花:不畏严寒,傲然盛放,象征着坚贞高洁的品行,为陶渊 明代言;“人淡如菊”,菊之淡泊,也与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一致。
归鸟:象征着隐士,是陶渊明归返自然、躬耕自乐的象征。山 林是鸟的栖息之巢,田园是陶渊明的生命与精神的归宿。翩然而归 的飞鸟与悠然赏景的隐士心神契合,好像都在这被晚霞笼罩的幽静 山林里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导入情势2(语言导入): 诗歌是最为敏锐集中地反应时代与历史的文学样式之一。阅读 诗歌虽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情;阅读诗 歌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诗歌可以 丰富我们的思想,完善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 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词五首》, 学习田园诗《饮酒》(其五),一起感受古诗的魅力吧。
《饮酒》二十首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秋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大赛获奖教案

24诗词五首1.知识与技术目标: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尝语言,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领会诗歌的内涵。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建立热爱祖公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化品尝与审美情味。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感情。
念书指导法、研究学习法。
课件。
第 1 课时《喝酒 ( 其五 ) 》《春望》《雁门太守行》一、情形导入生成问题朗读古诗词,你能够感觉祖国的名山大川,赏识故土的小桥流水;你能够放眼纷纷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内心。
今日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找寻属于我们的那份感人。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陶渊明 ( 约 365— 427) ,东晋有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 ) 人,有名的隐士,不满于政界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故隐居田园。
杜甫 (712 —770) ,字子美,汉族,祖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 (790 —816) ,字长吉,福昌 ( 今河南宜阳 ) 人,唐朝诗人,后代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朝有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喝酒》都是陶渊明在喝酒此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必定都与喝酒的事情相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概是作者归田的第20 年 (417年),借“喝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触。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 ( 此刻陕西富县 ) 前去灵武 ( 此刻属宁夏 ) 投靠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向心系天下,伤时感事的广博胸襟。
【推荐】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版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言自己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 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 (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
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 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 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 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 品德。
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 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 草》,即取陶渊明诗意。
如此,这样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因为“心” 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 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 后的感受。
闲适淡泊的样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轼《题陶渊明饮酒诗后》云:“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 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 矣。”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举例解释:针对“悠然”一词,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悠然”背后的生活态度,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到陶渊明超脱世俗束缚、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理念。同时,通过分析“悠然”与“急忙”、“焦躁”等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情感色彩的理解。
最后,我觉得在总结回顾环节,同学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仍有个别同学对某些问题存在疑惑。为了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对这部分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诗意理解:把握诗中“归园田居”的主题,理解诗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自得之情。
-文化背景: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其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举例解释:通过对比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两句,强调“悠然”与“草盛豆苗稀”所体的课堂上,我们一同走进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感受了诗人的隐逸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进行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诗歌朗读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气。但在理解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上,部分同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首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创作的,表达了他隐居田园、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它是古代文人向往田园生活、追求精神自由的代表作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饮酒(其五)

第十四页,共35页。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第十五页,共35页。
•答题方法: 肯定哪一个更好,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运用的(
)艺术手法,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
16
第十六页,共35页。
第三页,共35页。
第四页,共35页。
坚 守 精
神不 世为 界五 的斗 “米 世折 外腰
桃 源 ”
第五页,共35页。
陶
( 选 自 钟 嵘 《
古 今 隐 逸 诗 人
——
渊 明
诗之
品宗
》也
)。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 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 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
第二十七页,共35页。
*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 活着的文人;
* 他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 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 他犹如一座山、一株树、一只鸟那样自然而
然的活着,他不急不缓、不左顾右盼,只是专心地 拉好自己的生命之车,并不留意于是否落在他人之 后,正是由于不争先恐后,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诗五首饮酒饮酒有表示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及对象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热爱自然追求真善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脱凡俗羁旅愁思恋情闺怨
饮 酒陶
渊 明
第一页,共35页。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学科教龄17微课名称《饮酒》赏析视频长度5分56秒录制时间2017年11月知识点来源学科:中学语文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部编人教版知识点描述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预备知识阅读《桃花源记》、了解东晋末年社会现状。
教学类型讲授型、板演型适用对象七年级以上学生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赏析这首诗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朗读的节奏、诗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设计思路通过逐句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清晰直观讲解,帮助学生化解心中疑难,加深印象。
作业的布置是对上课内容的补充。
教学过程内容时间一、片头和导入(58秒)明确学习目标,走近作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8秒二、示范讲解(4分钟左右) 1、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引导赏析: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270秒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
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诗词五首】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部编版)

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 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 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 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 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至德二载春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 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 的心境,表达了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
板书设计
饮酒 (其五)
境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日夕飞鸟还——人生真谛
情景交融 物我合一
春
杜 甫
望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 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 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 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和“三别 ”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人物: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 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积极意义: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 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消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 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 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6.分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两句诗的作用及含义。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理解诗歌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 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 帘。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代表
魏晋风流: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田园诗和山水诗的不同。田园诗虽写农村风景, 但主体是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主 要写自然风景,写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 往和行旅联系。
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 的部分,陶渊明是第一位亲身参加农耕,并用 诗写出体验的士大夫。
陶渊明的“庐”是怎样的? 庐
“在人境”,“无车马喧嚣”,建造在喧嚣扰攘 的尘世,但并没有车马的喧嚣声。
“庐”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以意会 为“简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顶联系在一起 。 “庐”字和后面的“车马”是对峙的。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居住在污浊的 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因为“人近(境)”, 才反衬出“心远”,构成一种悠然、超然的境域。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作于赴任途中,而反复抒发对田园自由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 反应了诗人出仕与复归的矛盾心理。
聊真望目我眇投时被弱 且想云倦行眇策来褐龄
始 作
凭初惭川岂孤命苟欣寄 化在高途不舟晨冥自事 迁襟鸟异遥逝装会得外 ,,,,,,,,,,
镇 军 参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全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其五)》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揣摩意象,品味词句,了解诗人的品格和志趣,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4.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并表达诗人“真意”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诗歌的教学,除了诵读、疏通大意,还要逐步让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所授课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但存在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全面,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也不爱主动发言。
《饮酒(其五)》一诗,虽含蓄但大意浅显、意象可感、情感倾向明显,是培养学生归结主旨和用语言表达主旨的很好的题材。
因而,本课设计以本诗为例,引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层次且较全面地用语言表达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作家喜欢饮酒,他们的创作与饮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饮酒之作几乎成为传统的文学题材。
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吗?他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这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
这组诗共20首,今天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第五首。
二、初读诗歌——读准(略讲)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的节奏通常是2/3,同学们先来读一下。
(生读、师读、生再读)三、理解诗歌——读懂(详讲)(一)了解诗歌探究主旨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理解这首诗,针对本诗,我只提、也只讲一个问题——“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具体指什么?看到这个问题,同学们是不是觉是很突兀啊?老师二话不说,就对诗歌的最后两句提问了,而最后两句通常都是揭示诗歌主旨的。
什么也没讲,就直指主旨,这是什么节奏啊?确实,老师今天这样提问好像有些任性,可同学们想想,你在考试中,或是你自己独立阅读诗歌时,这都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同学们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老师要让同学们自己找到“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而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既然以往老师是最后才让大家归结主旨,那之前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呢?(生答,老师总结)理解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大屏幕出示)一是诗歌外部。
从诗人的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着手,即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二是诗歌内部。
从诗歌的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情感流露等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即我们常说的“以意逆志”。
(二)结合诗歌外部理解主旨这是我们在初中第一次学习陶渊明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他——1.联系诗人身世遭际(大屏幕出示,生速读)陶渊明(约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去世得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去世得早,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其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东晋末年,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让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辞职还乡。
2.联系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联系相关作品。
已学: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爱莲说》意思是菊是花中的隐士。
“菊”之高洁,在于他傲霜独立。
自古以来,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都钟爱菊。
因此,周敦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得出陶渊明——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其它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作品读得越多,生活经历越丰富,就越能体会其韵味。
外部信息小结: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归田十二年,借饮酒言志。
(二)结合诗歌内部理解主旨1.疏通大意——初解其“意”。
(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按句疏通诗意,师评价)。
把简陋的房屋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你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生朗读初解其“意”——板书总结。
2.揣摩意象——再探其“意”。
找出意象——菊、南山、山气、飞鸟师生共同探究其意象内涵:菊——象征其高洁傲岸的品质。
南山——人“悠然”山亦“悠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引入《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帮助学生理解。
山气——无意志、无目的、无外求,平静、美好。
飞鸟——厌倦世俗、归返田园的陶渊明的化身。
再探其“意”——板书总结。
3.品味词句——三悟其“意”。
师生共同探究“心远”“车马”“已忘言”的内涵。
心远: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车马: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已忘言:田园生活的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已忘言,也无需叙说。
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品味。
再悟其“意”——板书总结。
(三)综合总结以上就是我们联系诗歌内容、写作背景、诗人品格分别得出的诗人意向,那下一步,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整理归纳,下面给3分钟的时间给大家组织语言。
(大屏幕出示——)诗歌内部——不愿受世俗羁绊,欲寻求精神上高贵自由的境界。
乐享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
(生答,老师指导评导)诗歌外部: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归田十二年,借饮酒言志。
生举手回答,师评价。
下面来看看老师整理的陶渊明的“真意”——“真意”——摒弃世俗功名,安享恬美的田园生活,乐享“心远”带来的自得的生活意趣。
返璞归真,悠然忘我,陶醉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四、课堂小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我们今天不仅理解了《饮酒(其五)》的主旨,而且还摸索出了探究主旨的方法。
生回忆,师板书总结:如何探究诗歌主旨?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本诗。
2.运用本课所学的“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自学《饮酒(其四)》。
饮酒(其四)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已:既。
违:违弃,分离。
教后记:从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比较流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逐步体会并表达出了诗人“真意”的内涵,在课堂上也探究出了“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但因为时间关系,整节课朗读时间不够,没有实现以诵读贯串教学全过程的预期目标;基于对八年级上册的平行班的孩子语文水平的评估,本节课以老师引导为主,下节课在讲评本课作业时,将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进行课堂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