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5.诗词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优秀课件【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
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 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 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 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 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 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
25 诗词五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1课时
抢答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 愿的句子是:实__是__欲__界__之__仙__都__。__自__康__乐__以__ _来__,__未__复__有__能__与__其__奇__者__。__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
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 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__飞__戾__天__者__,__望__峰__息__心__; _经_纶__世__务__者__,__窥__谷__忘__反__。_______
了解诗歌形式: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 “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 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 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两 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春望
破:残破,破败。
国都,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资料袋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 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 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 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 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 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 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 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件(共28张PPT)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乌云般的来势凶猛,仿佛城 墙也要被摧垮,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像 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军中所吹 的号角
长城一带,这里 泛指北方边境
即胭脂,这里指战 场上的血迹
凝聚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在深秋的季节中,遍地响起了军 号声;夜色中,胭脂般鲜红的凝结在 塞上的大地,呈现出一片紫色。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 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
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局势的危急。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 来描写战争的?
•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 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 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 悲壮。
3.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 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 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 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 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 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 态突现出来。
4.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 用?
• 这两句诗点明主旨,运 用典故,抒写将士们誓 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 国情怀。
1.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 三幅画面?
白天,严阵以待; 黄昏,战事激烈; 夜里,奇袭敌营。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很旺盛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描写白天戒备森严,无比威严 的诗句是 黑云压城城张手法,渲染敌军兵 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 阵以待的情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课件 (共19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25课《诗词五首--饮酒》教学课件 (共19张PPT)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准字音
结庐lú 车马喧xuān 地自偏piān 东篱lí 日夕佳jiā 欲yù辨biàn
在人境jìng 何能尔ěr 采菊jú 悠yōu然 相与还huán 已忘wàng言
拓展练习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 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
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①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 “独善其身”。
②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 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题探究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 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 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①景物描写; ②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③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 “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 吧。
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饮 渊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导入新课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 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二十首, 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欢”“既醉 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大约作 于晋安帝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 表作。本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 悠闲欣赏。反映出作者厌恶官场腐败,决 心归隐自洁的人生追求。
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分析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4、背诵、默写古诗。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 (23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 (23页PPT)
二读:悟诗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 赤壁》 课件 (23页PPT)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25课《诗词五首— 赤壁》 课件 (23页PPT)
温馨提示:
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绝句。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 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 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诗 人从江边泥沙中发现了一柄折断了的剑,经过磨洗后辨认 出是三国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但是,诗人 从平淡的叙事中表现出了不平,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 而奠定了基础。这里,诗人采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 这也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常用的手法,这就好像写当朝的 人或事而假借于汉代人和事,以汉代唐一样。现在杜牧所 在地是黄州,虽然有赤壁矶,并不是东吴周瑜打破曹操之 处,所以无论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这并不 重要,关键在于以此引出对古代这一著名的战争,从而借 此抒发心头之感。
干柴乘东南风驶向曹营,诈称投降,等到快接近时,点燃
油脂和干柴,一举烧毁了曹军战船。我们都知道,在历史
上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的关键一战,也是古代著名的战争
之一。这对于极为精通战争思想的诗人杜牧来说,对这一
战事过程及其结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采用逆向思维方式,
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家名片: 杜牧:(803~852),晚唐杰出的诗
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大和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 撰、中书舍人,世称“杜舍人”。为人 刚直,不逢迎权贵,在仕途上不很得意。 其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 古文都足以名家。尤长于七绝,人称 “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齐名, 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 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 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 唐诗歌趋于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 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以济世之 才自负,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产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诗作分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前两句是叙事,交代兴感之由。 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的慨叹。 为下文作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 , 铜雀春深锁二乔。
• 后两句发议论感慨。如果不是东 风给了周瑜方便,取得胜利的就 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代表了东吴的 命运,以小见大。
小结:
(一)、结构: ①②句写兴感之由
③④句议论感慨 (二)、特点:借物咏叹 (三)、主题:
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渔家傲
李清照
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历城人பைடு நூலகம்是婉约派的代表。
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 期,以“靖康之变”为界 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 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 家庭教育。 “靖康之变”, 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 张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漱玉词》传世。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5《诗词五首》课件(41张ppt)

概括主题
《春望》描写了安史之乱时诗人被困长 安的所见、所感,集中表达了他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
雁门太守行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唐代诗人,字长 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 、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长 于乐府,大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 、讽刺。
这首诗用奇异的色彩组成,黑云、甲光、 金鳞、燕脂、夜紫、红旗、玉龙,一系列 变幻莫测的光和色组成了这幅战场的图画。 这不仅从色彩上描绘出鲜明如画的战场景 物和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也加浓加重了 战场悲壮的色调,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壮怀 激烈的爱国感情。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雁门太守行》用浓艳斑驳的色 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 战争的惨烈和守城将士们报效朝廷的 决心。
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雅情趣。
名句。
精读细研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写南山美妙的晚景,诗人由飞鸟悟出 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分辨起来,却已忘了怎样 表达。
主旨句,充分体现诗人安贫乐道、不流于 世俗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精读细研 请同学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杂草丛 生。
精读细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接连几个月不断,一封家信抵得上万两黄 金。

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共7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 ,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 自然怀抱。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 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返璞归 真”。
3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 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 黑暗,隐居农村。
4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等。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 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 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 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19
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 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
20
诗歌写了哪些形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首联:山河、草木(对比)。颔联:花溅泪、鸟惊心(拟人)。 颈联:烽火、家书(夸张)。尾联:白头短、不胜簪(对偶)。
21
你认为首联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 人触目惊心。 “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一片荒芜的景象,令 人满目凄然。
22
分小组讨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 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1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课件(共15张PPT)

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4、“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 河破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
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 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名句赏析
重点词语
⑥铜雀:铜雀台,曹操暮年享乐之地。 ⑦磨洗:磨光洗净。 ⑧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⑨ 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 君;小乔嫁给周瑜。
翻译诗句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分析诗句 前两句:兴感之由。 后两句:感慨咏叹。
感情: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 的抑郁不平之气,告诫统治者不 要有侥幸心理。
阅读理解
折戟沉沙铁未销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赤壁之战周瑜的胜利,是借助东风而
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
的结果。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前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
3.你还看到了谁? 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 治军事,他自负知兵,常以武略自诩,诗中对周瑜侥 幸成功的议论,正是他军事上自负之情的流露,大有 阮籍“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慨。
教师:当所有风流人物都淡出历史的画卷时,杜牧这 位风流才俊在慨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自负的脸 上写满了抑郁不平。
小结
朗读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临:动词,抵达。 2.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指鼓声低沉。
译:红旗不展,驰援部队悄悄抵达 易水边,浓霜凝住战鼓,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 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2.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 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 节,人称靖节先生,自 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 家。他开创了山水田园 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背景材料
《饮酒》组诗共20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 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本诗是第五首, 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 之后,采菊东篱,遥望南山,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此诗凭着浅显的语言、精妙的结构、高远的意境、 深刻的哲理,成为中国诗史上广为人知的名篇之一。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 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诗人 鄙视官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高 洁人格。
写作特色
写景、抒情和说理相交融,意境深远。 本诗写景句不事雕琢,神韵独具,如“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抒情如“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说理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阐明 了诗人隐居的情境。三者融为一体,烘托出一种物我 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
背景材料
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天宝十四年 (755),诗人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至德元载(756)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 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今陕西富县)。八月, 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 料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一个月后,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 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译:敌军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 (守城将士的)铠甲迎着(云缝中 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 闪闪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1.角:军中号角。 2.燕脂:胭脂,色深红。
译:秋色中遍地响起了号角声,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背景材料
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是对 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东吴统帅周瑜,是 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 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 名抒发感慨。
走进课文
赤壁
Hale Waihona Puke 杜牧折戟①沉沙铁未销,自将②磨洗认前朝。
⑥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 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译:折断的铁戟沉在江底 积沙中还没有销蚀,拿来 磨光洗净还能辨认出是前 朝遗物。
铜东 雀风 春不 深与 锁周 二郎 乔便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尔:如此,这样。 2.偏:僻静。
译:请问您怎样才能做到这样呢? 思想超脱,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觉得 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东篱:东边的篱笆,这里代指东 边篱笆旁的菊圃。
2.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这里形 容不经意的样子。 译:在东边篱笆旁的菊里采摘菊花, 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到了南山。
2.颔联写景,描绘了作者怎样的见闻感受?从什么 角度来写景?
一句写花,写所见,写时局;一句写鸟,写所 闻,写家事。诗人以乐景写悲情,概括了忧伤国事、 恨别家人的深沉感情。
3.颈联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 引起人的共鸣。请你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 “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 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 抵万 金”,极言家书难得。在那年代,道出了人人 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5.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 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 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 “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 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 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 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 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 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 消极的一面。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 人,唐代诗人,有“诗鬼” 之称。其诗作善于熔铸辞采, 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 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唐 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作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 篌引》等。著有《昌谷集》。
走进课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山气:山间的云气。 2.日夕:傍晚 3.相与:相伴。 译:山间的云气在傍晚时更加秀丽, 飞鸟相伴成群地归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辨:分辨。 2.忘言:不知怎样表达。
译:这里包含着真切的情趣,想要 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问题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 马喧”呢?
整体感知
在人境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 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 射出来。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 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 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 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 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 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 “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 指什么?
走进课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 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 ,实在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 气氛。同时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人亡的 悲惨景象,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走进课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1.结庐:建造房舍。 2.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译:盖间房屋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 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 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 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 乐趣。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 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 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 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4.从尾联来看,字面上并没有说忧伤,实际上却把忧 国伤时之情写得更强烈。试作简要分析。
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亲人,郁结在心头的 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搔”为想要解愁的 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之深。这样,在写国破 家亡、离乱伤痛之后,又叹息衰老,悲哀更深。结尾 这一笔,使满头白发,忧国思家,哀愁衰老的诗人形 象跃然纸上。
第25课 诗词五首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识记陶渊明、杜甫、李清照等诗(词)人的相关 文学常识,掌握诗词中的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这五 首诗词。(重点)
2.品味诗词的语言,掌握解答古诗词炼字题的技巧。 (难点)
3.体会诗(词)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境 界。(重点)
第一首
作者简介
写作特色
1.色彩浓重,画面鲜明。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黄色、胭脂色、紫
色等,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 的画面。诗人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 地显示了它们的层次性。他还把性质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事物 糅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
2.奇诡而又妥帖。 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
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出 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又显得十分妥帖。唯其奇诡,愈觉新颖;唯其妥帖,则倍感 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富有情思的意境。
第四首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齐名, 世称“小李杜”。其抒情小诗立意高远,清俊流丽; 时政之作简洁明快,感慨深沉。杜牧尤擅七绝,在 晚唐成就颇高。其散文以《阿房宫赋》名世,状物 抒情,骈散兼用,自有特色。著有《樊川文集》。
译:为了报答君王的厚爱,(将士们) 高举宝剑,甘愿为君王战死沙场。
问题探究
本诗通过哪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 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