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认识晶体

合集下载

晶体高中化学教案

晶体高中化学教案

晶体高中化学教案
年级:高中化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晶体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类型;
3. 了解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 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晶体的形成过程;
3. 晶体的结构类型;
4. 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材料:溶质、溶剂、容器等;
2. 实验器材:显微镜、烧杯、玻璃棒等;
3. 教学资料:PPT、视频等。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图像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晶体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晶体的形成过程;
3. 实验:进行晶体的制备实验,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结构;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类型的晶体结构,并汇报结果;
5. 总结:总结晶体在化学中的应用,如晶体管、光学晶体等;
6.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晶体的更多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晶体的形成和结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技能和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际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晶体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认识晶体教案

认识晶体教案

第一节、认识晶体【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结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及实质,在此基础上过度到宏观的认识物质的聚集状态和性质,学生一般能顺利接受.本节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晶体的特性和晶体结构;第二课时采用截取晶胞的方法分析晶体微粒排列的周期性及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起到承上起下的衔接作用,既是对微粒间相互作用的比较总结,又引领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与分析结构的方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晶体实物,但对什么是晶体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节从晶体实物出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借助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及探究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晶体的典型特性和晶体微粒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及不同晶体中微粒在空间的堆积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意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从晶体学的角度初步学习晶体的典型特性,会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会分析晶体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通过认识等径球和不等径球的堆积模型来理解晶体中微粒排列的周期性规律。

通过对晶胞的认识,学会计算晶胞中微粒的实际个数。

技能目标:建立思维模型,发挥空间想象力,初步掌握解释物质聚集状态和性质的一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人类建立晶体学系统知识的历史及模型思想和化学技术在研究晶体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工具】多媒体、晶体结构模型、黄白两色乒乓球18个、相同的纸盒两个.【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关于晶体的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教学难点】1.晶体微粒的空间堆积方式.2.晶胞中微粒的实际个数的计算方法。

一、晶体的特性1、晶体的特性晶体的自范性晶体的对称性晶体微粒按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晶体的各向异性2、晶体:微粒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非晶体:微粒在空间杂乱无章的排列形成的固体物质31、等径圆球的密堆积(金属晶体)①密置层:每个等径圆球与其它六个球相接触②密置双层:每一个球与另一层的三个球相接触③A型密堆积:ABAB…例Mg3型密堆积:ABCABC…例Cu④A12、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离子晶体)①离子晶体的堆积方式:大球先按一定方式做等径圆球的密堆积,小球再填充在大球所形成的空隙中。

晶体的常识(教案)

晶体的常识(教案)

晶体的常识(全套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晶体的定义:晶体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的固体物质。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晶体具有规则的形状。

2. 讲解晶体定义和特点:通过PPT或板书,详细讲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3. 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并分析其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定义和特点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晶体的结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立方晶系、六方晶系、四方晶系、正交晶系和单斜晶系。

2. 晶体结构的表示方法:晶胞、晶格和空间群。

教学活动:1. 讲解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通过PPT或板书,讲解各种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实例。

2. 展示晶体结构的图片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晶体结构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3. 练习:让学生分析给出的晶体结构图,判断其属于哪种基本类型。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结构的基本类型的理解和记忆。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操作情况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晶体的生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晶体生长的理解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晶体生长的原理:溶液蒸发、熔体冷却、离子注入等。

2. 晶体生长过程:成核、生长和成熟阶段。

教学活动:1. 讲解晶体生长的原理:通过PPT或板书,讲解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

2. 演示晶体生长实验:进行晶体生长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晶体生长的过程。

3. 讨论:让学生分析晶体生长的速度和形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晶体生长的原理和过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第四章:晶体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晶体的一些基本性质。

晶体 教案高中

晶体 教案高中

晶体教案高中教案标题:晶体教学目标:1. 了解晶体的定义、特征以及晶体的分类;2. 掌握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3. 理解晶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 能够应用晶体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晶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 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 晶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晶体相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投影仪、幻灯片、晶体样品等;2. 教学资源:教材、参考书籍、相关实验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些晶体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发学生对晶体的认知和思考:你们对晶体有什么了解?晶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晶体的定义、特征和分类,通过幻灯片和实物样品进行示范;2. 介绍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晶体的基本组成和形成原理。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晶体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晶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其中的作用;2. 引导学生思考晶体的应用领域和潜在问题。

四、实验探究(20分钟)1. 进行晶体的制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晶体的形成过程;2.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展示一些晶体的特殊形状和特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2.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晶体的研究领域和前沿技术。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晶体的定义、特征、分类和结构;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导入引发兴趣、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晶体的相关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晶体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部分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晶体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高中化学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晶体的教案

高中化学晶体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晶体的概念,并掌握晶体的结构和特点;
2. 掌握晶体的分类及特性;
3. 了解晶体的生长原理和条件;
4. 掌握晶体的应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教学内容:
1. 晶体的概念及结构;
2. 晶体的分类及特性;
3. 晶体的生长原理和条件;
4. 晶体的应用及实际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晶体样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晶体,晶体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讲解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介绍晶体的分类及特性,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种类的晶体有何差异。

三、实验:设计晶体的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会晶体生长的原理和条件。

四、拓展:介绍晶体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晶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晶体的重要性及应用领域。

六、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对晶体相关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教学资源:晶体样品、实验工具、课件资料等。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验结果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

《晶体的常识》教案最全版

《晶体的常识》教案最全版

《晶体的常识》教案最全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晶体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与分类晶体的基本特点晶体的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晶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晶体的实际应用。

1.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图片和实例。

视频:播放晶体生长的实验过程。

1.5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晶体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晶体的定义、分类和基本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晶体的实际应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的重要性。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章:晶体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2 教学内容晶体的定义晶体的分类: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金属晶体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2.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3. 示例:展示不同类型的晶体实例。

4. 练习:让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晶体。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三章:晶体的基本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基本特点。

3.2 教学内容晶体的周期性结构晶体的点阵参数晶体的对称性讲授法:讲解晶体的基本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的对称性。

3.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基本特点。

3.5 教学步骤1. 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晶体的周期性结构、点阵参数和对称性。

3. 示例:展示晶体的对称性实例。

4. 练习:让学生分析晶体的对称性。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四章:晶体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晶体的重要性。

4.2 教学内容晶体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晶体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晶体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晶体的重要性。

互动法:引导学生探讨晶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4 教学资源课件:展示晶体的重要性和应用实例。

高中化学晶体教案苏教版

高中化学晶体教案苏教版

高中化学晶体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
1. 了解晶体的定义和特性;
2. 掌握晶体的结构和形成方式;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晶体的结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晶体的定义、特性和结构;
难点:晶体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分析。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晶体的定义和特性
1. 引导学生了解晶体的概念和特点;
2. 通过图像和实例展示晶体的形态和特性。

二、晶体的结构和形成方式
1. 解释晶体的结构是由周期性排列的晶胞组成的;
2. 介绍晶体的形成过程,包括晶体的生长和晶体的凝固。

三、实验观察和分析晶体的结构
1. 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晶体的形态和结构;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晶体的结构。

教学方式:
1. 示范教学结合实验教学;
2.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3. 课堂讨论和问答。

教学评价:
1. 实验报告的评价;
2. 课堂表现的评价;
3. 学生对晶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拓展延伸:
1. 探究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晶体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教学反思:
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晶体的结构和特性;
3. 如何提高学生对晶体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晶体公开课教案

高中化学晶体公开课教案

高中化学晶体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晶体
【教学目标】:
1. 了解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晶体的分类和结构;
3. 了解晶体的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1. 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晶体的分类和结构。

【教学难点】:
1. 晶体的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晶体结构模型;
3. 晶体生长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的晶体结构模型,让学生猜测这些图案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晶体的特点和结构。

二、讲解(20分钟)
1. 晶体的定义和特点;
2. 晶体的分类和结构;
3. 晶体的生长及其影响因素。

三、实验(15分钟)
进行晶体生长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晶体生长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现象。

四、总结(10分钟)
总结晶体的定义、特点、分类、结构和生长过程,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结合实验结果,写一份关于晶体生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晶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解晶体的结构和生长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中的晶体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使用实验和示例,让学生在参与实验中感受和理解晶体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认识晶体》选自于鲁科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三章第一节。

晶体是学习物质结构的基本,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晶体结构并对晶体知识有初步介绍。

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晶体如Na、Mg、Al、Fe、Cu和一些原子晶体金刚石、晶体硅、离子晶体如NacL、分子晶体如CO2等,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晶体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等径圆球堆积形式,从而归纳总结出等径圆球密堆积的形式,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可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以前对晶体的学习分散的,通过认识晶体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晶体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晶体的机构特点,对他们今后对物质机构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密堆积的学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对晶体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对常见晶体的化学键特点和晶体特点都非常熟悉;接触并应用过晶体特点;已具备学习等径圆球密堆积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乐于展示自我,容易交流。

3.认知方式
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

总的来说,这部分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说起容易做起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方法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一内容应成为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晶体的一般性质出发,了解晶体的结构。

(2)通过晶体的密堆积深入了解晶体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多种学习方式,学会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堆积模型建立认知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模型方法。

(2)初步了解化学技术在研究物质结构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思维历程,感受体会科学家的杰出思想,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辩证的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等径圆球密堆积模型的建立和对配位数了理解。

2、难点
等径圆球密堆积模型的建立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以活动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并与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2.学习方法
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的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晶体——等径圆球密堆积
等径圆球三维密堆积
一维:一种密堆积方式
二维:一种密堆积方式
三维:两种密堆积方式
密置层:
配位数:
八、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在本节课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通过用活动设计—交流研讨—分组答案—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也是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化学学习的价值,增加学习化学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中值得发扬的方面
1、本节课在设计思路上和课堂实施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活动引课,学生根据设计的活动进行分组活动,最终总结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完成的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称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是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

2、本节课教学拟采用“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中反思不足的方面以及后期需要加强的措施
1、由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不能充分展开,以及部分学生的合作能力有些薄弱,不能很好的进行完活动,这有待以后进一步的训练。

2、部分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完成对密堆积的认识,今后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和培养,帮助他们掌握物质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从个别规律到一般规律的认知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