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知识点ppt
《兰亭集序》ppt知识点梳理课件

虽无丝竹管弦
之盛 ,
一 觞一 咏,亦足
虽然没有演奏乐曲的热闹,(可是)喝杯酒,吟首诗,也足 以畅 叙 幽 情 。 丝竹管弦:都是乐器, 以痛快地表达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丝和弦指以丝为弦的
问题思考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兰亭 集序
死生亦 大矣
问题思考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兰亭集序》十分注重叙议结合的手法,通过兰亭集会抒发了作者 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如开篇叙写修禊之事,然后由兰亭风景引发对 人生的感悟,接着写了两类人,并概括了这两类人不同的人生态 度,“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 谈;“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 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接着作者说无论哪种生活态 度,陶醉于一时之乐、追求暂时的满足,最终都会一事无成。在第 三部分中,作者说人生不会永远,那么聚会就是为了增加生命的密 度,写诗作序流传后世同样是为了延伸个体的精神生命。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动词,会合)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名词,期限)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趣)
(4)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获得、得到)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动词,面对) (5)临 居高临下(动词,从高处往低处看)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副词,将要)
问题思考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目标二】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1.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提示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 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 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2.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提示这句是对天气的描写,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而言, 上文“暮春之初”交代了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 “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 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的好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就 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下文的“宇宙”,又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 品类之盛”而及“俯仰一世”。这些地方都可见作者行文勾连过渡之 绵密。
《兰亭集序》(共67张PPT)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 丑,暮春之初。 活动: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 为文动机:当时与会者共 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 下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 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 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兰亭集序》。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 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 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款 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斩杀 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这几把 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你的补偿 吧。”
绍兴的兰亭,现在是书法圣地。兰亭布局,以曲 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 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王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 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 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 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 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 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 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 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 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 他。
鹅池的左旁,是一座 式样别致的三角形石质 碑亭。碑上镌刻“鹅池” 两字,气势磅震荡礡。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 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 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 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成了千古佳话。
纵使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参考译文
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 (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总是面对着 (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 这样。(我)本来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 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 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 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尽管时代不 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思想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代的 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命这件大事吧。
《兰亭集序》ppt课件22张

之:消独 相与:相处 或:有时 诸:之于 怀抱:襟怀抱负 悟:同“晤” 因:凭借 所托: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 趣:同“取” 殊:不同 欣:感到高兴(意动) 遇:接触 得:得意 之:得到 倦:感到厌倦(意动) 迁:变化 系:随着 向:过去 以:因为 随:依附 期:注定 ①:省略句:悟言(于)一室之内
岁:岁星,年 会:聚合 贤:贤士(形作名) 毕、咸:全,都 少长:年少年长之人(形作名) 修:长 映:映衬 带:像带子一样 引:汲引 其次:它的地方,它指水 盛:热闹 觞:饮酒(名作动) 叙:抒发 幽情:深远或高雅的情思 惠风:柔和的风 品类:天地万物 所以:用来 极:尽 信:实在 ①状语后置 ②省略句:引(之)以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癸(guǐ)丑
会稽(kuài jī)
修禊 (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qū)水 齐彭殇(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放浪形骸(hái)
(聘(pìn)用) 感慨系(xì)之矣
若合一契(qì ) 趣(qǔ)舍万殊
临文嗟(jiē )悼
王羲之:
《王右军集》2卷。被称为“书圣”。
体现其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 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 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你学了“斯文”, 有什么启示?
生活情趣 思想修养 精神状态 对“生死”的理性思考 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
●岂不痛哉! ●为何而“痛”?
为何而“痛”?
①事物并非永久美好 ②时光流逝,人生短暂 ③生命无法自驭的无奈
魏晋知识分子的苦
闷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社会上最痛苦,政治上最混乱的时代。政权更
《兰亭集序》ppt课件

“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兰亭三绝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
绕过土阜,便到了 小 兰亭。亭内有石碑一 块,上刻“兰亭” 二 字,为清康熙帝的 手书。此碑字经无数 游览者抚摸而稍平, 因此这碑被称为“君 民碑”。
君民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父子碑 相传王羲之当年在会稽做
官,一天正当他兴致勃勃 在书写“鹅池”两字时, 刚写完“鹅”字,皇帝圣 旨送到,他只好搁笔去跪 接圣旨,他儿子王献 之顺 手提笔一挥,续写了一个 “池”字。这两 字“鹅” 瘦“池”肥,这块碑成为 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 碑”。
❖本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 是哪个?
痛惜???
痛心? ??
☆作者因何而痛呢?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 死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
生 亦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在之痛 大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 矣
魏晋清谈之风
士大夫崇尚老庄, 大谈玄理,不务实际, 思想虚无,寄情山水, 笑傲山野。他们思想 消极,行动无为,就 像浮萍之于海水,随 波荡漾。
为何而悲?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 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 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 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 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 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 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 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当然,死了就 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一死生”“齐彭殇”。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 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 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 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 就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 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能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事,不宜空谈玄理之 意。
《兰亭集序》ppt课件

兰 亭 集 序
学习目标
一、文化传承与理解: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 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审美鉴赏与创造:
2、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 识生命的价值。
兰亭
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市) 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 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 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
每当我看到前人(对生死)
发生感慨的原因,(与我的感
慨)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
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息哀伤,
在心里又不能明白。就知道
死和生
的说法是不真
实的, 长寿和短命
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
今人,也如同今人看待前人。
可悲呀!
故列叙时人,录 其所述,虽世殊 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 览者,亦将有感 于斯文。
背景补充: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不安,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 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有的 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 "之外。
2、第二段的结尾说“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呢?
人生四痛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每段的内容,找出能反 映作者的心情的词语。
整体感知
一、介绍兰亭集会(1、2段)
乐
↓
二、抒发对人生的思考(3段) 痛
三、简述写作缘由(4段)
↓
悲
永和九年,岁在
癸丑,暮春之初,会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 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 丝竹管弦之盛,一觞 一咏,亦足以畅叙幽 情。
兰亭集序(复习课).ppt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兰亭集序》 文言知识归纳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悟悟 言一室之内 虽趣趣 舍万殊 2、词类活用
(通“晤”:面对面) (通“取”:趋向,取向)
(1)名词作动词
一觞觞 一咏
(觞 意为“喝酒”)
映带带 左右
(带:环绕)
(2)动词作名词
足以极视视听之娱 (视、听:眼睛、耳朵)
(3)形容词意动用法 齐齐 彭殇为妄作
四、重要词释义 引引以为流觞曲水 悟悟言言一室之内 虽趣趣 舍万殊 终期期于尽 未尝不临临 文嗟悼 是是 日也 茂林修修 竹 所所以以 游目骋怀 信信 可乐也 向向 之所欢 列坐其次次 及及 其所之既倦
(引:疏导、引来 ) (悟言:晤言,面对面交谈) (趣:趋向,取向) (期:至,及) (临:面对) (是:指代词“这”) (修:长) (所以:用来……的) (信:确实) (向:过去) (次 :旁边) (及:等到)
【古今异义】 1.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26张PPT).ppt

导入 意大利宇航员“路过”中国上空借用《兰亭集序》感叹宇宙之
美
Samantha Cristoforetti
@AstroSa mantha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
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Looking up,I see the immensity of the cosmos; bowing my head,I look at the multitude of the world. The gaze flies,the heart expands,the joy of the Atr senses can reach itspeak,&indeed,this is true happiness
经献给了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
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深度思考
生命的意义
人生不售来回票, 一旦动身,绝不能复 返。
——罗曼·罗兰
深度思考
生命的意义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
深度思考
生命的意义
深度思考
生命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
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 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议论
信可乐也
联想到人的两种不
同的生存状态
不知老之将至
感慨横生,引出人生 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
情理交融
任务四 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怎样的?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认为: ◆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 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
相关故事 东床快婿 太尉郗鉴使人求婿,以“东床坦腹”获选。 入木三分 书法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
《兰亭集序》ppt课件

一个一个
即使
…的原因
情趣
这次集会的诗文
虚妄之谈
第四段
27
2. 在第4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今人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字逸少,号澹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一379),字逸少,祖籍琅珐(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初为秘书郎, 累迁长史。后拜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7岁学书,深得前人精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兴发感慨
原因
符契
面对
叹息哀伤
明白
本来
数作动 把…看作一样
虚妄荒诞
数作动 把…看作相等
未成年而死去的人
会集
状语后置句
古代民俗
都
形作名 年轻的人、年长的人
都
高高的
急流
景物互相衬托
把…作为
酒杯
排列
旁边
盛大
名作动 饮酒,咏诗
第一段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
和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知识点ppt
兰亭集序的知识点有哪些呢?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所创作的,记述的是流觞曲水一事,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的知识点,欢迎阅读!
兰亭集序知识点篇一:
【用课文中的话填空】
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
首先介绍了盛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其语句是____。
接着记叙了到会的人物场面:___________。
再接着介绍了盛会所在地的环境:_________、氛围:____________、天气:____________,最后记叙了与会者的行为:____________。
第二段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议论,交待了这场“诗会”中诗的由来。
先由社会人事的应酬周旋谈起,其语句是____________,指出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___、爱好不同、性格不同,其语句是_________,但是“情随事迁”的感慨相同,其语句是_______。
然后指出,正是这种共同的感慨,引起人们写诗的欲望,用诗记下这种感慨,其语句是_______。
第三段,交待诗会所作成集的目的。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抒发看古人之诗的感受及受到的启示,其语句是______________。
【兰亭集序的情感】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
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兰亭集序知识点篇二: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
(二)词类活用
A.形容词作名词:
1.群贤毕至(贤,意为“有才有德的人”)
2.少长咸集(少长,意为“少者”)
3.无丝竹管弦之盛(盛,意为“热闹的场面”)
B.名词作动词:
1.一觞一咏(觞,意为“喝酒”)
C.形容词作动词:
1.齐彭殇为妄作(齐,意为“相同看待”)
(三)古今异义词
1.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指判断动词“是”)
2.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
3.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4.信可乐也(信,古义:指确定|今义:指书信)
5.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
6.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今义:指数次,从次)
7.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
8.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
(四)一词多义
1.之:
所之既倦(动词,意为“往”,到达)
以之兴怀(代词)
夫人之相如(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2.修:
茂林修竹(意为“高”)
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3.虽:
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4.于: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
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5.以:
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知识扩展: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
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
《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
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
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
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
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
《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
“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
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
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
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
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
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
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
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
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
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