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
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

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1为保证师生正常的体育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普及学生体育活动,使教学和群体工作既热烈蓬勃地发展,又有条不紊、安全有序地运行,特制定如下安全管理规定:一、体育教师及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责任心,严格管理,认真履行职责。
二、教师上体育课,既要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又要保证学生安全。
如上到有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教材如跳马、单双杠、铅球、跳高等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活动的要领,还要在教学场地对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并安排学生干部协助。
如因教师组织课堂不力而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由任课体育教师负完全责任。
三、体育教师上课时间和活动时间不得擅自离岗,因离岗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由责任者负责。
四、学校教务处要按照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体育课、安排学校运动会、冬季长跑等体育活动,统筹考虑学生人数、场地、时间、活动项目等,以确保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
五、在组织学生做课间操时,德育处一定要安排专人管理,集队速度不宜要求过快,禁止学生在楼梯、过道互相追逐打闹。
六、教师要教育学生必须遵守体育教师的指挥,服从管理,不得擅自动用各种设备和损坏体育设施,违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六、学校教务处主任和体育教研组长要定期检查维修体育设施,如:铁网围栏,篮球架、健身器材、单、双杠、电器开关,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除隐患。
七、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教师要在报告的同时,积极组织将学生送往就近医疗点治疗。
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2体育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的中学生必修课。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鉴于体育教学的实际和特点,为尽量避免学生在校参加体育活动及体育课上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特制定体育课(活动)教育与安全管理制度。
一、关于体育课教学常规和学生学习常规1、课前备好教案,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在教案中体现安全措施,对体质差、技能差、纪律差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体育活动教学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学校体育活动教学管理,保障师生人身安全,预防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二、安全责任1. 学校领导对本校体育活动教学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2. 体育教研组负责体育活动教学安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
3.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教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安全。
三、安全教育1. 体育教师应在每学期第一堂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包括运动伤害预防、急救知识、安全规则等。
2.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应不断强调安全意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四、体育场地与器材1. 体育场地应定期检查,确保场地平整、无障碍物,符合安全标准。
2. 体育器材应定期检查,确保器材完好无损,符合安全要求。
3. 禁止使用过期、破损、不合格的体育器材。
五、体育活动安排1. 体育活动应安排在安全、开阔的场地进行,避免在狭窄、危险的环境中开展。
2. 体育活动应根据学生年龄、体质、运动能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学生安全。
3. 禁止组织学生参加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体育活动。
六、体育活动组织1. 体育教师应熟悉体育活动内容,掌握运动技术要领,确保学生安全。
2. 体育教师应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热身、安全提示等。
3. 体育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
七、体育活动应急处理1. 发生学生受伤事故时,体育教师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并立即报告学校领导。
2. 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有效地处理事故。
3. 事故发生后,体育教师应配合学校进行调查和处理。
八、监督检查1. 学校领导应定期检查体育活动教学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体育教研组应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安全意识。
3. 学生家长有权对体育活动教学安全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
九、奖惩措施1. 对在体育活动教学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体育活动教学安全管理制度,造成安全事故的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4篇)

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一、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体育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保护工作,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术要领的同时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建立学生体格检查制度。
体育教师应与卫生教师密切配合,对患病与体弱的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在组织学生开展剧烈体育竞赛时,应事先进行身体检查,严禁身体不适者参加。
三、体育课、课外活动应当严密组织,严格纪律,体育教师、体育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合理划分运动场地区域和设置警示标志。
四、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时,穿着衣服要宽松,应穿着运动服和无跟软底鞋,身上不要佩戴金属徽章、别针、小刀及其他尖利或硬质物品。
不得违规攀爬有关体育设施。
在开展剧烈运动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和整理活动,避免肌肉、韧带拉伤,杜绝“放羊式”体育课的出现。
在进行跳山羊、单双杠等教学活动时,必须设有沙坑、海绵垫加以保护。
五、体育设施必须安装牢固,保证安全,符合有关质量安全标准。
学校应当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器材进行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
严禁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的体育设施和娱乐设备。
六、在体育课、课外活动中,当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卫生教师应及时处理,护送受伤学生去医院治疗,并做好事故的善后处理和协调工作。
同时查明原因,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二)协会基本形式、结构介绍:本协会名为:“体育爱好者协会”;始创于____年度第二学期,指导老师为老师。
体育爱好者协会内部分为两个子协会:分别是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体育爱好者协会内设有一名会长与两名副会长,采用“统一管理,分别管理”模式:会长负责交涉院团委与社团联合会,并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并管理着两名副会长。
两名副会长分别管理乒乓球协会与篮球协会。
以下为两个子协会的具体规章制度。
乒乓球协会规章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协会名称本协会正式名称为。
体育爱好者协会。
第二条。
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4篇)

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确保体育活动的安全进行,制定本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所有的体育活动和课程,包括体育课、校园运动会、社团活动等。
二、体育设施和器材的管理1. 体育设施的管理(1)学校体育设施应经过定期维护和检修,保证其良好的使用状况。
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应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修缮。
(2)体育设施的使用时段应事先规划,并且在校内公示,确保学生及时了解和遵守使用规定。
2. 器材的管理(1)学校体育器材应经过定期检查和清理,确保器材的完好无损。
(2)体育器材的使用应遵守相关规定,严禁擅自调整器材的高度和角度,以免发生意外伤害。
三、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安全管理1. 体育活动的组织方案(1)学校体育活动应提前制定详细的组织方案,包括人员配备、活动地点、活动时间等内容,并上报有关部门备案。
(2)活动方案应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安全问题,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强度,避免过度竞争和过分激烈的活动。
2. 体育活动的教师指导与监管(1)体育活动应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和管理,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
(2)教师应提前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场地和器材、做好体育锻炼前的热身准备等。
(3)教师应积极监督学生的活动行为,防止发生过激行为和不当竞争,及时制止危险行为。
3. 体育活动的急救与应急处理(1)学校应配备急救设备和急救人员,保证在活动中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及时进行救治。
(2)学校应制定体育活动应急处理方案,包括在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中的疏散和安全措施。
四、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宣传和教育1. 安全宣传(1)学校应定期开展体育安全宣传活动,向学生宣传体育活动的安全知识和注意事项。
(2)学校可利用校刊、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全校学生发布安全宣传信息,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 安全教育(1)学校体育课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向学生普及体育活动中的常识和规范。
(2)学校应定期开展体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6篇)

学校体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一、体育课教师、训练教练员、体育活动____人安全责任要求任课教师、教练员、活动____者是第一责任人,必须对学生和参加活动的人员进行有关的安全教育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必要的训练。
对严重违犯安全要求、纪律的学生和人员进行必要的纪律处理和行为约束。
上课、训练时,可在教师可控制范围内或指定地点要求其进行安全训练或反省,不得将学生逐出控制区之外或让其回班。
体育活动、比赛、运动会时,对该类学生可同样处理或交给班主任处理。
节假日进行体育队训练,要经体育组同意后报教务处批准。
私自____学生训练,后果自负。
体育老师及管理人员要给学生讲清楚,有缺陷的器材要停止使用,室外不能立即修复、更换的场地、器材,要有禁用标志,或提示语。
凡涉及到电、火、空中作业等危险性强的操作活动,应由教师进行或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二、学校体育活动主要____形式及安全要求体育课:一般在必修课时内学生按班级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开展某一、二项运动;体育活动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活动课一般在活动课时间由学生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参加体育活动,教师适当进行管理;课外体育活动1则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的体育活动;运动会。
由学校统一____学生参加多种项目竞赛活动。
不论是体育课、体育活动课、课外体育活动还是运动会等,教师及____者都必须十分重视做好安全教育和事故防范工作。
(一)体育课教师要求1、体育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并且掌握体育运动有关的安全知识,具备事故处置能力,因为教师往往是体育课学生安全的第一(直接)责任人。
2、体育教师对体育课上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环节应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并能把握重点关键。
3、每节课应根据授课内容易发生的事故及其危害向学生反复强调,要讲清动作要领、保护措施,并落实到每个学生。
4、每节课应根据授课内容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消除隐患,如器材的牢固完好度,沙坑的松散度等等。
5、体育教师应及时通过班主任对授课班级的每个学生健康体能历史和现实状况进行全面了解,授课时从参加项目到训练要求因人而异,特殊情况区别对待,忌一刀切。
第一小学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小学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我校体育课安全管理,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在校学生参加体育课程及相关体育活动时的安全管理。
第三条体育课安全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全面管理,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体育课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体育课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制度建设、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二、组织管理第六条学校成立体育课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体育教师、安全员等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体育课安全管理工作。
第七条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节课学生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各班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体育课安全管理,确保学生按时参加体育课程,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第九条学校安全员负责体育课安全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安全教育、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
三、安全管理第十条体育教师应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学生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并检查学生着装、器材是否符合要求。
第十一条体育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降低运动伤害风险。
第十二条体育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调整运动强度,避免学生过度疲劳。
第十三条体育教师应掌握急救知识,遇学生受伤时应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并报告学校安全员。
第十四条学校应定期检查体育设施、器材的安全性,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五条学校应建立健全体育课安全事故处理机制,发生安全事故时,及时调查处理,并报告上级部门。
四、安全教育第十六条学校应将体育课安全教育纳入总体安全教育计划,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
第十七条体育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安全防护、急救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第十八条各班班主任应加强学生体育课安全教育,提醒学生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安全制度(3篇)

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安全制度体育活动:一、体育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老师组织学生体育活动,要认真检查体育设备,对已损坏、不符合要求的设备,严禁学生使用,并及时报修并出示警示标志。
二、开展活动前必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明活动要领,做好示范、指导以及防护工作,运动前做好各项准备活动。
三、老师不得指导学生开展有危险性的活动,学生不准离开老师自行开展有危险的活动,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
四、在体育活动中老师有组织、指导的责任,因组织指导过错造成学生身体伤害事故老师要负责任。
五、不要强行让学生做一些力所不及的运动。
体育教学:一、任课教师必须在上课时讲清楚运动注意事项,准备好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严格实行体育用具使用前的安全检查。
二、学生必须遵守课堂常规,按时上课,听从指挥,不迟到早退。
三、上体育课任课教师必须穿运动服、球鞋。
四、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五、学生要听从教师指导,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和自我保护。
六、体操练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保护、帮助。
七、体育课或课外锻炼中,凡出现受伤情况,应及时送往校医务室或医院,并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
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安全制度(2)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安全制度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确保体育活动和教学的顺利进行。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学校体育活动、体育教学安全制度:1. 体育设施维护:学校应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安全可靠,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修。
2. 体育场地规划:学校应有合适的体育场地,满足各类体育活动的需求,并确保场地的平整、无障碍、无安全隐患。
3. 安全装备:学校应配备必要的体育器材和安全装备,如护具、防护装备、急救包等,并对使用教师和学生进行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指导。
4. 体育教师培训:体育教师应接受相关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体育活动安全管理技能。
5. 体育活动前期准备:组织体育活动前,教师要对场地进行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并提前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特殊情况,做好相应的安排。
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制度(3篇)

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制度一、学校领导应督促体育教师在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和运动竞赛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运动常识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二、体育教员必须加强运动技术指导和安全保护工作。
要使学生知道每一项运动动作的意义,懂得锻炼和保护的方法以及可以发生的意外事故应该注意的事项。
教师应耐心地指导学生练习,并多做示范动作。
应根据学生健康、年龄、性别等不同情况,在自愿原则下把他们组成各种活动小组,互相帮助,形成群众性的辅导与安全保护力量。
三、体育教师要与医务人员密切合作,建立学生体格检查制度,对于有病与体弱的学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才能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四、体育场地和器材等设施应符合体育活动安全和体育卫生标准要求,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
体育教师和体育设备管理人员必须合理划分运动场地和设置警戒标志,并根据具体情况规定运动秩序和规则。
对于场地、设备应注意经常检查,及时修理,消除隐患,并要有计划地逐步改善场地,设备条件。
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防范措施江夏区赤矶中学安全教育是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因为意外事故是造成中小学生伤残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学校体育活动中的安全关系着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家庭的幸福,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不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痛苦,更给学校体育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通过了解____年____月____日晨,____省长治市沁源县沁源二中在马路上出早操跑步,返校途中,发生的一辆大货车撞入学生队伍中,酿成____名师生死亡、____名学生受伤的特大交通事故,以及学习____年____月____日起实施的____教育部____号《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对照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实践,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认真地总结自查与反思。
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防范措施(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安全机制1.成立以学校校长挂帅的学校体育工作安全领导小组对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安全问题,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要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层层负责,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有效的安全机制,不断加大学校体育软、硬件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学校制定了以下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
一、责任与义务:
1.学校负责组织和管理学校体育课,确保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
2.班主任负责对本班学生体育课的安全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安全保障计划、排查隐患、指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3.体育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确保体育课的安全进行。
4.学校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
二、场地和设施安全:
1.学校应确保体育场馆、操场、体育器材等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及时进行维护和保养。
2.对于不具备安全条件的场地和设施,学校应及时予以整改或更换。
3.学校应动态管理场地和设施的使用情况,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课时间和地点。
三、教师安全责任:
1.体育教师要熟悉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安全。
2.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教学指导,防止发生意外伤害。
3.体育教师要熟悉学生的身体状况,严禁给身体虚弱或有特殊情况的
学生安排过于剧烈的体育锻炼。
四、活动前准备:
1.体育教师要提前进行体育活动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的布置、器材
的准备以及学生的安全筹备。
2.组织学生进行热身活动,以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3.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体育活动的规则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了解
安全知识。
五、活动中的安全保障:
1.体育教师要全程监管学生的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活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体育教师要掌握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实施差异化教学,防止学生
因技术不过关造成伤害。
3.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严禁擅自离开或逃离活动场地,确保学生的安全。
六、应急处置和事故报告:
1.学校要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各种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和责任人。
2.体育教师要具备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发生意外事故时能够及时
做出应急处理。
3.发生意外事故后,学校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以上就是学校体育课安全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制定和执行这一制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体育课上的事故和伤害,确保学生的安全健康。
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对体育课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