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解剖功能和生理功能科室讲课课件(自制)
《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盲肠
附着在大肠开始的盲肠附着, 具有免疫功能。
Hale Waihona Puke 肝脏解剖肝脏位于腹腔右上部,是最大的 内脏器官。
功能
肝脏负责产生胆汁、代谢和储存 营养物质、分解毒素和制造血液 凝块因子。
解剖结构
肝脏由四个叶片组成,包括左右 两个叶片和中间的小叶片。
胆囊
1 定位
胆囊位于肝脏下表面,负 责储存胆汁。
2 胆汁
胆汁帮助消化脂肪,在消 化过程中由胆囊释放。
3 胆石
胆囊中形成的固体物质, 可导致胆绞痛和胆结石。
胰腺
解剖
胰腺位于胃后方,是消化器官 和内分泌系统的重要部分。
分泌物
胰腺分泌胰液,其中包含酶用 于消化食物。
胰岛素
胰腺还分泌胰岛素,用于调节 血糖水平。
消化系统的神经控制
1
副交感神经
提高消化功能,增加消化器官的血流和活动。
2
交感神经
抑制消化功能,减少消化器官的血流和活动。
3 免疫功能
消化系统与免疫系统紧密相连,协同工作以保护身体免受病原体侵害。
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 能
一、消化系统概述 二、口腔消化系统 三、食管 四、胃
小肠
1
结构
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成,长度约6-
功能
2
7米。
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其传送到血液中。
3
小肠绒毛
绒毛增加小肠表面积,促进有效的吸收。
大肠
结构
包括盲肠、结肠和直肠。
功能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并将未 消化的物质排出体外。
3
内在神经系统
通过肠道神经细胞网络来调节消化功能。
消化系统的血液供应
动脉供应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一、食管是连接口腔、咽腔和胃的通道。
其功能是把食物和唾液等运到胃内。
食管在起始部、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和穿越横膈处有3个生理狭窄,是异物嵌顿和肿瘤好发部位,行食管插管时应注意这些狭窄;食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无浆膜层,门静脉高压症时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时可引起大出血。
二、胃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4个部分,上端与食管相接处为贲门,下端与十二指肠相接处为幽门。
通过胃蠕动和胃液分泌对食物进行机械性和化学性消化。
胃壁分为4层,即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为腹壁脏层)。
黏膜层含有丰富的腺体,有贲门腺、胃腺、幽门腺,由3种主要细胞组成。
(一)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其成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提供该酶生物活动所需要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而易于水解;盐酸还可杀灭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
盐酸分泌过多会侵袭胃十二指肠黏膜,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内因子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使其被回肠末端黏膜吸收。
如内因子缺乏,则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盐酸或已活化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参与蛋白质的消化。
(三)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侵蚀。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贮存食物,通过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并促使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
胃完全排空一餐混合性食物一般需4~6小时。
三、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分为4段,依次为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横部、升部。
其中球部为消化性溃疡的好发部位。
胆总管与胰管汇合或分别开口于降部内后侧壁十二指肠乳头的顶部,胆汁和胰液由此进入十二指肠。
升部与空肠相连,构成十二指肠空肠曲而移行于空肠。
空肠与回肠之间无明显界限。
小肠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
四、大肠分为盲肠及阑尾、结肠和直肠3部分。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消化系统结构及机能ppt课件

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有毛细血管网、淋巴管和免疫细
胞,第一道免疫防线。
粘膜下层:有食管腺(粘液性)
肌层:上1/3---骨骼肌,中1/3---混合
下1/3---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
8
一、消化管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一)消化管的解剖学构造
4、胃
胃有上下2口、大小2弯和前
后2壁。
胃可分贲门部、胃底、胃体
18
二、消化腺 (一)唾液腺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下颌下腺分泌70%,腮腺分泌25%,舌下腺分泌5% 唾液的成分和功能:
水、粘液-润滑口腔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溶菌酶、干扰素-抵抗细菌、病毒 sIgA(可溶性免疫球蛋白A)-浆细胞和腺细胞协同分 泌,有免疫保护作用
19
二、消化腺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蠕动:是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由平滑肌顺序舒缩 引起,舒张波在前,收缩波在后,逐步向前推进。
41
一. 口腔内的消化
第三节 食物的消化
3、唾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其分泌调节
◆唾液淀粉酶(狗、猫、马等的唾液中无此酶)可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 唾液淀粉酶最适ph 为7.0,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使用一段时 间,直至胃内容物变为pH约为4.5的酸性反应为止。 ◆唾液分泌的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非条件和条件反射两种。
腹膜和腹膜腔特点 腹膜分脏壁 二层夹一隙 女性通体外 男性是密闭
30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腹膜-----腹膜形成的结构 (一)网膜:
网膜形态特点 小网膜,似餐巾 小弯向上围肝门 大网膜,象围裙 大弯向下横连襟
(二)韧带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功能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消化食物并吸收经胃初步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氨基 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
胃与小肠的生理作用
01
02
03
04
分泌功能
胃和小肠都能分泌消化酶和胃 酸,帮助分解食物,促进消化
。
运动功能
胃和小肠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 来搅拌和推进食物,使其与消 化酶充分混合,促进消化。
大肠
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将废物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过程
机械消化
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 的蠕动,将食物破碎成 小块,以便于进一步的
消化和吸收。
化学消化
通过酶的作用将食物分 解为小分子物质,如氨 基酸、单糖和脂肪酸等
。
吸收
食物经过分解后,营养 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或 淋巴系统,供给全身组
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解毒、代谢、分泌胆汁等功能,同时还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
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胰腺是一个狭长的腺体,横置于腹后壁 1~2腰椎体平面,质地柔软,呈灰红色。
VS
功能
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 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 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结构
肛门是消化道末端开口,位于会阴部,由括约肌控制排便。
功能
肛门的主要功能是排便。
大肠与肛门的生理作用
排便
大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肛门共同作用,将 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形成粪 便排出体外。
维持水分平衡
大肠通过吸收水分,帮助 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3、动作电位(AP):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 ⑴AP上升慢,持续时间长。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锋电位。 ⑵AP的产生:去极化由Ca2+内流引起;复极化由K+外流。 ⑶AP幅度低,大小不等,慢波上的AP数量决定收缩力的大小。慢波是动作电位的基础,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方向和速度。
6、大肠
全长1.5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回肠以回盲口开口于回肠。回盲口表面覆以回盲瓣。结肠呈方框状包围于空、回肠周围,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的下段管径明显扩张,粘膜形成图像官腔的3条半月形横皱襞,称直肠横壁。环形肌增厚,有承托粪便的作用。肛管上接直肠,下止于肛门,长3-4cm。周围有肛门括约肌包绕,控制粪便排泄。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3. 营养作用:促消化道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促胃液素。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例如抑胃肽促进胰岛素分泌。
胃肠激素功能
胃肠
食物
抑胃肽
B细胞
胰岛素
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素
壁细胞增生
胰腺外外分泌组织生长
DNA RNAProtein
脑-肠肽:在脑和消化道双重分布的肽类。
兴奋性低:收缩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占时间较长,收缩缓慢,变异性较大。兴奋性叫骨骼肌低。自动节律性: 频率缓慢,节律性远不及心肌规则。持续的紧张性:持续而微弱的收缩,肌源性。 维持中腔器官形态、位置及基础压力,富有伸展性: 容纳性舒张,无明显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 无肌小节和Z线,粗细肌丝均较长。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 对电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 (ACh、酸碱)、物理(牵拉)刺激较敏感。
肝的组织学构造
肝的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并富有弹性纤维,被膜表面大部有浆膜覆盖。肝门处结缔组织特别发达,并随肝门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伸入肝实质内构成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并将肝实质分为几十万个小叶,称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轴贯穿中央静脉。肝板: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成板状。肝板呈索状,又称肝细胞索。肝板间是肝血窦。肝板内,相邻干细胞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管道,称胆小管。相邻肝小叶之间有3种伴行管道,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肝门管区。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二、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1、口腔:吸收某些药物 2、食管:基本不吸收 3、胃: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 4、小肠:食物的主要吸收场所 5、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牙的形态和构造 3. 牙周组织
(五) 舌
1.形态
以界沟为界: 舌尖、舌体、舌根, 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舌系带
界沟
舌下阜
舌下襞
2.舌乳头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触觉) (味觉)
3.舌扁桃体
4. 舌肌: ①舌内肌(舌固有肌) ②舌外肌(起于舌外、止于舌内)
颏舌肌:双侧收缩、拉舌平伸、单侧 收缩使舌伸向对侧。
(二)胃内消化
1. 胃液成分和作用
pH0.9-1.5,无色,分泌量约1.5-2.5L/天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1) 盐酸,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
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作用提供酸性环境; 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杀菌; 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二)肝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 上区,小部份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体表投影如下表:
上界 下界
右腋中线 右锁骨中线 前正中线
第7肋
第5肋
胸剑结合
平右肋弓下缘(儿童可低 1-2cm)
剑突下3-5cm
左锁骨中线 第5肋间隙
(三) 肝的形态:
二面:
膈面—以镰状韧带分成左叶和右 叶
脏面—以H形的沟分为左叶、右 叶、方叶、尾状叶
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教案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消化道: 附属器官:
口腔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唾液腺
胰腺 肝脏 胆囊
第1页/共90页
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1、口腔
第2页/共90页
第3页/共90页
2、咽
第4页/共90页
3、食管 三个狭窄:
咽与 食管C6 食管 与左主 支气管 T4 食管 裂孔处 T10
三、腹膜 为覆盖于 腹、盆 腔壁内 和腹、 盆腔脏 器表面 的一层 薄而光 滑的浆 膜,由 间皮和 少量结 缔组织 构成, 呈半透 明状。 壁腹膜 衬于腹 、盆腔 壁的腹 膜。 脏腹膜 由壁腹 膜返折 并覆盖 于腹、 盆腔脏 器表面 的腹膜 。 腹膜腔 壁腹膜 和脏腹 膜互相 延续、 移行, 共同围 成不规 则的潜 在性腔 隙。
食管-胃括 约肌: 在食管 与贲门 连接上 方的一 段长4- 6cm高 压区防 止胃内 容物逆 流入食 管
第33页/共90页
第34页/共90页
第四节 胃 内 消 化 Digestion in stomach
第35页/共90页
一、胃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 一)胃液 的性质 、成分 和作用 性质:无 色酸性 :pH0.9 -1.5
第14页/共90页
第二节 消化系统生理功能概述
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 吸收
Dig estion : 食 物在消 化道内 的分解 的过程 。 Abs orptio n: 消 化后的 营养物 质透过 消化道 粘膜进 入血液 或 淋 巴液的 过程。
第15页/共90页
(一)机械消化 Mechanical digestion
第12页/共90页
消化系统解剖与生理课件

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与预防措施
常见疾病 胃炎、胃溃疡 炎症性肠病 胆/肝疾病
预防措施
良好的饮食卫生、合理膳食、避免暴饮暴食、 避免吃冷食、定期体检等。
避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加强锻炼、保持情 绪稳定、遵守药物治疗和掌握饮食调理原则 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运动量、科学膳 食、避免长时间饮酒等。
2 机制1:神经反射
神经反射是指在某些刺激下,消化系 统能够产生反应,以便实现机体对食 物的吸收和利用。
3 机制2:内分泌机制
内分泌机制是指由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或生长因子来控制消化系统的 消化是指将摄入的食 物在消化系统以机械 性、化学性和酶解作 用下分解为较小的基 本营养成分的过程。
消化系统解剖与生理课件
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器官系统,它能将食物消化成营养物质,为身体的正 常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口腔与咽部结构与功能
口角膜的结构
口腔由唾液腺、牙齿、舌头、 颊粘膜等组成。其中,唾液腺 的特殊分泌液和牙齿的特殊构 造是口腔的两个重要特点。
咽部的结构
咽部是一个重要的生命活动器 官,在呼吸、进食、发声方面 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咽部 的内部结构比较复杂,但是它 是人体一道重要的屏障,能够 起到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 消化过程涉及到口腔、 食管、胃肠和一些特 殊的胃外器官等各个 环节的参与。
吸收
• 吸收是指将消化系统 中若干种营养物质从 肠腔吸收到体内内环
• 境吸中收去过。程中涉及到肠 黏膜上皮细胞和血管、 淋巴管系统等多种相 关器官。
关系与作用
• 消化和吸收都是两个 相互联系而不可或缺 的生理过程,而其中 的很多营养成分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系统解剖功能和生理功能第一节消化系统解剖【解剖】1.食管(esophagus)食管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28cm,门齿距食管起点约15cm。
食管位于胸腔的纵隔部、脊柱前和气管、心脏后,是连接咽和胃的空瘪管状通道;当有食物通过时即被扩张。
食管分为:①颈段:自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沿的胸廓入口处;②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
食管有三处生理性狭窄:第一处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食管入口处;第二处在主动脉弓水平位,有主动脉和左支气管横跨食管;最后一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肌裂孔处。
该三处狭窄虽属生理性,但常为瘢痕性狭窄、憩室、肿瘤等病变所在的区域。
食管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
食管无浆膜层,是术后易发生吻合口瘘的因素之一。
食管的血液供应来自不同的动脉,尽管这些动脉间有交通支,但不丰富,特别是主动脉弓以上的部位血液供应尤差,故食管手术后愈合能力较差。
胸导管起于腹主动脉右侧的乳糜池,接受膈以下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淋巴液;左上肢、头和颈的左半及胸壁、纵隔器官、左肺和左膈的一部分淋巴液也流入胸导管。
胸导管破裂、损伤时将流失血液中大量的血浆蛋白等营养物质。
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起自口腔,经过食管、胃和肠,直至肛管;总长约7~8米。
2.胃(stomach)位于左上腹部的左膈下,呈囊袋状,约有1500ml的容量。
胃的入口位于食管与胃的连接处,被食管下端的环状平滑肌(贲门括约肌)环绕;当贲门括约肌收缩时即关闭食管与胃之间的通道。
胃分为四个区域: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
幽门是胃的出口,幽门部的环状平滑肌形成幽门括约肌,其收缩时即关闭胃与小肠间的通道。
3.小肠(small intestine)小肠是胃肠道中最长的部分,约占消化道总长的三分之二。
小肠分为三个解剖段:上段为十二指肠(duodenum),中段为空肠(jejunum),下段为回肠(ileum)。
十二指肠始于幽门,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长约25cm。
十二指肠分为四段: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呈“C”型环绕胰腺头部;位于降部的乏特(Vater)壶腹部是胆总管和胰管分别或共同开口处,也是胆汁和胰液排入十二指肠的通路;升部与空肠相连并被屈氏(Treitz)韧带固定,成为上、下消化道的分界。
空肠长约2.4m, 回肠长约3.6m,其间无明显分界。
4.大肠(large bowel)包括盲肠(cecum)、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结肠(colon)和直肠(rectum)。
盲肠位于右下腹部,是小肠与大肠间的连接部位,其内的回盲瓣控制小肠内容物进入大肠和防止大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
蚓状阑尾位于盲肠。
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连接肛管(anus);肛管系消化道的出口,称为肛门,受由横纹肌形成的肛门内、外括约肌控制。
5.肝脏(liver):肝脏系实质性器官,呈不规则锲形,大部分位于右上腹的膈下和季肋深部,小部分达左季肋部;上界约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6肋间,下界与右肋缘平行;正常肝脏于右肋缘下不能被触及。
肝脏以正中裂为界,分左右两半,两者不以叶间裂为界,分为左外叶,左内叶,右前叶,右后叶和尾状叶。
肝脏膈面和脏面,膈面光滑隆起,与横膈贴附,脏面除有多个韧带与周围脏器固定外,主要有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后者包括门静脉,肝动脉,胆总管,淋巴管神经,又称肝蒂。
肝脏面由两个纵沟和一个横沟构成H形,横沟处为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此各自分左,右侧支进入肝实质,右综沟的后上端为肝静脉系统汇入下腔静脉处,称为第二肝门。
6.胆道包括肝内,外胆管两大胆道系统(1)肝内胆管:始于肝内毛细血管,经小间叶胆管,肝段,肝叶胆管,汇集成肝内左右肝管.与肝内门静脉和肝动脉共同由结蒂组织(Glisson)包裹,并行统一致。
(2)肝外胆管: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
1)肝外左右肝管和肝总管:肝外左右肝管在肝门下方汇集成肝总管,下行后与胆囊总管汇合形成胆总管。
2)胆总管长越7~9cm,直径0.6~0.8cm。
胆总管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后十二指肠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
约80%的个体,其胆总管下端与主胰管在十二指肠内汇合并膨大形成壶腹,称为泛特(vaten)壶腹。
泛特壶腹由Oddi 括约肌围绕,起调节和控制胆汁和胰液排放及防止十二指肠液返流的作用。
(3)胆囊(gallbladder):胆囊位于肝脏脏面的胆囊窝内。
呈梨形盲袋,长8~12cm ,宽3~5cm,容积40-60ml,胆囊分底,体,颈三部分。
底部为盲端,体部向上弯曲成胆囊颈,颈上部膨大,称Hartmann袋,胆囊结石医易嵌顿于此。
胆囊管,肝总管与肝下缘构成一三角区,称为胆囊三角(Calot三角),其内有胆囊动脉,副右肝管,是手术时易发生误伤的部位。
7.胰腺(Pancreas)位于腹膜后,长越15~20cm,横于第1~2腰椎前。
胰腺分为头,体,颈,尾四部分。
胰头位于十二指肠形成的“C”型椎内,胰尾靠近脾门。
胰腺的输出管道为胰管,直径约2~3mm,近端常与胆总管汇合成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此解剖特点成为胰腺与胆道疾病相互关联的主要因素。
【血液供应和回流】胃肠道接受来自腹主动脉的血液供应,主要经由胃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将氧和营养物质分别输送至胃和肠。
胃肠道的血流约占心脏总输出量的20%,进食后将明显增加。
来自胃肠道的、携有丰富营养物质的静脉血流经门静脉至肝脏。
【神经支配】胃肠道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交感神经对胃肠道起抑制作用,减少胃的分泌和运动,促使括约肌和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则促使胃肠道蠕动、分泌增加和括约肌松弛。
仅部分胃肠道处于随意控制下,如上段食管和肛门外括约肌。
二、消化系统功能人体细胞代谢需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来自摄入的食物,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包括膳食纤维。
胃肠道的主要消化功能是:摄入的食物进入胃肠道,与含有多种酶类的消化液接触,使食物颗粒分解消化至分子形式,后者被吸收入血液,将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和其他废物排除体外。
1.咀嚼和吞咽咀嚼是消化过程之开始。
通过咀嚼,食物被粉碎至小颗粒,便于吞咽和与消化酶混合。
食物对视觉、嗅觉、味觉刺激均可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后者来自三对腺体: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每天分泌的唾液约1.5升。
唾液含有淀粉酶、粘液和水,淀粉酶消化淀粉,后二者有助咀嚼和吞咽(表)。
吞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延髓中的吞咽中心调节,吞咽食物时,会厌盖住气管开口以防食物被吸入肺,吞咽动作推进食团进入食管上部后该反射动作即结束。
2.食管是输送饮食的管道。
通过食管壁的平滑肌有节律地收缩,将食团从食管上部向胃部推进。
在食管蠕动过程中,食管下端的括约肌松弛,使食团得以进入胃,随之,该括约肌关闭以防胃内容物返流至食管。
食管粘膜对机械性刺激敏感,对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运动反应,食物愈粗糙,其蠕动愈有力。
3.胃功能胃的功能是储存并将食物与之分泌的液体相混合。
当食物进入胃内时,胃的腺体即分泌酸性液,含盐酸的该酸性胃液有两大作用:将食物消化至较能吸收状态和杀灭随食物进入的大部分细菌。
胃液的分泌量约2.4 L/d。
胃液中含的胃蛋白酶,对启动蛋白质的消化极重要;胃粘膜分泌的内因子与饮食中的维生素B12结合有助后者在回肠吸收,内因子缺乏可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而发生恶性贫血。
食物在胃内被搅拌并粉碎成较小的颗粒,称之为食糜。
食糜在胃内停留的时间约半至数小时,其取决于食糜颗粒的大小、膳食的组成等因素。
胃的蠕动将食糜推向幽门,幽门括约肌的收缩使部分消化的食糜进入小肠。
激素、神经和胃分泌液中的局部调节物控制胃的分泌和运动。
4.肠功能(1)小肠:主要功能是继续消化和吸收来自胃的食糜和其中的营养素。
小肠壁的肠腺分泌粘液、激素、电解质和酶类。
粘液涂层于肠粘膜细胞表面使其免受盐酸的侵蚀。
激素分泌受神经和肠分泌物的调节,并控制小肠腺体的分泌率和胃肠道运动。
小肠自身每天分泌的肠液量约为3升,呈弱碱性。
小肠自身每天分泌的肠液约为3升,除此之外,还含有来自胰腺、肝脏分泌的胆汁。
由于中和了胃酸,故小肠液呈弱碱性。
在食糜的刺激下,小肠产生两种收缩运动:节段式收缩和蠕动,前者使肠内容物得以来回搅拌,后者使肠内容物进入结肠。
进入小肠的内容物在经机械性和消化液中酶类的化学性消化过程后,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如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双糖和单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和肽;脂肪被乳化成一酰甘油酯和脂肪酸。
营养素经空肠吸收的起始部位,肠粘膜绒毛产生消化酶并吸收和转运营养素至血循环。
(2)结肠:进食后约4小时,食物残渣到达末端回肠并经回盲瓣缓慢进入结肠。
随着回盲瓣的开启或关闭,小肠内容物进入结肠或结肠内容物被阻止返流入回肠。
结肠内的微生物完成残余物质的降解,尤其是尚未消化或未吸收的蛋白质和胆盐。
结肠分泌粘液和电解质,后者主要为碳酸氢钠,用于中和结肠微生物所产生的终末产物。
前者保护结肠粘膜和润滑粪便。
结肠缓慢、较弱的蠕动波使其内容物缓慢向前并使水和电解质得以有效再吸收。
在下一餐后,结肠产生间歇性的强烈的蠕动波将肠内容物大幅度向前推进,约在餐后12小时,食物残渣到达直肠。
肠腔内未消化的食物、无机物、水和微生物形成粪便,后者含75%的水和25%的固体。
由于肠道微生物降解胆汁和形成化学物质而使粪便成为棕色并有气味。
一般,胃肠道每天约产生150ml气体,其被吸收入门静脉和经肝脏解毒或经肛门排出。
(3)直肠:腹部肌肉收缩产生腹内压力促进结肠排空,直肠肌肉的反射性收缩和肛门内括约肌的松弛促使粪便排出。
5.肝功能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胆汁,参与代谢,合成凝血物质和解毒,其次还具吞噬和造血作用。
(1)分泌胆汁:肝脏每天分泌600~1000ml胆汁,胆汁的97%为水分,其余成分包括胆汁酸,胆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酰胆碱,脂肪酸,酶类和电解质。
胆汁的生理功能主要为:①乳化脂肪,以助吸收;②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③抑制肠内细菌的繁殖;④刺激肠蠕动;⑤中和胃酸。
(2)参与代谢:1)糖代谢:能将经门静脉进了肝脏的葡萄糖转化为糖源储存,当体内血糖降低时,又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并释放了血循环,以维持血糖浓度在一定水平。
2)蛋白质代谢:对外源性(经胃肠道消化吸收)和内源性(体内蛋白质分解)氨基酸起重新合成人体代谢所需的多种蛋白质,脱氢,转氨作用。
3)脂肪代谢:通过对脂肪的代谢,将维持体内脂内物质的浓度的比例。
4)维生素代谢:参与多种维生素的代谢和储存,了维生素A,K和B族。
5)灭能作用:肝脏对雌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具有灭能作用。
6)合成凝血物质:肝脏合成的凝血物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Ⅺ,Ⅻ。
7)解毒:肝脏具有强大的解毒功能,其通过分解,氧化和结合等方式将体内的代谢产物和毒素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