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文学道路

合集下载

九讲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短篇小说创作

九讲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长篇小说的独特贡献短篇小说创作

第九讲 茅 盾
茅盾精心构思《子夜》的艺术结构,自觉设 计“蛛网式”的密集结构来表现纷繁复杂的生活。 小说情节安排有条不紊,线索杂而不乱,情绪有 张有弛,互相纠缠的多重矛盾的同时出现,既多 侧面地展示了吴荪甫的性格,也能揭示各种矛盾 的内在联系。 作者承认有“半肢瘫痪”现象 。
第九讲 茅 盾
2、《子夜》最成功的是典型形象的塑造。 最成功的是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赵伯韬、杜竹斋、冯云卿、屠维岳等也都个性鲜明。 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 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 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 体,合二为一。
第九讲 茅 盾
作者自述
《〈子夜〉跋》: 《子夜》十九章,始作于一九三一年十月,至一九三 二年十二月五日脱稿;其间因病,因事,因上海战事, 因天热,作而复辍者,综计亦有八个月之多,所以也还 是仓卒成书,未遑细细推敲。 但构思时间却比较的长些。一九三○年夏秋之交,我 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同时并作,足有半年多不 能读书作文,于是每天访亲问友,在一些忙人中间鬼混, 消磨时光。就在那时候,我有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 现象的企图。后来我的病好些,就时常想实现我这“野 心”。到一九三一年十月,乃整理所得的材料,开始写 作。所以此书在构思上,我算是用过一番心的。
第九讲 茅 盾
1、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 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
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 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 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 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 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了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叶子铭《谈<子夜)的结构艺术》一文中提出“三线 交叉说”。

第八讲 茅盾、老舍、巴金..

第八讲 茅盾、老舍、巴金..
茅盾
一、茅盾的文学创作
1、 1927—1928:处女作《幻灭》首次用“茅盾”笔名。 2、1928年7月—1930年4月旅日期间:短篇集《野蔷薇》 《泥泞》散文《卖豆腐的哨子》《红叶》、论文《从 牯岭到东京》等。 3、30年4月到抗战爆发:创作鼎盛期 《子夜》、“农 村三部曲”、《林家铺子》。大量中小说短集。散文 集。 4、抗战期间:从事抗日文化工作。散文《风景谈》 《白杨礼赞》长篇《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 短篇集,散文集等。 5、抗战胜利后写剧本《清明前后》。建国后担任文化 部长,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基本停止文学创作活动。
说”——瞿秋白
写实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表象主义(象征主义) 细节受自然主义影响,创作总体倾向上却是
浪漫主义的,并有颓废主义倾向。
(一)浪漫主义倾向的表现

1、初版本内封题签下反复衬写着的英文:
“The twilight: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


中国式颓废:“颓加荡”,指人的心灵状态。
“小小的咖啡店充满了玫瑰之色,芬馥而浓烈的咖啡之味博 达四座,这种别致的法国艺术空气,在上海已经渐渐地兴起 了,”“我爱同几个知己的朋友,黄昏时分坐在咖啡馆里谈 话,这种享乐要比绞尽脑汁作纸上谈话来得省力而且自
由。……大家一到黄昏,就会不约而同地踏进几家我们做惯


五、阅读作品:《子夜》
讨论问题: 1、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一谈《子夜》是现
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为什么?
2、谈一谈你对吴荪莆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3、有研究者认为,《子夜》体现了中国式的
颓废主义,你如何看待这一评价?
六、《子夜》一般性解读

茅盾

茅盾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1925年,被选为出席广州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26年,留广州工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3月,返沪。

1927年,1月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约4月,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

7月间,从武汉至南昌不顺,阻于牯岭。

8月,南昌起义失败,试图与党组织取得联系而不得,从此失去与党组织失去联系。

9月,于上海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小说《幻灭》。

1928年,1月,完成6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7月,东渡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从牯岭到东京》等。

1929年,论文《读<倪焕之>》发表。

1930年4月,回上海。

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开始创作《子夜》1932年,7月,发表《林家铺子》。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 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 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第八章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第一节写实风格的最初烙印茅盾的文学理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受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提倡写实主义。

茅盾作为文学批评家出身,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苦闷彷徨的茅盾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1927-28,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即《幻灭》《动摇》《追求》,再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洪流中的矛盾与彷徨,展示他们面对社会变革的兴奋以及革命理想破灭后的动摇与追求。

《幻灭》:革命前夕的上海革命中的武汉章静,感情脆弱,天真而富于幻想。

爱上了抱素,却是玩弄女性的军阀暗探爱上了连长强猛,却不得不分别。

《动摇》1927春夏之交,武汉小县城县党部部长方罗兰投机革命的劣绅胡国光,方罗兰的情人孙舞阳《追求》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后漫无目的的探寻与追求。

章秋柳、张曼青、王仲昭《蚀》的成就:茅盾早期反映大革命的重要小说,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章静、孙舞阳、章秋柳。

不足之处:1. 作者对主题的过度强化,故事情节的发展略显生硬;2. 碍于作者自身的政治取向,小说对社会、历史变革的记述流于片面3. 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常浮于表面,没得到深入。

《蚀》之后,茅盾进一步实践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写《读<倪焕之>》,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要义在于表现“时代性”。

在此指导下,写出长篇小说《虹》。

梅行素、包办婚姻柳遇春、昔日爱人韦玉,革命者梁刚夫第二节《子夜》:都市文学的“扛鼎之作”1932年12月问世。

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也是现代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背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无产阶级理论家:中国双半社会,阶级革命史首要任务;托派: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一步的革命和改革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担当反帝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历史重任,进而建立欧美式的民主制度。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第七讲  三十年代小说(二)茅盾
甫&赵伯韬
a李玉亭 b中小老板 c馮云卿与冯眉卿 d吴少奶奶与雷参谋 e四小姐与范博文 f 杜竹斋
2、工厂里的劳资斗争 屠维岳 3、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 及农民暴动
五、吴荪甫形象
“The Twilignt : A Romance of China in 1930”
八十年代后期,在大陆一度出现了重评《子夜》 的声音。徐循华的《诱惑与困境——重读〈子 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9 年第 1 期)通过对《子夜》艺术缺陷的分析,指出茅 盾陷入了蒋光赤们“概念化的困境中”;作者之 所以会陷入这一困境,是他“按照既定的理性的 先验框架去构建小说人物世界而非从审美冲动的 逻辑起点出发进行创作”造成的,是“非审美的 政治意识与审美意识的冲突导致了《子夜》的艺 术缺陷”。
第七讲 30年代小说(二) 茅盾
第一节 茅盾创作概述
茅盾 1896—1981 , 浙 江 省 桐 乡县乌镇人,原名沈德 鸿,字雁冰 “茅盾”是在1927年发 表《幻灭》时开始使用 的笔名,此外,他还使 用过玄珠、郎损、方璧 等130多个笔名。
太平桥
东栅老街
一、早期的文学活动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 预科第一类(文科) •1916年毕业后到上海的商务 印书馆就职,一直工作到 1925年底。 •1921年1月,茅盾出任《小 说月报》主编,并参与发起 文学研究会 •五四时期茅盾文学活动一个 重要内容是外国文学的翻译 和介绍
《蚀》从在中国革命中有特殊重要地位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灵历程的独特角度来 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其中包含的深刻的 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 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 受到了“左”的方面的责难与批评,但却由 此证明了茅盾正是由鲁迅所开创的“五四” 现实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一开始就有别于 其他脱离中国现实生活的“革命文学” 。

茅盾

茅盾

(二)、《虹》
• 《虹》是茅盾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以梅行 素的成长经历反映‚五四‛到‚五卅‛时期的 社会大变动以及梅女士由反抗封建婚姻、追求 个性自由到投身革命与集体之中的个人成长的 心路历程。

‚这是我第一次写人物性格有发展, 而且 是合于生活规律的有阶段的逐渐的发展而不是 跳跃式的发展‛。
‚虹‛具有象征意义,‚虹‛是桥,虽幻 美,却有诱人的魅力,但本身是空幻的,是过 渡性的。
(1)《子夜》的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 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 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 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 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 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想发展民族工业 是根本不可能的。
江南水乡乌镇
茅盾
茅盾的父亲母亲
青年时代的茅盾
茅盾晚年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Βιβλιοθήκη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 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 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 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 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 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 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 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 母亲‛。
茅 盾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桐乡乌镇人。茅盾是发 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 名。 •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 有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奠 定了基础。 • 在他60多年的文学生 涯中,创作了大量杰出的 文学作品,描述了中国民 主革命的艰苦历程,丰富 了中国的文学宝库,提高 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水 平,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

茅盾一、概述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五四时期,茅盾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茅盾认为新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须“指导人生”,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还须指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

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作品把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递进描写,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牢笼,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梅女士。

1930年,茅盾开始创作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1932年到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

1938年茅盾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创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炮火的洗礼》。

1939年到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等。

《腐蚀》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暗,被人称作“是一部用血写成的特务反动分子的罪行记录”小说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江南一个小县城为背景的小说,它揭示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和人际关系,歌颂了呼唤民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五四启蒙思潮,这部作品,更多的采用了民族的形成和风格。

建国后,茅盾停止了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文学评论的撰写工作。

二、《蚀》《蚀》诗集茅盾的小说处女作。

它是由三个系列的中篇所组成的:《幻灭》、《动摇》、《追求》。

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

茅盾的一生是怎样

茅盾的一生是怎样

茅盾的一生是怎样茅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著有许多影响深远的小说、散文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的一生是怎样,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的一生是怎样茅盾早年虽然十分不幸,但是他的母亲给予他非常好的教育。

起初,茅盾并没有想要成为小说作家,而是对画画情有独钟,但是因为现实种种压迫,茅盾最终走上了一条小说创作的道路。

茅盾在文坛中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他的很多代表作品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茅盾他出生于浙江桐乡市,早年就失去了父亲,可以说他的童年都与母亲相依为命。

茅盾的母亲十分开明,她鼓励茅盾前去读书,而茅盾也非常用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是由于家境贫寒,茅盾的求学梦想不得不中断。

但是茅盾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辛苦地工作,用自己的工资成功地就读了高中。

之后,茅盾又开始从事创作,在很多知名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

当茅盾的小说《子夜》正式发布的时候,立即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茅盾也正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成名后的茅盾并没有倚老卖老,而是以更加勤勉的态度面对文学作品的创作。

晚年,茅盾一直忧心着中国小说界的发展,于是曾向中国作协中很多人都倾吐心声,最终在其死后成立了茅盾文学奖。

茅盾也于1981年离世,享年85岁。

茅盾的故事有哪些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的文学道路
茅盾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家,他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他的作品被誉为文学圣经,茅盾的文学道路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茅盾起初,他所从事的是新文艺运动,提倡文学作品要有“实际”意义,像《新月》等新文艺派小说,用“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社会矛盾”的文学手法来立足于当时民众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一定的广泛的欢迎。

不久,茅盾的文学意识开始演进,他认为文学应该加强表现力,增加抒情性,以情节性的手法,将灵魂的细腻洋溢的情感和激情,带给文学读者。

茅盾用小说《好人》、《风雨无阻》等作品,用抒情和形象的语言表现社会,并以一种比较深刻的方式反映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受到了读者的广泛赞誉。

茅盾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喜欢用实际而深刻的具体形象,采用传统观念,来呈现社会现实中复杂的社会状况,以及在社会运动中协同作用的人民的思想意识。

茅盾用短篇小说《聂鲁达》、《西厢记》等详细反映大局下的社会冲突,当时对这类作品的影响也颇大。

茅盾的新文艺小说、旧时小说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影响,但在他的文学运动中,他也总结到文学的本质原则,那就是文学的追求不是物质的追求,而是精神性的追求。

茅盾在后期的文学作品中,如《林海雪原》、《毛泽东诗词》等,更加把文学作品的意义对精神实践概念进行深入的反思,并以营林考古、释文解语的方式,多元而体贴地看待和表达了文学的本质原则。

茅盾的文学道路是特殊而复杂的,他给当下的文学活动、文学研究、文学研究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从新文艺和旧时小说这两种基本风格中汲取文学精髓,将实际、抒情、回忆三种文学技巧融为一体,造就出一种另人称绝的叽歪文学,将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有深度地把握它的社会现实,从而激发出文学运动的力量,推动文学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