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在大陆的研究过程
金庸研究

金庸研究令人恐怖的金庸研究红学(《红楼梦》)和金学(《金瓶梅》)是两大热门,不知道有多少文人趴在《红楼梦》和《金瓶梅》上混饭吃。
另一门金学研究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就是金庸研究。
不但有职业的学者,而且有不少的博士和硕士的论文名列其中,金庸学研究已经进入大堂了,要不了几年,金庸学就会超过传统的红学和金学。
有人曾经调侃说,鲁迅的每一个文字上都趴着一个学者,我看,金庸学也快了,光金庸的传记就出了10来个版本,没有那个作家能得到此殊荣,其热烈状况是空前的,估计也会绝后,金庸赚大钱了,想不到居然带动金庸产业,可喜可贺。
我费尽辛苦搜集了大量金庸研究的资料信息,其结果只能用“恐怖”来形容,而且我搜集的肯定是不完全版,这都是公开出版的专著,少量的学生论文,还有大量网络研究金庸的,我还没搜集。
台湾解构金庸林保淳远流2000-06金庸与明报传奇张圭阳允晨文化《情之探索与神雕侠侣》(陈沛然)《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墱基)《读金庸偶得》(舒国治)《通宵达旦读金庸》(薛兴国)《话说金庸》(潘国森)武论金庸潘国森远流1999-03解析金庸小说潘国森远流1999-08再探金庸情节趣味(图)严家炎远流2000-09杨兴安的《漫谈金庸笔下世界》及《续谈金庸笔下世界》《诸子百家看金庸》(三毛、董千里、罗龙治、林燕妮、翁灵文、杜南发等)漫谈金庸的武侠文化、金庸世界的爱情观、漫谈金庸小说的侠客典型关于金庸的三本论著](图)社会文化古木[台]华文纲股份有限公司2001-08金庸百家谈(图)文学三毛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118成品相 5.00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紀念特價175元,原價285;送光碟)(图)文学王秋桂主编/着远流1999-00温瑞安的《谈笑傲江湖》、《析雪山飞狐与鸳鸯刀》及《天龙八部欣赏举隅》大陆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陈平原《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冯其庸《读金庸》朱宁嘉《金庸武侠小说对文化传承的创意》挑灯看剑话金庸戈革著中华书局2008 01大侠金庸伍杰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10孔庆东《笑书神侠》、《醉眼看金庸》、《金庸侠语》、《孔庆东品读金庸侠语》《金庸评传》倪匡《我看金庸小说》《再看金庸小说》《三看金庸小说》《四看金庸小说》《五看金庸小说》(下半部为陈沛然所著)《文学金庸》《人论金庸》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金庸小说的情》杨兴安《金庸笔下世界》、《金庸小说十谈》项庄《金庸小说评弹》合著《诸子百家看金庸》(五辑)闫大卫《班门弄斧-给金庸小说挑点毛病》林燕妮/倪匡/蔡澜《金庸笔下的男女》《金庸笔下的人生》陈墨《金庸小说情爱论》《金庸小说之谜》《金庸小说赏析》《金庸小说人论》等系列浪漫之旅——金庸小说神游陈墨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11金庸小说艺术论陈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2王塑:挑战金庸张峰广州出版社1999-11英华之咀金庸四部佳作回评陈墨/编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00金庸笔下的男女倪匡著时代文艺1999-01施爱东《点评金庸》王海鸿/张晓燕《破译金庸寓言》曹正文《金庸小说人物谱》网络金庸葛涛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9金庸小说论争集廖可斌编浙江大学2000-11武俠人生--金庸小說的宗教情懷社会文化陳佐才著1990-09金庸智慧文学覃贤茂川人1996-06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曹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03金庸文化旅游地图弥今/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00金庸论争实录陈志明/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00金庸其人董桥陈平原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09金庸传傅国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3-07金庸小说技巧曹布拉杭州2006-06金庸评说五十年葛涛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01武侠人生-金庸笔下的人性陈佐木中国友谊1994-10金庸小说十谈杨兴安知识出版社2002-02金庸传奇费勇钟晓毅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05侠骨柔情:金庸小说人物心理分析之《天龙八部》朱建军主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金庸客栈·十年:1997-2007 新浪网友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金庸与池田大作的“生命言说” 王玲玲著硕士论文2008肖颖著浅析金庸小说的文化内涵硕士论文2008论金庸武侠小说的现代意识硕士论文2008金庸武侠故事编年和人物大全丁俞斌专著2009董培新画集: 金庸说部情节2008王杰著不是张郎似张郎: 论金庸小说中的审父现象硕士论文2007田梅林著《鹿鼎记》韦小宝语言艺术探析硕士论文蔡氏碧顺著金庸小说在越南硕士论文2007曹布拉著金庸小说技巧专著2006艾涛著金庸的书剑恩仇专著2006张根柱著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博士后报告2005徐慧子著《天龙八部》:从小说到电视剧: 对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电视剧的个案分析硕士论文2005沈威风著职场金庸:人心就是江湖2005李正明著串味读金庸专著杨晨光著体味“江湖”的幻想世界机制: 解读金庸笔下的民族文化心理硕士论文2004禹康植著金庸武侠小说与传统文化精神博士论文2004石贝著我的老板金庸2005葛涛(人物研究)选编读解金庸, 金庸其书专著2004万润龙主编金庸茶馆专著2003彭华著风华再现:金庸传2003吴晓东编2000’北京金庸小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专著2002艾涛著金庸新传专著2002陈墨赏析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艺术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人性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文化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人物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金庸想的和你大不同2008陈墨著修订金庸专著2008陈墨著金庸改版令你大惊奇2008陈志明笺注金庸笔下的兵法奇谋专著2008陈志明笺注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 续编专著2008迟宇宙著我与金庸的战争专著2002施爱东编著点评金庸专著2001荻野真编金庸看砖专著2001刘铁虎著金庸武侠星座海外中文图书2000孙宜学著千古文坛侠圣梦: 金庸传专著2000乃榕编著找“碴”的金庸错谬专著1999乃榕编著非常难缠的金庸爱情专著1999乃榕编著超规矩的金庸江湖规矩专著1999乃榕编著乱爽的金庸奇技淫巧199乃榕编著真“混”的金庸帮会专著1999乃榕编著“旁门左道”的金庸奇技专著乃榕编著“颠覆”金庸系列专著1999乃榕编著一级“棒”的金庸武技专著1999乃榕编著超能量的金庸人物专著1999乃榕编著最猛的金氏记录专著1999刘天赐著小宝神功1999宋伟杰著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 金庸小说再解读专著1999张峰编王朔挑战金庸专著1999金庸研究新论韩伟岳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金庸解读徐扬尚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千古文坛侠圣梦:金庸传孙宜学著团结出版社2001香港冷夏(香港)《金庸传》,95年内地出版时改名为《文坛侠圣-金庸传》倪匡写的《我看金庸小说》《明报》督印人的吴霭仪亦写了《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及《金庸小说的情》金庸传说杨莉歌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1997-03金庸的武侠世界苏嶝基明窗出版社1997-12话说金庸(香港正版)潘国森明窗出版社1998-03點評金庸之江湖手冊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2點評金庸之妙趣橫生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3點評金庸之性情中人施愛東明窗出版社2001-01話說金庸潘國森明窗出版社1998-03總論金庸潘國森明窗出版社1997-11金庸的武俠世界蘇墱基明窗出版社1997-12。
金庸小说的雅俗之辩与经典之争

odern chinese2009.10复仇赢得爱情进人黑森林之后,他也被吞噬周萍野性的魔鬼——道德评判、良心审视追上。
他不甘地听命着心底酣畅淋漓满足欲望的呼唤“渴、渴”,“哪儿有水!——哦,我拿一桶金子换一桶水!”[10]同时脑中眼前又浮现出摄人心魄的幻象,面对面前的水,他喝不到口,也像周萍那样,“如老鼠僵立不动”。
强悍如仇虎,虽然是不无英武地倒下了,毕竟选择了和周萍同样自绝的路。
到了“将来时”曾文清那儿,周萍已完全蜕化为“生命的空壳”,他连爱的心力都没有了,只想有个人不远不近,不即不离,在相对无言的沉默中,品味一丝爱意和慰藉。
他早已失去“生命的渴”,只剩下把盏浅尝的慵怠懒散,靠一种精致的外壳维系着中空的生活表象。
周萍出走未遂,还留下一个欲行未果、被命运阻断的背影;文清却是走成了的周萍,结果“飞不动”又回来,再也无法自欺欺人,像耗子那样寄生地活着,只好如耗子一样卑微无息地死去。
周萍的命运发展轨迹基本代表了曹禺的青年男性形象,性格特点从强悍走向懦弱、行为方式从极端走向矛盾、人生态度从生命的渴(充满原始活力朝气)到生命的空壳(如卑琐寄生的老鼠)的发展轨迹。
对周萍,作者似乎写得不够放达,其实他来自曹禺心灵最深处。
正如作者赋予周萍的最主要特征是矛盾,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他显然在隐藏自己和表现自己之间,暴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憎恶与挚爱,造成观众审美鉴赏和道德评判中较多分歧。
以上一些肤浅的探索,期望能还原一个较为清晰的周萍。
注释:[1]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4年版,第275页。
[2]曹禺:《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3][4][5][6][7]曹禺:《雷雨·序》,《曹禺文集》(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第17页,第53页,第212页,第212页。
[8]曹禺:《雷雨的写作》,《曹禺全集》(五),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

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金庸,华语武侠小说的巨擘,他的作品颠覆了传统武侠小说的规范。
而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世界观与剧情的创新,更深深地融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因此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就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进行阐述,不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以主旨进行递进式的论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金庸的作品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创作的,这个时期正是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变革的黎明时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金庸的作品带有对旧社会的回顾与对新社会的展望,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其次,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庸小说中对历史的塑造。
金庸在很多作品中采用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如《神雕侠侣》中的南宋皇帝赵构和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天龙八部》中的元末民变等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刻画,金庸揭示出那个时代的阴暗面和社会动荡,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勇敢与坚毅。
除此之外,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造型更是金庸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
无论是郭靖、黄蓉还是张无忌、赵敏,他们性格迥异,但都具备对抗邪恶势力与追求正义的精神。
这种正义与侠义的精神不仅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追求,更是金庸对社会根本问题的呼应。
在一个动荡和混乱的时代,人们对于正义的追求是尤为强烈的,金庸的作品正是从这个层面对时代进行了最真实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金庸的作品虽然刻画了一些历史背景和时代精神,但其本质是一部文学作品,其目的在于娱乐与启迪读者。
金庸对历史和时代的运用,并不是纯粹的历史研究,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性与情感,呈现出一个更加鲜活的虚构世界。
最后,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使得其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小说不仅仅在中国风靡了半个多世纪,而且走出国门,受到了全球华人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金庸的作品传承了中国武侠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与历史和时代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金庸武侠小说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精神是他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庸小说与_大陆新武侠_创作

金庸小说与“大陆新武侠”创作徐渊(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被学界以经典命名。
金庸小说的成功之处很多,其中有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在继承中创新;二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创作的根本;三是对文化的展示与传播。
这对出现于新世纪之初的“大陆新武侠”而言,具有莫大的启示意义。
“大陆新武侠”若要取得比目前更大的成就,并担当起使武侠小说在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继续发展、繁荣的重任,需要向金庸小说创作的成功之处多加借鉴。
金庸小说;“大陆新武侠”;创新;写人;文化关键词: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创造了武伙小说有史以来一个难以企及也难以超越的高峰,以至于在“后金庸”时代,虽有温瑞安、黄易的上佳表现,但总体而言,学界认为武伙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港台武侠小说的创作渐趋式微,而在大陆,以新世纪方始创刊的《今古传奇・武侠版》为核心阵地,形成了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创作队伍,并发表了一批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致有“大陆新武侠”之说。
与此同时,“大陆新武侠”的创作本身及其发展前景也备受学界关注。
的确,“大陆新武侠”能否继续向前走,能否担当起使武侠小说在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继续发展、繁荣这一重任,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很多的,而在这一方面,金庸小说创作具有莫大的启示意义。
1.创新,是金庸在17年的武伙小说创作生涯中所一直恪守的创作原则。
具体来说,金庸之于武侠小说创作的创新追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不同于传统的武伙小说;一是自我超越。
就不同于传统武侠小说而言,金庸认为,“武侠小说本来是一种娱乐性的东西,作品不管写得怎样成功,事实上能否超越它形式本身的限制,这真是个问题。
”[1](P95)言下之意,“从前的武侠作品虽然多,佳作却少见”[2](P102)的原因,即在于没有或很少能“超越它形式本身的限制”。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金庸非常注重对武侠小说传统形式的超越。
金庸小说在大陆:毒草到名著

一、20世纪50-70年代金庸武侠小说在大陆禁绝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武侠小说作为一种文学门类在大陆被禁读,加之金庸的“反共杂志”创办人身份,使得金庸的小说不可能在大陆出版。
历史背景:金庸的首部武侠小说是创作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当时是在香港《大公报》连载。
1959年金庸创办了《明报》,自此他的小说皆由《明报》连载,直至1972年连载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
在《明报》创立之初的十几年里,一直被视为右派报纸,或“反共”报纸。
当时金庸每天以查良镛的本名在《明报》一版写时评,以金庸的笔名在三版写武侠小说。
时评在涉及大陆问题时多有抨击,例如在1964年发表《要裤子不要核子》的社评,反对在贫穷情况下造原子弹。
文革开始后,开辟“北望神州”专版。
对于文革前后被打倒的彭德怀、邓小平等人,《明报》也不断表态支持。
金庸本人曾亲自撰文称邓小平是郭靖般的英雄人物,并在1976年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后发表社论,预言邓不久就会东山再起,重返权力中心。
此预言一年后即得到证实。
造成影响:《明报》的文章激起香港极左分子的强烈愤慨,他们扬言要对查良镛和《明报》采取报复行动。
②金庸被迫逃往瑞士避风,回港后一度受香港政府特别保护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
作为“反共杂志”创办人兼社长,他的小说自然不会在大陆出版。
二、80年代初盗版金庸武侠小说在大陆流行1981年,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金庸,并称“你的小说我读过,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
”此后,十几家大陆出版社在未取得作者授权的情况下,出版了几十种金庸作品。
邓小平1981年在人民大会堂接见金庸,此后很快出现数十种盗版金庸武侠小说历史背景:邓小平是金庸武侠小说在中国大陆最早的读者之一。
1973年3月,恢复工作的邓小平从江西返回北京后不久,就托人从境外买了一套金庸武侠小说,对其爱不释手。
当时金庸小说在大陆还在禁书之列。
1981年,再次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决定通过金庸向海内外传递中央新的对台工作思路。
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 ——品读金庸之《射雕英雄传》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品读金庸之《射雕英雄传》阅读过程如果说我心目中有一个偶像的话,那就只能是金庸金大侠了。
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誉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
天下武侠作者奇多,繁星满天,唯有金庸才是侠之大者,众星拱月。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辉煌。
这不是说他的作品拥有众多读者,而是说他的作品是博大精深的,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或者说,将中国传统诗意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活于现代的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得以与传统相连接,寻找到一丝苍凉而温馨的归宿之感。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也是读者心目中"中国之魂"的最好的载体。
所以,它一发表,便真正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
《金庸武侠小说鉴赏宝典》中写到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时说:“《射雕英雄传》一出,那是真正的全城轰动。
金庸此时无人敢与争霸,武林至尊的宝座名分终于定下,再没有人怀疑,金庸便是武侠小说作家中的真命天子。
”曹正文先生称赞此书说:“高山大海,千军万马,笔掀波澜,气势逼人,山水为之动色,日月为之惨淡,可谓古今罕见。
”《射雕英雄传》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巨大的,当时曼谷的读者等不及的要看《射雕英雄传》的新章节,报馆通过电报拍发武侠小说,这在报业史上是破天荒的举动。
它倒不一定是金庸最好的作品,但却是金庸最重要的作品。
不仅仅是因为它里面写到的人物有个性,情节很精彩,文字最漂亮。
最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中充溢着"有所担当,敢于担当"的风骨。
铁肩担道义,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崇尚的英雄品质,也是金庸最心仪的人格理想。
他把这种英雄品质和人格理想,借着气势磅礴的《射雕英雄传》,尽情抒发,倾诉无遗。
我最早接触《射雕英雄传》是在六岁的时候。
我还清楚的记得,那时村里的电视机很少,还是黑白的14英寸的,我很高兴我家那时就有一台,夏天,乡邻们忙完了农活,就聚在我家的场院里,围着我家搬在外面的电视机观看节目,我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认真的观看电视节目而没有捣乱,就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吸引了我,《射雕英雄传》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时看到的郭靖和周伯通结拜的镜头。
大陆新武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瞻

达到 了古典与现 代交织 的高度 。 除 了对 大陆 新 武侠 的总 体 性关 注外 , 究 者也 研 对“ 后金庸 ” 时代 的武侠 创作 、 子武侠 的异军 突起 、 女
武侠 与奇幻 的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纠葛 以及 网络 对大陆新 武侠 的影
态对 当代性进 行 了 回应 , 络 性 与 女性 主义 也 是其 网
重 要 的 特 征 。 自20 0 4年 大 陆 新 武 侠 这 一 概 念 提 出 以后 , 续 陆
大主 义” 以此作 为 对 金 庸 时代 武 侠 小说 哲 学 主 义 、 ,
民 族 主 义 、 实 主 义 的 旧 “ 大 主 义 ” 超 越 ; 大 现 三 的 《
21 0 0年 , 已发表 的 以大陆新 武侠 为 研究 对象 的论 文
武侠 : 大陆新 武侠 发 展 转 型 的第 二 阶 段 》 解 释 了 判 ,
收 稿 日期 : 0 0— 9 2 1 0 —1 4
作 者简 介 : 依 璐 ( 9 8 ) 女 , 江 绍兴 人 , 江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 究 方 向 : 当代 文 学 。 俞 18 , 浙 浙 研 现
大 力 嘉 奖 “ 陆 新 武 侠 , 已 突 破 俗 流 而 臻 上 乘 ”。, 大 实 。
女性 主义 , 于是 , 们在创作 中不 自觉地流露 出女性 她
意识 。有人 就认为沈璎 璎 的女子武侠 创作与林 白等
人 的文 学创作有 类似 之处 。
由 于 在 作 品 中 偏 重 于 对 “ ” 把 握 , 女 子 武 情 的 “
作者 在创 作 武侠 小说 时 , 武侠 文 体意 识逐 渐淡 漠 。沧月 和沈璎璎都 表 白 , 她们 的作品交 给“ 将 武侠 版” 发表就 是 武 侠 , 交 给 “ 幻 版 ” 表 就成 了奇 而 奇 发 幻 。加之 网络 、 视 、 影 动漫 文化 的冲击 ,侠 之 大者 , “ 为 国为 民 ” 的创 作 理念 已经 转 向“ 现代 人 心 灵 的 对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金庸,原名查良镛,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武侠小说家之一。
自1955年他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问世以来,金庸的十四部作品风靡全球,被誉为“华语世界的武侠巅峰”。
本文将从金庸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及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其经典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人物形象方面,金庸小说的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性格鲜明,极富个性。
如《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他智勇双全、胆略过人,却又身世成谜,命运多舛;再如《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她美丽娴静、超凡脱俗,却因感情受挫,历经磨难。
金庸通过这些人物的经历和性格刻画,完美地诠释了“武侠”的内涵。
在情节研究方面,金庸小说的情节曲折跌宕,引人入胜。
他巧妙地通过主线和分支线索的交织,将故事推向高潮。
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在冰火岛得悉自己的身世后,返回中原寻求真相,途中遇到明教群雄,从而引出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
这些情节不仅令读者大呼过瘾,更展示了金庸高超的叙事能力。
在文化内涵方面,金庸小说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
在金庸的小说中,读者可以领略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文化的精髓。
如《笑傲江湖》中的“无为而治”,以及《神雕侠侣》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些元素都为小说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金庸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及文化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金庸的十四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部鲜活生动的武侠小说,更是一幅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长卷。
金庸小说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冒险故事,同时也启发我们去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去思考命运的安排与转折。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曲折情节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金庸小说经典化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我们对中国武侠小说的认知,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在大陆的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金庸小说已在内地民间悄然流传,但仍属“下里巴人”,未能进入学术的大雅之堂。
1979年,厦门大学郑朝宗首倡“金学”(注:丁进:《金学的四个相关学科》,《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应者寥寥。
1985年,大陆出现第一篇金庸研究论文(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亦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86年,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在《中国》杂志上发表《读金庸》一文,指出金庸小说具有广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不同凡响的艺术成就,认为把研究金庸小说称为“金学”是有道理的(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他的强化“金学”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稍后,《鸭绿江》杂志发表了《金庸启示录》。
文章认为金庸小说很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特征,金庸正是把以情为特征的小说还给了大众与市场。
在“金庸热”已取代了“武侠热”的情况下,大陆应该克服由于体制不同导致的对同种民旅文化产生的某种层次差异和地域性差异,当务之急是积极研究新武侠小说,并以此作为与香港沟通的渠道之一(注:唐解放、李承磊:《金庸启示录》,《鸭绿江》,1988年第4期。
)。
1988年11月,在姚雪垠的《李自成》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之际,复旦大学的章培恒著文将《李自成》与金庸武侠小说作了比较。
文章指出,“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这种分类法并不能用来判断《李自成》和金著武侠小说的高下”,若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标准来衡量,则金庸武侠小说的假中见真更具艺术感染力;若都以消遣性作品而论,“金庸武侠小说比起《李自成》来更具想象奇特,结构紧凑,富于幽默感等优点;而且还能于消遣之中给人某种有益的启录,因而不失为上乘之作。
”(注:章培恒:《金庸武侠小说与姚雪垠的〈李自成〉》,《书林》1988年第Ⅱ期。
)作者重点虽在评价《李自成》的第一、三卷,比较的结论却使国内震动。
次年12月,黄振源也撰文指出,金庸的文学地位在于总结了中国武侠小说的方向(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
同年,陈墨发表《金庸赏评》一文,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金庸之谜”,希望以此打破评论界对金庸的沉默,为大陆的金庸研究揭开新的一页。
(注:丁进:《中国大陆金学论著目录》(1985-1996),《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其后,金庸研究蔚为热潮,“金学”也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俗文学评论》于1993年2月开始特辟“金学经纬”专栏,发表金庸研究成果。
对金庸情有独钟的陈墨,不但极力鼓吹“金学”,致力于“金学”的学科建设,而且接连发表了9部金庸研究专著,充分地显示了“金学”的实绩。
另一些学者虽不专攻“金学”,但对金庸小说的价值也十分肯定。
如红学家胡文彬就曾说:“如果按划分世界名著的标准来看的话,金庸的作品的确是具有庞大的读者群和持久的艺术魅力这两大基本条件的,所以把它作为一门学问并不是溢美之词,‘金学’终有一天会使大家正确认识”(注:钱文亮:《红学•金学•文学》,《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第2期。
),极力推崇金庸研究自成一学。
1994年,对金庸来说是极为辉煌的一年。
这一年,先是三联书店推出了15种36本的
《金庸作品集》,接着又有人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大师”的“座次”进行“重排”,把金庸的位置排到了第四位,一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重排者王一川博士认为,金庸对于文学史的意义,在于他的作品以通俗手法表现了极深的意义,写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体现了人的理想性格和对人性的考察,其“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学发展方向,雅俗共赏”(注:王一川:《重排大师座次》,《读书》,1994年第Ⅱ期。
)。
对此,许多学者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严家炎教授在授予金庸北京大学名誉教授仪式的贺词中,就盛赞金庸小说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金庸是以精英文化改造通俗文化的“全能冠军”(注:严家炎:《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在查良镛获北大名誉教授仪式上的贺词》,《通俗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
但反对一方的声音也很激烈。
如林焕平就认为,应高度重视国内外的“金
庸热”,但不应将金庸小说的地位提得过高(注:林焕平:《关于文坛重排座次的问题》,《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
)。
丁尔纲也认为文学座次排名标准不一,金庸榜上有名当之有愧(注:丁尔纲:《闻茅盾被〈大师文库〉除‘名’有感》,《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
)。
王彬彬则认为,“金庸小说仍然是一种高级通俗小说”,企图造就“金学”,是“日夜不分的一种‘昏话’”(注:王春渝:《去他的武林盟主》,《博览群书》1995年第12期。
)。
王春渝也认为,金庸无疑是武侠小说大师级的作家,然而推他为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大师,未免强金庸所难(注:王春渝:《去他的武林盟主》,《博览群书》1995年第12期。
)。
朱国华提出“金学”概念华而不实,他认为金庸小说不能跻身于一流文学作品之列,其小说最好的价值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大众文化批判的绝好范本,应客观、公允地评价金庸,不能褒者无限拔高,贬者又不屑置评(注:朱国华:《关于金庸研究的一点思考》,《文艺评论》1997年第3期。
)。
尽管大师之争、“金学”之辩历时久、争论烈,然而其结果却使金庸作为通俗小说
大师的地位确立,“金学”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1994年以后,北京大学开设了金庸小说选修课。
1997年6月,杭州大学召开了首届金庸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就“金庸新武侠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命意识、人文关怀、爱国主义与民族观、历史观、道德观、爱情观、女性观及武侠小说的文体创作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一系列如‘把金庸还给文学史’、‘把金庸还给武侠小说’、‘把金庸还给金庸’等有意昧的话题,希望从中国新文学史、从通俗小说和武侠小说的本体、从金庸本身寻找金庸及其创作的应有位置”(注:鉴春:《金庸:从大众读者走进学术讲坛——杭州大学金庸学术研讨会综述》,《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
)。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在会上指出,“正是因为有了金庸——有了他所创造的现代通俗小说的经典作品,有了他的作品的巨大影响,才使得今天有可能来认识与结构本世纪的文学史的历史叙述。
”(注:钱理群:《金庸的出现引起的文学史思考——在杭州大学金庸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3期。
)杨匡汉在“中国世界华文文学新格局”学术研讨会上也提出“……金庸,等等,才是一棵棵并不喧嚣却挺拔的文化/文学之树。
”(注:杨匡汉:《深化香港文学研究之我见》,《广东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王晓明在其主编的三卷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收录了何平的《侠义英雄的荣与衰—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解述》(注: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表明了他对金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可。
而刘再复则更明确地指出:“应在新文学传统与本土文学传统两条线索分流演变的认识下重新检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并以此背景理解金庸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特殊贡献,确认金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金庸“以自己杰出的文学才华成为与新文学传统相对的本土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使本土文学再次发扬次大”,“他对现代白话文和武侠小说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金庸的杰出成就使他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注:刘再复:《金庸小说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
1998年,大陆、台湾、国际有5个金庸作品研讨会召开,因而被称为“金庸年”(注:廖欣:《1998——“金庸年”》,《深圳周刊》1998年第9期。
)。
这一系列情形表明,金庸小说已得到了大陆学术界的首肯,不仅走向了巍峨的讲坛,也进入了二十世纪文学史,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