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金庸小说的一个母题

金庸小说的一个母题王立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第二十六回写道,韦小宝从海大富处得来一种化尸粉,对于这种化尸粉,书中将其作用过程、性能和来源交代得十分详细:倘若沾在完好肌肤之上,那是绝无害处,但史须碰到一滴血液,血液便化为黄水,腐蚀性极强,化烂血肉,又成为黄色毒水,越化越多,便似火石上爆出的一星火花,可以将一个大草料场烧成飞灰一般。
这化尸粉遇血而成毒,可说是天下第一毒药,最初传自西域,据传为宋代武林怪杰西毒欧阳锋所创,系以十余种毒蛇、毒虫的毒液合成。
母毒既成,此后便不必再制,只须将血肉化成的黄色毒水晒干,便成化尸毒粉了。
韦小宝便是用它将两位喇嘛从搔痒开始,顷刻之间,肉烂见骨,最后竟然尸骨无存。
两个武功高强的对手,就这样奇迹般地被战胜了。
按,上述描写较直接的母题渊源当然是唐传奇,其描写聂隐娘将精精儿的尸体化为水。
然而,母题流传后世,却有赖于许多中介环节。
早在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十,即载录了当时人们的信奉:“任城王六月沈饮,忽失所在,人以为中毒酒而化。
”这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人体在外物作用下融化为乌有的例子。
与此相关的传闻则是白马尿化鳖。
据《杂鬼神志怪》(《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二引)载录,说是有人得了心腹病,死后从腹中取出一只白鳖,可这只鳖怎么也药不死,此时,“有人乘白马来者,马溺溅鳖,缩头藏脚。
乃取马溺灌之,豁然消成水”。
此故事异文又见于旧题陶潜《搜神后记》卷五,稍有细节的增饰,说明是个持续流传并且为人颇感兴趣的母题(mdtif)。
唐人谷神子《博异志》富有创造性地将母题应用到人妖之恋上。
小说写元和二年陇西李黄在长安东市邂逅一位白衣女子,美貌非常,相处几天后回家,仆人闻他身上有腥臊气味,他也感到浑身不适,拥被而卧,渐渐感觉恍惚,家人在旁,“但觉被底身渐消尽。
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
后来家人才得知,原来这白衣女子是个白蛇精。
不过相比之下,还是武侠小说较为偏爱该母题。
承袭人们熟知的聂隐娘传奇,宋人吴淑《江淮异人录》也记载,某书生在洪州替一个遭恶少欺侮的小孩打抱不平,恶少辱骂书生多管闲事,夜里书生便以剑仙的手段割去恶少首级,为了避免麻烦,恶少的头被书生以药末化作一滩水。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

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介绍比较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分支,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其异同之处,为文学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并进行导读,带您一窥其中奥妙。
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书描绘了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文化,通过对贾家宅院的描写展现了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深刻的人性洞察力。
西游记《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佛教传教士孙悟空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佛教思想,还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善恶与改造。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描写了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英雄传奇小说。
该书通过塑造了108位英雄人物的形象,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不满情绪,并传达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批判。
外国文学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以及两位年轻人罗密欧和朱丽叶之间的禁忌之爱。
该剧通过对个人命运与社会制约的探讨,深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爱情的力量。
《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著名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奇遇和求生故事。
它通过对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美,以及对孤独和渴望回归的思考,探讨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19世纪俄国贵族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和情感之间的矛盾,展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困境和女性地位的封建束缚。
中外文学名著的比较与启示通过对上述中外文学名著的梳理与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文学表达形式、主题内容以及人性的揭示等方面有着诸多共通之处。
《金庸小说》研究报告

1)巧妙暗合 2)平实语言 3)鲜活人物
内容介绍
4)寓言性
5)侠士精神
6) 现实意义
巧妙暗合
金庸将自己小说和正史野史巧妙暗合,同 时让其小说前后勾连。
平实语言
金庸小说中的雅俗交融很有创意,这使得它既 广受欢迎,又不落流俗,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效 果。
对比;梁羽生 古龙
于金庸的语言,理解层次又各不相同。
举例
金庸小说引用和创作诗词的地方虽少但 精,颇能起到雅化小说之效,诗词本身 还广有深蕴。
鲜活人物
人物的选择与搭配简直是 天造地和,巧妙至极。何 以见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寓言性
情花:情是何物 太极剑:学习的方法 屠龙刀、倚天剑:权力与权力的制约 夫妻刀法:夫妻相处之道
侠士精神
现实意义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历史、虚幻、人生、江 湖中贯通,从佛禅、老庄思想中得到解脱与 升华。任自然而得旷达,由一瞬而转换为永 恒。悲慨之中容有超脱,包容种种的人生态 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合在开 阔博大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历史画卷之 中,系于一个个爱恨悠悠的情节。金庸小说 在一种阔大辽远的自然、社会的范围之内, 完成了一种入世与超世、乐观与达观的深远 的艺术境界。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 鸳”其中对现实的意义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深思、去体会。
谢谢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范文

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从中西方文化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我国传统武侠小说是在我国文化土壤上生存下来的艺术形式,不仅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借鉴了西方文艺的创作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金庸先生吸取了中西方的文化精髓,给武侠小说赋予了新的生命。
一、传统文化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体现1.道家与儒家思想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着丰富的佛学思想,虽然然佛教并非我国本土宗教教,但是在社会的传承下下,佛教与儒家思想实现现了融合,演变成为富有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思想。
以《笑傲江湖》为例,,其文本中蕴含着深刻的的佛学思想,给作品营造造出了淡泊的风格,其中中,佛学思想最浓厚的部部分即独孤九剑,独孤九九剑强调“活学活用”、、“行云流水”、“菩提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只有从内心深处摆脱脱束缚,才能够实现心灵灵的孔明。
而风清扬的只只言片语可以让主人翁豁豁然开朗,这就是顿悟,,要真正学习剑法,光靠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必必须要了解剑法的内涵才才能够施展自如。
此外,,独孤九剑习得之人,不不仅需要有聪慧的天资,,心底里还要可以一尘不不染,令狐冲正是凭借这这一点,达到了最后的高高度。
儒家思想非常注注重等级制度和礼法思想想,金庸小说中很多主人人翁都是追求逍遥、洒脱脱、自由的归宿,在完成成自己肩负的使命之后选选择急流勇退,摆脱尘世世的喧嚣。
《笑傲江湖》》就是其中的代表,江湖湖的险恶与令狐冲的自由由和洒脱形成了鲜明对比比,他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愿意卷入任何一派的的斗争,他最后的归隐并并非对现实妥协,而是代代表无声的反抗,希望追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
2.具有中国古典特特色的修辞手法为了让让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立体和饱满,金庸用了大大量独具古典特色的修辞辞手法,其中应用最多的的就是古诗词,很多人物物的起名就是借鉴古诗词词,金庸曾经说过,他的的小说中有西方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子,,在语言的表本文由论文文联盟http://收收集整理达上,主要借鉴鉴古典白话小说。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选题参考1、文化视域中的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从《中外文学比较史1898-1949》谈起2、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视阈——评朱栋霖主编的《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3、《1949-2000中外文学比较史》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4、“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5、评范伯群、朱栋霖主编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6、评《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7、《1898—1949中外文学比较史》简评8、《二十世纪中外文学比较史》正在编写中9、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10、论跨文化研究的视角 --兼评曹顺庆《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研究》11、中外文学园地中的两株奇葩——艾芜与梅里美小说创作比较12、跨文化视野下的新创获——评《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13、中外文学的比较与共生14、试用精神分析理论比较中外文学作品15、中外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比较16、文化生态视角下中外文学互译差异比较17、中外文学杀子故事之比较18、浅谈中外文学的比较与共生19、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20、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管窥二、中外文学比较论文题目大全1、从文学名著到时尚影视——《名著的影视改编》和《中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比较谈2、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中的“文化”问题3、中外文学翻译中的语言风格之比较4、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5、中外文学中两类儿童形象比较6、中外文学“边缘人”形象比较研究7、中外文学因缘 : 戈宝权比较文学论文集8、中外文学“复古运动”比较论9、女性哀歌——中外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比较鉴赏10、中外文学中的经典女性形象之比较——以《诗经》和《威尼斯商人》为例11、《女神》与中外文学作品及文艺思潮之比较12、中外文学中的凄美爱情观比较——以《呼啸山庄》《边城》为例13、中外比较文学的里程碑14、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15、中外比较文学译文集16、二十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与比较文学学术空间的拓展17、中外文学作品中“红”词群的意义比较18、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在中外文学教学中的运用19、探索比较文学名著的精读之路——写在《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出版之后20、胡健生:《中外戏剧文学比较研究》。
金庸小说服食增功力母题的中外文本来源

在 急匆 匆 躲 避 朱蛤 时 , 钻 进 了 段誉 肚 中 , 蛤 又 朱 跳 进 口上 了 舌 头 , 钻 进 他 肚 中 追 逐 蜈 蚣 , 也 一 时间 他肚 中翻 滚如 沸 , 痛楚 难 当 , 了半 晌 浑 身 过
人 被 毒 蛇 咬 中 , 用 口 吮 出 毒 质 。只 是 天 下 毒 质 可 千 变 万 化 ,自不 能 一 概 而 论 。 莽 牯 朱 蛤 虽 具 奇 这 毒 , 胃也 是 无 碍 , 而 自身 为 段 誉 的 胃 液 所 化 。 人 反 就这 朱蛤 而 言 , 誉 的 胃液 反 是 剧 毒 , 将 它 化 段 竟 成 了 一 团 脓 血 。 … 一 生 命 体 的 某 种 生 命 活 动 ” 本 能 , 这 一 胯 节敷 陈 的 可信 性 提 供 了 逻 辑 前 提 。 给
药文化 因子 。 雪 山产仙草 、 如 服神 草可生子 、 食仙果 变形 、山中诸 药之精除病等 。 庸小说吸 收 了佛 经故事 金 精华,淡化与改造 了明清小说巫术色彩和象征 意味 , 强化 了传统 中医文 化 “ 以毒攻 毒” 毒物之 间相 生相 克等 、
理念 ,带有生态和谐理想 闪光 , 强化着感人魅力。 关键词 :金 庸小说 ;服食增 功力;佛 经母 题; 中医文化 作者简介 :王立( 9 3 15 一 ) 男, 宁锦 州市人,文学博 士, , 辽 大连 外国语 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 究基地 、 大
、
偶 食 毒 蛇 、 物 的 解 毒 增 内力 功 能 毒
首 先 , 庸 小 说 关 注 带 有 区域 文 化 色 彩 的 动 金 物 昆 虫 , 其 毒 物 之 间相 生 相 克 的关 系 , 很 具 及 这
从金庸与大仲马武侠小说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1-03-07基金项目:襄樊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2010DXS097)研究成果作者简介:孙焘(1988-),男,湖北十堰人,汉语言文学专业2007级本科生,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从金庸与大仲马武侠小说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孙焘(襄樊学院文学院,湖北襄阳441053)摘要:大仲马对金庸的创作影响极大。
两人创作颇多异同之处。
相同处表现为:热衷并取材于历史,都塑造了替天行道的侠客形象,将英雄人物的复仇由"快意恩仇"升华为"替天行道",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思想境界,等等。
相异处表现为:一是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不同;二是人物身上体现了作家不同的价值观念;三是价值取向上与文化内涵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这种比较,有助于深刻把握中西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质。
关键词:金庸;大仲马;武侠小说;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2-0176-02中国的金庸出生于1924年,法国的大仲马出生于1802年。
二者不但在地域空间上相隔万里,而且在生活年代上也相隔了一个多世纪。
之所以将其创作放在一起加以探讨,是因为两位武侠小说大师无论个人经历、创作理念,还是形象塑造、文化追求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与相异之处,而其中所折射的无疑是中西方文化方面的某种差异。
一、两人创作的相似之处金庸的创作深受大仲马的影响。
金庸曾说:“《侠隐记》最早由吴光鉴翻译过来,后来再译时改为《三剑客》。
这本书对我的一生影响极大,我只写武侠小说,就是受大仲马的影响。
法国政府授予我骑士团荣誉勋章时,法国驻香港总领事在赞词中称誉我是‘中国的大仲马’。
虽然是殊不敢当,但我所写的小说,的确是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
在所有的中外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大仲马,而且是从十二岁开始喜欢,直到现在从不变心”[1]56。
金庸在接受杨澜、谭胜等人采访的时候也曾不止一次的表示过,自己喜欢大仲马并受其影响。
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

2005年1月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an.,2005第28卷 第1期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 Science) Vol.28 No.1・文学研究・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王 立(大连大学人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摘 要:金庸较为重视冰蚕的药用功能,“药用”的深层情结构成了金庸小说重要的母题动机。
唐人心目中的冰蚕,带有海洋文化仙道气息,宋代笔记关于冰蚕的明确记载,仅提到出自西域、云南,足以显得遥远而新奇。
金庸先生与香港、海外和大陆南方众多读者一样,对北国雪地风光,有着一种好奇和向往,冰蚕实际上属于作者的一种“意识形态形象”,而非西域实物,其更加衬托出北国冰雪严寒地带及其“异域风情”作为“意识形态形象”的可信度,强化南国人们对其想像联想。
这一与雪景酷寒相联系的物象,便于构筑奇绝诡异的“异域风光”,为作品的形象和情节构设出较大的审美张力。
关键词:金庸小说;意象;异域风光;意识形态形象;形象学中图分类号:I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05)01-0047-05 金庸小说中“异域情调”的多样浓重,多民族跨区域交流的多样化,成为他小说创作一大特征,这是举世公认的。
而这其中,西域雪山的奇异景观表现及其与人物性格和情节营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武侠小说中描绘的冰天雪地酷寒世界里,作者营构了一些内地中原尤其是温润的南国所难于想象的诸般物象,其中一个被充分延展夸大了的奇虫,便是“冰蚕”。
一 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及朱眼冰蟾描写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冰蚕描写。
其写游坦之这一人物的前前后后,已经把冰蚕的制冷功能,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该书第二十八回写阿紫和游坦之在南京城西,遇到一两丈长的一条大蟒蛇,但随之突然赶来的冰蚕威力更大:“这蚕虫纯白如玉,微带青色,比寻常蚕儿大了一倍有余,便似一条蚯蚓,身子透明直如水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刘卫英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引言
母题较多地呈现出客观性、中性,主体熔铸并显露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
本书除了从外来佛经文学母题、本土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相关叙事套路中寻求金庸小说故事母题来源,更主要地从先前人们关注较少的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以及顾明道、朱贞木、宫白羽等民族武侠小说家的作品中,寻究金庸小说的母题渊源。
第一章金庸小说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一、海战描写中人与自然力的对立对抗
二、汹涌波涛下个体情爱对礼法的突破
在诸如海啸这样自然力凌压的生死存亡之际,个体往往会演奏出生命的最强音,冲破社会既有框架的某些约束,摆脱旧有的伦理枷锁,达到一种回归本真的真正的人际关系。
三、海岛描写中透露的个体生命意识
四、大海景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其来源
金庸:“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
……构思的时候,亦是以主角为中西,想象几个重要人物的个性,这个人有怎样的性格,才会发生则那个的事情。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文化开端时的神话原型经反复地强调与重复,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积淀于人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并且内在地制约着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而复现于文化之中。
五、大海景观的特色呈现与武侠小说的传奇性延展
第二章金庸小说草原大漠描写的跨文化眼光
一、草原大漠与男性人物的尚武、家国观念表现来源
金庸小说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这种家国挂念的选择问题。
郭靖萧峰
金庸擅长把人物“推向伦理和道德的边缘,制造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高度冲突。
这样的冲突,引发出小说人物的痛苦抉择,对作者与读者而言,无疑也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
”
陈益源《金庸小说的不伦之恋》
郭靖是一个来往于两族的旁观者;萧峰是一个置身于两族中的亲身经历者。
二、区域文化与女性人物的性别、婚恋观念表现来源
游牧民族的女子大都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也许由于陈家洛是汉人,或清廷就有意识地按汉人习惯与他相处。
但这种方式却适得其反,恰恰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三、地域文化意象与金庸小说的地域文化视野
第三章金庸小说春恨主题的审美继承
一、春恨主题的文本渊源及叙事表现
二、春恨叙事中春与男女情欲伴生的人类学内蕴
三、春恨文学意象的审美表现及其来源
第四章金庸小说与古代叙事文学中的比武招亲母题
一.金庸小说中的比武招亲描写
二.比武招亲:一个带有世界性意义的人类学母题
成婚考验
三、比武招亲仪式的程式、规则及旁观者反应
在中国这个家族制度无所不在的社会里,比武招亲,表面上是标举求婚女方武艺
高超和其家长、家族的自信,而其实质,也往往是为了自由选择原来的族亲——尤其摆脱旧有的地方势力、僵化讨厌的老关系体系的纠缠,透露出一种佳婿难求的无奈。
在外乡、外来优秀人才中选择姻亲的一个合理化举动,也是旨在解决旧有矛盾纷争的一种巧妙办法和合理借口。
这种冲突不仅包含男主角内心冲突的延续,还有招亲本身与外在社会规范的抵触,其合法性与男女主角个人道德的评价问题,与“三纲”的冲突与消解等,每多需要“天意”、“宿命”来接受。
因此,从小说母题角度来看,作品表现比武招亲程式、规则及旁观者反映,其必要性在于,可以用带有喜剧狂欢意味的渲染,冲淡一些冲突的紧张,使得更为饱满地、充盈“好看”地迎合平民意趣的东西。
四、比武招亲的团伙内部整合效益之表现来源
如果我们从社会、家庭人伦关系角度看,比武招亲,实际上也是创造一个让大家便于接受,给顽固包办的女方家长一个“台阶”下的机会,在婚姻自主与父母包办两者之间来一个折中,从而借助于比武的仪式在一定的风险系数下,将女方个体有局限的自由选择行为合理化。
五、比武招亲特定情境下女性性别意趣描写来源
所谓比武招亲,基本上显示了女性情爱要素向狭义争竞母题的介入,以及狭义英雄伦理与女性情爱心理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金庸及港台武侠小说对传统复仇观念的新突破
一、“儿子长大后复仇”母题及来源
培育儿子这一复仇火种,亲母或乳母角色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女性”醒悟嫁仇“母题及来源
母题:某妇被害夫仇人骗娶、生子;若干年后特定情境下真相大白;某妇当机立断后手刃仇人、杀子,后告官;复仇后,妇自杀。
同一模式的古今对比表明:中国古代传统的复仇观与伦理观,在复仇文学表现中对骗婚者、仇怨双方复仇之外的其他情感,往往采取的是漠视、不予承认的态度,人物过于趋于理想化、类型化;而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则充分注意到当事人人性的复杂性多向性,强调人的个性气质和社会化过程,特定人生境遇往往可在某种程度上冲淡、改变既定的复仇信念,仇恨也可以被男女情爱、亲子之爱等情感所牵扯。
三、“友情与仇怨“母题及来源
四、“仇家子女间的爱”母题及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仇家子女间的爱“较为稳定的母题模式是:大多呈现出女性先入爱河,主动表露并争取,似乎总是在强调仇家女儿的多情多义,这不能排除男性为中心的文化在其决定作用。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在佳婿难求的黄金岁月,遇到一见钟情的优秀男子颇不容易,当然要珍惜,侠女们以其带有江湖文化的野气,较少受到礼教拘束。
在提倡报私仇的文化圈中,对于神父家族世仇的青年男女,似乎命运注定使他们不具有正常的据爱婚姻权利,在选择中横下了禁忌。
吴笑笑说偏偏选中了”仇家子女间的爱”来体现”禁忌——违禁——违禁后果——仕途克服禁忌——能否成功摆脱禁忌“这一内在结构支配下的世界性民间故事母题模式,让爱与仇之间展开激烈的冲突,以此表现人性至情同伦理规定禁忌的矛盾。
也正在那些个体情爱与群体使命的尖锐对立冲突中,爱情这一人类最美好哦的感情能给你才显得弥足珍贵,变得真正个人化了、私情化了。
复仇规则还要不要坚持?
五、“错认仇人,因误会而导致复仇”母题及来源
第六章金庸小说中爱恨情仇的多重表现及其来源
一、爱情遭拒,女性主人公变态复仇
何红药、李莫愁、康敏、梅芳姑《侠客行》
二、主人公利用爱情进行复仇
苏联哲学家沃伦比约夫《爱情的哲学》:爱情和人性是同义语。
所以冒犯了爱情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冒犯了人性。
三、特定情境中以爱情消解仇怨
孤独之侠
复仇文化圈中的固有逻辑早已固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民俗习惯
四、女主人公为爱情而复仇
第七章大雕意象的外域渊源与金庸小说的异国情调
一.大雕意象的人格化、多重意蕴与文本功能
赋予大雕超凡的能量,在特定人物弯弓射雕时突出其豪情。
危时舍身救人,为人解难
充当武侠习武连技陪伴的“亦师亦友”角色。
写大雕报仇,以此突出其通人性知人情。
以大雕作为禽类代表,以其雌雄生死相殉,烘映人世的夫妻至情。
二、大雕意象的本土文化依据
三、大雕意象的外来文化渊源
四、大雕意象的民国武侠小说来源
第八章金庸小说动物求医报恩母题的佛教文献溯源
一.猿求医及看守秘笈故事的文学史渊源
二.虎、象、狼求医故事的文学史渊源
三.侠代动物疗伤母题的佛经渊源
四.旧派武侠小说动物报恩的生态美学表现
第九章金庸小说冰蚕意象母题的文本来源
一.金庸小说中的冰蚕意象及朱眼冰蟾描写
二.民国就拍武侠小说对于冰蚕描写的开创之功
三.冰蚕崇拜的叙事文本来源
四.冰蚕描写的形象学创作方法及成因
神物崇拜驱毒能力
第十章《神雕侠侣》动物描写的来源及其内蕴
一、通过“武化动物”达到动物的女人化
二、金庸笔下动物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
三、动物描写与武侠小说的传奇性延展
第十一章金庸笔下动物大军描写的中外文本渊源
一、动物列阵与佛经故事中的相关图景
二、金庸小说中动物与人亲密关系的佛经及本土来源
三、“闪电貂”、花狐貂、埃及獴与北方多闻天王的银鼠
四、怪兽描写的“异国情调”与区域文化风光
第十二章金庸小说化尸术母题的外来影响
一.化尸术描写及化尸药的构成
二.化尸术母题的印度及西域文化渊源
三.金庸武侠小说对于母题的创获
第十三章金庸小说“过目不忘”母题的中外文献来源
一、金庸系哦啊说“过目不忘”母题表现种种
直接化用、母题弱化、母题化嵌、母题变形、母题延伸
二、过目不忘母题的西来佛教文化溯源
三、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联系及母题严谨历程
四、过目不忘、过耳不忘的性别色彩及其意义
女性惊人记忆力的拥有及使用,往往会伴随着沉重代价的付出。
五、对于过目不忘内蕴的其他解释
国人对个体背诵能力的崇拜相关
何宗思《中国人格病态批评》
第十四章金庸小说寻宝、夺宝母题的佛经文学来源
一、金庸小说寻宝母题的多样化运用
武功夺宝与计谋夺宝;当事人机缘得宝,“巧”;得宝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机缘得宝者具有美好品行,弱势地位
二、文学母题史的佛经与本土文本溯源
三、宝之真谛及其第母题伦理价值的审美创新
四、藏宝图:“寻宝之宝”的价值、公用及来源
第十五章金庸小说声音伤人母题的佛经文献及文学史来源
一、金庸小说声音伤人描写的种类
二、声音表现在小说塑造人造和营造情节的作用
三、明清小说发声摒弃和巨吼女将描写
四、民国武侠小说特别是还珠楼主的母题新创
五、声音伤人描写的额外来佛经渊源
第十六章金庸小说“图画唤起真相”母题的佛经及本土文学渊源
一、图画——醒悟知真相的必要媒介及其文本表现
二、画像似真母题的本土及佛经文学渊源
三、金庸小说对于“画图唤醒”母题的继承与突破
四、金庸小说对于武侠小说的文类突破和母题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