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金庸小说母题研究_读刘卫英_王立教授_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金庸小说比武招亲母题与民国武侠叙事

The Theme of Contesting for Marriage in Jin Yong'S Novels and Martial Arts Narrativ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 刘卫英
作者机构: 大连外国语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
出版物刊名: 嘉兴学院学报
页码: 15-21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比武招亲 金庸小说 母题 自由意志
摘要:金庸小说比武招亲母题有巨大开创性。
除了渊源于佛经文学和明清小说,也离不开民国武侠小说的影响。
武侠小说突出女性的主体地位与性别文化坐标的微妙变化,也表现复杂地
方势力的背景揭示与招亲的曲折。
金庸小说中穆念慈、完颜康的比武是一条明线,而黄蓉、郭
靖的初识与友好,可以作为“招亲”的另一种形式。
两相相较,后者没有张扬的明确目的,却
有如影随形无法预测的危险性。
这又较民国早期小说家更增加了现代的自由意志。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刘卫英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引言母题较多地呈现出客观性、中性,主体熔铸并显露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
本书除了从外来佛经文学母题、本土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相关叙事套路中寻求金庸小说故事母题来源,更主要地从先前人们关注较少的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以及顾明道、朱贞木、宫白羽等民族武侠小说家的作品中,寻究金庸小说的母题渊源。
第一章金庸小说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一、海战描写中人与自然力的对立对抗二、汹涌波涛下个体情爱对礼法的突破在诸如海啸这样自然力凌压的生死存亡之际,个体往往会演奏出生命的最强音,冲破社会既有框架的某些约束,摆脱旧有的伦理枷锁,达到一种回归本真的真正的人际关系。
三、海岛描写中透露的个体生命意识四、大海景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其来源金庸:“我个人写武侠小说的理想是塑造人物。
……构思的时候,亦是以主角为中西,想象几个重要人物的个性,这个人有怎样的性格,才会发生则那个的事情。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类文化开端时的神话原型经反复地强调与重复,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积淀于人的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并且内在地制约着人们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而复现于文化之中。
五、大海景观的特色呈现与武侠小说的传奇性延展第二章金庸小说草原大漠描写的跨文化眼光一、草原大漠与男性人物的尚武、家国观念表现来源金庸小说通过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这种家国挂念的选择问题。
郭靖萧峰金庸擅长把人物“推向伦理和道德的边缘,制造人性本能与社会规范的高度冲突。
这样的冲突,引发出小说人物的痛苦抉择,对作者与读者而言,无疑也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
”陈益源《金庸小说的不伦之恋》郭靖是一个来往于两族的旁观者;萧峰是一个置身于两族中的亲身经历者。
二、区域文化与女性人物的性别、婚恋观念表现来源游牧民族的女子大都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也许由于陈家洛是汉人,或清廷就有意识地按汉人习惯与他相处。
但这种方式却适得其反,恰恰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三、地域文化意象与金庸小说的地域文化视野第三章金庸小说春恨主题的审美继承一、春恨主题的文本渊源及叙事表现二、春恨叙事中春与男女情欲伴生的人类学内蕴三、春恨文学意象的审美表现及其来源第四章金庸小说与古代叙事文学中的比武招亲母题一.金庸小说中的比武招亲描写二.比武招亲:一个带有世界性意义的人类学母题成婚考验三、比武招亲仪式的程式、规则及旁观者反应在中国这个家族制度无所不在的社会里,比武招亲,表面上是标举求婚女方武艺高超和其家长、家族的自信,而其实质,也往往是为了自由选择原来的族亲——尤其摆脱旧有的地方势力、僵化讨厌的老关系体系的纠缠,透露出一种佳婿难求的无奈。
跨文化视野下的小说母题研究--评王立著《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

在分专题探 索小说母题 文化 内蕴时,书中也是新见迭 出。 “ 树神遭 害”是从 “ 伐树 血 出”体现的古人对生态环境 的反思入手 ,从 南亚树神崇拜 、道教禁伐意识等结合的角 度 ,探讨 古人 的植物崇拜在小说和传说 中的描写 ,这对于今 天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也 是有 着积极 意 义 的 。至 于 “ 睡显 真 形 ” ,探 讨 的 则是 佛 教 轮 回观 念 、本 土 变形 思 想 与 通
9 6
维普资讯
体 的探 讨也 未必 都合 理 ,但 不难 看 出作 者对 于这一 领域 研 究 历 史与 现状 相 当熟 悉。
该书列举 了小说母题的多种成因,回顾 了主题学理论的引进复兴过程 ,探讨 了母题
研 究对现 有 文 学 史研 究模 式的 冲 击 ,并 对 新世 纪母 题 研 究 予 以 了前 瞻。 引人 注 意 的 是 ,
维普资讯
・
书评 ・
‘ 府 论 2 2 第6 天 新 >0 年 期 0
跨 文化 视野 下的小说母题 研究
评 王立著 《 宗教 民俗 文献与小说母题 》
清 扬
俄 罗斯汉学家李福洁院士在南开大学讲演时说 :“ 我很 高兴现在 中国也有人 从 事母 . 题 问题研 究,比如辽 宁师范大学的王立教授 。 ”从 学理 上来说 ,母题研 究主要属 于民间
武侠文化研究贯通深入的努力——读王立教授《武侠文化通论》

武侠 文化研究 就不 能 局 限在哪一 个 人为规 定 的时 间段落 之
中, 既要有所追 溯 , 叉要 网到 当下 。因此 , 于金庸 等新武侠 对 小说作家作 品的探 讨就不是 可有可 无的部分 , 而是武 侠文化 研究得 到深入 阐释 的必 要与莺 要 的环节 。而作者 又并 不就
[ 文章编号]62 2720 }2 02 — 2 17 —11{060 — 18 0
2 0世纪末 。 武侠 文学研究逐渐在 大陆兴起 。这 一方面是 国内国外学术研究大环境变化所致 , 应看到港 台新武侠 小 也 说8 0年代后在 大陆广泛流传对研究肇 起所具 有的意义 。理
相关“ 作品流” 逐一提炼打通。 力求有源有流地把握武侠文化
仔细看来 , 整部书有多处较为有价值的特点 , 体现全书
的“ 字是其 中重 要 一环 。通 ,说 文》 通” 《 解为 : 通 , “ 达也 。 乃 ” 通畅不塞之义 , 又为渊 博 、 淹通 之义 , 《 如 论衡 ・ 奇》 : 博 超 云 “ 览古今者为通人 。按我 的理解 ,通 ” ” “ 体现于该 书首先 就是研 究材 料 、 研究 方法上 的淹 通与 广博 , 这体 现 了学 者 自身 的学
事论事的分析赞叹新武侠小说, 而是广采博引, 并使材料服
务于其母题心理 以 及来 源价值 的分 析。如认 定金庸 大雕 意
全书 由前言 、 二十个章节和三篇 附录组成 。除了前 言是 该书的全文引导与 内涵概括 。 附录从点 与面的角度 给读者 以
象的外域来源, 就在原本简单的阅读美感体验之外, 为读者
[ 收稿 日期 ]0 5 1 2 2 0 0 8
18 2
维普资讯
历史文本的追 寸中深 入探 讨武侠 小说 “ 复仇公 式 ” 身既有 本 继承也仃创新 , 避免 先前研究埘 J 武侠小 说故事模式 的 新 就作品 沦作 l 和就人物沧人物 , 而让 读者能够从 复仇亚 文化 伦 及其民俗背景中 , 了解到新武侠 小说 的公 式所包含 的深 层文化心理的复杂因 于。从而指 l , 叶 新武依小 说在打破 旧有 I
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母题与爱情

金庸小说中的复仇母题与爱情作者:刘卫英, 张宁作者单位:刘卫英(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张宁(辽宁省公安厅,辽宁,沈阳,110032)刊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4,27(4)被引用次数:1次1.陈墨金庸小说之谜 19952.潘国森问世间情是何物 20023.金庸碧血剑 19944.王立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19985.瓦西列夫情爱论 19856.罗洛·梅爱与意志 19877.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 19998.金庸书剑恩仇录 19949.金庸天龙八部 199410.刘卫英万般无奈下的有效抗争-女性以自杀行复仇的文化意义[期刊论文]-中国文化研究 2000(04)11.金庸飞狐外传·后记 199412.卡莱尔英雄和英雄崇拜 19881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199214.吴士余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 200015.吕进金庸"反武侠"与武侠小说的文类命运[期刊论文]-文艺研究 2002(02)1.论金庸小说中情痴类人物爱情的书写特征[期刊论文]-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熊婕.XIONG Jie论金庸小说中的"众星捧月"爱情模式[期刊论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3.王立.王惠丹金庸小说异族女性情爱描写的倾向性[期刊论文]-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4)4.陈善珍.CHEN Shan-zhen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爱情故事解读[期刊论文]-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5.王姝从"作家无意识创作"论谈金庸作品的情爱观[期刊论文]-学理论2009(30)6.熊箭金庸武侠之女性的爱情[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3)7.闫镇南金庸小说的爱情隐喻与转喻研究[学位论文]20108.余祖坤论金庸的女性崇拜及其小说中的爱情模式[期刊论文]-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9.马潇.MA Xiao众星拱月与从一而终——从《书剑恩仇录》看金庸的情爱观[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10.高宗池直教生死相许——金庸小说侠义人物爱情书写特征[期刊论文]-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30(2)1.许兴阳大陆2000-2006年金庸小说研究述评[期刊论文]-菏泽学院学报 2008(3)本文链接:/Periodical_sxdxxb-zxsh200404008.aspx。
王立著作《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解读论文

王立著作《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解读论文王立著作《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解读论文欣读王立教授新作《传统故事与异域传说---文学母题的比较文化研究》,被其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文理所感染。
该书博观约取,厚积薄发,表现出文学母题研究与中印文学比较的大手笔和新探索。
一、“母题”与“主题”辩证关系的科学厘定。
本书以中国与印度文学传统叙事比较研究为主要对象,以文学主题学研究为核心,以母题研究为切入点,采用宏观研究与具象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构出一个严谨的论述体系。
本书开章明义,首先在“主题学”框架下对“母题”作出辨识与厘定。
从胡适 1920年代针对歌谣研究就引入的以主题元素为核心的“母题”概念,到德国学者弗伦泽尔提出的“母题”是较小的主题性的题材性单元,条分缕析地辨析了“母题”与“主题”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母题对主题的重要支撑作用。
以此为基础,书中既有对中印文学叙事中“火光”“重生”“辩难”“奉妖”“羽人”等经典母题文化内涵的阐释、渊源的探讨以及流变的省察,又有对《封神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金瓶梅词话》《聊斋志异》《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叙事母题的深入解读,明辨出相关母题与中印文化交流,特别是佛教渊源的密切关系。
本书认为,许多着述关于“母题”的界定还仅仅处于一种理念设想层面。
对此,王立教授以自己丰富的学术实践诠释了“母题”与“主题学”的辩证关系,书中第三章关于“真假难辨母题的文化整合意义与伦理价值”的阐述,不仅全面审视了佛经及印度民俗中关于妖精与菩萨的真假难辨母题、中国明清小说戏曲中关于鱼精与鼠精的真假难辨母题,而且在深度剖析了精怪与真人这类真假身份母题产生的族群伦理根源之后,又进一步把视野延伸到公案小说“双生子”母题以及“男扮女装”“雌雄混淆”“错娶错嫁”等辩难母题,甚至将《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当代武侠小说中的同类母题也信手拈来,旁引博征,零距离地向读者演示了特定母题在表现伦理主题方面的重要功能和结构特征。
《金庸小说》研究报告

1)巧妙暗合 2)平实语言 3)鲜活人物
内容介绍
4)寓言性
5)侠士精神
6) 现实意义
巧妙暗合
金庸将自己小说和正史野史巧妙暗合,同 时让其小说前后勾连。
平实语言
金庸小说中的雅俗交融很有创意,这使得它既 广受欢迎,又不落流俗,从而达到雅俗共赏的效 果。
对比;梁羽生 古龙
于金庸的语言,理解层次又各不相同。
举例
金庸小说引用和创作诗词的地方虽少但 精,颇能起到雅化小说之效,诗词本身 还广有深蕴。
鲜活人物
人物的选择与搭配简直是 天造地和,巧妙至极。何 以见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寓言性
情花:情是何物 太极剑:学习的方法 屠龙刀、倚天剑:权力与权力的制约 夫妻刀法:夫妻相处之道
侠士精神
现实意义
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历史、虚幻、人生、江 湖中贯通,从佛禅、老庄思想中得到解脱与 升华。任自然而得旷达,由一瞬而转换为永 恒。悲慨之中容有超脱,包容种种的人生态 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合在开 阔博大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历史画卷之 中,系于一个个爱恨悠悠的情节。金庸小说 在一种阔大辽远的自然、社会的范围之内, 完成了一种入世与超世、乐观与达观的深远 的艺术境界。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 鸳”其中对现实的意义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去挖掘、去深思、去体会。
谢谢
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

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一、本文概述《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篇深入探讨金庸武侠小说英译现象及其对中国文学国际化影响的学术文章。
本文旨在通过对金庸小说英译本的细致分析,揭示其翻译策略、传播路径以及读者接受情况,进一步探讨中国文学如何借助翻译这一桥梁,实现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学对话的目标。
金庸,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金庸小说的英译工作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首先回顾了金庸小说英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译本的翻译特点和翻译策略,探讨了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时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本文关注金庸小说英译的传播路径和读者接受情况。
通过分析译本的传播途径、读者反馈以及市场反响,揭示了金庸小说英译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同时,本文还对比了不同国家和地区读者的阅读偏好和接受度,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
通过分析金庸小说英译的成功案例,总结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经验和教训,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要真正实现走出去,需要在翻译质量、文化传播和市场需求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作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金庸小说英译研究兼论中国文学走出去》旨在通过对金庸小说英译现象的深入研究,为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二、金庸小说英译的历史与现状金庸,原名查良镛,是20世纪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性作家,被誉为“新武侠小说”的鼻祖。
他的作品如《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不仅在华人世界享有极高的声誉,也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广泛喜爱。
随着金庸小说的广泛传播,其英译版本也逐渐出现,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一环。
金庸小说的英译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当时,一些海外华人学者和翻译家开始尝试将金庸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以满足海外读者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海书评】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金庸小说母题研究———读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
郝哲
(大连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化研究基地,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金庸小说作为中国武侠文学的重要一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
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主题学研究方法入手,从16个母题和意象专题研究来阐释金庸小说中的深层意蕴以及某些人类学解读。
不同于其他一般性金庸小说研究的论著的是:该书创新性地从部分母题的中外文学主题史来源、以及民国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介入等方面阐发,成为该书的重要特色。
关键词:金庸小说;母题研究;中外比较;民国武侠小说;主题学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572(2014)01-0143-02
金庸小说,作为中国武侠文学长河中的重镇,以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内蕴,被众多来自不同学科学术背景的研究者所关注。
本书著者较早且一直将金庸小说研究纳入到主题学研究的大范畴大视野。
从与众多论文相呼应的论著可以了解,著者深知,随着金庸小说的普及和研究的深入,一般性的、印象式的赏析已积累甚夥,比起那些“对具体人物、篇章的解读”,我们需要从“更大的文化视野、民族文学流脉上,去寻究金庸小说具体肌理的生成”(2—3页)。
因此,在著者多年笔耕不辍既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这一具有跨文化视野的专著应运而生。
该书近40万字,主要运用主题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金庸小说中海洋、草原、春恨、比武招亲母题等16个专题研究,探讨金庸小说母题意象的来源以及金庸笔下母题意象所蕴含的新的意义及其旧有意义的延伸和重铸,并且与整个武侠文学(尤其是民国武侠文学)相互勾连来探寻母题和意象的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
此外,该书除了将研究溯源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外,著者还细致归纳出金庸小说中所深藏的外来文学渊源以及某些人类学意旨,视野更为开阔地采取了跨学科的角度来探究课题,实证性地考察母题所蕴含的深刻涵义及其旨归,以便于更为深广地理解金庸小说乃至武侠文学。
区别于以往几乎绝大多数的金庸小说研究论著,该书特点我觉得至少有二:其一,金庸小说母题的域外溯源及其意旨延展。
著者将金庸小说母题纳入世界文学的叙事母题范畴之中,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补充考证其域外渊源。
仅就大雕意象而言,著者在溯源本土依据的基础上,又分别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美洲印第安神话《斑鹰与乌鸦》以及南亚、东南亚的神话和相关传闻等方面做了详细考证,提出中土古代史书中提到的大鸟“事实上是在一种中外既有传闻中,中心地区对边缘地区博物视野下的关照。
”(160页)而金庸小说也在吸收了印度佛经故事中的动物人性化这一动物观念的同时,以人物同大雕多重多维的相亲相助,来强化“金庸小说中生态环境和人伦意趣”。
再如动物求医报恩母题,同样受到佛经故事或中古佛经文学的启发,引自《出雀王经》中慈悲心肠的“雀王”,便被以侠文化为底蕴的中国本土叙事改写和放大为“具有侠义气概的
—
341
—
第16卷第1期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6No.1 2014年2月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Feb.2014
急人所难、助人为乐者”,而金庸这里则继续“充分地延展了故事的传奇性,将动物求医报恩母题同侠的‘意外得宝’———得到获取超凡的功力和武功的机缘结合起来,有说服力和审美张力地营构出侠义英雄的历险———成长过程,从而成为武侠小说作品中最为激动人心、富有魅力的情节单元。
”(186页)在文学母题的“远观”中,金庸的成就得以定位。
此外,著者还就金庸笔下多种母题的印度及西域文化渊源,从佛经故事叙事中找到了有说服力的根据,用以说明,金庸小说绝非平地楼阁,切不可就事论事,事实上金庸小说的多种多样母题不但做到了很好地继承,而且还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改造、嫁接和延展,更好地对多元文化元素进行了融合运用
其二,该书除了从外来佛经文学母题、本土文学特别是明清小说相关叙事套路中寻求金庸小说故事母题来源,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著者在书中衔接上了古今武侠文学传承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民国武侠小说部分,即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以及顾明道、朱贞木、宫白羽等等武林先驱笔下的相关母题,以及他们承上启下,对金庸小说创作的更为切近、直接的启发。
这不但很好地补足了中国武侠文学纵向发展研究的这一“空白”(多数情况下),并试图在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民国武侠文学前辈到金庸母题因袭继承关系上进行阐发,也多有发前人之未发,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例如,冰蚕意象这一母题,著者认为民国旧派武侠小说对于冰蚕描写有“开创之功”(194页),并在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大漠英雄》和《天山飞侠》等作品中找出证据,等等,从而肯定了台湾叶洪生先生指出过“金庸模仿还珠楼主”的持论有据。
就“声音伤人”母题研究而言,还珠楼主《蜀山剑侠传》真正把这一母题确立为了“武侠元素”,著者也通过各种考察论证得出“还珠楼主小说中的声音克敌描写,是金庸小说相关描写的较直接的近源”(336页)。
此外,侠客蒙大鸟相助继而如虎添翼之传奇色彩这一“武侠要素”的开创之功,当属民国武侠小说家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的巨鹰为伴侣、陆士谔展演大鹰意象的《黑侠》等,更不要说其他那些动植。
物的民国来源了,诸如此类,所在多有。
在论述金庸对于民国武侠元素创获的同时,不但完成了武侠文学的古今时代联系,也显示出武侠文学母题“通题”研究的阅读疆域之宽广性。
可见,该书最大特点就是金庸小说母题之专题研究自觉的系统性和延展性。
而且,“本书与一般的金庸小说研究论著的最大不同之处是,着重揭示金庸小说部分母题的中外文学主题史来源,民国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介入,也将使本书这样一个特色变得更加突出。
”(后记:393页)附录三个金庸小说国际会议综述等,也标志着该书的前沿性。
总之,该书不但挖掘出金庸小说母题所蕴含的深层次意旨和中外渊源,也为武侠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更全面了解金庸小说的材料和解读,在金庸小说研究乃至武侠文学研究领域开创了新的研究视野。
(刘卫英、王立《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责任编辑:雷会生)
—
441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