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庸武侠小说及其艺术特色
金庸武侠小说赏析

金庸的小说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比如郭靖,杨过,张无忌,韦小宝,也创造了很多爱情故事比如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同时金庸小说里还蕴藏了更为深刻的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正好体现了是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与国民习性。
下面我们来一一具体分析。
金庸小说里唯一有关联的就属射雕三部曲,射雕三部曲其实也是英雄三部曲,这三部小说里面描述的都是英雄人物,都是大侠,先说说《射雕英雄传》。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巨作,里面的武有武的精彩,侠有侠的感人,情有情的魅力。
金庸的武侠思想在这部著作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那就是宣扬一种反侵略,反投降的基本立场,宣扬一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深沉的人道主义。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正确与否是以是否造福于民为标准的。
英雄的出现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中,这就是一种侠义的精神。
《神雕侠侣》可以说是一部爱情百科全书,里面的爱情之美,爱情之壮,爱情之甜蜜,爱情之悲苦都写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在曲曲折折之后最终走到了一起,在经历血雨腥风的江湖后最终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两人为国为民后就告别群雄携手归隐。
《神雕侠侣》里最感人的一段莫过于杨过与小龙女十六年后相见的那一刹那,经历十六年的漫长等待,杨过成熟了,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少年成为了一个真正懂得爱情的男人。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其实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英雄。
他既没有英雄气概,又没有政治才能,在爱情上又是拖泥带水,唯一的强处就是武功高强,可以说张无忌是政治与爱情上是无能的。
这部小说最感人的不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更多的是在于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翠山父子,武当七侠间的兄弟情谊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张无忌虽不是英雄,但我们反而觉得他更为亲近,更为可爱,因为他跟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一样的缺点,有一样的无奈,他可以做我们的朋友,而且是那种善良的,又可以帮助我们的朋友。
《天龙八部》是金庸小说里篇幅最长的两部小说之一,这部小说结构宏伟,人物众多。
金庸先生作品特点

1.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特色鲜明,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
这与他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有很大关系。
2.金庸的人物刻画,轻表面、重实在,没有正面的长篇大论的描写,却依然塑造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形象,香香公主、黄蓉、小龙女、张无忌、令狐冲等,如:梅超风蓬头垢面的长发也会被人用来做形容词。
描写小龙女“杨过抬起头来,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来,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
”看这一段,估计大家心里便有了一个模糊的神仙般的小龙女。
3.金庸小说的结构艺术,大有大的宏伟,小有小的玲珑,大小均宜。
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有一个固定的秩序,按着时间、按着帝国的秩序,讲究一个社会逻辑。
而五四以后,西方文学架构的手法深入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倒叙、插叙、省略或者将之融合交叉的手法都出现在小说里,并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高峰,如:《射雕英雄传》三部曲的宏大、《越女剑》的小巧、《天龙八部》中有三个男主人公4.金庸小说的语言艺术,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
5.金庸的小说风格,比较阳刚,除了“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属于非常另类之外,其他角色,无论正邪,都有一股子很刚强的气质。
女性角色虽然写得色彩斑斓,个性丰富,但一般处于陪村的地位。
笔锋上,金庸有明写,有暗藏。
绝对不把人物心理写透,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去想,是比较典型的东方小说的笔法。
金庸先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1.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能称得上中国现代新武侠小说的代表,就在于它们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简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在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和展现社会时代风貌方面有鲜明特色,它们在创作技法上独树一帜,具有范式意义。
金庸阅历丰富,知识渊博,文思敏捷,眼光独到。
他继承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2. 金庸的人物刻画,轻表面、重实在,没有正面的长篇大论的描写,却依然塑造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形象,香香公主、黄蓉、小龙女、张无忌、令狐冲……举不胜举,甚至梅超风蓬头垢面的长发也会被人用来做形容词。
如描写小龙女的“杨过抬起头来,只见一只白玉般的纤手掀开帷幕,走进一个少女来。
那少女披着一袭轻纱般的白衣,犹似身在烟中雾里,看来约莫十六七岁年纪,除了一头黑发之外,全身雪白,面容秀美绝俗,只是肌肤间少了一层血色,显得苍白异常。
”看了这一段,估计大家心里便有了一个模糊的神仙般的小龙女。
3. 金庸小说的结构艺术,大有大的宏伟,小有小的玲珑,大小均宜。
传统的章回体小说有一个固定的秩序,按着时间、按着帝国的秩序,讲究一个社会逻辑。
而五四以后,西方文学架构的手法深入了中国文学的创作,倒叙、插叙、省略或者将之融合交叉的手法都出现在小说里,并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高峰。
比如《射雕》三部曲的宏大、《越女剑》的小巧。
《天龙八部》中有三个男主人公,一开始是段誉的故事,不知不觉转入了乔峰的故事,然后又变成虚竹的故事,篇幅都很长,最后三兄弟结拜,三个故事交融到一起。
一般的武侠小说总会贯穿着的一条感情线,而金庸小说往往其他的结构特色,乔峰的身世问题,一个丐帮版主忽然成了契丹人,在乔峰探究自己身世的一系列事件中,他找到谁,谁就被提前杀了,留下的线索还是直指他的?这便是侦探小说的构造。
4. 金庸小说的语言艺术,通俗,浅显,流畅,灵活生动。
金庸小说的语言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他在各种语言中努力找着一个平衡点,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浑然不可句摘”。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创作风格解析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创作风格解析金庸先生是中国武侠小说的巨匠,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武侠小说,如《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武侠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篇文章将对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创作风格进行解析。
首先,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以情节曲折、悬念丛生著称。
他善于运用复杂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悬念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各种精彩的转折和意想不到的情节发展,让读者始终保持着一种紧张的阅读状态。
这种曲折的情节安排和悬疑的发展方式使金庸先生的小说充满了吸引力,读者往往会被深深地吸引进去,无法自拔。
其次,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注重人物塑造。
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英雄人物,如郭靖、杨过等,他们正直勇敢,心系江湖,为正义而战。
同时,金庸先生也塑造了一些反派角色,如黄药师、李莫愁等,他们狡诈狠毒,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相互交织,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
再次,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融入了大量的历史元素。
他的小说背景常常设定在历史的特定时期,如南宋末年、明朝初年等。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描绘,使得小说更加真实可信。
同时,他还将历史人物融入到小说中,如郭靖与郭杨两位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这样的设定使得小说与历史相互交融,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和魅力。
此外,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注重情感描写。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爱情故事,如郭靖与黄蓉、杨过与小龙女等,这些爱情故事既浪漫感人,又充满了悲剧色彩。
金庸先生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角色的情感世界中,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
最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弘扬了正义和道德。
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正义的英雄人物,他们为了维护正义而奋斗,为了保护弱者而战斗。
金庸先生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正能量。
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刻画

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刻画金庸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和武侠小说大师,他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追捧。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人物刻画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的刻画,包括外貌描写、性格刻画和人物关系等方面,以展现金庸人物形象的丰满与鲜活。
首先,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非常细腻。
他常常通过详细的描述来展现人物的容貌特征,例如“脸色黝黑丑陋,一双眼睛小而锐利”、“长得干干净净的,黑瘦黑矮,一副浑妙的神情”等。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对人物的外貌形象有了清晰的印象,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人物性格塑造提供线索。
其次,金庸的人物刻画在性格描写上非常独特。
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以及内心的独白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的人物性格坚毅刚烈,有的人物机智灵活,有的人物心机深沉,有的人物正直善良。
这些性格的塑造通过人物的行为和情感的表达,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金庸在刻画人物的性格上注重细腻描写,通过对于人物思想、内心情感的描写,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人物的行动和决策。
除此之外,金庸的人物刻画还着重表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他巧妙地利用人物之间的角力、争斗和情感纠葛等手法,展现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例如,在《神雕侠侣》中,郭靖与周伯通、黄药师、杨过等众多角色之间存在着师徒关系、友情和爱情,并通过这些关系展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变化。
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
综上所述,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的刻画是其作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金庸通过细腻的外貌描写、独特的性格描写以及复杂的人物关系,塑造出了一个个生动立体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丰富多样,既有英雄豪杰,也有小人物、普通人。
金庸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不仅令读者对其产生共鸣和感情,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精彩动人。
金庸的人物刻画不仅是他作品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武侠小说的经典之一。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以其精彩纷呈的江湖世界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华语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他的笔下,众多人物各具特色,令人难以忘怀。
金庸先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金庸善于通过人物的出身和成长环境来塑造其性格特点。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他出生于蒙古大漠,成长在淳朴善良的牧民家庭。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忠厚老实、正直勇敢的性格。
他心怀正义,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面对困难和诱惑从不退缩。
与之相反,《神雕侠侣》中的杨过,自幼父母双亡,流落江湖,饱经沧桑。
他的性格敏感、孤傲,却又深情重义。
这种复杂的性格特点与他坎坷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人物的性格发展也是金庸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一开始是个性格单纯、优柔寡断的少年。
但随着经历的增多,他在江湖的风雨中逐渐成长,变得更加成熟、果断。
他在面对感情问题时的纠结,以及在处理江湖纷争时的智慧和勇气,都展现了其性格的转变和发展。
同样,《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从一个自由洒脱、不拘小节的华山派弟子,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后,最终看透江湖的险恶,选择了归隐江湖。
他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磨砺和完善。
金庸还善于通过人物的爱情观来丰富其形象。
《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与黄蓉的爱情,是一种相互扶持、相互成就的典范。
黄蓉的机智聪慧与郭靖的忠厚老实相得益彰,他们共同面对江湖中的风风雨雨,感情坚贞不渝。
而《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则是冲破世俗礼教的束缚,历经千辛万苦,依然不离不弃。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使杨过和小龙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在《天龙八部》中,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乔峰对阿朱的深情,都为人物形象增添了一抹柔情。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金庸赋予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武功和招式,这不仅是一种武力的象征,更是人物性格和气质的体现。
比如乔峰的降龙十八掌,刚猛无比,正符合他豪迈大气、义薄云天的性格特点。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魅力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魅力金庸,作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不仅在中国乃至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更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入人心。
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塑造以及生动的描写而备受读者喜爱。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魅力。
首先,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精彩的情节而闻名天下。
他身兼编剧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使他在创作情节时有着独到之处。
他善于构思复杂而紧凑的故事情节,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事件将读者牢牢吸引在小说中。
例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与杨康之争,以及郭靖与黄蓉之间的爱情纠葛,展现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情感纠葛,使整个故事充满着悬疑和戏剧性。
同时,金庸的作品往往具有多重线索和情节并行的特点,这一点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观察角度和思考空间。
其次,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吸引了无数读者。
金庸塑造的人物形象形形色色,各具特点,且个性鲜明。
无论是郭靖的忠诚与坚毅,还是小龙女的冷傲与纯真,金庸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特点,更是代表了不同生活境遇下的人性和价值观。
金庸笔下的人物形象富有传奇色彩,他们所经历的成长和命运转变,更是引发了读者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内心的共鸣。
最后,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其生动的描写赢得了读者的青睐。
金庸擅长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小说中的世界。
他能够用简练而又细腻的笔触描述招招致命的武功,以及山水之间的美景,这种描写艺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凭借着自身对文学的造诣和人生的敏锐洞察力,使得小说中的文字不仅是描述,更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给读者们带来了视觉和心灵上的愉悦。
综上所述,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精彩的情节、独特的人物塑造和生动的描写。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和独特的审美体验。
通过他的笔触,读者们不仅能够了解武侠世界的壮丽与荣耀,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考。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魅力不仅让读者们陶醉其中,更启迪了无数人对于生命、人性以及社会的思考。
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点

金庸武侠的特点
可谓至侠无武也天龙八部是唯大英雄能本色,笑傲江湖是是真名士自风流,鹿鼎记是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
天龙八部是盛唐气象,笑傲江湖是魏晋风度,鹿鼎记是生活本色。
所以武侠小说乃至于侠客的理想本身就终结了。
简单总结一下,金庸从民族主义(书剑恩仇录)写到人类主义(从射雕英雄传到最后都是,但逐步深化),从人的命运(天龙八部)写到人性(笑傲江湖)最后归结到最凡俗的非武侠、生活、历史本身,表明了一个最为简单但也最深刻的真理:真正的理想主义只能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实现或建立,这是真正的现实主义,又是彻底的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
金庸为什么到鹿鼎记就封笔了?因为他已经无武了,其实如果联系到金庸以后改而写历史小说的话,我们会说,金庸的封笔不是一个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其实也无所谓终结不终结,起点不起点的,随缘任运,到什么境界干什么事而已。
曾有一位学者用一副对联评论金庸的成就:打通佛道儒,驱琴棋书画;驰骋文史哲,遣星相医卜。
因此,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故金庸小说才拥有了最广泛的读者群。
伟大的作品还都具有一种史诗的风格,这当然是由作品本身内涵的博大丰厚所决定的,因此《水浒传》是江湖文化的史诗,《三国演义》是英雄文化的史诗,《西游记》是修行的史诗,《红楼梦》是社会和人性的史诗[《西游记》和《红楼梦》是一真一俗,《红楼梦》
与《三国演义》或《水浒传》是一阴一阳,《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一精一粗]。
我们同样可以说,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史诗。
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子》《金庸小说看人生》《金庸小说的女子》《金庸小说的情》。
杨兴安——《金庸笔下世界》《金庸小说十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金庸武侠小说及其艺术特色[摘要]以金庸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们新武侠小说的兴起,让中国的武侠小说史迈向了新的时代,也迅速在华文世界掀起了一股“金庸热”,他的小说一版再版,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后不断被抢拍,翻拍。
金庸的武侠小说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他在文学作品自身的本体创作中,作出了一系列对传统武侠作品的重大突破与贡献,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武侠人物形象,展现了武侠精神之精髓所在。
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是尚武德与重侠义,把武德与侠义并重,通过武侠小说来宣扬武侠侠义精神。
他的作品存在一个普遍性的意义模式,即几乎所有故事的动机都是主人公的“身世之谜”。
然后由此引发的一个个曲折迷离、可歌可泣、侠肝义胆的英雄故事。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我们完全可以读出金庸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可以看出金庸自己对武侠世界以及对其中所隐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剖析、传承、重塑、弘扬、批判、反思和质疑,小说中所描写的性格各异的人物、林林总总的琐事、所反映的复杂纷乱的社会、绚丽繁华的世情、所展示的山光水色、风俗人文、奇幻武功,则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之中。
金庸小说的象征性、寓意性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小说中包含了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和中华民族的深刻精神。
这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最震撼心灵,最发人深省的精神内核。
寓雅于俗,雅俗并重,是金庸作品能够成为雅俗共赏的大众经典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英雄武侠精神身世之谜血缘关系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的兴起,掀开了香港小说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刷新了武侠小说的面貌,提高了武侠小说的档次,为武侠小说注入了浓郁的历史文化人文气息,并在香港、台湾、内地、亚太地区乃至整个华人圈,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传看销售的热潮。
金庸出生在海宁东部的袁花镇查家,原名查良镛。
查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历史上出过史学家查继佐、诗人查慎行,现代曾任台湾国民党司法行政部长的查良和内地饮誉文坛的诗人穆旦(查良铮),都是查良镛兄弟辈的名人。
查良镛的祖父是晚清进士,父亲和兄长均大学毕业,家里藏书宏富,声闻浙东。
查家在镇上拥有一座庞大的五进复合式庭院,前厅“澹远堂”三字匾为康熙皇帝手迹。
出身书香门第的金庸从小手不释卷、博览群书。
解放前,上海《大公报》在全国选聘两名译电员,他在三千多名报考者中一路过关斩将,笑到最后。
不久,随报馆迁往香港。
1955年,不懂武术的查良镛以“金庸”作笔名,初试身手,以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炮打响。
此后的15年里,连续写了14部想象奇特、情节曲折的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
不仅在华人社会广为流传,而且影响及于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家。
日本、韩国很久以前就出版了金庸小说的译本,《鹿鼎记》的英文版本面世后,读者群迅速扩大。
“金庸迷”的范围异常广泛,从普通市民、青年学生和初通文墨的农民,到大量高学历的专业人员、大学教授、政府官员。
邓小平大概是内地较早接触金庸作品的读者,他在70年代末自江西返回北京,托人从境外买来一套金庸小说,闲暇时读得津津有味。
1981年7月18日,他接见金庸时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
80年代初,身为香港《明报》主人的金庸,多次撰文支持邓小平的务实政策。
后来,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参加了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被任命为“政治体制”小组召集人。
许多人相信,过不了多久,作家金庸将会变成政界名人。
可是,正如当年武侠小说如日中天时,他突然宣布“封笔”一样。
待基本法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他又一次急流勇退,毅然辞去一切政治头衔,恢复了往日的寓公生活。
适可而止,这大概是一贯崇尚“中庸”的金庸的立身之本。
不过,这样的气魄,常人是难以企及的。
1994年,北师大部分教师想起为中国现代作家排座次,金庸赫然位列第四;同年10月,他被聘为国内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在北大的演讲会听众云集;5年后,他又被聘为家乡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兼博士生导师。
武侠小说向来被归为“通俗文学”范畴,与“纯文学”在艺术性上似乎难以相提并论。
不过,若问当今华文作家中谁拥有的读者最多,人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金庸!”无论如何,这本身就值得思索和研究。
曾经有人戏言“凡有华人处,皆能读金作。
”来盛赞金庸作品的流传之广,影响之远,就金庸小说在世界各地华人圈中受欢迎的程度和流传的速度来看,我认为这样评价金庸作品也是不足为过的。
“金庸热”迅速成了社会上流行的名词之一。
而“金庸热”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也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金庸武侠小说中最为经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之中的任意一部作品,都成了影视剧翻拍再拍的焦点。
对于大众“情迷金庸”的这一现象,学界人士在其久热不退的表象背后,也开始进行冷静思考和认真剖析,试图找到金庸小说的热因之所在。
同时,对于金庸作品中是否透露着民族精神内核和隐含着人生价值意义,他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试图从金庸武侠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武侠精神,小说故事中人特的身世之谜及小说的现实意义来加以探讨和分析金庸作品的热因之所在。
著名金学家严家炎先生在北京大学授予查良镛先生名誉教授的仪式上,曾经发表过一篇贺辞。
贺辞中高度评价了金庸作品。
严家炎先生称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大提高了这类作品的思想、文化、艺术品位,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了文学的宫殿,是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这样中肯的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金庸武侠小说与传统武侠作品的区别,以及二者在本质上的不同。
金庸武侠小说在文学作品自身的本体创作中,作出了一系列对传统武侠作品的重大突破与贡献,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武侠人物形象,展现了武侠精神之精髓所在,是武侠小说中的上品、精品。
追溯起来,“侠”这一概念,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中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一句。
这句话写出了侠必有武,必会武,必能武之意。
其实,“武”和“侠”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已经不仅仅只是武侠小说中的单纯概念,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地来讲,“武功”、“武力”、“武术”等以“武”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都是长久以来人们征服社会的渴望;而“侠客”、“侠义”、“侠行”等以“侠”为中心的概念,反映的则是对完善道德的企盼。
这一点与中国文化是相契合的。
“武”的最高境界是“神武不杀”,“侠”的最高境界是“欲除天下不平事”而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是想建立一个理想的桃源世界。
传统武侠小说在弘扬侠义精神的同时,表现出一种试图依靠武力来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倾向。
正所谓“快意恩仇”,侠士们在感恩报仇中寻求并品尝着血腥的快感。
一般意义上的侠,体现在以武力来扶善除恶,扶危济困,打抱不平。
金庸笔下的侠并不只限于报答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而是普遍地扶危济困,救人于水火,路见不平便拔刀相助。
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往往把尚武与尚德结合在一起,重武德。
这一点与传统武侠小说是根本不同的。
武德之高尚与卑下往往成为金庸武侠小说中决定武功成败的根本因素之一。
郭靖、洪七公、萧峰、袁承志等大侠之所以能以武功冠绝一时,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有高尚的武德;欧阳峰、东方不败、丁春秋、岳不群等之流最终只落得个悲惨可耻的下场,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卑下甚至邪恶的武德所致。
而武德的最初体现则是表现在最初武功的选择上。
故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又可以为正邪两派。
在金庸笔下,这正邪两派武功正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正体现了不同人的不同选择。
“正派武功”符合儒释道三家之说,顺应了社会伦理道德和人性的基本要求,有助于形成侠士弘大刚毅的人格。
而与之相对的“邪派武功”则违反了人性准则,追求速成,崇尚功利,最终只能使练功之人玩火自焚。
由此看来,武德对于习武之人是十分重要的。
武德上者,侠士也。
“武”离不开“德”,就如同“侠”离不开“义”一样。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侠”与“义”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说到侠,人们通常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义。
义是中国侠士之魂,也是金庸武侠小说之魂。
金庸的武侠小说围绕着“义”字写了许许多多感天动地的人物、故事和场景。
如郭靖保家卫国、死守襄阳;萧峰义字当先、以死反战……这些笔墨饱含了作者大量的心血、精力和激情,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传统文化观、道德价值观和人生理性精神。
在艺术上,这些感人至深、震撼人心的场景也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
此外,它们还成为金庸小说中最为精彩、最富有浪漫主义激情,因而也最值得仔细品味的部分。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士众多,最为著名的两位大侠当属萧峰与郭靖二人了。
这一点是众多金学家、也是广大金迷们公认的。
我就以他们二人为例,来说说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与武侠精神吧。
首先要说的就是萧峰。
萧峰的身世较为特殊。
他生于契丹,长于大宋。
这就使他的性格特征中既有契丹人豪爽直率的一面,又有一般侠客讲义气、重承诺、扶危济困、胸襟坦荡等优秀的中原品质。
而他最终的悲剧性命运尤为震撼人心,发人深省。
杏子林成了萧峰人生的转折点。
他从受人尊敬的丐帮帮主一下沦为了遭人唾弃的“契丹狗”。
直至后来两国交兵之际,他又机缘巧合地偏偏当上了契丹国的南院大王,受命领军平南征宋。
为平息两国之战,救万民于涂炭,萧大侠不惜以自杀来震慑大辽,警醒大宋。
萧峰身上所代表的正直、朴素、真诚和为民请命、甘愿一死的献身精神,正是武侠精神的至高境界——“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接下来,再来谈谈郭靖大侠。
郭靖为人忠厚老实,是个不善言辞,也不聪明的人。
他的父亲郭啸天是一代忠良。
在父亲忠贞烈事的影响下,郭靖渐渐地也形成了敦厚有礼、深明大义的性格,成为儒家文化最为精当的代言人。
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金大师笔下的大侠风范。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的号角声中,郭大侠冲锋陷阵于保家卫国的抗元斗争中去。
这种以天下兴亡、万民安乐为己任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郭靖不仅具有远大的为国理想,同时也有积极主动的卫国行动。
儒家文化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政理想,在他的身上体现得最为清晰,也最为透彻。
总之,郭靖和萧峰一样,身上都具有传统正剧中悲剧式的英雄色彩。
同时,他们的形象与豪行也使“侠”这一概念上升到另一种高度。
对于“武侠”,与金庸同时代的梁羽生也有着自己的认识。
他认为在武侠小说中,“侠”比“武”应该更为重要,“侠”是灵魂,“武”是躯壳。
“侠”是目的,“武”是达成“侠”的手段,毋宁有“侠”无“武”。
为了行侠仗义,侠士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就算是性命也在所不惜。
正可谓“侠客不怕死,只怕事不成”(元稹《侠客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侠客行》)。
在通过武侠小说来宣扬武侠侠义精神的这一点上,金庸的作品是与传统武侠小说相契合的。
但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思想是尚武德与重侠义,把武德与侠义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