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教材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以下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莱花无处寻。
注释①[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②[疏疏]稀疏。
③[阴]树荫。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①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兴”这里读 x 1 ng② [蛱蝶]蝴蝶的一种。
清平乐•村居[ 宋 ] 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 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① [清平乐]词牌名,“乐”这里读yu e o② [村居]词题。
③ [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江西饶州闲居时写的。
饶州,古代属于 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 [翁媪]老翁、老妇。
⑤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亡”这里读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1 我会写: 宿: 住宿寄宿 宿舍 宿敌 风餐露宿 徐: 徐徐徐缓 徐步 清风徐 来 不疾不徐 篱: 丙. 篱笆 竹篱茅舍 寄人篱 下W Uo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 U宿舍xi口一宿xi u星宿剥:b o剥削b a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疏(疏远)蔬(蔬菜)茅(茅屋)矛(矛盾)篱(篱笆)离(离开)蜻(蜻蜓)晴(晴朗)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语文电子课本,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语文电子课本,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目录1. 第一课:春天的鸟儿(课文)2. 第二课:快乐的顽皮猴(课文)3. 第三课:小白兔和小灰兔(课文)4. 第四课:小鹿过河(课文)5. 第五课:爷爷和小树(课文)6. 第六课:小狐狸的窝(课文)7. 第七课:小蝌蚪找妈妈(课文)8. 第八课:生活在大海里的鱼(课文)9. 第九课:小花猫和小老鼠(课文)10. 第十课:爸爸的花园(课文)第一课:春天的鸟儿这篇课文讲述了春天来了,鸟儿们开始欢快地歌唱的故事。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让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鸟儿们的欢乐。
第二课:快乐的顽皮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只顽皮的猴子和它的伙伴们的故事。
通过描述猴子的调皮捣蛋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引导孩子们了解友谊的重要性。
第三课: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讲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成长故事。
通过描写它们学习跳舞和相互帮助的情节,培养孩子们的助人为乐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第四课:小鹿过河这篇课文讲述了小鹿在过河时遇到困难,但最终通过勇敢和智慧成功渡过河流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五课: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讲述了爷爷和小树的故事。
通过描绘爷爷的关爱和小树的成长,培养孩子们对家庭和自然的珍惜与感恩。
第六课:小狐狸的窝这篇课文讲述了小狐狸建窝的故事。
通过描述小狐狸的聪明和勤劳,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第七课: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危险,最终成功找到妈妈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孩子们勇敢探索和坚持不放弃的品质。
第八课:生活在大海里的鱼这篇课文讲述了大海里的鱼们的生活和互动。
通过描绘鱼儿们的特点和行为,让孩子们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九课:小花猫和小老鼠这篇课文讲述了小花猫和小老鼠之间的故事。
通过描述它们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帮助,培养孩子们的友善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第十课:爸爸的花园这篇课文讲述了爸爸在花园里培育花朵的故事。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四时田园、村居)》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五、古诗、释义、译文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主要作品:《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舟过安仁》等。
四、课后习题答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主题:
《清平乐·村居》这首小令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词人把这家老小的不同的面貌和情态描写的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主题:
《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清新美丽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蝶的生动画面。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以脏话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程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教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讨论,理解课文中的词句,感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诗人独坐敬亭山,静观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导入新课,例如:“你们喜欢大自然吗?有没有特别喜欢的山或水?”然后引出本课的古诗《独坐敬亭山》。
2.学习生字学习本课生字,注意字音、字形和字义。
重点指导“亭”和“庭”的读音,以及“谙”和“暗”的区别。
3.朗读课文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然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学生齐读。
4.理解课文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意境美。
例如,从“众鸟高飞尽”中感受山的静谧,从“孤云独去闲”中感受云的悠闲。
5.感悟情感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
通过讨论和思考,让学生理解诗人独坐敬亭山,静观自然景色的心境,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6.背诵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可以采用分组背诵、接龙背诵等方式,增加背诵的趣味性。
7.课堂小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四、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在板书中适当加入一些图画或符号,以增强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以上是一个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教程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在实际教学中,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语第一课 《观潮》实用课件

学习目标
0 1 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语。 (重点)
0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0 3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壮观;体会作者
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我
yán
dùn
会
认
咸盐 顿时
yì
屹立
dǐnɡ fèi
鼎沸
ánɡ
昂首
ɡuàn
横贯
我
会
hào
zhèn
化。“横贯”表现了潮水的宏大气势。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 (hào)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g)地 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zhèn)得颤动起来
3.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 表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令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可以凭借想象,将语言文字 还原成作者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者尽量接近那一客 观事物,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视其物、 如闻其声的效果,使零散的形象变集中,使含蓄的感 情变浅近,从而准确地领悟文章中心。
教材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背诵指导: 边读边想象画面,最后熟读成诵。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lóng)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潮从远处到
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潮 的气势宏大。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 横贯(guàn)江面。
2.简单赏析一下“拉长”“变粗”“横贯”的表达效果。 “拉长”“变粗”写出了“白线”形态上发生的变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悠闲的模样。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那个地点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那个地点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那个地点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独坐敬亭山》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那个地点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刻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味道,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乐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孤寂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事实上,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看起来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域:看起来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排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动的厚云消逝之后感到专门的清幽安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寂。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同时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玩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讲解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讲解一、课文背景与简介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古诗两首》,这两首古诗分别是《春晓》和《咏柳》。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情怀,还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春晓》讲解作者与背景:《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
孟浩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以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为题材。
《春晓》描写的是春天的清晨,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诗句解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诗人以春天的睡眠开篇,通过“啼鸟”暗示春天的到来,表现了春天的宁静与美好。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人转而描写夜晚的风雨声,以及由此带来的花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感慨。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即只有心境超脱,才能远离尘嚣,享受宁静与自由。
文学特色:《春晓》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三、《咏柳》讲解作者与背景:《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
贺知章擅长写咏物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
《咏柳》通过对柳树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诗句解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诗人以碧玉比喻柳树,形象地描绘了柳树的形态和颜色,展现了柳树的美丽与生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将春风比作剪刀,形象地描绘了春风裁剪出柳叶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神奇与美妙。
文学特色:《咏柳》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柳树的美丽与生机,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神奇。
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四、教学意义学习《古诗两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情怀,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课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课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我们一起去植树!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对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对健康、幸福。
多栽一棵树,就多增添一片新绿;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美丽的版图。
今天栽下绿色的希望,明天长成参天的大树。
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建设“四化”离不开绿色宝库。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我们一起去植树!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一、文本研读:《走,我们去植树》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诗歌,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大力倡导学生去植树造林,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本单元是颂春篇,是关于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教育,共安排了四课,分别是《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
《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现代诗歌,描写了少年儿童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示了植树造林的好处,号召人们踊跃投入到植树活动中去。
《第一朵杏花》真正写的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他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尤其是对台风与物候的关系有着深刻研究。
本文不以“竺爷爷的故事”为题,而选用“第一朵杏花”,突出了这“第一朵杏花”是故事的中心事物,集中体现了竺爷爷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苟的研究精神,给人以鲜明生动的感受。
《燕子》是春天常见的飞鸟,本文将燕子和春天交织起来描写,写燕子外形可爱,写燕子赶来添趣,写燕子飞行轻快,写燕子休息美态,都置于春天这一大背景之中。
正因为万木滋荣、百卉争妍的春天降临大地,才招来燕子,而燕子轻掠、戏水,乃至停歇时组成正待演奏的乐谱,都使春色更添生趣,二者相映生辉,让读者获得优美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课教材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唐代)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唐代)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译文: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忆江南·江南好》
年代: 唐作者: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谙:熟悉
②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③蓝:蓝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这里用蓝草的颜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译文: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中的滚浪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