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
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
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
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
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
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
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
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山东省泰安肥城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山东泰安肥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半个世纪以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同样还是在这本书中,费老也告知我们,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生于斯长于斯,共同经营着家庭事业。
虽然还有天下与国家等关系的存在,但它们在客观上离自己太遥远。
大多数人都过着守望相助的生活。
差序格局概念的提出,实现了我们从理论上来相识乡土中国之可能,其说明力之强大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经典概念。
但特别缺憾的是,我们目前所运用的林林总总的理论和概念都是西方学术的舶来品。
他们给我们输入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我们就用什么理论、概念和方法;他们建立了什么新的学派,我们就抓紧学习并介绍什么学派。
正是在这层意义上,差序格局的提出显现了它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社会学探讨供应了一个重要的范例和理论方向。
缺憾的是,这个概念一花独放了60多年,没有呼应,没有发展。
当中国学术界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中国社会的理论模式之时,代表着中国传统精华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深刻的社会变迁。
由于我们尚未有现成理论和概念可以套用,造成阅历描述性、总结性成果大量涌现,理论创簇新见。
仅就农夫城乡流淌问题而言,即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离土不离乡”、“城乡二元结构”、“新生代农夫工”等话语主题。
总之,有关中国农村社会问题探讨所显现的特点始终是阅历探讨不少,而理论概括不足,直至我们在2011年第1期《读书》上读到吴重庆先生写的《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一文,才使得我们有机会看到理论苗头的出现。
上海市七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七宝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2023.11)(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一、积累与运用(10分)(一)(5分)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2)_________,食野之苹。
(曹操《短歌行》)(3)鹰击长空,_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描写出天姥山直插云霄、耸立天外的雄伟气势。
【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呦呦鹿鸣③.鱼翔浅底④.天姥连天向天横⑤.势拔五岳掩赤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啸、呦、翔、拔。
(二)(5分)按要求选择。
2.假设你为学校“读书节”设计一张宣传海报,下列最适合选用的一项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规律C.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反省、知新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自荐信,画线部分可能存在不得体的表达。
尊敬的学校领导:您好!①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信。
我是XX,来自XX市XX中学,学习成绩优秀,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
我获得过第十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中组一等奖;也曾代表学校参加市中学生辩论大赛,②以敏捷的反应和出众的口才令对手自惭形秽,③获得“最佳辩手”称号。
贵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④能进入贵校中文系学习是我的理想。
⑤贵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也非常符合我的标准。
⑥请您一定不要拒绝我,⑦圆我的大学中文系之梦。
此致敬礼!自荐人:XXXXX年X月X日有几处画线部分存在不得体...的表达?()A.1处B.2处C.3处D.4处【答案】2.D 3.C【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黑龙江省尚志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尚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考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立足现实的社会和人生,始终关注社会和谐与人生华蜜。
这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
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供应了最干脆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在儒家文化中表现得最为显明和突出。
从孔子起先,儒家就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
由此动身,便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爱万物”“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由人、社会至自然的层层理论绽开,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一切,无不体现着对志向社会和美妙人生的憧憬与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
与儒家讲仁爱形成比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崇尚清静无为,主见返璞归真、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憧憬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妙人生。
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志向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
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汲取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两汉之际传入的佛教在魏晋时通过依附玄学而走进中国思想文化。
作为讲求“出世”的佛教,其根本宗旨是摆脱人生之“苦”而追求永恒之“乐”。
这种对华蜜欢乐人生的追求,成为佛教与儒、道文化融合发展的契机和基础。
经过不断的中国化,佛教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成就了中华文化发展中文明沟通互鉴的历史佳话。
中国佛教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佛性与人性的统一,留意人格的自我培育与自我完善,形成了自身显明的思想特点与文化精神,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3-2024学年北京海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海淀实验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2022.11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36分)1. 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安详小心翼翼气势凶凶B. 发髻日溢丰富张皇失措C. 棉絮平淡无其义愤填膺D. 篝火流水淙淙起早熬夜2. 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敝帚自珍(破旧) 白鹤亮翅(闪光)B. 潜滋暗长(生出) 见异思迁(变动)C. 不能自已(停止) 群山环拱(围绕)D. 错落有致(情趣) 秉烛夜谈(拿着)3. 下列对《归园田居》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尘网”,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B.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C.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D. “樊笼”,指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4. 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天性本来就只喜爱田园、山林。
韵,这里性格、气质。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错误地落入官场的罗网里,一离开故园就是三十年(从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隐,实际是十三年。
诗人这里有意夸大,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极度厌倦。
C.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中的鸟留恋原来飞翔栖息过的树林,池中的鱼思念以往自由生活过的深潭。
D.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在村南的野外开荒,我又能安守清贫回归故里。
5. 对文中诗句理解不恰当的是()A.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住宅周围土地有十余亩,草房有八九间。
方,周围,四旁。
B.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繁茂的榆树,柳树遮蔽着草屋的后檐,桃树、李树整齐地排列在堂屋的前面。
C.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外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住在陈设简陋的屋子里觉得清闲。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长久关在樊笼里,如今终于又回到了大自然。
6. 对《归园田居》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
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 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说法错误。
材料二第4段原文为“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从中可知,“忽略"的主体是“多数人”,“忽略"的对象是“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差序人格"。
2.【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无中生有。
引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是为了论述“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3.【答案】A【解析】关于“差序格局”呈现出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A项只谈对父母孝,不能体现动态性特征。
B 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伸缩性。
C项体现了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D项体现了“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4.①比喻论证,用“石子"比喻“己”,用“水波纹"比喻差序格局。
②引用论证,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反驳有些学者的观点。
③举例论证,举血缘和地缘的例子论述社会架格的不变。
举《中庸》为例,论述“伦”的不变。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5.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层层推出去的“差"。
刘姥姥与贾府沾亲带故,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
②体现了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
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
③体现了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
刘姥姥对女婿教训开导,对凤姐却毕恭毕敬。
(每点2分)【答案】B【解析】“对老街吃客挑剔与蛮横的讽刺"错误。
作者讲述吃客的故事意在说明吃客对吃的挑剔和讲究。
2023-2024学年北京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一年级语文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2页,共9道大题,34道小题;答题纸共3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班级、姓名、学号。
3.试卷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命题人:邢永利审题人:汪文龙Ⅰ卷模块检测(50分)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
(《红烛》)(2)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峨日朵雪峰之侧》)(3)即使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
(《致云雀》)(4)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百合花》)A.zhǐqìbìng jiànB.zhīxiēbìng jiānC.zhīxiēbìn jiànD.zhǐqìbìn jiān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义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长沙》)B.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逐渐暗淡,以至难以分辩。
(《致云雀》)C.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篷松松的刘海。
(《百合花》)D.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
(《哦,香雪》)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遏:阻止。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霜天:霜雪降临的冬日。
C.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学期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第Ⅰ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20世纪后期,陕西凤雏村出土了刻有“凤”字的甲骨四片,这些“凤”字的形体大致相同,均为头上带有象征神权或王权的抽象化了的毛角的短尾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
……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
”据此,古代传说中鸣于岐山、兆示周王朝兴起的神鸟凤凰,其原型应该是一种形象普通、类似水鸭的短尾水鸟。
那么,普通的短尾鸟“凤”为何在周代变为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了呢?我们看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只有鸟纹而没有凤纹,真正的凤形直到殷商晚期才出现,而且此时是华冠短尾鸟和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同时出现,可见“凤”是由鸟演变而来的。
综观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凤鸟的演变应该是鸟在先,凤在后,贯穿整个商代的不是凤而是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商人的历史中鸟始终扮演着图腾始祖的重要角色。
《左传》记载郯子说:“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九扈为九农正。
”凤鸟氏成为“历正”之官,是由于它知天时,九扈成为“九农正”,也是由于它们带来了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
殷人先祖之所以“鸟师而鸟名”,应该是由于这些随着信风迁徙的鸟,给以少皞为首的商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四季节令的消息。
对凤鸟的崇拜起于商代,其鼎盛却在周代。
正是在周代,“凤”完成了其发展程序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变为神鸟凤凰。
许多历史资料记载了周王室在克商前后对“天命”的重视。
《尚书》“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出现的“命”字多指天命,“殷革夏命”也是常见的语句。
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紧接着就“不革服,格于庙”(来不及换衣服就到神庙参拜),这个“庙”自然不可能是周庙,而是商人的神庙。
这说明周王室急于把商人的正统接过来,成为中原合法的统治者。
周人之所以宣扬天命,归根结底在于强调“周改殷命”是出自天的意志和抉择。
那么有谁能给周人带来“上天之命”呢?根据当时的社会共识,最合适的就应该是“天的使者”——凤鸟。
《国语》云:“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
”岁即岁星,鹑火即柳宿。
古人把赤凤叫作鹑,看来周人选择克商的时间也是寓有深意的。
1. 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世纪后期在陕西风雏村出土的甲骨文中,凤都表现为短尾鸟的形象。
B.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
C.综合甲骨文和上古文献记载看,凤的原型是一种类似水鸭的普通短尾水鸟。
D.在周代文化中,凤已经从短尾水鸟变成一种华冠长尾、祥瑞美丽的神鸟。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纹饰中,华丽而饰有眼翎的长尾鸟形状的凤纹还没有出现。
B.从青铜器纹饰和“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句话看,鸟是殷商人传说中的图腾始祖。
C.凤鸟知天时,九扈带来耕种、耘田和收获的信息,所以殷人先祖“鸟师而鸟名”。
D.周人的凤崇拜是从商人那里沿袭而来的,而周人的崇凤热甚至超过了商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代所见的“凤”并不是自然界的一种鸟。
在中国文化史上,凤的形象最为重要的演变开始于殷商晚期,最终完成于周代。
B.周文王、周武王都曾称臣于商纣王。
为了表明自己是商朝先王的臣下,周武王在甲子日牧野之战结束后,马上就参拜了商人的神庙。
C.《尚书》“周书”是记载周王朝史事之书,在“周书”十二篇中大量宜传天命、“殷革夏命”,实际上就是在宣传“周改殷命”。
D.周人之所以把牧野之战克商的时间定在甲子日,即岁星在鹑火的时候,就是因为鹑是赤凤,而赤凤将带来“上天之命”。
二.文言文阅读(29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7题(19分)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
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
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
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
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宋义曰:“不然。
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③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故不如先斗秦、赵。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天寒大雨,士卒冻饥。
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
”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
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
今将军诛乱。
”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使桓楚报命于怀王。
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
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
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
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
④枝梧,抵抗。
4.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战胜则兵罢罢,通“疲” B.故不如先斗秦、赵斗,使……相斗C.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身,亲自 D.楚王阴令羽诛之阴,阴沉地5.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C.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D.怀王因使项羽为上将军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3分)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
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5分)⑵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5分)(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8--9题。
(10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8.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5分)9.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5分)三.阅读积累(10分)10.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⑵寻梦?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
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
⑷沉默呵,沉默呵!,。
四.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⑴至⑷题,共25分。
叶圣陶在四川佚名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
看稿编辑,和作者、读者书信联系,甚至校对都由他自己动手。
他热情、认真、宽容,一心一意为作者和读者服务。
来稿只要有可用之处,他就诚恳地提出修改意见。
赵景深在《文心剪影》里说:“他的复信措词谦抑,字迹圆润丰满,正显出他那谦和而又诚实的心.”正如当年他主编《小说月报》曾精心培育了一大批后来成为新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时那样。
他那公而忘私的精神和工作态度,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鼓舞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当时《中学生》杂志一位年轻编辑后来回忆说:“他是实际的教育家,但不是取教训态度的老师,而是取辅导态度的顾问……他是热忱的事业家,在编辑部不是做官当老爷,而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放手让青年编辑在实践中锻炼,有合理的建议欣然采纳,对可用的稿件热诚支持,有忽略的地方及时提醒,有弄错的地方予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