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基础知识.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

辐射使细胞中水分子电离
产生化学活性高的自由基
自由基打断DNA中的化学键 自由基导致酶的损伤 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的损伤
.
11
.
12
单链断裂
细胞损伤效应: 双链断裂
对单个细胞的辐射损伤基本上是源于DNA 的损伤。3个主要的损伤结果
.
34
胎儿效应
胎儿效应是指妊娠子宫内照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属 于特殊的躯体效应。
胚胎处于高度分化阶段,其辐射敏感性比成年高。 胎儿效应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照射剂量、剂量率和
胚胎发育阶段。 关于辐射对胎儿发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广岛和长崎原
子弹爆炸的受害者,调查资料表明:
.
35 35
胚胎或胎儿宫腔内受照射的危险
.
45
1.2 β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电离和激发:β粒子通过物质时与核外电子发生碰撞,
将部分能量传递给物质的轨道电子,轨道电子被激发 到高能级或从原子中脱离形成自由电子。
辐射安全与防护初级培训(医 学)
电离辐射危害与防护
.
1
主要内容 辐射的生物效应 辐射防护概述
辐射如何 伤害人们 的身体?
如何做好 辐射防护
.
2
辐射损伤的认识过程
自电离辐射被发现的百余年来,大量实践证明 核能既造福于人类,推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同时 也能危害人们的健康,在人类利用电离辐射的过程 中曾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强直性脊椎炎的病人; (2) 1944~1951年,在德国应用镭-224注射治疗
强直性脊椎炎,关节炎及结核病的病人; (3) 1928~1954年,在一些国家中应用钍造影剂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基础知识

操作规程培训
培训对象
所有涉及电离辐射的员工,包括 新员工和在岗员工。
培训内容
培训操作规程的具体内容,包括 设备操作、安全防护措施、应急
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培训方式
采用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模拟 演练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确保
员工能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执行与监督
执行要求
员工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电离辐射设备 的安全运行和员工的身体健康。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 基础知识
目录
• 电离辐射概述 • 电离辐射防护措施 • 电离辐射安全操作规程 • 电离辐射事故应急处理 • 电离辐射法律法规与标准 •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
01
电离辐射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电离辐射是一种能够使物质原子 或分子的电子脱离,从而产生带 正负电荷粒子的辐射。
特性
应急响应与救援
启动应急响应
一旦发生电离辐射事故,立即启动应 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迅速响应,采 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救援与处置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迅速开展救援 工作,控制事故现场,减轻事故后果, 同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05
电离辐射法律法规与标准
国家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规定了电离辐射的污染防治、监测、应急处理等方面的要求,是电离辐射管理的基本法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和处置等全过程的安全和防护管理作出了规定 。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各省市的《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对电离辐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进行了规定。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2020年医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医疗类大纲及复习资料

2020年医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医疗类大纲及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部分1.1 核物理基础1.1.1 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什么是电离辐射,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建立原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核物理概念,理解放射性及其衰变规律、辐射能量,熟悉不同类型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
掌握基本的剂量学量,放射防护量和监测实用量;理解电离辐射可能带来的辐射损伤和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天然与人工辐射照射的来源;了解各类实用型辐射探测设备的原理、适用范围,正确选择及使用辐射防护仪器仪表。
为以后的辐射防护体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1.2 知识点电离辐射的发现:1.伦琴发现X线。
2.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特性,放射性。
3.居里夫人第一次提出放射性术语。
4.居里夫人发现钋、镭,并分离出纯的镭。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1.辐射: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能量的统称。
也就是携带能量的波或粒子。
2.电离辐射:全称为致电离辐射,指其携带的能量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3.直接电离辐射:β粒子、质子和α粒子。
间接电离辐射:光子(χ、γ射线)、中子,不带电。
4.非电离辐射:辐射能量低,不能从原子和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放出电子。
包括:低能量电磁波各超声波。
如紫外线、热辐射、可见光、无线电波、微波。
5.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射线(粒子或波)携带的能量和电离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即使射线数量很多,也不能够导致受作用的物质的电离。
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电子、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电子相当于1H原子质量的1/1837,质子≈1amu,中子≈1amu。
4.原子为什么呈电中性:核外电子(负)的数量和原子核内质子(正)的数量相等。
5.为什么原子核的质量小于核内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总和: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存在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基础知识

风险风险矩阵法
根据电离辐射源的风险程 度,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 级,为制定相应的风险控 制措施提供依据。
风险概率法
通过分析电离辐射事故发 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后 果,评估风险大小,进而 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指数法
利用数学模型和相关参数, 计算电离辐射源的风险指 数,以便对风险进行量化 和比较。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培训 基础知识
目录
• 电离辐射概述 • 电离辐射概述 • 电离辐射防护措施 • 电离辐射安全管理体系 • 电离辐射风险评估与控制 • 电离辐射事故处理与报告 • 电离辐射安全文化培育与实践
01
电离辐射概述
保护工作人员安全
01
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工作人 员了解电离辐射的危害和防护措 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01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发生电离辐射事故时,应立即启 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指挥部, 组织抢险救援。
02
03
04
医疗救治
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确保 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事故报告制度
报告时限
电离辐射事故发生后,应立即报告当地环保 、卫生部门,最迟不超过2小时。
报告内容
在事故处置过程中,应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 报告事故的进展情况。
定期报告
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影响范 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等。
总结报告
事故处理完毕后,应撰写总结报告,分析事 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06
电离辐射安全文化培育与实践
安全文化理念
尊重生命
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 电离辐射工作安全可控。
预防为主
强调预防措施的重要性,通过科 学合理的防护措施降低事故风险。
2020年医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复习资料(7.29更新)

2020年医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考试医疗类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部分1.1.2 知识点电离辐射的发现:1.伦琴发现X线。
2. 贝克勒尔发现铀的特性,放射性。
3.居里夫人第一次提出放射性术语。
4.居里夫人发现钋、镭,并分离出纯的镭。
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1.辐射:以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间传播能量的统称。
也就是携带能量的波或粒子。
2.电离辐射:全称为致电离辐射,指其携带的能量足以使物质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成为自由态,从而使这些原子或分子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
3.直接电离辐射:β粒子、质子和α粒子。
间接电离辐射:光子(χ、γ射线)、中子,不带电。
4.非电离辐射:辐射能量低,不能从原子和分子或其它束缚状态放出电子。
包括:低能量电磁波各超声波。
如紫外线、热辐射、可见光、无线电波、微波。
5.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射线(粒子或波)携带的能量和电离能力的大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
如果没有足够的能量,即使射线数量很多,也不能够导致受作用的物质的电离。
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电子、质子与中子的质量:电子相当于1H原子质量的1/1837,质子≈1amu,中子≈1amu。
4.原子为什么呈电中性:核外电子(负)的数量和原子核内质子(正)的数量相等。
5.为什么原子核的质量小于核内质子与中子的质量总和: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存在质量亏损,释放出能量。
放射性衰变方式及其规律:1.同位素指的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2.23592U143中,235是核子数,92是质子数,143是中子数,U为元素符号。
3.什么是衰变:不稳定原子核放出α或β粒子后,变成新的原子核,这种变化称为原子核的衰变。
4.活度的单位是单位时间的衰变数,即S-1,其专用名为贝克(Bp),1 Bp表示每秒发生一次衰变。
5.电离辐射都有哪些类型:α、β、χ、γ、中子。
α、β、γ(χ)、中子等射线或粒子的性质:1.α粒子,2个质子+两个中子,带正电,穿透力弱、距离短、重核才发生,电离效率高。
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培训

• 一放射性基础知识 • 二电离辐射及其生物效应 • 三辐射安全与防护 • 四柳钢放射源使用和管理现状 • 五电磁辐射简介
当代原子构造
原子核
中子
++
+
质子
电子 (电子云)
原子半径:10-10m 原子核半径:10-14m
• 电磁力 将原子核与电子结合
• 核力
将核中质子与中子结合
•
N = N0e-t
• λ为核素旳衰变常数,即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内发
生衰变旳几率;它旳单位为1/秒。它只与核素旳种类
有关,是放射性原子核旳特征量;由放射性核素本身
旳性质决定旳,与放射性核素有拟定旳相应关系。
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1.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t
N0:(t = 0)时放射性原子 核旳数目
• 按照辐射引起旳生物效应发生旳可能性来划分,能够分为 随机效应和拟定性效应。
• 拟定性效应:一般情况下存在剂量阈值旳一种辐射效应叫 拟定性效应。接受旳剂量超出阈值越多,产生旳效应越严 重。所以只有当受照剂量到达或超出阈值时,拟定性效应 才会发生。
• 阈值就是发生某种效应所需要旳最低剂量值。
• 随机效应:发生几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 无关旳辐射效应叫随机效应。它们主要是发生受照个体旳 癌症及其后裔旳遗传效应。一般以为,在低剂量范围内, 这种效应旳发生不存在剂量阈值。
核素放射性旳强弱用放射性活度表达, 放射性核素在单位时间(dt)内发生核衰变旳数目(dN) ,称 为放射性活度(A),即A= dN/ dt
单位为贝可勒尔,简称贝可,符号Bq。1Bq等于放射性 物质在1秒钟内有1个原子核发生衰变。1Bq = 1 次衰变/秒
核技术利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大纲

核技术利用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大纲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简称“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原称“辐射培训”、“辐射考试培训”、“”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辐射培训考证"等,国家已经进行改革,改革后的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及考核工作有所变化,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发布了《电离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大纲》,全文如下:一、基础知识部分1.1 核物理基础1.1.1 学习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什么是电离辐射,有哪些类型及其特点,建立原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核物理概念,理解放射性及其衰变规律、辐射能量,熟悉不同类型的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点。
掌握基本的剂量学量,放射防护量和监测实用量;理解电离辐射可能带来的辐射损伤和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天然与人工辐射照射的来源;了解各类实用型辐射探测设备的原理、适用范围,正确选择及使用辐射防护仪器仪表。
为以后的辐射防护体系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1.2 知识点电离辐射的发现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的区别原子与原子核的基本性质放射性衰变方式及其规律α、β、γ(χ)、中子等射线或粒子的性质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机制、特点(带电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电离、激发、韧致辐射的基本概念;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吸收、散射。
),屏蔽材料;基本剂量学量:吸收剂量、比释动能辐射防护量:当量剂量、有效剂量(辐射权重因子、组织权重因子)监测实用量:周围剂量当量、定向剂量当量、个人剂量当量(浅表、深部)辐射生物学效应: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辐射来源及其影响:天然辐射、人工辐射(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利用、核与辐射事故)等对环境水平的影响与危害。
各种常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物理特性及使用范围。
1.1.3 学习要求了解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区别;原子、原子核的基本性质;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和特点;辐射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辐射来源及其对人类辐射的剂量贡献。
电离辐射防护与安全基础杨PPT

放射性核素表示方法
原子质量
核素符号
原子序数
❖
226Ra 88
❖
226Ra
或 Ra-226
电离辐射的本质——放射性衰变及衰变规律
常见射线的种类
+ γ-
α
β
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1)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又称α粒子) 组成的,所以它在磁场中的偏转方向与正离子流相同。 它的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它在空气中的射程只 有几个厘米。
电离辐射的本质——放射性衰变及衰变规律
衰变 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中微子
+
+ ++
+ +
+
+ +
+ 质子转变成中子,并且 带走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转变成质子,并且 带走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反中微子
三种子体分享裂变能——因此电子具有连续能量
电离辐射的本质——放射性衰变及衰变规律
衰变示例——3H 3He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12月2日,费米(Fermi)在美国芝加哥大学 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核反应堆,实现链式反应。
❖1945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52年氢弹试验成功。 ❖1954年建成第一座 核电站。
中国的“两弹一星”
世界上第一个制造的人工放射性核素 约里奥.居里夫妇 1934 年
27Al + 4He → 30P + n
βHale Waihona Puke 衰变30Si + e+ +
提供许多种放射性核素,为研究和广 泛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例如:超铀元素的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射性基础知识
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2016. 11 济南
1
张文革
主要内容
放射性基础知识
辐射防护中常用的量
放射源、射线装置的医学应用
2
第一部分
放射性基础知识
1、什么是辐射?
辐射是指以波或高速粒子的形式向周围空 间或物质发射并在其中传播的能量的统称。 如声辐射、热辐射、电磁辐射、粒子辐射等。
(1)来自天然辐射源
宇宙辐射: 来自地球之外,如宇宙射线、宇生核
素C-14、H-3等;
地面辐射: 来自地壳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如 U235、Tu-232、K-40、Rn-222等;
食品和饮料中的放射性:主要是K-40。
7
3、电离辐射的主要来源 —— 天然源和人工源
(2)来自人工辐射源
① 放射性物质——即放射源
居里夫妇首次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
23
5.2 什么是放射性
放射性是指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射线的现象。
这些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自发地放出由粒
子或光子组成的射线,并辐射出原子核里的过
剩能量,最常见的射线有 α 、 β 、 γ 射线,其他
可能还包括正电子、X射线、中子射线等。
24
6. 常见电离辐射的特征
1H(氕99.985%)、2H(氘0.015%)、 3H(氚)
21
关于氚
元素氢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12.5年, 发射β射线而衰变成氦3 ,能量为0.019MeV,大 量吸入氚会对人体有害 。 在自然界中存在极微,从核反应制得 。
22
5. 关于放射性
5.1 放射性的发现
伦琴发现X射线——1895年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1896年 居里夫妇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4年,法国核物理学家约里奥-
18 1 P O + 8 1 18 F 9
+ 10n
11
4、物质结构
4.1 原子—— 组成元素的基本单位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12
当获得或释 放能量的时 候,改变运 转轨道
电子: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电子位于围绕原子核的轨道上 e = -1.6×10-19C me= 9.1×10-31kg 质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e= +1.6×10-19C mp=1.6726×10-27kg 中子:是不带电的中性粒子 mn=1.6749×10-27kg
6.1 α射线
α 射线: 是由 α粒子组成的粒子流, α 粒子由 2 个
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出射速度约为光速的1%~
10%, 它的电离作用大,贯穿本领小,它在空气中的射 程只有几个厘米。
射线装置只有在工作时才会发出射线,是防护
的重点。
9
X射线发生器
利用高速的带电粒子轰击某
些高原子序数靶而急速放缓 时产生X射线的装置。 X线机的核心部分是X线管。 电子由加热的金属丝产生; 高压电场用来加速电子高速 靶物质一般选择钨、钼、铅 X射线输出剂量正比于X射线管的电流乘以曝光时间mA· s
随着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增加表现出周期性变化。
当质子数或中子数为2、8、20、28、50、82、126时特别稳定。
Z为43、61及 Z>83的元素没有稳定核素。
18
4.3 同核异能素
激发态原子核称为基态原子核的同核异能素, 它们的A和Z均相同只是核能量状态不同。
99mTc表示该核素的原子核处于激发态。
不影响原子 的化学性质; 影响原子核 的稳定性
13
原子的半径:R约为10-10m
原子核的半径:约为10-14~10-15m 原子质量单位u:1u=12C原子质量×1/12 =1.66×10-27kg 原子核的密度
2.84×108t/cm3
即在每立方厘米体积中有近3亿吨的物质
应
裂变: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重核分裂成较小核子的 过程,裂变产物往往都具有放射性。如: I-131 、 Mo-99、Cs-137等。 核反应堆:就是中子源,如Co-59生产Co-60; 核反应堆的结构材料的感生放射性等。 离子轰击:被高能量的带电粒子轰击后的靶材料, 如F-18的制备。
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其结构会 经历自发的改变,使原子核恢复到更稳定的状态, 即衰变。 衰变过程中发射出的粒子和射线,这些辐射属于 电离辐射。最常见的有α粒子、 β粒子和γ射线。
8
② 射线装置
射线装置通常是指在接通电源后能够产生X射线 或电子流、质子流等的人造装置。 射线装置包括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 含放射源的装置。
3
2、什么是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任何具有足够能量的粒子或射线,与
原子或分子中的电子相互作用,使电子获得足够的 能量从原子或分子中脱离出来,称为电离辐射。
非电离辐射:
辐射能量较低,照射到物体上 时无法使物质发生电离的辐射。
4
5
电磁波谱
12eV
6
3、电离辐射的主要来源 —— 天然源和人工源
放射性核素: 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能自发地
发生衰变,同时放射出射线,通过衰变形成稳定
的核素。绝大多数为人工放射性核素。
17
原子核的稳定性
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有关。
轻元素Z<20:稳定核素少 中部元素20<Z<83 :稳定核素多 重元素Z>83:稳定核素少 偶偶核最稳定,奇奇核最不稳定
如99mTc称为99Tc的同核异能素。
注意: 99Tc和99mTc是两种独立的核素。
19
核 素 氦-4 碳-12
质子数 2 6
中子数 2 6
质量数 4 12
符号
4He 12C
碳-13
碳-14
6
6
7
8
13
14
13C
14C
20
4.4 同位素
同位素是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某种元素的
各种核素。 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但放射性质可能不同。 自然界中许多元素具有同位素 天然存在的氢同位素有3种:
4.2 放射性核素
质子数 中子数 能态
核素: 是指在其原子核内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
和中子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核素的符号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只标记 核素的质量数,如14C、C-14、 碳-14。
16
4.2 放射性核素
核素的分类:根据原子核的稳定性,核素分为
稳定的核素和不稳定的放射性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