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扎根理论

22
开放式编码 (open coding)
打碎资料的过程
先将收集到的资料 打散,然后通过定 义现象来分类,对 现象进行不断的比 较以归纳出能够描 述现象的概念,再 将归纳出的概念进 一步范畴化。
29
(二)资料分析(扎根理论的核心 )
1
三级编码(开放式、主轴式、选择式)
2
撰写备忘录
3
不断比较(贯穿研究始终)
4
资料分析过程的严谨性及其评价标准
30
2.撰写备忘录
备忘录:指除了真正的田野笔记 、转录或 编码以外的,研究者撰写的任何与研究有关的 材料。 包括访谈时的感想、分析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2.概念化:
凝练最重要的或出 现最频繁的代码, 将代码转化为概念。
open coding
3.范畴化:
通过不断比较的方法把 凝练、归纳出的概念进 行归类、抽象、提升和 综合从而形成范畴。
24
开放式编码过程中 研究者需不断提出问题 :
所收集到的数据是关于什么的研究? 这个事件所指出的是哪一个范畴? 这个事件所指出的是正在形成的理论中的哪一个部
32
2.撰写备忘录 撰写备忘录:指针对分析而写的记录。 其实质是:研究者思考、追忆研究的过程,
从研究者搜集资料一直持续到研究结束。
33
2.撰写备忘录
整理备忘录是扎根理论研究程序中一个必要的步骤 。
整理指的是思想的整理,是概念化的整理,而不是 数据的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零碎的数据得到重建,通过备忘录 的收集,从而形成理论大纲,同时也为下一步写作 做了准备。
扎根理论.doc

壹、绪论(懿涵)本文所要介绍的是质化研究中的扎根理论研究。
将介绍扎根理论的意义、渊源、哲学基础等,并着重在其内涵,即其技术、实作部份,这也是扎根理论与其它质化研究最大的不同所在。
贰、扎根理论的概念为了了解扎根理论研究,我们需介绍扎根理论的意义、方法等概念,以促使能够全盘了解扎根理论研究的学术发展过程。
一、意义扎根理论的创始者为Barney Glaser与Anselm Strauss,然这两位学者在不同年代所出版有关扎根理论的描述时,都一直对扎根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兹就按照时间顺序驴列扎根理论的意义。
扎根理论的意义在最初1967年所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在如何从数据中发展理论,而这就称之为扎根理论。
即扎根理论强调在社会研究中经由系统化的施行与分析以获得理论(Glaser & Strauss,1967:1)。
其次Strauss在1987年所出版的书中对于扎根理论的定义是,扎根理论方法论的出现在质化资料上是朝向发展一个理论,无需要委托任何特别形式的资料,研究的管道。
扎根理论并非是一个特别的方法或技能,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它包含了一些区分的特征,例如理论性抽样(theoretical sampling);某种方法论的引导,例如持续的比较及使用一译码的典范(coding paradigm),确立一概念化发展(Strauss,1987:5)。
最后Strauss与Corbin在1990年所著一书(国内学者徐宗国译),认为扎根理论是用归纳的方式,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
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
因此,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是彼此相关、彼此影响的。
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徐宗国译,1997)。
国内学者徐宗国(1997)依其译者序中,亦对扎根理论提出一综合的观点。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

经典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扎根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强调个体心理过程中的认知和价值取向是由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并将文化作为认知的基础。
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扎根理论可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家庭、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并鼓励个体为社会整体做出贡献。
扎根理论强调了文化对认知和情感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包括集体主义、社交礼仪、孝道思想等,从而更好地应对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差异。
第二,扎根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中国人在决策和思考问题时往往考虑的不仅是个人利益,更多的是集体利益和社会认可。
扎根理论提供了一种文化认知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并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的文化环境。
第三,扎根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设计更符合中国文化的教育和组织管理方式。
中国文化中强调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和敬意,也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扎根理论在这方面提供了一种针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学生和员工的思维模式,并设计更符合中国文化的教育和组织管理方式。
第四,扎根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桥梁。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流中最大的障碍,也是跨文化交流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扎根理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文化认知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并将这些文化价值融入到跨文化交流合作中,建立起更多的跨文化合作的桥梁。
综上所述,扎根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提高我们的文化认知能力,还可以应用于教育、组织管理和跨文化交流等实际场景中,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方法一文读懂“扎根理论”

方法一文读懂“扎根理论”一、研究范式和扎根理论毫无疑问,方法论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做研究的学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人类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正如迈尔斯所说:研究者要想为读者呈现一个确实可信的研究报告,就必须要向外界清楚阐述自己的研究倾向以及如何构建这个世界的外观,也就是研究方法。
但笔者认为,迈尔斯在这里所说的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设计,按照克罗蒂观点,一个完整的研究设计至少应该包括四个要素:认识论(哲学基础)、理论视角、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
因而,如果要想更好地理解方法论,还必须要和本体论与认识论结合起来,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认为用“范式”来探讨这类问题更合适。
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复杂性,产生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研究范式也异常繁多,为了更好地展现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本文归纳了一些常用研究范式,如表1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研究范式,其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各不相同。
本文所探讨的扎根理论,如果从价值取向与研究目的上来说,属于实证研究范式;从理论视角上来说,属于解释主义范式;从研究方法上来说,属于质性研究②;从研究形态上来说,属于经验研究范式;而从认识论(哲学基础)上来说,它又属于建构主义范畴。
这也使它成为近年来在社会学领域内使用最为广泛,却又是误解最深的研究方法论之一。
然而,作为“当前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和走在“质性研究革命的最前沿”的一种研究方法论,很多人对它既充满期待,又无所适从。
因为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传统的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分歧;填补了宏大研究与微观研究之间的鸿沟。
但同时,扎根理论又是一个充满争议、开放包容与不断发展的新兴研究方法。
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扎根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本质与内涵、思路与方法、争议与反思等角度来系统梳理扎根理论的理论体系,并结合其在工作场所学习中的相关实例,探讨它的具体应用,以期进一步丰富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理论,拓展相关研究方法。
最新扎根理论(必读经典)

➢ 质的研究是一种“强烈价值介入”的研究方式,具有透过 被研究者的眼睛看世界、描述、网络主义、动态系统、 弹性设计、质化资料、个人接触、个人直觉、独特案例 、系统敏感、归纳分析和关注意义等特征。
一、质的研究
扎根理论
➢ 质的研究类似于我们说的定性研究,但又有区别,相对 于定性研究,质的研究不是空对空思辨性的,也不是由 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来构建知识的,而是以文字叙述 为材料、以归纳法为论证步骤、以构建主义为前提的研 究方法。
参考文献:
扎根理论
➢ 冯生尧等.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 J ].现代 教育论丛,2001,(6):51-53.
➢ 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 播研究的启示[J].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76-80.
➢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58-63.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 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 ”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 状态进行登录。
➢ 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 ,确定类属的属 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 及类属化。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 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 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扎根理论
2、含义
➢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 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 理论。
➢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
陈向明:初识扎根理论,再识“一切都是数据”

陈向明:初识扎根理论,再识“⼀切都是数据”初识“扎根理论”最早接触“扎根理论”这个概念是在1988年,当时我刚开始在哈佛⼤学读博⼠,质性研究课程的必读书中就有Glaser和Strauss的《扎根理论之发现:质性研究的策略》 (1967) (以下简称《扎根理论之发现》) 以及Strauss和Corbin的《质性研究基础——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法》 (1990)。
我虽然做了⼏项质性研究课题,也对原始资料进⾏了系统的编码和理论建构,但对“扎根理论”这个概念及其使⽤⽅法并⽆清晰的理解和应⽤能⼒。
1995年,我回到北京⼤学教质性研究这门课,在教学和做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的过程中,也经常提到“扎根理论”这个概念,但应⽤它的范围⽐较窄,基本停留在⾃下⽽上开放编码的层次。
⾃2011年起,我和⼏位同事⼏乎每年都在北京⼤学开设“质性研究⽅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暑期学校。
课程开到⼀定阶段之后,⼤家感觉内容需要聚焦,于是决定先对扎根理论进⾏系统的介绍和操练,因为它相⽐质性研究中的其他路径(民族志、现象学、个案研究、叙事探究、话语分析等)更为基础,更容易上⼿,也更好教。
为了获得对扎根理论基本⼀致的认识,我们教学团队组织了⼀个⼩型读书会,系统地研读扎根理论的经典著作,包括了解Glaser与Strauss之间的学术之争以及Charmaz对⾃⼰的两位⽼师的超越。
⾄此,我们感觉对扎根理论终于有了⼀个⽐较全⾯、系统的了解。
扎根理论可以被定义为:⼀套逻辑⼀致的“发现”理论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Glaser and Strauss,1967),是能够捕捉和概念化社会环境中潜在模式的⼀种研究路径(approach)。
其要义可以被总结为:研究的⽬的是⽣成理论,⽽理论必须来⾃经验资料(empirical data);研究是⼀个针对现象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发展和检验理论的过程;研究结果是对现实的理论呈现,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分析程序⽽发现的理论被称为“扎根理论”(Glaser and Strauss,1967)。
经典扎根理论之前言

《经典扎根理论•前言》译稿前言《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也译为《发现扎根理论》)(Glaser & Strauss, 1967)发表以来,扎根理论(GT)大受欢迎并且已经成为引用最多的研究方法之一。
扎根理论研究者来自社会工作、护理、医学、保健连锁、教育、管理和商业等广泛的专业领域,他们是扎根理论的实践者和学者,正力图解释自己学科内的一些行为模式。
扎根理论通过使用简洁但对经验性现实颇具解释力的高影响变量,提供了一个“敏感性的认知”(Glaser, 1998,第62页)。
对扎根理论的广泛兴趣导致许多期刊发表文章和文本来指导研究人员使用该方法论。
人们对研究扎根理论的本质和实践都感兴趣——格拉泽形象地称之为“修辞决斗”(the rhetorical wrestle)(Glaser,1998,第3章),这其中既包括著名学者也有新手研究者(Walsh, Holton, Bailyn, Fernandez, Levina, & Glaser,2015a)。
扎根理论的“吸引力”(Glaser, 1998, p. 62)是有高回报的,但学习扎根理论和使用扎根理论是一个延迟的行动学习过程(Glaser, 1978, p. 6;2001,p.1;2003,p.78)。
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被认为是极其重要的方式。
正如格拉泽在他的问题诊断研讨会上经常评论的那样,一个扎根理论(基于数据的理论)是渐进的;它非常接近正在发生的事情,但从未完全捕捉到现实。
它的命题性质允许理论使用者用不断补充的数据和不断发展的技能来修正它。
在第一次扎根理论研究中所遗漏的可以在以后的研究中实现和修正。
经典扎根理论的新理论家发现,他们正在自己的体系内(凭借扎根理论)打开新的领域。
他们正在努力掌握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对他们来说是新的,而且通常对主管和同事来说也是不熟悉的,或者被误认为是一种解释主义范式的质性研究方法。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
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
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
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3/3
2020/3/3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 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 ”和研究界的 “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 状态进行登录。
? 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 ,确定类属的属 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 及类属化。
2020/3/3
二、扎根理论的含义
扎根理论
2、含义
? 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 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 理论。
? 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 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
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 念和思想。 ? 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 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也就是说, 扎根理论的本质是归纳法。
? 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 个“核心类属”,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 的码号上面。
? 核心类属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 )核心类属必须在所有 类属中占据中心位置;2 )核心类属必须频繁地出现在 资料中;3 )核心类属应该很容易地与其他类属发生关 联; 4) 核心类属很容易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概括性的理 论;等。
? 质的研究是指不是经由统计或其它量化程序产生研究结 果的方法;质化程序包括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
? 常用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民俗志、内容分析、个案 研究等。
? 质的研究是一种“强烈述、网络主义、动态系统、 弹性设计、质化资料、个人接触、个人直觉、独特案例 、系统敏感、归纳分析和关注意义等特征。
2020/3/3
提纲
扎根理论
一、质的研究 二、扎根理论的含义 三、扎根理论的操作性程序 四、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五、扎根理论的缺陷
2020/3/3
一、质的研究
扎根理论
? 扎根理论是国外质的研究(质化研究)的杰出代表,质 的研究萌芽于二十世纪初,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臻 于成熟,扎根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3/3
参考文献:
扎根理论
? 冯生尧等.扎根理论:一种新颖的质化研究方法[J]. 现代 教育论丛,2001,(6):51-53.
? 王锡苓.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 播研究的启示[J]. 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5 ):76-80.
? 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58-63.
2020/3/3
二、扎根理论的含义
3、理论来源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
哲学:实用主义 “行动”
社会学:芝加哥学 派的象征互动论 “诠释”
2020/3/3
三、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
1. 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2. 对理论保持敏感 3. 不断比较的方法 4. 理论抽样的方法 5. 灵活运用文献 6. 理论性评价
2020/3/3
结语:
扎根理论
? 这里介绍了质的研究中扎根理论的方法,特别是其基本 思路和操作程序。
? 在质的研究中存在很多其他 不同的建构理论的方式,研 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 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 的方式。
? 因此,建议大家在考虑理论建构的问题时,需要采取一 种开放、灵活的态度。
2020/3/3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 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以表 现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关联。
? 这些联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 情境关系、相似关系、差异关系、对等关系、类型关系 、结构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策略关系等。
2020/3/3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2020/3/3
扎根理论
四、扎根理论的操作性程序
理论建立
三级编码(核心式登录) 二级编码(关联式登录)
2020/3/3
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2020/3/3
五、扎根理论的缺陷
扎根理论
? 扎根理论这一以扎根于现实资料而发展理论为诉求的方 法论,和其它质化研究一样,也遭受到了某些批评。
1. 在实地工作时,研究者每天须面对大量的新资料,通常只允许 研究者发展「概念」,很难真正达到一种「理论」的地步。
2020/3/3
一、质的研究
扎根理论
? 质的研究类似于我们说的定性研究,但又有区别,相对 于定性研究,质的研究不是空对空思辨性的,也不是由 理论到理论的逻辑推理来构建知识的,而是以文字叙述 为材料、以归纳法为论证步骤、以构建主义为前提的研 究方法。
? 也不同于定量研究的消灭主观偏见或价值中立为原则的 研究方法,质的研究以反实证主义为基础,认为社会研 究根本不可能完全排除主体的旨趣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 响,对事实的接受、选择、描述和综合不可能没有重点 和方向,它把统计学作为一种理论而非方法。
2020/3/3
二、扎根理论的含义
扎根理论
1、理论演化
? 扎根理论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 ? 它首先是由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auss )于
1967年在专著《扎根理论之发现:质化研究的策略》中 提出的。 ? 1990年斯特劳斯、考宾(Crobin )著《质化研究基础: 扎根理论的程序和技术》。 ? 1993年迈尔斯(Miles)、休伯曼(Huberman )著《质 化资料分析:新方法手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个 理论。
2. 同时扎根理论方法中非学术性之预备工作须耗去大部份的时间 也是值得商榷。
3. 质化研究者很容易主观上不愿意让自己「资料搜集」与「理论 分析」的工作维持高度的互动关系,两阶段的处理方式经常会 变成一种主观解释现实、“事后诸葛亮”的尴尬。
4. 扎根理论的方法使得研究者须出入游走于现象场中无数次,然 而,扎根理论却似乎忽略了实地研究之不易。
扎根理论
(Grounded Theory )
2020/3/3
扎根理论
在质的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 )领域, 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 Glaser )和斯特 劳斯(Str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 (grounded theory )(1967)。扎根理论是一 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 是从经验资 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 Strauss ,1987:5),是 一种资料分析整理的方法,不同于以往提出的资 料获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