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之三_汉语语音与方言

合集下载

1-3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1-3 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第一课 第三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3)语法结构与搭配的差异。 粤语在语法方面也有一些特点。比如故事中有“条路、 件褛”这样的说法,意思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条路”或 “这/那条路”,“一件大衣”或“这/那件大衣”。粤语里可 以用量词直接加名词构成一个名词词组,而且这个量词还能 起到“这/那”这样的指示词的作用,这种用法在普通话里是 没有的。
2.乡音浓重的国文老师,为学生朗读了一首题为《卧春》 的陆游的古诗,要求学生听写出来。 国文老师的朗读如下: 《卧春》 暗梅幽闻花, 卧枝伤恨底, 遥闻卧似水, 易透达春绿。 岸似绿, 岸似透绿, 岸似透黛绿。
第一课 第三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有位学生听写如下: 《我蠢》 俺没有文化, 我智商很低, 要问我是谁, 一头大蠢驴。 俺是驴, 俺是头驴, 俺是头呆驴。
第一课 第三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解析】
本题从内容准确、层次清晰、表达得体的角
度考查语言应用能力,首先要从本段招聘信息中筛选出必要 内容,然后再改用正式的招聘启事语体将这些信息有机地组 织起来。内容要完备,层次要清晰,第一层是公司介绍,第 二层是招聘条件(学历、技能、语言),第三层是联系方式、面 试日期与地点。表达要得体。
第一课 第三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3)乡长说:“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乡长说:“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4)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 八!” 乡长说: “同志们, 今天的饭够吃了, 大家都使大碗吧! ”
第一课 第三节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语言文字应用

汉语方言的音系分析与比较

汉语方言的音系分析与比较

汉语方言的音系分析与比较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尽管中央官方语言是标准的普通话。

但是,汉语方言也是不同的地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语言变体。

方言繁多,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地区。

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域广阔,汉语方言数量惊人。

方言音系的研究是语言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同时,汉语方言的音系也是汉语学习和教育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音系分析和比较两个角度,对汉语方言进行简要的展示。

一、音系分析1.声母声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第一个音节。

声母的硬软区分在汉语传统语音中是很重要的。

以北京话中的“zh”和“ch”为例,如“长城”(cháng chéng)和“知道”(zhīdào),“zh”发音比“ch”更加浊响。

而在广东话中,“ch”和“d”“zh”和“j”“sh”和“x”听起来非常相似。

2.韵母韵母通常由元音和音量构成。

在某些方言中,辅音也可能作为韵母出现。

以四川方言中的“ai”和“uai”为例,它们既有元音,也有辅音,听起来非常特别。

3.声调声调也是汉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方言的声调可以起到不同的语法和语义作用。

以闽南话为例,高低平和中又分为阴阳调,这在潮汕话中并不存在。

二、音系比较1.北方汉语:以普通话为代表,具有四声,其中第四声较为平缓。

其他方言如北方话、“八音盒”中,有些方言仅有三声。

比如天津话中的第三声和北京话中的第四声听起来很相似。

2.南方汉语:南方汉语音较为柔和,声调较多,通常有五个或六个声调,如广东话较为特殊,有九个声调。

南方汉语中声母和韵母的组合更多,以粤语为例,它的二字词中共有近2000种不同的音节。

3.中西部和西北地区:中西部和西北汉语通常存在“咽音”,通常在汉语学习和教育中较为困难。

比如重庆话中,咽音比较重,这也是一些地方儿童上小学语音不标准的原因。

同时,除了以上比较明显的区别,汉语方言中还有一些小差异,如广东话中没有“f”和“v”的发音,而闽南话则更强调尾音和韵母的变化。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

汉语方言的分类与特点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有许多不同的方言。

方言是指在地理上或社会上隔离的地区里讲的语言变体。

中国的方言种类非常多,按照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汉语方言分为七大主要方言区:华北方言、东北方言、东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中原方言和闽南方言。

下面将对这七个主要方言区的特点进行介绍。

1. 华北方言华北方言又称官话,是中国的标准语言,也是北京官话的代表。

华北方言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等地的方言。

它的特点是发音清晰、语调平缓。

华北方言的声调相对较少,辅音的发音比较硬,口语中常会出现儿化音。

2. 东北方言东北方言主要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独特的特点。

东北方言的语音比较浑厚、粗犷,发音比较重。

同时,东北方言的词汇也相对独特,有很多特殊的方言词汇。

3. 东南方言东南方言主要包括福建、江苏、浙江和上海地区的方言。

东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柔和,语调上升较快。

在词汇上,东南方言受到了闽南语和吴语等方言的影响,因此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4. 西南方言西南方言主要指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方言。

西南方言的特点是语音比较轻柔,发音轻快。

西南方言的词汇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有很多特殊的词汇和方言短语。

5. 西北方言西北方言主要是指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地区的方言。

西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粗犷、较为清晰。

西北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6. 中原方言中原方言主要指河南和河北地区的方言。

中原方言的特点是发音比较标准,语音比较清晰。

中原方言受到了官话的影响,因此与官话之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7. 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主要指福建和台湾地区的方言。

闽南方言的特点是发音较为柔和,同时语音上升较快。

闽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与官话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尽管汉语方言在发音、语调、词汇和语法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可以互相理解和沟通。

汉语方言丰富多样的特点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体现。

汉语方言的轻声

汉语方言的轻声

在现代汉语中,轻声是一种使用非常普遍、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语音现象。

轻声不仅在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里大量使用,在其他广大的汉语方言中也普遍存在。

现有的方言材料证明:官话方言(包括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兰银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晋语、湘方言、赣方言、吴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甚至某些地区的白话、平话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声。

本文侧重于探讨方言中的轻声现象及其性质,从轻声音节在轻声词语中的位置和轻声的声学特征两方面比较了方言中轻声与普通话轻声的异同之处,以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轻声在现代汉语中的存在状态和分布规律。

现代汉语方言众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每种方言选取一个或几个代表点加以考察。

资料来源主要是《方言》杂志和《中国语文》杂志,已出版的方言志和方言词典。

而平话材料太少,粤语中(除某些地区的白话外)几乎没有轻声,客家话中一般只有[e]尾、“子”尾和一些助词、语气词读轻声,晋语中一般也只有“子、们”尾和“的、着、了”等语助词读轻声,其他轻声词语数量很少,故文中粤语、晋语、客家话、平话涉及很少。

一、轻声音节的位置普通话中,轻声音节一般位于双音节词或词语的后一音节。

如:筷子、石头、我的、拿着、走了、去过、爸爸、看看、上头、前面、底下、屋里、起来、出去、厚道、在乎、稀罕、萝卜等。

有轻声的多音节词语中,轻声音节一般也是在后的。

如:糊涂虫、功夫茶、孩子气、娃娃鱼,第二音节读轻声;泡蘑菇、翘尾巴、要饭的、同志们,末一音节读轻声;黑不溜秋、稀里糊涂、笨了呱叽、别别扭扭,第二音节读轻声;拾掇拾掇、胳膊肘子、外甥闺女、木头疙瘩,二、四音节读轻声。

有轻声的汉语方言中轻声音节的位置大多与普通话一致,例如东北官话哈尔滨话里:咋的、多昝、歪歪、埋汰、磨叨、掏腾(想办法弄到),末一音节读轻声;尝一尝、吃不完、看不看、打把式(睡觉来回翻滚),中间音节读轻声;(气得)一鼓鼓、一嗷嗷(哭)、八辈子、篱笆子(监狱),末一音节读轻声;二二思思、病病歪歪、呼呼拉拉、闹了归齐(归根到底),第二音节读轻声;勒大脖子(敲诈勒索),第四音节读轻声。

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

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

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一、绪论:方言调查与方言学(一)汉语方言的学术价值(二)汉语方言调查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功(三)《汉语方言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四)《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课程安排(一)汉语方言的学术价值汉语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

语音:“车,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刘熙《释名*释车》(二)汉语方言调查是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功●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载《清华学报》三卷二期,1926年)●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载《方言》1980年3期)●方言的成果可以帮助发现或解决有关普通话的形成、结构、规划等方面的问题,甚至有些较为困难的问题,因为有了方言材料可以参酌比较,而迎刃而解。

(三)《汉语方言学》的对象、内容、任务●对象:方言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

研究方言的学问称为方言学,方言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

汉语方言学不仅研究地域方言,也研究社会方言。

研究内容●汉语方言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应该有自身的静态描写,有动态的考察;有内部结构系统的分析,也有外部关系的探究,有理论的概括,也有应用的研究。

●汉语方言学不仅调查、记录、描写和分析方言,也研究方言地理、方言历史、方言接触、方言演变、方言比较等问题。

二、汉语方言学的历史●(一)清末之前的传统方言学研究●(二)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期的在华西洋传教士对汉语方言的描写、记录和研究●(三)民族学者的研究●(四)以描写为主的现代方言学(一)清末之前的传统方言学研究。

●1、勃兴期——西汉末扬雄《方言》、晋郭璞《方言注》。

●2、衰微期——隋唐宋元时期,没有真正意义的方言学著作。

●3、振兴期——明代李实的《蜀语》,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地区方言的著作。

●4、鼎盛期——清代方言学著作很多。

●戴震《方言疏证》、杭世骏《续方言》、范寅《越谚》、《拍掌知音》(泉州)《方言》贡献●第一,开创了调查记录方言口语的研究方向●第二,提供了大量汉代各地口语词汇●第三,提供了汉代通用的共同词汇●第四,保留了若干周代记录下来的古方言词●第五,间接提供了汉代方言地理的面貌《方言》不足:●北齐颜之推《家训·音辞篇》:●“后有扬雄著《方言》,其书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异同,不显声读之是非也。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声母差异宜宾口音在内的四川方言,仅就大多数地区而言,与普通话的声母差异,情况有三: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三、四川方言语音与普通话语音所采用的声母不同。

分述如下:一、四川方言语音中比普通话多出有声母。

由于是对50年前的记忆,多出的声母原来用什么注音符号或拼音字母,已经留在了学生时代;笔者又毕竟不是语音专业人员,手里没有目前全面表示各种语音,甚至本主题讨论所涉及语音的现行表示方式的专业书籍或文献。

因此,在以下叙述中,只能以自己权宜杜撰(只用于本贴主题讨论)的,希望通过描述和举例能为泡友理解的非专业符号表示。

四川方言多出的声母为[ni:]和[gn],均为浊音.1. [ni:]。

发[ni:]时,气从舌颚间出,舌扁平;发音位置比普通话拼音字母的"n"靠后;发音时,摩擦通道较长,摩擦力较大。

如宜、义(含仪、议等义与形旁组合字),你、泥、拟、凝,等。

宜宾口音与普通话一样,也基本上没有这个声母,而分别成为宜宾口音和普通话的"y"(如宜、义等)和"n"(如你、泥、拟、凝,等)。

2. [gn]。

气从舌、颚最后部(近喉部)发出,摩擦力也较大,有如"g"的软浊音。

四川方言语音中的我(及如哦、俄、饿、鹅、娥等)、恶(及如垩)、额、厄、鄂(及如颚、萼、鳄、腭等)、讹、遏、……等。

宜宾口音中除个别字使用这个声母(如我、恶、厄等)外,大多数与普通话声母相同(如哦、俄、饿、鹅、娥,讹,等);而重庆口音中,连"我、恶、厄"等,都几乎与普通话相同,只不过音节中口形变化的过程没有普通话清楚。

记得,四川方言语音多出的上述声母,在50年前的汉语拼音字母表中,分别排列在g、k与h,和j、q与x之间,与其他由4个一排的声母,组成了较为整齐的方阵。

即:b p m f d t n lg k [gn] h j q [ni:] xzh ch sh r z c s二、普通话中比四川方言语音多出有声母。

方言与古汉语

方言与古汉语

方言与古汉语汉语言 113 09 方姮堃从学术意义上而言,方言的确是古语考证的一个“活化石”。

中国南北各地的诸种方言中,古汉语的“基因”都无处不在。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

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古代汉语作为方言共同的源头,对方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可以从方言中找出古代汉语的痕迹。

例如古代没有任何录音设备,可是我们今人却可以推出古代汉语的读音,那是语言学家们根据古代所记载音韵的书(如:隋代陆法言编著的《切韵》、宋代对《切韵》的修订之作《广韵》)以及方言中对古代汉语发音的保留等方法而旁敲侧击得出的结论。

以关中方言为例,自西周建都陕西开始,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

《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

”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咥”(音喋)字。

西安人把吃饭叫作咥饭。

“咥”即是古汉语,查辞海而知,咥:咬。

《易。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嫽”字。

辞海:嫽--美好。

《方言》第二:“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间或渭之嫽。

”“嫽的太”,陕西话“好得很”之意。

相对其他方言,吴方言不仅有入声还保留古汉语全浊声母,而这些音在大多数中国方言已经不存在,只部分的留在闽语、湘语中(如闽语是无'd'音的)。

举例来说,上海话单音素有50个,普通话仅32个,粤语不足33个。

北方话、英语、法语分别仅有送气和不送气清音、送气清音和浊音、不送气清音和浊音的对应;而这三组音在吴语中都有,不送气清音"拨(给)[p]、德[t]、革[k]"、送气清塞音"泼[ph]、忒[th']、克[kh ]"、浊音"渤[b]、突[d]、搿[g]"。

普通话教程(精华版)3-语音(声调与音节)

普通话教程(精华版)3-语音(声调与音节)

第三节 韵 母
一、韵母的发音
韵母可以分成三类,即: 单元音韵母 复元音韵母 带鼻音韵母
第四节 声 调
一、声调 二、普通话的声调 三、古今调类比较 四、声调辨正
一、声调
声调是指汉语中音节的高低升降变化,它能 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 ( 1)声调以音高作为主要特征,声调的音高 是相对的。 另一方面,声调也跟音长有关,从发 音长短看,上声﹥阳平﹥阴平﹥去声 (2) 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是逐渐滑动的,而 不是跳跃式的。 (3) 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4) 声调是汉语音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5) 声调的平仄抑扬使语言富于音乐性、节奏 感。
(二)调值改读 同一调类的字,在不同方言中读音调值不一 致,同为上声,有读214的,有读33的,有读35 的,要进行改读。
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不准是 造成歧义或语音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古代汉语 到现代汉语,四声已有很大变化。古汉语的四声为: 平、上、去、入。按传统说法是:平声是平调,上 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现代汉语普 通话中已无入声,入声分别化入到阴、阳、上、去 四声中。
2 、阳平的辨正
(1)阳平读成平调。 内蒙及河北滦县等地的人,将普通话中的阳平字 读为平调,如“方糖fānɡtánɡ”中的“糖”听起 来像“汤tānɡ”,“去年qù nián”中的“年”又 像似“拈niān”。 权限quánxiàn 提纲tí ɡānɡ 动情dònɡqí nɡ 文教wénjiào 漫游mànyóu
去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入声
今四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1、平分阴阳
指平声分成阴平和阳平两类。其条件是声母的清浊, 清声母(包括全清、次清)的平声字归阴平,浊声母 (包括全浊、次浊)的平声字归阳平。即 清声母平声——阴平 浊声母平声——阳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言研究的意义
语言政策 历史 语言词汇的意义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艳”义考释
艳段 杭州话:发艳 曹操诗中的艳段 楚人方言“艳”即“歌”(晋左思《吴 都赋》之“艳”注为“艳,楚歌也”)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语音发展与规范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2004-2005
赣方言及客家、闽方言的产生
赣方言叫做吴头楚(湘)尾,在两个方言 夹击以后产生了赣方言,与移民有关。唐 初,大量的移民进入江西北部。 宋元时,江西的汉人移民到福建西部和广 东北部,产生了客家话。 闽方言的产生是吴方言的人南迁到闽地, 产生了闽方言。
《吕氏春秋· 重言》

齐桓公与管仲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桓公怪之,曰: “与仲公谋伐莒,谋未发而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 “国必有圣人也。”桓公曰:“嘻!日之役者有执蹠(病 秮)而上视者,意者其是邪?”乃令复役,无得相代。少 顷,东郭牙至。管仲曰:“此必是已。”乃令宾者延之而 上,分级而立。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对曰: “然。”管仲:“我不言伐莒,子何故言伐莒?”对曰: “臣闻君子善谋,小人善意,臣窃意之也。”管仲曰: “我不言伐莒,子何以意之?”对曰:“臣闻君子有三色: 显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湫然清静者,衰絰之色也;艴 然充盈手足矜者,兵革之色也。日者臣望君之在台上也, 艴然充盈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君呿而不唫,所言者 莒也。君举臂而指,所当者莒也。臣窃以虑,诸候之不服 者其惟莒乎,臣故言之。”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2004-2005
粤语的产生

秦初秦国士兵攻越时带了五十万军队, 军队留在两广,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 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的一个底层, 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 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南 逃经过南雄,至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 在珠玑巷定居了一批汉人,这是现代粤 语的鼻祖。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方言
语音不同 词汇差异 语法差异 方言地图一、二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客家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2004-2005
黑齿国

黑齿国是文明之邦,男女礼节分明,交通秩序井 然,遗金在地,无人拾取,唯有窃书之风泛滥, 屡禁不止。原来,由于该国读书人太多,以至于 书商来不及贩书,书市上洛阳纸贵。国民唯恐购 书不得,多数人家都把书籍视为万贯家财,仔细 匿藏,以防被他人偷窃。

吴郡大老倚闾满盈(问道于盲)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汉语音韵学

君子国道德完满;女儿国制度合理(且不论男子反穿衣 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 是否真的合理)而歧舌国和黑齿国则达到了儒雅斯文的 最高境界。在《镜花缘》中,一个国度的最高的学问既 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诗词歌赋,不是天文算学,更不 是经商之道,而是被人称为“绝学”、“玄学”、“无 字天书”的音韵学。
国际音标-辅音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国际音标-区别性符号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国际音标-声调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国际音标-舌位图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字母表
字母﹕A aB bC cD dE eF fG g 名稱﹕ㄚㄅㄝㄘㄝㄉㄝㄜㄝㄈㄍㄝ H hI iJ jK kL lM mN n ㄏㄚㄧㄐㄧㄝㄎㄝㄝㄌㄝㄇㄋㄝ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声调符号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 / √ \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轻声 不标。例如﹕ 妈 mā 麻 má 马 mǎ 骂 mà 吗 ma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 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 隔音符号( ' )隔开﹐例如﹕pi'ao(皮袄)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பைடு நூலகம்
歧舌国


歧舌国人舌头长得很特别,舌尖分成两瓣儿,象一 把剪子,所有的国民生来就嘴巧舌能,不管什么声 音都能模仿,学驴叫、学鸟叫微妙微肖。当时流传 着两名话:“若临歧舌不知韵,如入宝山空手回。” 竖行写了33个字,横行写了22个字,竖行是“昌、 茫、秧、羌、商、枪、良、囊、杭、方、姜、郎、 康、仓、昂、娘、滂、香、当、将、汤、瓤、帮、 冈、臧、厢”等字,横行的最后有“张、真、中、 珠、招、斋、知、遮、毡、专、鸥、婀、鸦、逶、 均、莺、帆、窝、洼、歪、汪”等字。竖行和横行 交错的地方都画上了圈。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方言地图一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方言地图二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吴方言的产生


《史记· 吴太伯世家》: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他的次子仲雍, 让位给弟弟(季历,即周文王之父)而南迁到今江苏苏州、 无锡、常州一带,他们把那时候渭水一带的方言、语言带入, 跟当时的古越族人(百越之人)的语言融合、接触,这是古 吴语最早的底层。三次大的移民: 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在江南的发展,大量的汉人在这个地 区繁衍。 两晋之交,永康之乱,带来一批中原的人到了江浙这一带。 两宋之交,北宋末,金人南侵,整个迁都杭州,产生了一个 方言岛(杭州话)。杭州话的语音系统是吴方言的系统,词 汇和构词法是北方话的系统。
O oP pQ qR rS sT t ㄛㄆㄝㄑㄧㄡㄚㄦㄝㄙㄊㄝ U uV vW wX xY yZ z ㄨ万ㄝㄨㄚㄒㄧㄧㄚㄗㄝ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聲母表



b p m f d t n l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ㄉ得 ㄊ特 ㄋ訥 ㄌ勒 g k h j q x ㄍ哥 ㄎ科 ㄏ喝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 r z c s ㄓ知 ㄔ蚩 ㄕ詩 ㄖ日 ㄗ資 ㄘ雌 ㄙ思 在給漢字注音的時候﹐為了使拼式簡短﹐zh ch sh可以省作 ŝ 。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方言
汉语语音与方言
只老鼠喝醉了,对猫说(京沪)
北京话:“今儿爷就站这儿了,你丫动 我一试试。别看你丫个儿不小,逼急了 老子拿板砖hai(一声)你丫挺的!” 上海话:“今糟吴就列了个的,侬旁旁 吴四四看诺。伐要看侬亩子嘎度饿,丝 古港侬只册落吧吴萨了户气上来吴乃块 纂豆尻伐色侬!”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2004-2005
多九公之言字音不用反切

不知两位才女的厉害,仗着自己年高,倚老卖老,与 她们讨论起来。他从一个“敦”字讲起:“敦,灰韵 读堆,《毛诗》所谓‘敦彼独宿;元韵音,《易经》 ‘敦临吉’;又元音豚,《汉书》‘敦煌,郡名’; 寒韵音团,《毛诗》‘敦彼行苇’;萧韵音雅,《毛 诗》‘敦弓既坚’;胗韵音准,《周礼》‘内宰出 其度量敦制’;阮韵音遁,《左传》谓之‘浑敦’; 队韵音对,《仪礼》‘黍稷四敦’;愿韵音顿,《尔 雅》‘太岁在子日困敦’;号韵音导,《周礼》所谓 ‘每敦一几’。除此十音之外,未有他音。”说完洋 洋自得:“幸而才女请教老夫,若问别人,只怕连一 半还记不得哩!”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湘语的产生

殷代的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 迁徙到了湖北,跟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 融合,形成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 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 语的底层。湘语又分新湘语和老湘语, 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 时代。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 结果,所以新湘语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 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歧舌国 黑齿国

段玉裁: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语音描写
《公羊传· 宣公八年》:“曷为或言‘而’,或言 ‘乃’?”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 者外而浅。” 《淮南子· 坠形训》:“其地家黍,多旄犀”,高 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清王鸣盛:“同一声也,以舌头言之为平,以舌腹 言之为上,急气言之即为去,闭气言之即为入。” 《颜氏家训· 音辞篇》“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 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内言、外言、急言、徐言、 读若之类,益使人疑。”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记音符号-国际音标
辅音符号 元音舌位图 辅助符号 声调符号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汉语音系与拼音
注音符号 拼音方案

– 声母 – 韵母 – 声调 – 拼写规则 – 隔音符号 – 音节
2004-2005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孔秀祥(上海大学广告学系)
2004-2005
韵母表
iㄧ
a ㄚ
o ㄛ e ㄜ ai ㄞ ei ㄟ aoㄠ ouㄡ enㄣ

uㄨ

üㄩ


喔 鵝 哀 欸 熬 歐 恩
aㄧㄚ呀
ieㄧㄝ耶
uaㄨㄚ蛙
uoㄨㄛ窩 eㄩㄝ約 uaiㄨ歪 ueiㄨ威
iaoㄧㄠ腰 iouㄧㄡ 憂
anㄢ 安
angㄤ 昂
ianㄧㄢ煙
inㄧㄣ 因 iangㄧㄤ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