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的政治举措

曹操的政治举措佳木斯市第二十中学 2019级21班一、“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智的政治举措曹操本是一个“赘阉遗丑”,地位卑微,在封建时代想要掌权治国是非常困难的。
曹操之所以能够削平群雄、统一北方,就是因为他具有超凡的目光和胆识。
当汉末中央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曹操大胆采纳了谋士毛玠的建议,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中央政权。
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
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这时曹操脑海深处便产生了窃国谋逆的念头,也曾有手下对他提出“行王霸之事”,然而他考虑到“朝廷肱股尚多”。
为了观察动静,曹操特地邀请天子“许田围猎”,群臣将校向献帝齐呼万岁,他竟“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并借天子弓箭不还,自行悬带。
曹操除了成功运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外,在作战指挥上始终注意集中优势兵力,在一段时间内只打一个敌人,显示了高超的统筹全局、指挥作战的革新能力。
晋人王沈在《魏书》中称赞曹操“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而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如神”。
《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认为曹操“运筹演谋”“明略最优”,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二、“唯才是举”,改革用人制度曹操带兵三十年,扫灭北方群雄,统一北方,推究原因,说他靠的是“天时”,并不准确,除了应该归功于屯田外,更应归功于他不拘一格的革新用人举措。
曹操对人才的罗致和使用,贯穿终生,从未改变。
他知人善任,因事择人,避短取长。
早在赤壁大战以前,曹操麾下,已是人才济济,文有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武有许褚、张辽、于禁、乐进等。
曹操用人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唯才是举。
任人唯能,不分贵贱,不计门第履历,不必“廉士”,只求“能进取”。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释义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释义枭雄曹操是很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关于他的荒唐故事有很多,其中就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
下面是分享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一起来看看吧。
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出处《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三国志-武帝传》:“建安(196-220)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袁术所置陈相袁嗣降。
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出处原文《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楚成王)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
不虞(料也)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召音邵,召公奭)命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实征之,以夹(音挟)辅周室。
赐我先君履(践履之界),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音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求问也)。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许慎故里)。
齐侯陈诸侯之师。
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获也)寡君,寡君之愿也。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英文读法to have the emperor in one's power and order the dukes about in his name; to usurp power by holding the emperor as a hostage and acting in his nameand (With the emperor as feudal order)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近义词挟天子而令天下语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曹操挟:挟制;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浅析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小析夏浅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却在这风云际会的时代,脱颖而出,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建安元年,他利用袁绍的失误 ,抢先奉迎汉献帝于许昌 ,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
从此逐鹿中原,强势崛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神来之笔,便是“天时”与“人谋”的突出体现,可谓众所瞩目,至关重要。
对于此事,前贤多持肯定态度,我却认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为其势力的发展与强大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首先体现在曹操利用皇帝这一王牌“以致英俊”。
他奉天子于许都,名正言顺,地方才俊,相时而动,纷纷归附。
如王朗、华歆,他们本在江东为官,孙策占有江东后,他们退而不出,曹操以汉帝名义征召他们,他们才前来归附;而后,曹操每平定一个地方,都以汉帝名义征召当地人才,如荆州之韩嵩、邓义;还有不少人,因为曹操代表中央政府,而主动归附,如赵俨、杜袭等。
这些地方士人,实际上都是冲着“天子”名号而来的,而其拥有者曹操则是名利双收、势资兼得,以致手下谋士过百、战将千员,最终傲视群雄、一统北方!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给了曹操“奉辞伐罪”的机会,使得他在各军阀中合纵连横、排除异己。
建安元年,奉天子以许都后,就以天子名义接收了洛阳附近和豫州的不少无人区,在短时间内缩小了与袁绍的差距;曹操用天子实行纵横术更是不胜枚举,在他弱小的时候,首先把汉最高的官位大将军封给袁绍,同袁绍保持友好关系,然后消灭周边小势力,逐渐强大后,发天子诏讨伐袁绍。
这一战略也曾对马腾、韩遂、吕布等使用,屡试不爽;他还利用天子招牌对中小军阀产生的强烈影响力,许官招降地方势力,如庐江太守刘勋率众归降,封列侯。
封陈登为广陵太守,使其归降,成为徐州内应。
就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敌处于不义境地,再行征伐,从而曹操立于不败之地!另外,“挟天子以令诸侯”策略也是曹操能得到当时世家大族支持的关键。
挟天子以令诸侯读后感

挟天子以令诸侯读后感
《三国演义》"挟天子曹操令诸侯"读后感:曹操到洛阳护驾后,吸取了董卓失败的教训,接纳了荀彧“奉天子以从众望”的建议,将汉献帝迎奉入自己的军中。
这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一步。
董昭作为皇帝的使者来见曹操,曹操以礼相待。
董昭劝曹操奉天子迁都许昌。
曹操早已有此意图,如今听董昭一提起,立即就同意了。
原因是,曹操在许昌有深厚的基础,而在洛阳、长安却没有多少根基,将朝廷搬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可以加强控制。
再加上洛阳被董卓焚毁,从外表看,迁都倒也名正言顺。
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第二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曹操在当时已经在许昌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护驾洛阳只是一次军事行动。
如果曹操想有大的发展,从政治和经济而言,移驾许都是十分正确的。
这体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体现了择地任势的智慧才能。
可见,曹操的政治天才,表现在他迎奉天子迁都许昌的措施上,这样做,既可以维护天下的统一象征的皇帝,又有助于铲除导致国家分裂的诸侯,还能趁机消灭异己。
正如曹操诗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第三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有一个章节被称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本章节描绘了曹操利用刘备的势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一行动不仅展示了曹操的机智和权谋手段,同时也揭示了权势之间的博弈和相互制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这一章节。
首先,在这一章节中,曹操利用挟持皇帝刘协来运筹帷幄,可以说是一种政治手段。
曹操知道刘备对刘协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他决定通过控制刘协来控制刘备。
这种挟持的手段,堪称巧妙。
曹操趁虚而入,依仗刘备的忠诚和孝心,成功地获得了对刘备的影响力。
这一手段也展示了曹操作为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其次,曹操的举动不仅是为了追求个人的政治利益,更是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物,他希望能够统一整个国家,实现大一统的中国梦。
因此,他利用挟持刘协的手法,既是为了削弱刘备的势力,也是为了达到统一的政治目的。
在这一章节中,曹操的行动也暴露出他的霸道和独裁倾向。
曹操以掌握皇帝的权力为借口,对周围的诸侯展开了无情的压迫和威逼。
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其他势力,并试图通过威胁来迫使他们臣服。
这种行为,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被认为是正常的,但也反映出曹操权力欲望的冷酷和无情。
然而,曹操的挟持行动也让其他势力察觉到了他的野心和威胁。
面对曹操的威胁,刘备、孙权以及其他诸侯开始展开反抗。
他们意识到曹操的行动违背了礼义廉耻之道,威胁到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和尊严。
因此,他们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抗衡曹操的力量。
这一反抗的态势为后来的英雄豪杰们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和斗争。
通过对《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章节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政治手段和权谋智慧,同时也展示了统一中国和个人野心之间的较量。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的独裁和霸道倾向也暴露无遗,激起了其他势力的反抗。
整个故事通过曹操和其他势力的对抗,展示了历史上的各种政治斗争和权力游戏。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
“挟天子以令诸侯”中的“天子”指的是汉献帝刘协,挟持“天子”的人是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东汉末年各方势力纷纷崛起,曹操为与袁绍、袁术等人抗衡,于是挟持了汉献帝刘协,以汉献帝的名义对袁绍、袁术等人发号施令。
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以上级的名义指使他人。
关于《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小说第1回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起义,一统天下。
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第37回刘备“一顾茅庐”时遇到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又谈论了汉朝四百年的“治乱”。
而小说《三国演义》本身,就是演绎了汉末“由乱入治”的天下大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一个很有名的历史故事,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东汉的朝代。
那时候天下乱得很,到处都在打仗。
有个叫曹操的人,他可聪明、可厉害了。
当时的皇帝叫汉献帝,年纪还小,也没什么权力。
曹操就把汉献帝接到了自己的地盘。
这就好像你有一个很厉害的玩具,别的小朋友都得听你的。
曹操有了皇帝在身边,就对其他的诸侯说:“这是皇帝让你们这么做的!”那些诸侯没办法,只能听曹操的。
比如说,有个诸侯本来不想给曹操粮食,曹操就对他说:“皇帝说了,你得给我粮食,不然就是违抗皇帝的命令。
”那个诸侯害怕了,只好乖乖地给了粮食。
曹操就这样,靠着皇帝的名义,让很多人都听他的话,他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但是呢,也有一些人不喜欢曹操这样做,觉得他是在欺负皇帝。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曹操这样做对不对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是关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很久很久以前呀,国家乱得不行。
皇帝呢,就是汉献帝,他可可怜啦,年纪小小的,啥也管不了。
这时候曹操出现啦!他是个很有想法的人。
他把汉献帝接到了自己住的地方。
这就好比你在玩游戏,你手里有了最厉害的王牌。
曹操有了皇帝,就对其他的人发号施令。
比如说,有个地方的将军不想听曹操的,曹操就说:“这是皇帝让你听我的,你不听就是大坏蛋!”那个将军害怕皇帝怪罪,就只能听曹操的啦。
曹操靠着皇帝的威风,让很多人都不敢不听他的话。
他的队伍越来越强大,占领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不过呀,也有人觉得曹操这样不太好,说他是借着皇帝来欺负别人。
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是你们,会像曹操这样做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个时候天下乱成了一团麻。
这时候有个叫汉献帝的小皇帝,他呀,根本没办法管住这个乱乱的天下。
这时候,曹操站出来啦!他把小皇帝接到了自己那里。
三国演义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演义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是中国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第八回《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该小说中的一章,描写了曹操力压天下,以权谋之计夺取汉献帝位的故事。
本文将以故事内容为基础,谈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和影响。
三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各方势力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曹操作为权谋高手,一直以来都以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
在第八回中,曹操利用了汉献帝刘协的身份,实施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首先,曹操以尊重汉室的名义,将刘协迁往自己的领地,确保了对他的控制。
通过掌握汉献帝的权力,曹操牢牢地掌握了天下实际的政治和军事控制权。
这一策略不仅凸显了曹操的政治智慧,也使得他能够更加方便地处理其他势力,引导天下的走向。
其次,曹操善于利用汉献帝的名义来让其他诸侯服从他的统治。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发布诏令,要求各地的诸侯归降,并安排诸侯子孙到自己的身边作为人质,以确保他们的忠诚和服从。
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使得曹操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稳定天下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曹操还利用了汉室的象征意义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设立了太尉、侍中等官职,使得自己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更加显著。
同时,曹操还加强了对刘备等威胁势力的监控和控制,确保统治的稳定。
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既体现了曹操的强势和权谋手腕,也展示了他对政治实力和形象的高超把控。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这种策略强化了曹操的统治地位,使得他在政治上处于强势地位。
另一方面,这种手段也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动荡,使得其他势力对曹操的统治心存不满。
这种不满催生了后来的联合抗曹,诸侯争霸的局面加剧了战争的频繁爆发。
总结起来,在三国演义第八回中,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是他权谋之中的一环,展现了他政治智慧和手腕。
这种策略对于曹操的统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也随之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这一章节的情节生动地展示了曹操的才能和权谋手段,也深刻地揭示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为了避免迎帝中出现的一些阻力,曹操特意给杨奉将军写了一封信说:将军可以在内主持朝政,我为外援。
现在我有粮食,将军有兵,大家可以有无相通,取长补短。
表示他是非常愿意与杨奉合作。
杨奉觉得,真的与曹操打起来,自己一定不是曹操的对手,就让献帝授建德将军给曹操,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这时,争夺徐州的刘备和袁术因遭到吕布的袭击,也转向投奔曹操。
刘备被任命为豫州牧,驻屯小沛来防止吕布。
将一切布置好之后,曹操就赶到洛阳,朝见献帝。
曹操进言道: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
今李傕、郭汜二贼,罪恶贯盈;臣有精兵二十余万。
以顺讨逆,无不克捷。
陛下善保龙体,以社稷为重。
于是,汉献帝任命曹操为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还说:曹将军真社稷臣也!
曹操虽然被汉献帝授予了要职,但要想巩固在中央政权中的地位,还是有很多阻力的。
有一次曹操和董昭进行交谈时,曹操问袁绍自己到了洛阳之后,首先应该采取什么行动?董昭认为曹操起兵,就是为了消灭暴乱。
现在又来洛阳掌握中央政权,这可是王霸之功。
恐怕朝廷百官都有自己的想法,不一定会服从。
在洛阳很可能会引起很多的麻烦,应该先把皇帝迁到许昌去。
曹操听了之后,异常的高兴,因为这也正是他的想法。
但是,杨奉军队驻屯之地梁县是洛阳到许昌的必经之路,为了避免杨奉的阻挠,曹操派人与杨奉说:洛阳已成为一片焦土,没有粮食,他决定先把献帝接到鲁阳去。
杨奉没有起一点疑心,于是曹操先将献帝接到鲁阳,很快就转移到了许昌,之后就将年号改为建安,那年是公元1%年。
从此,曹操就以汉献帝的名义进行统一战争,并任命荀或为侍中、守尚书令,任命程昱为尚书。
之后又任命荀或的侄子荀攸也担任尚书职,率军出征时,又
任命为军师。
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渐渐地一些中小地主、知识分子都来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