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大全(上)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大全(上)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大全(上)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海日生残夜,。

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

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

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A、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1、水波动荡山岛巍然屹立生机蓬勃2、B3、观六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辰海水呈青苍色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最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

最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

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观沧海》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3-8句):描写海水和山岛.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这一层全是写是作衬托用.(9-10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4.“诗言志”《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次北固山下》1.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3.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初、早、新、渐、浅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示例: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5.诗中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能换成“处处”“家家”吗?不能换成“处处”“家家”,因为“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了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7.描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唱歌,燕是春的使者,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天净沙秋思》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巍峨(高大)的特点.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3.诗中描写泰山雄伟气魄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2.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3.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赤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诗人因为感时伤别,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按第二种说法,诗人把花鸟作为一种人格化的象征,似乎也如人一样因感时面迸出了泪珠(花上的露珠),鸟也如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2.从景物描写和表达情感两方面谈谈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3.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千古奇观.黄沙茫茫,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忍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看,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的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上,那远处独起的一股烽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能状其神韵,“直”是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而黄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与前面的直都用的逼真传神、难言其妙.5.本是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表达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的孤寂心情,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6.征蓬、归雁指谁?什么修辞?诗人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漂泊不定)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而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用的比喻修辞.7.“大、直、长、圆”的妙处?“大”突出便将沙漠浩瀚无边的气势,“直”突出大漠中孤烟的劲拔、坚毅,“长”突出黄河横贯大漠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圆”是给人以伤感印象的落日变得亲切、温暖而有些苍茫.《渡荆门送别》1、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答案: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答案: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4、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2、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暗示贬谪时间长久,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4、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 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6.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头有千千万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3.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谈你的看法.“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诗人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以劳动为乐的情感.《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道出了诗人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积极昂扬的豪气.2.诗人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希望能跟传说中的吕尚、伊尹一样,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长风”句表现了诗人冲决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的思想.3.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描写: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叙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抒情: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送别.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4.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写友人已去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6.说说诗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2.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3.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4.这是一首咏史诗.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这里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词的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2.“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4.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2.“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3.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4.尾联赏析: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1.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3.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的命运,突出了主题.4.小令中概括封建社会的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现象,表明作者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劳动人民的同情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小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句子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6.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主旨句)《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落红不是无情物”中,作者以落红暗喻自己是有爱国情怀的志士.“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想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3.作者拿落红自比,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点”的妙处是写的肃杀威严,展现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2.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3.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4.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描写想象中的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5.辛弃疾《破阵子》一词,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望江南》【思想内容】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1.这首词中的“独”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答案

《天静沙·秋思》对这首小令剖析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枯藤老树昏鸦”衬着了一种黯淡悲凉的氛围,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 描绘了诗人记忆中的故土的优美、安静的情形,现在身在他乡,更加感觉孤单。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绘了屹立于北风之中诗人孤单、寥寂的形象。

由马的“瘦”能够联想到诗人的疲倦、困倦。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觉,在前几句“景”的衬着下,诗人的思乡之情获得了充足的表现。

《春望》从“国破”、“战火”能够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朝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相关?《赤壁》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惹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思绪没法沉静。

C诗人一反传统见解,以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便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要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应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局势的重要影响。

《过零丁洋》下边剖析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写诗人经过科举考试后,宋代大地各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世崎岖如雨中浮萍流浪无根。

C颈联奇妙地借惊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局势的邪恶和情况的危苦,抒发了堕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尾联直抒胸臆,表示自己以死明志的信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山坡羊·潼关心古》对这首曲理解剖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是一首元朝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心古”是曲的标题。

B、“河山表里潼关路” 勾勒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河山宏伟,地势险峻的特色。

C、曲中的“聚”字给予静止的山峰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浪汹涌的神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忿之情,他伤感悲忿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挖空填空)期末复习默写和赏析试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挖空填空)期末复习默写和赏析试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挖空填空)期末复习默写和赏析试题(附答案解析)语言基础知识运用【古诗词默写及赏析】一、直接默写1.观沧海(曹操)(1)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4)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王湾)(1)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2) 朝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5.峨眉山月歌(李白)(1)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6.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8.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1)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9.秋词(其一)(刘禹锡)(1)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2)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10.夜雨寄北(李商隐)(1)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1)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2)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12.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13.《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专题23《贾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词专题23《贾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专题23《贾生》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何当共剪西窗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

此情可待成追忆,。

夕阳无限好,。

身无彩凤双飞翼,。

相见时难别亦难,。

这些都是李商隐的诗,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题目是《贾生》。

二、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了解本诗的托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三、原文贾生李商隐(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注释《贾生》:选自《李商隐诗歌集解》。

贾生:即贾谊(前200—前168),又称贾太傅、贾某某。

某某(今属某某)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力主改革时弊,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

后来汉文帝召还贾谊,曾在宫殿正室和他谈话。

诗人写的就是这件事。

宣室:汉代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访:咨询,征求意见。

逐臣: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某某的贾谊。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前席:古人席地而坐,汉文帝听贾谊的谈论听得出神,在坐席上向前移动,靠近对方。

苍生:百姓。

五、诗意汉文帝求贤,在宣室召见被贬的臣子。

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

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六、赏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①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

“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②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X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本文档将提供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关于古代诗词的赏析题。

以下是一些题,供学生进行练和巩固。

1. 下面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开头两句,请补全下面的句子: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天涯霜刃露,千里月弓轻。


- “戍鼓断人行,边秋露冷透。


- “山寒百里雪,更夜直千钧。


2.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并说明是哪首古诗: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 根据句子补全诗句: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出自哪首古诗?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赏析的一些习题。

希望这些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大全(上)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大全(上)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阅读赏析题大全(上)一、《观沧海》东临界市,眺望大海。

海水平静,群山和岛屿屹立。

树木杂草丛生,青草茂盛。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Dan Dan”是对外观的描述,“Zhi Zhi”是书写的图像。

“聪生”和“风茅”给人一种感觉。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A太阳、月亮和星星似乎在海里奔跑。

太阳、月亮和星星似乎从海里升起。

太阳、月亮和星星似乎从海上升起,最后落入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这是这首诗的主题二、《次北固山下》客道在青山外,绿水前。

,。

海日生残夜,。

乡书何处达,。

1.理解这首诗句子的错误之一是()a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第一联中的“客路”指诗人想走的路,“青山”指的是标题中的北孤山。

c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这副对联揭示了诗人是一个在年底整夜航行的水手。

这副对联显示了在河上划船即将破晓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一个反义词开头,它不仅展示了作品的美,而且让人感觉到跳跃。

先写“客人之路”,然后写“划船”。

什么样的人游荡在江南和神池的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旅行的感觉。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副对联写得很漂亮。

余夜未尽,红日从海中升起;当旧年还没有过去的时候,河水已经露出了春天。

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无与伦比的喜悦,让人想象诗人陶醉于江南的美景。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

“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海日生残夜,。

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

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这首词的上片勾画出农村夏夜图具有怎样的特点?2、词人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九、《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十、《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B 乘舟梦日边——C 长风破浪——2、、、、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3、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十一、《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十二、《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洲。

⑴词中“”字写出思妇的孤单身影,一个“”字写了思妇倚楼而望久久地等待的神态,更有信心不足之意。

“”字写出思妇久久等待的神态。

⑵写等待时间之长的短语是,“”又表现其失望之甚,等待之苦。

刻画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的词句是⑶词中既实写眼前景,又虚写心中情,用景物来表现、衬托人物的心理的句子是:⑷全词点明主旨的一句是:。

⑸联系全词,说说“过尽千帆皆不是”这一句包含了倚楼人怎样的感情?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十四、《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此事古难全。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

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六、《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十七、《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义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