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说课稿新人教版
4. 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古诗进行解读和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 审美情感:通过感受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古诗所传达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学习《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技巧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歌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诗歌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介绍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技巧,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古诗的基本知识和阅读理解技巧。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诗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还能够了解到不同时期诗人的不同创作风格,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课题: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掌握诗词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

了解诗词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和表演,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学会通过诗词描绘的景物和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诗词中抽象的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诗词原文的PPT。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音乐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

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你们喜欢这样的景色吗?”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如何用诗词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二、学习《宿建德江》1. 朗读诗词: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 学习生字新词:“泊”(停泊)、“旷”(空旷)、“怜”(喜爱)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江景,理解“旷”字的意境。

分析“怜”字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江边,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江景的喜爱?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然景观,用诗词的形式创作一首小诗。

三、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朗读诗词:学生自主朗读,注意语调和情感。

2. 学习生字新词:“卷”(卷起)、“珠”(珍珠)、“鲛”(传说中的水族)等字词,理解其在诗中的含义。

3. 理解诗意:讨论诗中描绘的雨景,理解“卷”字的意境。

分析“珠”和“鲛”字,体会诗人对雨景的赞美。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湖楼上,感受诗中的意境,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词三首》,内容包括《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古诗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学会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难点:分析古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及其背景,带领学生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基本内容。

3. 课文讲解:(1)分析《宿建德江》的意境,讲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写作手法。

(2)解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体会诗人的情感。

(3)探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写作背景,分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诗词三首》2. 板书内容:(1)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三首古诗词中选择一首进行仿写,不少于4句。

2. 答案示例:(1)仿写《宿建德江》:江水悠悠绕芳甸,月明如昼照人闲。

两岸垂杨阴绿意,夜深风轻送蝉鸣。

(2)仿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烟雨朦胧罩远山,狂风卷起千层浪。

惊涛拍岸船家梦,醉卧孤舟听雨眠。

(3)仿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沙漠苍茫月如钩,夜行风雪断归途。

马蹄踏碎星辰影,孤灯独照征人愁。

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 教案

3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  教案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要求1.正确读写”德、鹊“等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古诗词中字词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想象古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德、鹊“等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古诗词的作者。

3.学习古诗《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教具准备1.作者的相关资料。

2.古诗词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

如王之涣《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古诗词三首》。

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板书:古诗词三首)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1.认识生字,会正确读写。

(出示生字卡片)德鹊蝉2.认识古诗词的作者。

(出示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唐诗人。

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世称“孟襄阳”。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王维于他死后画像于郢州。

其诗清淡幽远,长于写景,多反映隐逸生活。

有《孟浩然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案

3.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

(板书:宿建德江。

齐读课题)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2.指名读,正音。

3.自由读古诗。

(教师强调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1.师:平时我们在学习古诗时一般有哪些方法?(学生自由说一说,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

)2.师:这些方法都很好,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打上小问号。

开始吧!(自学)3.师:同学们都读懂了哪些诗句?把你读懂的地方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学生汇报。

)4.质疑问难: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生:“野旷天低树”“愁新”“月近人”。

)5.出示图片,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师:同学们,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孤独、沧桑、凄凉。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融入到诗的字里行间。

7.讨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教师板书,齐读。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师:“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诗人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是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的他正身处异乡。

诗人孑然独身漫游他乡,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不免顿生愁绪,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出思亲之愁、寂寞之愁和思乡之愁。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优秀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

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宿建德江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

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2.师板书课题3. 古诗词三首3.根据题目,判断诗词,并讲出理由。

(1)《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因为整首诗的每一行字数相同。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因为每一行的字数不相同,有多有少,所以又称为“长短句”。

(2)从题目可以分析出:《宿建德江》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诗;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题目中已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

二、学习《宿建德江》。

1. 揭题,解题。

(1)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

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

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宿建德江》说课稿各位老师上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宿建德江》。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教材分析《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

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

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课件(部编六上)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课件(部编六上)

——宋·苏轼
课后作业
《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 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宿建德江》 愁思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喜悦
月夜
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课文讲解
这首词描绘了两种不同 的情景,一晴一雨,也反映 了词人心理的变化。请把每 一句反映的情感加以概括。
陶醉—喜悦— 焦急—惊喜
层次梳理
移舟泊烟渚
触景
宿
所感
生情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所见
借景
江清月近人
抒情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层次梳理
望 湖 楼 醉 书
六 月 二 十 七 日
黑云翻墨 →未遮山 白雨跳珠 →乱入船 卷地风来 →忽吹散 望湖楼下 →水如天
课文讲解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猛然间,狂风席卷大地,吹得湖面上刹时雨散云飞。 雨过天晴,风平浪息,诗人舍船登楼,凭栏而望,只见湖 面上无入水,水映天,水色和天光一样的明净,一色的蔚 蓝。
课文讲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 都是一幅画,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黑云汇聚图
西湖骤雨图
山村乡 野特有的 情趣
表达了词人心 头的甜蜜之感。
课文讲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表达了他由于沉浸 在稻花香中以至忘 了道途远近的怡然 自得的入迷程度。
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 小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倒映在水中的 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部编本六年级上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2.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

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

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理解诗意了。

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

要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
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

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

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