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学习整理笔记之十五
《中庸》全文及注释

《《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庸》。
《中庸》这本书里有好多有道理的话呢。
比如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听起来有点难,其实就是说呀,上天赋予我们的就是本性,顺着本性去做事就是道,修养道就是教育。
就像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这就是顺着我们善良的本性,老师和爸爸妈妈教我们要诚实,这就是教育我们走在正确的道上。
还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意思是说,心里没有喜怒哀乐这些情绪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有了情绪,但是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就是“和”的状态。
比如说,我们考试考好了,心里高兴,但不会骄傲;考不好,心里难过,但不会一直哭鼻子,这就是“中”和“和”。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了呢?《《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了解《中庸》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是说,品德好的人能做到中庸,品德不好的人就做不到。
比如在学校里,有的小朋友会和大家友好相处,不欺负别人,也不骄傲自满,这就是像君子一样做到了中庸。
而有的小朋友总是捣乱,还不听老师的话,这就是小人反中庸啦。
再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就是说道就在我们身边,要是有人为了追求道而远离了大家,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
就像我们做好事帮助同学,这就是身边的道,很简单对不对?小朋友们,《中庸》是不是很有趣呀?《《中庸》全文及注释》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再来说说《中庸》。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这是说君子能与人和谐相处,但不会随波逐流,这是多么强大呀!能够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也是很强大的。
比如说,大家都在说一个错误的事情是对的,但是君子知道那是错的,就不会跟着说,这就是和而不流。
在玩游戏的时候,不偏向自己的好朋友,公平对待每个人,这就是中立而不倚。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就是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分辨,踏实地行动。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

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中庸研读第15讲:第27-28章解读教学内容:《中庸》第27--28章解读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圣人之道”的内涵,懂得素位而行和明哲保身。
深入体会“为下不倍”的意思,反对自以为是,独断专行,领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哲理,做到安分守己。
教学重点: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尊奉德行,善学好问。
【原文】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①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②。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③。
待其人然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④。
致广大而尽精微⑤。
极高明而道中庸⑥。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⑦。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⑧;国有道,其言足以兴⑨;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⑩。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注释】①洋洋:广大,浩瀚无际。
②峻极于天:与天一样高峻。
峻,高峻。
③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
礼仪,古代的礼节规则,又称经礼。
威仪,仪容行止,指细节方面的礼节,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又称为曲礼。
④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奉德行,善学好问。
尊,恭敬地秉持。
问学,询问和学习。
⑤致广大而尽精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
致,推致。
尽,达到。
⑥极高明而道中庸: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极,极致,达到顶点。
⑦敦厚以崇礼: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
敦厚,敦实宽厚。
⑧倍:通“背”,背弃,背叛。
⑨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家政治清明时力争主张被接受采纳。
⑩国无道,其默足以容:国家政治黑暗时以沉默保全自己。
默,沉默。
容,容身,这里指保全自己。
【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浩荡荡,生长发育万物,与天一样高峻。
充足而且伟大啊,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等待圣人出现后才能实施。
因此说,如果达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会成功。
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中庸第十五章注解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 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 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 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修养德行,大道就能够顺利实行。尊重贤 人就不会被迷惑。亲爱亲族,父、兄、弟 就不会抱怨。敬重大臣,处事就不会恍惚 不定。体贴众臣,士就会以重礼相报。爱 民如子,百姓就会勤奋努力。招集各种工 匠,财富用度就充足。优待边远异族,四 方就会归顺。安抚各诸侯,普天下就会敬 畏。
第十五章 治国平天下的法则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 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 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
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孔子说:“喜爱学习就知道如何修养德行;知道怎样修养 德行,就知道怎样治理人,知道怎 样治理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国家了。
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远人也;
盛情相迎,热情相送,奖励有才干的,同情 才干不足的,这是优待边远异族的方法;
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 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承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国家,整 治混乱,解救危难,定期朝见聘问,赠礼丰 厚,纳贡微薄,这是安抚诸侯的方法。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
斋戒沐浴,服饰端正,不符合礼制的事不 做,这是修养德行的方法;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
摒弃谗言,远离美色,轻视财物重视德行, 这是勉励贤人的方法;
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所以劝亲亲 也;
尊崇亲族的地位,重赐他们俸禄,与亲族 有共同的爱和恨,这是尽力亲爱亲族的方 法,
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 为大臣多设下官以供任用,这是鼓励大臣
的方法,
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以忠诚信实、最重俸禄相待,这是勉励士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依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增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

《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教学内容: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诵读文句,理解基本意思。
2、让学生知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并能诵读文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一、背诵《中庸》上一课“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
3、正音:辟迩瑟翕帑矣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自由读(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全班齐读三、理解含义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
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
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
”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重点字注释:(1)辟:同“譬”。
(2)迩:近。
(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
妻子,妻与子。
好合,和睦。
鼓,弹奏。
翕(xi),和顺,融洽。
耽,《诗经》原作“湛”,安乐。
帑(nu),通“孥”,子孙。
四、整体感知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悟?2、汇报:做事要有远大目标,也必须脚踏实地,把远大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勿好高骛远。
同时,首先也得和顺自己的家庭。
3、说说有关的名句。
如: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说出有关的例子。
五、再读文句1、接龙读,男生读一句,女生再读一句。
2、四人小组赛读3、师生对读4、吟诵读六、熟读成诵1、自由背诵。
自己背或与同桌一起背。
2、小组背。
3、男女赛背。
4、全班试背。
5、评比背诵能手。
七、小结: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

《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

Half of fate is in God's hands, and the other half is in his own hand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儒家《中庸》读书笔记范文5篇儒家《中庸》读书笔记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

中庸读书笔记摘抄一、关于“中庸”含义的理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一段深刻地阐述了中庸的基本概念。
“中”是一种未发的状态,是内心平静的本然,就像喜怒哀乐等情绪还没有被触发的时候。
而“和”则是情绪发出后能够符合节度,恰到好处。
这种“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通行于天下的大道。
当达到“中和”的境界时,天地便能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发育。
这让我认识到中庸并非是一种平庸或者简单的折中,而是一种对事物恰到好处的把握,是一种高度的和谐与平衡。
二、修身方面的启示。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君子要修身,而修身的起始点在于事亲,对亲人尽孝。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与个人修养的紧密联系。
同时,事亲又需要知人,了解他人的性情、需求等,而知人又需要知天,明白天理、天道等大的原则。
这一链条式的阐述告诉我,修身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从家庭关系的处理到对他人的理解,再到对天地大道的领悟,层层递进,缺一不可。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这里指出了修身的几个重要途径。
好学就接近智慧,通过努力践行就接近仁德,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
当明白了这三点,就知道如何修身,而修身又是治理他人、治理国家天下的基础。
这让我看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是从不断学习、践行道德和培养羞耻心开始的,而这些个人品质的养成最终可以推及到对更大范围的治理。
三、关于诚的论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诚是天道的体现,是一种自然的、本真的状态,就像圣人那样不需要勉强就能符合中道,不需要思考就能有所得,自然而然地遵循大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学习整理笔记之十五
原文:
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歙,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中庸》
译文:
诗经上说,与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如同弹琴鼓瑟一样和谐,兄弟之间关系融洽,和顺而又快乐。
这样才能让你的家庭美满,妻儿都幸福愉悦。
孔子感叹说,这样的生活才能称心如意。
原文: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译文:
身居富贵,就应该做富贵人该做的事,身处贫贱,就应该做贫贱人该做的事,居处边远地区,就应该在边远地区做在该地区应做的事情;处于患难之中,就应该在患难中该做的事情。
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是安然自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