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及标准答案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二)答案

一、填空1.明朝时期,青海逐渐形成了以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和撒拉族 6个民族为主体的较为稳定的多民族格局。
2.回族一般都有经名和“官名”两个名字,“官名”是汉式姓名,体现了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交融。
3.“彩虹的使者”之誉的土族,有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节。
4.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官话,受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青海方言大体分为三部分。
5.蒙古族的一生中,有三大礼仪是必须完成的,就是洗礼、敖而波礼和婚礼。
6.《格萨尔》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
史诗内涵广阔,结构宏伟,主要分成降生、征战、结束三部分。
7.热贡艺术在创作传统上采用了兼容并蓄的手法,因而其艺术风格独特,在佛像造型方面具有俊美秀丽、端庄安详的特点。
8.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之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加上参演者极尽狂欢之态,因而被一些学者称作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9.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卓舞”舞外,玉树地区还流传着风格更为奔放豪迈的伊舞。
10.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有两个重要系统,一个是发源于西部的昆仑神话,一个是受昆仑神话影响而形成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蓬莱神话。
这两大神话系统后来相互融合,形成了楚辞中的中原神话。
二、名词解释(4×6 =24分)1. 纳顿节土族的节日较多。
但7月至9月的“纳顿”最有名。
纳顿节是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独有的民俗活动,是喜庆丰收的社交游乐节日,各地举行纳顿的顺序按庄稼收割季节的先后排列,由下川向中川和上川转移,纳顿节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2. 寺坊“寺”即清真寺,是回族社区的核心、标志和灵魂;“坊”是社区的整体和构成。
3. 唐卡唐卡是热贡艺术作品之一,又叫唐嘎、唐喀,为藏文音译,是刺绣或绘制在布、绸、绢上的彩色卷轴画。
唐卡最初是写在织物上的文告,后来逐渐演变为宗教绘画,主要流行于藏区。
地域文化(大美青海)第一次作业答案

选择( 共题)第题(分值:分)()居住蒙古包。
:蒙古族第题(分值:分)“轮子秋”是()民族的体育娱乐活动。
:土族第题(分值:分)“半长”是()族的服饰。
:藏第题(分值:分)在清代,()成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农牧产品最大的集散和贸易中心。
:丹葛尔城第题(分值:分)穆斯林认为“()能使有钱人尝尝饥饿的滋味,使其不要挥霍无度,要节衣缩食,尝到别人的痛苦”:斋戒第题(分值:分)()成为玉树民族文化的大汇展。
:赛马会第题(分值:分)青海河湟汉族在腊八时,将河中取到的冰块放置在自家院子的四个墙角和院中央,以示来年的()。
:丰收第题(分值:分)回族实行族内通婚,结婚时喝两碗红枣的牛奶,以示()。
:白头偕老第题(分值:分)()族在婚礼中,新娘的亲属将一把红筷子撒在院子里,母亲将新娘穿过的衣服扔出墙外,表示姑娘已经出嫁。
:土第题(分值:分)土族一般拉着一只白母羊到女方家娶亲。
白母羊象征着()。
:纯洁和财富第题(分值:分)藏族传统的葬俗有天葬、土葬、塔葬、水葬和火葬五种,至于采用何种葬仪主要取决于()的占卜。
:喇嘛第题(分值:分)()结婚讲究“六彩”。
:汉族第题(分值:分)()青年妇女的“七彩袖”已成为土族的文化象征。
:土族第题(分值:分)回族一般都有经名和(),体现了汉回族文化的交融。
:官名第题(分值:分)“手拿扁柏祭俄博”,俄博,蒙古语,高山上石块垒起的大堆,象征()。
:护山之神第题(分值:分)()主要信奉藏传佛教、道教、萨满教。
:土族第题(分值:分)()是在青海这块土地上孕育的青海“特有”的民族。
:土族和撒拉族第题(分值:分)()伊犁河流域的厄鲁特部和硕特部南迁青海,成为今天青海蒙古族的先民。
:新疆第题(分值:分)()族最初的主要成分是蕃化了的吐谷浑所属众羌及河湟汉民。
:藏族第题(分值:分)在( )时期,大批汉族进入河湟,青海第一次形成了多民族共存共生的局面。
:西汉第题(分值:分)公元年,乌孤在廉川堡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正式建立了秃发氏族政权,并以“凉”为国号,史称():南凉第题(分值:分)卡约文化流行的是(),这种葬俗是当时人们特定宗教观念的一种表达。
国家开放大学地域文化作业一及答案

平时作业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9分)1、黑龙江省事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居全国第()位。
23456789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这与其自建立至繁荣,始终与中原唐朝保持着良好的臣属关系息息相关。
12、目前已发现的渤海国墓葬中,较为典型的有三座,分别是()、()、()。
131415123456789、简述满族文化。
三、论述题(共35分)1、“闯关东”文化的影响。
(5分)2、黑土文化的特征。
(6分)3、黑土文化的精神内涵。
(6分)4、黑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6分)5、黑土文化对精神气质的贡献。
(6分)6、试述渤海国的教育文化。
(6分)答案1234567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
8、(洞穴)是鲜卑祖先所采取的住所形式。
位属大兴安岭阿里河地区的(嘎仙洞)就是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旧墟石室”。
9、鲜卑族人的“贵少贱老”的伦理习俗归向其(“崇武”)、(“尚勇”)的价值核心,这与其对祖先的崇拜情结并不矛盾。
10、鲜卑民族更是以法令的形式将族外婚固定下来,严格奉行(“十姓百世不通婚”)的原则。
11、作为渤海国的主体民族,(靺鞨族)是一个相当封建化的民族,121314151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文化。
史上流芳的黑龙江流人作品留下许多。
黑龙江现存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为《龙沙剑传奇》,为程煐所作。
黑龙江现存第一部山水志为《宁古塔山水记》为张缙彦所作。
上述的流人通过自己的作品言行传播中原文化,为边疆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流人促进了黑龙江官办、私塾教育的发展是流人发展了黑龙江的私塾教育,加快了黑龙江文化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流人文化作为中间力量对黑龙江地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3答:使黑龙江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文革的灾难给知情的上山下乡抹上了难以消除的悲剧色彩,激活和提升了北大荒文化又一轮新的发展。
2011秋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一)

2011秋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一)(第一讲、第二讲)一、填空(2×10=20分) 1.青海省位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 东北部 ,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总面积 72.12万平方 公里。
2.据我国最新人口普查显示,目前,青海省总人口为 557.3 万人,不到全国总人口的 千分之五 。
3.自然地理学界将中国划分为三个大的自然区域,即内蒙古和新疆所处的 西北干旱区、东部各省区所处的东部季风区以及青藏高原区,而在全国各省区中,只有、 青海省 被大自然煞费苦心地安排在了中国三个自然地理区的交汇处,涵盖了全部三个自然地理区域类型。
4.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湖 而得名,简称“ 青 ”。
5. 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江河的源头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近 5000米 的 青海南部高原 。
6.昆仑山是世界著名大山,享有“ 亚洲脊柱 ”的美称,自新疆起直奔西藏、东跨青海、四川,绵延 2500 多公里。
7.青海历史悠久。
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以 为中心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 文化。
8、西汉武帝元狩二年( 公元前121年 )在湟水谷地建立西平亭,在今西宁以西设置临羌县,青海开始纳入中央王朝的郡县体系, 1929年1月 青海正式建省。
9、唐代,饮茶成为青藏高原吐蕃等民族普遍的饮食生活必需品,因此这时在农牧交易活动中 茶马互市渐渐兴起,并成为一般名族贸易、的代名词。
10.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1 月 1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青海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名词解释(4×6=24分)1.三江发源地:答:a、山是三江源地貌的基本骨架。
北面,莽莽的昆仑山横空出世;西面,绵延的可可西里山逶拖缥缈;东面,巍峨的巴颜葛拉山博大雄浑;南面,雄伟的唐古拉山冰雪接天。
b水是三江源大地的灵魂。
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总面积超过了1.3万平方公里,仅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430个。
本科各专业地域文化答案

本科各专业《地域文化.青海省情》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每空1分,共20分)1、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而得名,简称“”。
2、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约万,占全省总人口的近一半,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仅次于西藏和新疆,占全国第位。
3、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恒青海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和三个大的地里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
4、青海的茶马互市最为兴盛的是在代,在这个时期确立了制。
5、《格萨尔》又名《格萨尔王传》,是我国民族集体创作的一部史诗。
6、热贡艺术包括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
7、有“彩虹的使者”之誉的,有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节。
8. 朱绣是青海近代史上的一位名士,他一生积极倡导、青海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9、作为多民族地区,青海也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地区。
其中和是青海两大最具影响的宗教。
10、寺位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是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是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而建的。
1.青海湖;青2.256万;三3.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4.明代;茶马征发制5.藏藏族英雄6.堆绣、建筑装饰7.土族纳顿8.创办实业、兴办教育9.藏传佛教伊斯兰教10.塔尔寺宗喀巴二、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1.寺坊:回族绕寺而居,称为“寺坊”,“寺”即清真寺,是回族社区的核心、标志和灵魂;“坊”是社区的整体和构成。
2.“花儿”:“花儿”也叫“少年”,“花儿”指“少女”,“少年”指少男,它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省区各民族当中的一种民歌,高亢而抒情,是西北地区各民族追求幸福与爱情、表达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
3.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佛教理论家,被誉为“第二佛陀”。
宗喀巴本名罗桑扎巴(善慧称吉祥),出生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即塔尔寺所在地。
经过刻苦学习,34岁时成为一代名僧。
1388年起,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
并著有《菩提道次第广论》等,构建了自己的佛学体系。
地域文化题目及答案

地域文化题目及答案第十二章一、单选题1.()年8月,青海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全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A、1955B、1956C、1957D、1958答案:A2. “一五”期间,青海的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小学数量增加,建立了7所民族师范学校,创办了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在民族公学的基础上创办了()。
A 、青海师范大学 B、青海民族学院 C 、青海教育学院 D 、青海师范专科学校答案:B3.()年新年伊始,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青海省委确定了把全省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发展思路。
A、1979B、1980C、1981D、1982答案:A4.截至2008年,()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单,18位民间艺人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A、9B、10C、11D、12答案:B5. 在青海省政府公布的第一、二批10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热贡艺术”等1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启加等()名民间艺人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A、4B、5C、6D、7答案:A6. 2003年青海全省提出了以()行业为突破口,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
A、音乐艺术B、工艺美术C、石刻艺术D、书法艺术答案:B7.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在波澜壮阔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新引擎。
A、文化产业 B 农作物产业 C、工业 D、建筑业答案:A8.()年,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简称环湖赛)诞生。
A、2001B、2002C、2003D、2004答案:B9. 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
A、环湖赛 B 、电影节 C、黄河极限挑战赛 D、攀岩赛答案:A10.()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自然风貌得天独厚,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蕴藏着丰厚多彩的摄影创作资源,被誉为“摄影艺术的天然宝库”“摄影家的天堂”。
2011年国考【省级以上】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国考【省级以上】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给定资料: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篙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河流输水,涝有山岗丘峦可退。
这里有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宫殿群,还有商王朝的第一个有宫殿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商王朝迁徒到安阳殷墟时,甲骨文字己是常用的规范文字,青铜器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二个重大转折点,“中国”一词最早的所指也是黄河流域。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黄河第一景观,该是那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
黄河流经此地时,敛水成束,倾泻在三十多米深的石槽中,形似茶壶注水,正如古云“盖河漩涡,如一壶然”。
在这里,黄河河床陡然收束并下陷,湍急的河水骤然被挤进狭小的空间,瞬时就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考试参考答案

地域文化青海省情考试参考答案第一讲(山宗水源)1.青海省位居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东北部。
2.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3.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4.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恒青海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里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
5.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高点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民和县的下川口村海拔1650米。
6.青海人口密集的河湟地区盛夏6至8月平均温度为5.4~19.9°,省会西宁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夏都”。
7.青海是全国五牧区之一,青海省的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全省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第四位。
8.青海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公认的野生动植物王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257种,其中分布于青海境内就有69种。
9.为了有效地保护好野生动物,国家和青海省已批准建立了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鸟岛、玉树隆宝滩等著名保护区。
10.青海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黄河上游是青海省水电资源最密集的地方。
11.青海还是太阳能和风能能资源丰富的地区,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12.青海少数民族人口约256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近一半。
13.青海省目前共辖有1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1个地区和 6 个民族自治州。
14.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江河,他们的源头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青海南部高原。
15.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总面积超过1.3万平方公里,仅半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就有430个。
16.三江源头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海拔3450~6621米之间。
17.昆仑山是世界著名大山,享有“亚洲脊椎”的美称,自新疆起直奔西藏、东跨青海、四川绵延2500多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及答案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一)(第一讲、第二讲)一、填空(2×10=20分)1.青海省位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800公里,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
2.青海省因境内有全省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3.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山脉横亘青海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里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
4.青海省总人口为 557.3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256 万,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仅次于西藏和新疆,占全国第三位。
5.长江、黄河、澜沧江这三条江河的源头在同一个“摇篮”,那就是平均海拔近 5000 米的青海南部高原。
6.昆仑山是世界著名大山,享有“亚洲脊椎”的美称,自新疆起直奔西藏、东跨青海、四川,绵延2500 多公里。
7.青海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中,有不少是国家的艺术精品。
例如1973年在大通上孙家寨1995年在同德宗日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8、为了巩固汉朝在河湟地区的统治和为长期经营作打算,赵充国上奏朝廷,在河湟地区罢兵屯田。
9、唐代,饮茶成为青藏高原吐蕃等民族普遍的饮食习惯,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因此这时在农牧交易活动中茶马互市渐渐兴起,并成为一般民族贸易的代名词。
10.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50年1 月 1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青海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名词解释(4×6=24分)1.湿地: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生态功能的自然综合体,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赋予“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等多种美称。
例如,青海湖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内陆咸水湖,1992年被联合国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我国七大重要湿地中面积最大的一处。
2.河湟谷地:河湟谷地是指青海日月山以东、同仁县以北的黄河龙羊峡河段以下流域及其支流湟水流域,是青海东部达板山与积石山之间一片肥沃的三角地带,主要由湟水谷地和黄河谷地两个河流冲击平谷构成。
谷地范围包括省会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全部。
3.齐家文化:齐家文化于1924年首次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距今约4000——3600年之间。
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
青海省境内齐家文化遗址有430多处,主要分布于东部河湟地区,特别是民和、乐都两县最为密集。
4.小北京“丹葛尔”:雍正初年,清朝政府在平定青海蒙古贵族罗布藏丹津叛乱后,选定日月山东侧的丹噶尔作为农牧区间产品交易的“市口”,丹噶尔由此发展成为青海地区最大的农牧产品集散市场。
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
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丹噶尔附近的日月山就是唐代的赤岭,是青海农牧两区的天然分界线,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三、判断题(8×1=8分)1.青海草原是全国有名的牦牛之乡,牦牛数量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2.青海西北干旱区主要是指青海湖盆地和和河湟谷地。
(×)3.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冰峰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4. 祁连山的三大优势矿产资源是煤、石棉、沙金。
(√)5. 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界山,被称为“青藏分水岭”。
(√)6.齐家文化处于原始氏族时期,在墓葬中可以明显看出规模大小及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
(√)7.在青海西宁城西区,有一个突兀而起的巨大土台,民间称之为“虎台”,传说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王国的点将台。
( ×)8.明代金牌制下的茶马征发,完全属于赋税征收的性质。
(×)三、简答题(4×8=32分)1. 目前青海省的辖区共有哪些?青海省目前共辖有1个地级市、1个地区和6个民族自治州,即西宁市、海东地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民族自治州,下辖46个县(市、区、行委),其中县3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2个,县级行委3个,青海省也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之一。
2. 日月山在地理上的特殊地位是什么?河湟谷地最西部的日月山是一座因见证了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历史而闻名遐迩的山,其实这座山在自然地理学界具有更为重要的特殊地位,它是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还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自然也就成为了青海省境内农业与牧业的分界线。
所以,日月山以东的湟水谷地在大的地理区域上属于黄土高原,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青海平均海拔最低的地区,也是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能吹到的最西界。
由于这种原因,日月山东西两侧自然景观迥异,形成非常巨大的对比反差。
日月山以西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以东则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3. 简述丝绸之路“青海道”丝绸之路南道又叫“羌中道”、“青海道”,它作为丝路南道与河西走廊段北道相辅而行,都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贸易通道。
吐谷浑时期,经过寅、伏连筹、夸吕几代可汗的努力,吐谷浑王国逐渐掌控了丝绸之路的南道。
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一带烽火连绵,丝路北道不再是畅通无阻的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受到了阻碍。
于是,在吐谷浑王国的推动下,丝绸之路的南道开始复兴,并一度取代河西道成为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延续了中国自汉朝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
当时,通过丝绸之路“青海道”通贡南朝的西域国家和地区主要有龟兹、于阗、渴盘陀以及中亚的滑国(今阿富汗境内)、西亚的波斯等。
直至7世纪至8世纪间,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中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4.简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特点第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整个三江源地区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一半,而被划入保护区面积的达15.23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21%,第二,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
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海拔3450~6621米之间,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地区,这里不仅是“中华水塔”,而且还是“亚洲水塔”。
第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区内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虫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嵩等3种,省级重点重点保护动物32种,保护植物34种。
第四,三江源地区是三江流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
四、论述(16分)试述青海省主要的农业、畜牧业、野生动植物和矿产资源?1、农业资源:全省土地总面积10.8亿亩,但由于自然条件所限,耕地面积仅占0.81%,比较著名的农作物有马铃薯、油菜、蚕豆、青稞、线辣椒、紫皮大蒜、枸杞等,尤其是青海是一个马铃薯种植大省,其马铃薯以个大、皮薄、质沙、味美而著称,其蚕豆也以硕大丰满、皮色光亮、富含营养而驰名全国。
2、畜牧业资源:青海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这里辽阔的天然牧场,具有面积大、类型多、草质好的特点,具有发展牧业的先天优越条件。
青海省的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和新疆,居于第四位。
从经济区划角度而言,牧区面积占到了全省总土地面积的94.76%,牦牛和藏系羊是最为重要的畜牧品种。
青海草原是全国有名的牦牛之乡,牦牛数量始终保持在500万头左右,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占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藏系羊是青海草原上另外一种重要牲畜,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其肉、毛以及皮张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3、野生动植物资源:青海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一个公认的野生动植物王国,经国务院批准的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野生动物有257种,其中分布于青海境内就有69种。
其中野骆驼、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羊、白唇鹿、麝、雪豹、黑颈鹤、藏雪鸡等都是以青藏高原为主要栖息地的特有物种,具有重大的生物生态价值。
为了有效地保护好这些野生动物,国家和青海省已批准建立了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湖鸟岛、玉树隆宝滩等著名保护区,将青海省一半以上的区域划入保护范围,比例之高,全国罕见。
4、野生经济植物:青海的野生经济植物也十分丰富,共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75科、331属、947种。
其中冬虫夏草、青海大黄、蕨嘛、沙棘等是在全国占有巨大优势的著名品种,以产量大、品质高而成为经久不衰的土特产品。
5、矿产资源:青海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
现已发现各类矿产127种,潜在经济价值17.25万亿元,在已探明矿藏保有资源储量中,有54个矿种居全国前十位。
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是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锂、池盐、溴、碘、石棉、鉻铁矿等8种矿藏;另外还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矿产和部分金属矿产。
目前,矿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在全省的四大支柱产业中,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都是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而另一个支柱产业水电开发则是矿产资源开发的能源保障。
2011春地域文化-青海省情平时作业(二)答案一、填空1.明朝时期,青海逐渐形成了以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和撒拉族 6个民族为主体的较为稳定的多民族格局。
2.回族一般都有经名和“官名”两个名字,“官名”是汉式姓名,体现了汉族文化和回族文化的交融。
3.“彩虹的使者”之誉的土族,有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纳顿”节。
4.青海汉语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北官话,受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青海方言大体分为三部分。
5.蒙古族的一生中,有三大礼仪是必须完成的,就是洗礼、敖而波礼和婚礼。
6.《格萨尔》纵向概括了藏族社会发展史的两个重大历史时期,横向包容了大大小小近百个部落、邦国和地区,纵横数千里。
史诗内涵广阔,结构宏伟,主要分成降生、征战、结束三部分。
7.热贡艺术在创作传统上采用了兼容并蓄的手法,因而其艺术风格独特,在佛像造型方面具有俊美秀丽、端庄安详的特点。
8.一般来说,纳顿在农历七月十二开始跳起,因此民间也称之为七月会,活动一直持续到农历九月十五结束,历时近两个月,场面隆重,加上参演者极尽狂欢之态,因而被一些学者称作是“世界上最长的狂欢节”。
9.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卓舞”舞外,玉树地区还流传着风格更为奔放豪迈的伊舞。
10.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有两个重要系统,一个是发源于西部的昆仑神话,一个是受昆仑神话影响而形成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蓬莱神话。
这两大神话系统后来相互融合,形成了楚辞中的中原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