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肝脏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肝脏ppt课件

中医养生肝脏ppt课件
心理治疗
肝脏疾病可能引起情绪问题,因此需要进行 心理治疗。
05
中医养肝的实践与体验
中医养肝的实践方法
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肝脏与绿色食物相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可 以滋养肝脏。同时,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避免加 重肝脏负担。
药物调理
根据个人体质,中医可开具针对性的中药汤剂或者丸剂, 帮助调理肝脏。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案例二
张女士因情绪问题导致肝气郁结 。通过中药调理和情志调护,她 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养肝小贴士
01
02
03
04
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 间。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减少对 肝脏的损害。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不洁 或污染食物。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 现并处理肝脏问题。
06
中医养肝的未来展望
中医养生的普及与发展
运动养生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肝脏排毒。推荐如 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
情志调护
中医强调“肝主疏泄”,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肝脏健康。 应避免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采用如冥想、音乐疗法 等情志调护方法。
个人养肝体验分享
案例一
李先生因长期熬夜工作,导致肝 功能异常。经过调整作息和饮食 后,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常见肝脏疾病
01
02
03
04
肝炎
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等,可能引起肝脏炎纤维组织 增生等原因导致肝脏质地变硬
、结构异常。
脂肪肝
由于饮食不当、肥胖等原因导 致脂肪在肝脏内堆积。
肝癌
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恶 性程度高,预后较差。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饮食习惯

中医学对于肝脏解剖位置的描述

中医学对于肝脏解剖位置的描述

中医学对于肝脏解剖位置的描述
中医学对于肝脏解剖位置的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位置:中医学认为肝脏位于人体右侧上腹部,主要在八个脏腑中处于上方位置。

2. 区域:中医学将肝脏所在区域称为“右胁”。

其中,“右”表示
肝脏位于人体右侧,“胁”表示在胸腹部之间。

3. 外部表征:中医学通过外部体表的反射区、穴位以及经络来描述肝脏的位置。

例如,肝经经过的穴位有太冲、太沖、行间;肝经走行在足太阳膀胱经的外侧,与心经相互交会。

4. 其他参考:中医学还将肝脏与其他脏腑、经络以及病证进行关联,如肝脏与胆囊、胆经、筋络等的相互联系与调节。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的肝脏解剖位置描述主要基于经络和经络的走向,与西医解剖学的术语并不完全一致。

中医讲肝的术语

中医讲肝的术语

中医讲肝的术语
中医讲肝的术语如下:
肝气:指肝脏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主要包括疏泄作用、保证气血畅通等。

肝郁:指肝气郁结,阻碍气血运行,常导致情绪不畅、胸闷、头痛等症状。

肝火:指肝脏阳气过盛,常导致眼睛发红、易怒、口苦等症状。

肝血:指肝脏储藏的血液,对滋养筋脉、维持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肝阳:指肝脏的阳气,主要掌管筋脉,与肝阴共同维持人体的平衡。

肝阴:指肝脏的阴液,主要起滋养、润泽作用,与肝阳共同维持人体的平衡。

肝经:指中医学中描述的肝脏经络系统,与肝脏功能相关的腧穴位于肝经上。

以上术语反映了中医中对肝脏的认识和描述,肝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脏器之一,与情绪、气血、筋脉等方面密切相关。

我们中医理论中肝的四大功能

我们中医理论中肝的四大功能

我们中医理论中肝的四大功能
春季是养肝的季节,我们常说:“肝气郁结”就是从中医角度上来说的我们“肝”。

中医的“肝”起源于《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是脏腑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表现的集合,是一系列的生理、病理活动的总称,并不是单单指解剖学中的肝脏。

我们从中医方面讲,肝有以下四个功能。

第一个功能叫肝主疏泄,所以肝病病人会出现黄疸。

脾胃的消化功能是否良好,与这个肝主疏泄的功能也息息相关。

我们常说:“生气了伤肝',所以我们的情志疏泄也是与这个肝主疏泄有关的。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
第二个功能是肝主藏血,肝具有储藏血液和调理血量的功能。

黄帝内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人卧血归肝“,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平卧的时候可以养肝,但是恰恰现在很多人晚上睡觉很晚,所以熬夜对于肝的损伤是特别大的。

第三个功能就是肝主筋,我们所谓的”抽筋“在中医上讲叫做肝血不能濡养经脉,所以也可以从肝治。

第四个功能叫肝开窍于目,中医认为我们的眼睛是肝脏的窗户,所以说我们的肝脏不好在眼睛上会有一些表现。

中医诊断学中的肝脏疾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中的肝脏疾病辨证
谷丙转氨酶(ALT)与谷草转氨酶(AST)
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升高常见于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胆红素(BIL)
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肝胆阻塞或溶血性疾病。
白蛋白(ALB)与球蛋白(GLB)
反映肝脏合成功能,降低可能表示肝功能减退或营养不良。
影像学检查在肝脏疾病中应用及意义
切诊
通过触摸患者脉搏、腹部等部位 ,感受肝脏形态、质地等变化, 进一步确诊肝脏疾病。
01
望诊
观察患者面色、眼神、舌苔等, 判断肝脏健康状况。例如,面色 发黄、眼神呆滞可能暗示肝脏功 能受损。
02
03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生活 习惯等,了解肝脏疾病诱因和发 展过程。
04
脏腑辨证在肝脏疾病中应用
03
常见肝脏疾病辨证治疗
肝郁气滞型治法与选方用药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选方用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 、陈皮、白芍等。
针灸治疗
选取肝俞、期门、太冲等穴位进行针刺,以疏肝 理气。
肝火炽盛型治法与选方用药
治法
01
清肝泻火,滋阴降火。
选方用药
02
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
中医诊断学中的肝脏疾病 辨证
目录
• 肝脏疾病概述 • 肝脏疾病辨证方法 • 常见肝脏疾病辨证治疗 • 现代医学检查在肝脏疾病中应用及意义 • 案例分析:典型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提高中医对肝脏疾病认识和治疗水

01
肝脏疾病概述
肝脏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肝脏生理功能
肝脏在人体中承担着代谢、解毒 、储存营养物质等重要生理功能 。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1)主藏血:肝脏的功能是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2)主疏泄:(疏泄即舒展、通畅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的生理功能,与肝气“喜条达”的性质分不开。

肝气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

气调畅,升降正常,生理活动正常;反之气机不调,升降失序,脏呈病理性表现,如肝气抑郁、情志受损,可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等。

如肝气亢甚则可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等。

再是肝失疏泄可影响脾剧目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除有上述情形症状外,常兼有肝气犯胃所致的胃气不降之暖气和脾气不升的肝脾不和之征出现腹泻。

其次是肝主疏泄、还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

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

(3)主筋,其华在爪:筋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肛血盛衰关系到筋膜功能。

如肝血充盛、筋膜漏养充分,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

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4)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在联系。

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

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升,目赤生翳;肝阳上无,头晕目眩;肝风动、两目斜视、上吊;肝胆湿热,两目黄疸等症;因此肝开窍于目,此一理论,是屡试屡验的。

肝与疲劳相关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

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

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有着重要影响。

《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

中医肝脏养生排毒

中医肝脏养生排毒

中医肝脏养生排毒中医肝脏养生排毒尊重肝脏,关爱健康,是中医传统养生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具有排毒、代谢和储存等重要功能。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肝脏养生排毒的相关知识,包括肝脏的功能、肝脏养生的原则、养生方法和中医药养肝方剂等。

一、肝脏的功能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藏血之海”,主要功能包括:⑴代谢功能:肝脏能够代谢和排除人体内的有害物质,如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素。

⑵调节功能:肝脏能够调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和荷尔蒙分泌,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⑶储存功能:肝脏能够储存人体所需的能量物质,如糖原、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二、肝脏养生的原则⑴健康饮食:合理饮食是肝脏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推崇“五谷为养,粗细搭配,荤素相参”的饮食理念,注重荤素搭配、适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食油腻的食物。

⑵调节情绪:负面情绪会对肝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积极调节情绪是肝脏养生的重要原则。

可以通过运动、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和情绪,保持心情愉悦。

⑶锻炼身体: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肝脏功能和免疫力。

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坚持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锻炼。

⑷戒烟限酒:烟酒对肝脏功能有很大的影响,容易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等疾病。

中医肝脏养生要求戒烟限酒,不吸烟、少饮酒,以保护肝脏健康。

三、肝脏养生方法⑴温养肝脏:中医倡导保持适宜的体温,可以通过穿着合适的衣物、避免寒冷和湿气的侵袭来温养肝脏。

⑵按摩肝脏穴位:按摩肝脏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畅,有助于肝脏功能的调理。

常用的肝脏穴位包括太冲穴、大敦穴和阴陵泉穴等。

⑶喝适量的水:适量饮水可以保持血液流畅,促进代谢和排毒。

建议每天饮水量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一般为⑸-2升。

⑷合理使用中药:中药具有疏肝理气、养肝护肝的功效,可以根据肝脏功能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四、中医药养肝方剂⑴柴胡泻肝汤:适用于肝气郁结、肝郁脾虚的病证。

⑵调胃承气汤:适用于肝胃失和、气机郁滞的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2、肝为刚脏 3、肝体阴而用阳 4、肝气与春气想通应
肝“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 体阴
特性 生理
主藏血
用阳
主疏泄
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条达:调畅、通达、舒展;抑郁:抑制、遏制、郁滞。
肝在五行属木,木性曲直,伸展舒畅,肝为风木 之脏,木喜舒展、顺畅、通达、既不压抑又不郁 遏,伸展自由。肝主疏泄,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内寄相火,主升主动。
②病理: 肝气郁结 :胆汁生成排泄障碍--胁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 肝气上逆 :胆汁逆流入于血脉,外溢于皮肤,则见黄疸等
三、促进血液的运行
①生理: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血随气行,周流不停。”
②病理: 肝气郁结------气郁血瘀症:胸胁刺痛、癥积 肝气上逆------血随气逆症:吐血、咯血、脑溢血
②病理: 肝失疏泄----疏泄不及-----男子排精不畅 女子经行不畅、痛经、月经紫黑 有块,甚至闭经、不孕等。 肝失疏泄----疏泄太过-----扰动精室,男子阳事易兴、早泄、 遗精等
㈡肝主藏血
⒈概念: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 ⒉生理作用 肝主血海、血藏于肝 贮藏血液 濡养肝脏(肝系),制约肝阳(气) 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防止出血:血行正常。
临 床 症 状
生发不及:胸胁满闷,胁肋胀痛,抑郁不愉等。
生发太过:急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等。
2、肝为刚脏
含义:指肝具刚强躁急,主升主动,易亢易逆的
生理特性。将军之官 肝主藏血,血属阴,其体阴柔 肝主疏泄,主升动,其用刚阳
刚柔相济
阴阳调和
病变特点:肝病多见肝气升动太过,如: 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 临床多出现眩晕面赤,烦躁易怒,筋脉拘挛, 甚则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
b. 肝气上逆------痰随气逆阻塞清窍-------如脑梗塞
五、促进和调节生殖机能
①生理: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 : 男子精液藏泻有度,排泄通畅; 女子冲任气血调畅,又肝主藏血,调节血量,保持月经周 期性正常经量适度,经行调畅,按时排卵,或妊养胎儿,肝与女 子胞的生理、生殖机能极其密切,故又称“女子以肝为先天”。

一、肝的解剖
形态:肝为分叶的脏器, 形似楔形,左右分叶,右 厚左薄, 颜色赤紫,左右 两叶间有胆囊附着。 部位: 解剖部位:位于腹部,横 膈之下,右胁之内。
一、肝主要生理功能
主疏泄 主藏血
㈠肝主疏泄
⒈概念:是指肝气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
滞、散而不郁、亦不亢逆的作用。
暴怒:“怒则气上” 肝气上逆,甚肝风内动,为“因怒致病”
基本病理:肝失疏泄
⑴肝气疏泄功能不及 肝气郁结 症状: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适等。
⑵肝气疏泄功能太过 -------肝气上逆
症状:急躁易怒,失眠头胀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常走 窜胀痛等,甚或血随气逆而见吐血、咯血,甚或卒然昏厥。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液为泪 在志为怒 与春气相通应
•在体合筋
含义:筋的功能有赖于肝精肝血的濡养,筋膜的功能 由肝所主。 肝精血充盛 生理: 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耐受疲劳,
则筋膜得养
肝精血不足 病理: 则筋膜失养
并能快速解除疲劳。
筋力减退,运动失灵,动则疲劳, 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一、调畅精神情志
二、促进消化吸收
三、维持气血运行
四、调节水液代谢
五、调节生殖功能
一、调畅精神情志
①生理: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气血和调
心情开朗
②病理: 致病因素 ---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因病致郁” 郁郁寡欢,多疑善虑,情志压抑; 若气郁日久化火:脾气暴燥,急燥易怒 情志异常----气机失调,肝失疏泄------- 称为“怒伤肝”: 郁怒:敢怒不敢言,情志不得发泄,气郁,气滞,“因郁致病”
3.消长:事物对立着二方面,处在“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
的变化中。 如“一年四季”气候变化: 春到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即为“阴消阳长”的过程
秋到冬:寒气渐增,温热日减,即为“阳消阴长”的过 程,人体的功能活动和物质代谢的关系也是如此
4.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即阴转阳,阳转阴 ,如“寒极生热,热级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如:中毒性慢性肺炎:高热、 面红、 烦躁、 脉洪是“湿热证” 病情发展到中毒性休克时:手足冰冷、面色苍白、脉细弱是 “虚寒证”
⒊病理
肝体失养:肝气化生不足失于条达
肝阳失于涵养则易亢逆
藏血不足: 筋目失养:目涩昏花,或为夜盲 筋脉拘急,肢体麻木 经血乏源:月经量少,甚则闭经 肝气虚弱、收摄无力
肝不藏血: 肝阴不足、肝阳偏亢、血不得凝而出血不止
肝火旺盛、灼伤脉络、并迫血妄行 吐血、衄血、咯血、月经过多,或崩漏等
二、肝的生理特性
病理意义:郁怒伤肝——郁怒不解,使肝气郁结; 大怒伤肝——大怒暴怒,使肝气升发太过; 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 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人易怒。
•与春气相通应
机 理:春季为一年之始,阳气始生,生机勃发 而肝主人之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为 阴中之少阳,主升发,故与春气相通应。 义:春日养生,各方面须顺应春气的生发和 肝气的畅达之性。 肝气应春季而旺,素体肝气偏旺、肝阳 偏亢、脾胃虚弱者在春季易发病。
含义:目的视觉功能,有赖于肝精肝血之濡养和肝气之疏泄。
生理意义:肝之精血充足,肝气调和,目才能正常,发挥
其视物辨色的功能。
病理意义:肝血不足:视物不清、夜盲 肝阴不足:两目干涩;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肝风内动:目睛上吊,两目斜视 肝经风热:目赤痒痛; 肝经湿热:目眵增多;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在液为泪
筋力强健运动灵活 能曲能直刚柔相济
•其华在爪
含义: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是筋的延续,爪甲 赖肝精肝血以濡养,其荣枯与肝之功能盛衰密切相关,故 有“爪为筋之余”之说。
生理意义:肝精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
病理意义:肝精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枯而色夭,甚则 变形、脆裂。
•在窍为目
五行学说
五:金,木,水,火,土 5 种物质
行:运动变化规律
五行: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5
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味
五色
五方
五季
五脏
1. 解剖 ⒉脏腑表里关系:胆 ⒊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 ⒋联系功能 五体: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五官:开窍于目 五志为怒 五液为泪 五时与春气相通应 ⒌属性: 阴阳属性:阴中之阳 五行属性:木
中 医 的肝脏
心 肺



五脏 系统
阴阳学说
自然界一切事物和事物的内部都具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如:昼与夜:昼为阳,夜为阴 动与静:动为阳,静为阴
1.阴阳对立: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着互相与对立的两个方面 如:动与静 上与下 昼与夜 明与暗 水与火
2.互根: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如:上与下,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也无所谓上

含 义: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与五液中的泪关系密切。
生理意义:肝气疏泄促进津液上行于目而为泪, 通常情况下,濡润目窍,但不外溢; 遇有异物则大量分泌,排除异物,清洁目窍; 情绪悲哀时,泪液可大量流出。
•在志为怒
含 义:情志活动中的怒与肝的关系最密切。
生理意义:一定限度内的怒,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 重要的意义,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故肝生怒志是肝脏功能本有的特性。
二、促进消化吸收
1、促进脾胃运化功能
①生理: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脾升胃降相因,平衡协调,纳运正常
②病理: 肝失疏泄 “木不疏土” 影响于脾: 脾气不升则飧泄,脾气不通则腹胃气不通脘腹胀痛,即“肝胃不和”
2、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
①生理: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胆汁分泌排泄通畅,有助于脾胃 的运化功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3、肝体阴而用阳
含义:肝主疏泄,主升主动,为阳;肝藏血,以 血为体,属阴。
体阴:1、肝属膈下,阴脏;2、肝藏血,属
阴。肝为刚脏,赖阴血滋养
用阳:1、主疏泄,主生动,喜条达,内寄
香火,其性属阳;2、肝阳易亢,肝风易动。
临床表现:眩晕、肢麻、震颤、抽搐,口眼歪斜,角弓反张等 临床治疗:平肝息风,凉肝泄肝,滋阴血以益肝等
四、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
①生理: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津液输布代谢正常, “气行则水亦行。”
②病理: a. 肝气郁结----气郁津停----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主要为输布排 泄障碍,产生痰、水等病理产物。 例: 停于肺则为痰为饮; 停于肌肤则为水肿
停于经络则成痰核
停于胸腹腔而成胸水、腹水,痰气交阻在咽喉为梅核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