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发展简史

中国工业发展简史引言中国工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工业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工业起步阶段(1840-1949)1.中国工业前现代化状态在1840年前,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工业化程度较低。
主要的产业是农业和手工业,其中手工业以纺织业和陶瓷业为主要代表。
农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
2.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工业起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遭受到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压迫。
这些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和建立工厂。
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工业技术和产品,这为中国工业的起步提供了契机。
3.自主创新与民族工业兴起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进行自主的工业创新。
包括胡雪岩、章太炎等人在内的一批爱国商人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各地兴办了一批工业企业。
这些企业主要涉及矿产资源的开采、轻工业以及一些诸如造船、造纸等行业。
工业化进程(1949-1978)1.新中国成立与计划经济体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中国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和调控,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农业集体化和国有化也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从1953年到1962年,中国相继实行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这两个五年计划主要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包括钢铁、石油、机械等行业。
中国通过引进苏联的技术和援助,大力发展重工业。
3.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农业集体化的推进为中国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供应。
这为工业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和食品,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同时,工业的发展也为农业提供了农机具和化肥等生产工具,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4.农业与轻工业的发展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中国的农业和轻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和小型企业的兴起,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来源。
一些以纺织、食品、家电等为主的轻工业企业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3)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2023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浅析

2023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浅析2023年,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析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和历史经验。
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中国工业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工业化阶段、加速工业化阶段和后期工业化阶段。
初步工业化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化水平处于相当低的阶段。
当时,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和长江、黄河沿岸。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防和民生的需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等。
加速工业化阶段:改革开放的推进为工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78年,中国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为导向。
这个时期的关键是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并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这个时期,中国在制造业、钢铁、煤炭、电力、纺织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后期工业化阶段:200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进入了后期工业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进程扩大了到更广泛的领域,涉及到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中国政府通过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和模式,加大了投资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在发达国家寻找技术和合作伙伴。
这个时期中国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经验在工业化发展历程中,中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经验。
1.注重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中国一直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来促进工业化发展。
2.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国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服务业等其他产业,保持了产业结构健康均衡发展。
3.积极利用国内和外部市场。
中国抓住国际市场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使中国的工业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大规模工业化发展始于20世纪。
以下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关键历程和参考内容。
1. 20世纪初的工业起步阶段:-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工业技术,工业规模仍然较小。
- 中国在此时期主要依赖传统工业生产和手工业,如农业和纺织业。
- 1927年至1949年间,由于内战和外部干扰,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被中断。
2. 1949年至1978年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策略。
- 1953年,中国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 在这个阶段,中国建立了很多国有企业,如钢铁、化工、冶金、机械等领域。
- 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和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基础。
3. 1978年至1992年的改革开放与工业现代化:-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政策,迈入了工业现代化的阶段。
- 市场经济机制逐渐引入,外商投资和与外国企业的合作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 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和技术转让成为促进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 这个阶段,中国的工业结构逐渐转向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汽车和航空等领域。
4. 1992年至今的工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1992年,中国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加强市场调节作用。
- 工业智能化和信息化成为推动工业升级的重点政策。
- 进一步与世界经济接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促进了工业的国际化发展。
-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电子、汽车、航空航天、新能源等。
5. 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前景展望:- 工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逐渐显现。
- 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方针,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 应对全球经济变化、推动创新和技术升级,努力实现高端制造业发展。
- 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应用和数字产业等将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制开始转向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制。
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和战争。
这些事件对中国的工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和阻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以促进工业化。
这些政策包括推行集体化农业、进行农村改革和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等。
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加速。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的重点放在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和电力等领域。
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基地和工厂,并引进了一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
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口号,这导致了国家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停滞和破坏。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政府鼓励外商投资和引进国外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导致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再次加速。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许多重要的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中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进入21世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强。
政府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出口规模大幅增长。
目前,中国工业化进程仍在继续,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为了实现更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工业发展,中国政府已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的工业化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处于极度贫困和落后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在此阶段内,中国实行了“三线建设”计划,建设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
1957年全面规划调整时,中国工业产值已经达到247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倍。
第二阶段(1958-1966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跃进”,强调快速发展,实施了一些过于激进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遭受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然而,工业产值增长率仍然很高,即使在若干个重要行业中,例如钢铁和煤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三阶段(1966-1977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化大革命”,国家对工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过,国家仍然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如钢铁工业、轻工业和冶金工业等。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极速发展和高速增长。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率先实施了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引进海外投资和技术。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家之一,包括汽车、能源、基础设施和通讯等领域。
总的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发展历程中,中国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但是在衷心服务于人民群众、创新、改革和开放等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中国的工业化历程一、工业化初期中国的工业化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变阶段,经济相对薄弱。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大量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和措施。
首先,中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为工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中国还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和机械工业,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三、第一次五年计划1953年,中国制定了第一次五年计划,明确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在这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包括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重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科学技术创新等。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四、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至1961年,中国实施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旨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
然而,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政策和措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经济的严重失衡和社会的混乱。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然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工业工人。
五、改革开放以及后续发展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为工业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包括市场化改革、外商投资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六、现代工业化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开始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绿色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全球性的环境和资源挑战。
七、未来展望中国的工业化历程还在继续,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挑战。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
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毅然抛弃了“以阶
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
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对外开放,吸引侨资、外资,来中国投资建厂,引进先 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先后开放了深 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中国工业化道路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一、早期工业化阶段,主要指洋务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二、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阶段,主要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 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 工业化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工业化开端—洋务运动
1、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以 自救。在洋务运动中,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新式 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洋务 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 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标;(3) 以
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国有经济 并逐步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改造、 采用高关税和高估本币等方式推进进 口替代、采用外延增长方式改善工业 生产布局和区域经济不平衡为四项基 本的工业化战略。 摘自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版权所有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 告》
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政府编制了第一个五 年计划。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 展重工业”的战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超额完成,形成 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 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纲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1)阶段特征(2)突出特点(3)不利因素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收回“关税主权”;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2)现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现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现代化的领导权。
(3)现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4)发展畸形。
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不利因素:先天的不利条件:(1)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资金储备;(2)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3)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4)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
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压制;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1)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延伸到重工业。
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中国的现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
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终完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
(2)从决策上来看,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教育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致使中国在长时期内一直是一个文盲半文盲的国家。
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现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
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主观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因而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正常进行。
(3)从环境上来看,战争和革命不断,中国政局长期动荡。
2.资产阶级对国家民主化的求索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
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1)近代前期的探索①简况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
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
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
就其性质而言,应是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
在清末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他们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入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②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区别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
革命派怀着由革命而共和的信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
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
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洋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③联系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
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
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
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都缺乏本质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
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
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
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2)近代后期的探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
①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②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
③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
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1)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始即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为己任。
“一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七大”提出要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建国前夕以恢复经济为中心任务。
1952年提出“一化三改造”的方针。
1954年在一届人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国家。
党的“八大”提出“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958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虽然发生了种种偏差,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始终没有动摇过。
即使在“文革”中的1975年,周恩来还重申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提出了分两步实现现代化的设想。
小结: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
在革命战争时代搞武装斗争是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
建国后的建设则是利用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力,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
改革则是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2)道路探索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实现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首先是从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的。
第二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更是成绩卓着:①提出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全面现代化)其中,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②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设计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蓝图。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最早提出工作重心转移,最早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早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改革开放的方针,并作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决策。
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中,特别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社会主义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为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使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③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④提出了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致力于理论创新,又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共对自己的使命有了进一步认识。
使全党认识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先进”的现代化,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化,是经济、资源、人口、科技、环保、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