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紫《插田》阅读理解训练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5年阅读理解试题汇编-含答案

2015年阅读理解试题汇编-含答案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11~14题。

蓑衣张炜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

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

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

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

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

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

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

达子还是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

……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

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

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

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

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

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

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

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

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

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

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高考真题语文--小说阅读2 附答案

高考真题语文--小说阅读2 附答案

高考真题语文--小说阅读1.(2019年·新课标Ⅲ卷·T7~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案】“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综合考查”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综合考查”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文本阅读“综合考查”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天里李德霞①春天里,秀田回了村。

②秀田进村时已是中午,村里的幼儿园正好放学。

孩子们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大门。

幼儿园门口,早围了一群接孩子的老头儿和老太太。

秀田听婆婆在电话里说过,儿子亮亮去年也上了幼儿园,秀田在老人堆里看了一遍,没有看见婆婆,就想顺便把儿子接回家。

③幼儿园门口,大部分孩子已经被爷爷奶奶接走,只剩下四五个孩子还在翘首张望。

秀田一眼就认出了儿子,那个圆脸、大眼睛的小男孩不就是亮亮吗?秀田几步过去,一把拉住儿子的手说:“亮亮,妈妈回来看你啦。

走,跟妈妈回家!”④亮亮并没有表现出秀田想象的那种惊喜,而是歪着脑袋,眨巴着眼睛说:“我妈妈?可我没见过你呀!”⑤秀田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没掉下来。

秀田抬手抚摸着亮亮的小脸蛋说:“妈妈在你一岁时就去了南方,忙着打工赚钱,一直没回来看你。

家里不是有妈妈的照片吗?傻儿子,你不会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吧?”⑥“你跟照片上的妈妈不一样,你不是妈妈!”亮亮抽回手,转身跑到老师跟前。

女老师对一身城里人打扮的秀田说:“大姐,对不起,你不能接走亮亮!”⑦秀田急得大叫起来:“你有没有搞错啊,我可是亮亮的妈妈呀!”⑧“可亮亮不认识你呀!”女老师说,“亮亮上幼儿园快一年了,每天只有他奶奶接他送他,风雨无阻。

除了他奶奶,我们没见过他的任何家人。

亮亮的奶奶还特意叮嘱过我们,说除了她,别人不能接走亮亮……”⑨“可我……真的是亮亮的妈妈啊!”⑩秀田一抬头,看见后院的五奶拄着拐棍来接孙女,秀田像遇到了救星,赶忙迎上去,拉着五奶的手说:“五奶,你还认得我吗?你说,我是亮亮的妈妈吧?”⑪五奶眨着老眼,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着秀田,然后扁扁嘴说:“我老啦,眼神不好,常常认错人。

”说完,五奶摆摆手,领着孙女蹒跚而去。

⑫儿子不相认,老师不相信,连前后院住着的五奶也认不出她来了,秀田的心里一阵难过。

⑬女老师说:“大姐,你还是走吧。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10)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10)

2018-2019学年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它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明朝初年出现了首批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可作为标志。

B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很多关于“风雪”的描写。

如描写草料场的草厅:“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一处,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

C .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论调:“当然,行是行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中,“当然”、“固然”、“可是”等典型语言表现了其胆小卑怯的性格。

D . 《边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是细节描写,暗示祖父开始关注孙女婚事,翠翠开始想到要嫁人。

B . 《森林中的绅士》这一形象化的标题,可以极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豪猪的本质特征——“绅士风度”,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

C . 《动人的北平》以抒情的语言表达优雅的情怀。

如“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充满诗意。

D . 契诃夫,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揭露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与莫泊桑、杰克·伦敦并称“短篇小说三巨匠”。

《插秧歌》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插秧歌》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插秧歌》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②,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③,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①兜(dōu)鍪(móu):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

②渠:他。

半霎:半晌,一会儿。

③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匝: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

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B.颔联采用夸张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

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

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2.请将杨万里的这首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但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②,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②莳(shì):移栽,指插秧。

匝:遍;满。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高三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保温常练(二十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总复习 第3部分 现代文阅读 保温常练(二十一)(含解析)不分版本

高三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保温常练(二十一)(含解析)不分版本保温常练〔二十一〕一、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虽然莫言在中国文坛上并非,但其文学才华和艺术创造力令人瞩目。

他的小说创作以乡土气息和农民本位为主线,塑造了余占鳌、上官鲁氏、西门闹等率情任性的农民形象。

小说《丰乳肥臀》,运用的艺术概括力,通过上官鲁氏这个母亲的遭遇,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所遭受的苦难和母亲的伟大与宽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纯以文学水平而言,莫言获奖。

A.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实至名归B.出类拔萃出神入化名副其实C.鹤立鸡群出神入化名副其实D.鹤立鸡群不同凡响实至名归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互联网时代吼叫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大行其道。

B.如何让农耕文化的菁华成为构建新时代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C.艺术评论,特别是对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评论,由于人们的看法不同,往往通过争论能开展和提高艺术理论。

D.地球是一个家,无论哪一种生命灭绝,对地球都是伤害。

一旦生态被人类破坏,所有的不好的恶果最后也将由人类承当。

3.以下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在大家的鼓励帮助下,拙作最终出版,感谢之情溢于言表,还望大家说出愚见,让我有更多进步。

B.小店开张之际,热忱欢送广阔顾客朋友惠顾,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大家营造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C.些许小事也要论出输赢,可见二位心胸狭窄,对于这件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我会钧裁你们两个。

D.小事不值一提,谁都会犯错误,我会海涵的,你今后做事情也要多想想,不能脑子一热啥事都做。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生物有多种节律,不同的生物有着不同的节律, ①。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插秧》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插秧》含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插秧》含答案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插秧吴昌勇①农家日子的富态,尽在土地的富态里,尽在庄稼人早出晚归的耕作里。

②过了雨水节气,春耕的第一犁往往从水田开始。

些许潮湿的泥土,散发着浓郁的泥腥味,这是生着肥膘的好田独有的气息。

③水田需要水养。

深耕过后,农人从沟渠边,将哗哗流淌的纯银水花赶进田里,如赶着一群引吭高歌的大白鹅。

水中的泥土好似鼓起腮的鱼儿,开始春天的第一口深呼吸,咕嘟咕嘟泛起水泡。

④这头的水田被溪水泡着,被和煦的春光暖着,那边已经开始忙着将晾晒干燥的谷种簸去杂质和秕谷,精选出最饱满的谷粒准备催芽。

⑤清冽的山泉水,先冲,再淘,后泡。

等到谷壳彻底软化,巧手的农妇小心翼翼地将其用细纱布包裹起来,装进透气的竹篾筐。

三五天时间,半湿半干的谷种,在半睡半醒中萌出新芽。

⑥在水田的正中,农人用新泥为这些初生的稻芽建造出新居——一个三五平方米的长方形簇格,铺上清水的床单,平整熨帖。

清明前后,谷种如雨滴般从农人的手中均匀地洒落,在泥水的襁褓里完成由芽到叶的成长。

陪伴它们的,是春天的蛙鸣和一群油滑光亮的蝌蚪。

⑦节气到了谷雨,春天和夏天隔空有了第一次握手。

草木葱茏,雨水充沛,正是插秧的好时节。

早上日头刚升起来,男劳力在田坎上脱鞋脱袜,挽起裤腿,进入水田将秧苗连根拔出,用清水淘去根部的泥浆,扎成茶杯粗细的小捆。

待到秧苗全部移除,再将水田耘耥成平整的镜面。

⑧一切准备就绪,村里的男人们排成一排,左手握着苗捆,右手食指和拇指从中分出三两根,捏紧苗身,用手指的力量将根须直接送进油汪汪的泥水里。

第一行秧苗笔直地立起身子,苗距齐整,不用比画,庄稼人的眼比尺子更精准。

从田里拔出沾满泥水的裤脚,后退一步,紧接着,是第二行、第三行,刚刚还是一汪泥水的田逐渐有了满眼新绿。

⑨头顶是蓝天白云,眼前是晃动的水面。

波光里,满是泥水、汗水的脸,能感受到秧苗的悠悠鼻息。

说着,笑着,憧憬着,水田里满是庄稼人朴实的想象,满是鸟语和蛙鸣。

2《插秧歌》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插秧歌》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插秧歌》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2《插秧歌》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

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

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

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

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

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

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

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

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插田
叶紫
失业,生病,将我第一次从嚣张的都市驱逐到那幽静的农村。

我想,总该能安安闲闲地休养几日吧。

这时候,是阴历四月的初旬——农忙的插田的节气。

我披着破大衣踱出我的房门来,田原上早已经充满劳作的歌声了。

通红的肿胀的太阳,映出那些弯腰的斜长的阴影,轻轻地移动着。

碧绿的秧禾,在粗黑的农人们的手中微微地颤抖。

一把一把地连根拔起来,用稻草将中端扎着,堆进那高大的秧箩,挑到田原中分散了。

我的心中,充满着一种轻松的、幽雅而闲静的欢愉,贪婪地听取他们悠扬的歌曲。

我在他们的那乌黑的脸膛上,隐约的,可以看出一种不可言喻的、高兴的心情来。

我想:“是呀!小人望过年,大人望插田!……这原是他们一年巨大的希望的开头呢。

……”
我轻轻地走过去。

在秧田里第一个看见和我点头招呼的,便是那雪白胡须的四公公,他今年已经七十三岁了,还肯那么高兴地跟着儿孙们扎草挑秧,这是多么伟大的农人的劳力啊!
“四公公,还能弯腰吗?”我半玩笑半关心地问他。

“怎么不能呀!‘农夫不下力,饿死帝王君’呢。

先生!”他骄傲地笑着,用一对小眼珠子在我的身上打望了一遍,“好些了?……”
“是的,好些了。

不过腰还是有些……”
“那总会好的啰!”他又弯腰拔他的秧去了。

我站着看了一会,在他们那种高兴的、辛勤的劳动中,我深深地感到自家几年来生活的卑微和厌倦了。

东浮西荡,什么东西毫无长进,而身体,又是那样的受到许多沉重的创伤;不能按照自家的心思做事,又不会立业安家,有时甚至连一个人的衣食都难以温饱,有什么东西能值得向他们夸耀呢?……而他们,一天到晚,田中,山上,微漪的、淡绿的湖水,疏云的、辽阔的天际!唱自家爱唱的歌儿,谈自家开心的故事。

忧?愁?……夜间的,酣甜的呓梦!……
我开始羡慕起他们来。

我觉得,我连年都市的漂流,完全错了;我不应该在那样的骷髅群中去寻求生路的,我应该回到这恬静的农村中来。

我应该同他们一样,用自家的辛勤劳动,争取自家的应得的生存;我应该不闻世事,我应该……
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兴趣,使我突然忘记了腰肢的痛楚,脱下了鞋袜和大衣,想同他们插起田来。

我的白嫩的脚掌踏着那坚牢的田塍,感到针刺般的酸痛。

然而,我却竭力地忍耐着,艰难地跟着他们下到了那水浑的田中。

四公公几乎笑出眼泪来了。

他拿给我一把秧,教会我一个插田的脚步和姿势,就把我送到那最外边的一层。

顺着他们里边的行列,倒退着,插起秧来。

四公公越到我的前头来了——他已经比我快过了一个长行。

他抬头站了一站,我便趁这个机会像夸张自家的能干般地和他攀谈起来。

“我插的行吗?四公公!”
“行!”四公公笑了一笑,但即刻又皱着眉头说,“读书人,干这些事情总不大合适呀!对吗?……”
“不,四公公,我是想试试看呢,我看我能不能插秧!我想……唔,四公公,我想回到乡下来种田呀!”
“种田?……王先生,你别开玩笑呢!”
“真的呀!还是种田的好些,……我想。


四公公的脸上阴郁起来了,他呆呆地站在田中,用小眼珠子惊异地朝我侦察着我的话是否真实。

我艰难地移近到他的身边,就开始说起我那高兴农人生活的理由来,我大声地骂了
一通都市人们的罪恶,又说了许多读书人的卑鄙,下流,……然后,正当欲颂赞他们生活的清高的时候,四公公便突然地打断了我的话头:“得啦!先生,你为什么竟说出这样的话来呢?”他朝儿孙们打望了一下,摸着胡子,凄然地撒掉手中的残秧。

“在我们,原没有办法的,明知种田是死路,但也只得种!有什么旁的生涯给我们做的呢?‘命中注定八合米,走尽天下不满升。

’……而先生,你……读书人,高升的门路几多啊!你还真的说这种话,……你以为,唉!先生,这田中的收成都能归我们自家?……”
他咽住了一口气,用手揉揉那湿润的小眼睛,摇头没有再说下去了。

他的胡子悲哀地随风飘动着,有一颗晶莹的泪珠子顺着他那眼角的深深的皱纹爬将下来。

我没有再听出他底下说的是什么话来,痴呆地,羞惭地站在那里,看着他祖孙们手中的秧禾和那矫捷的插田动作。

……“死路”。

“高升的门路!”……我觉得有一道冰凉的电流,从水里通过我的脚干,曲曲折折地传到我的全身!
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

(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对田野的精心描写,既营造了宁静祥和的乡村环境,也烘托了摆脱都市喧嚣后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B.文章多处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待人友善、勤劳本分、易于满足而又乐观刚强的四公公形象。

C.结尾处“我羞惭地站在那里”的原因是四公公的话触动了我强烈的自尊心,让我这个读书人觉得自己不辨事理、一无是处。

D.“我的腰肢,开始痛得更加厉害了。

”这一细节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将我身体与心灵的疼痛汇集在一起,引人深思。

E.文章通过“我”与四公公的关于“插田”的对话的描写,表现了人们认识上的差异,进而揭示出人们内心的生存困惑。

5.作者在行文中,以对比贯穿始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概括。

6.作品以“插田”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7.在作品中,“我”向往“插田”的农村生活,而四公公却说“种田是死路”应该追求城市生活。

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4.DE
5.①身体上,自身的病体与四公公的健硕形成对比。

②动作上,自身插田的慢与四公公等人的快形成对比。

③感觉上,都市的喧嚣与农村的幽静形成对比现代文阅读插田叶紫阅读答案。

④心理上,内心的烦闷与乡村人的愉悦形成对比。

⑤认知上,对“插田”生活的认识与四公公的话形成对比。

⑥追求上,渴求“插田”的宁静与内心的茫然形成对比。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6.①插田是全文的线索和中心事件,具有贯穿全文的作用。

②读书人“插田”带给人的是思考,让人感受到内心的挣扎,从而产生联想和想象
③插田一语双关,既指农活,也指心灵的渴求——插入田野,获得心灵成长。

(答对三点即可)
7.(示例)这种现象是人们本身追求的矛盾性的外在表现,也是人性的一种弱点。

我作为“读书人”,原本过着城市生活,但因城市的喧嚣和疲惫而厌倦,想要过“插田”的农人生活,以求得心灵的愉悦和解脱;而原本“插田”的四公公却期盼着能够不“插田”从而摆脱农村,以获得地位的高升和光明的坦途。

殊不知这些都是一种美好的奢望,是一种永不满
意现状的挣扎。

正如钱钟书《围城》中写的一样,“有人想进去,有人想出来”;也如庄子梦蝶一样,梦想成蝶,成蝶后又怀念过去;人生就在这种欲望和渴求中摇摆着,困惑着。

(探究类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