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的十个半懂不懂:为何把和说成汗

合集下载

大陆与台湾语言文字文化

大陆与台湾语言文字文化

(四)台湾生活习俗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 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 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 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 讯号,现在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台湾生活习俗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 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 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 “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 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 “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 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 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 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 赐。
台湾
泥石流 追尾 圆珠笔 桑拿 服务员 一次性 西兰花 群众 总结
大陆
日常用语
早安 午安 晚安 借过 没关系 想怎样 不哩水 帮忙你
窝心
台湾
大陆 早上好 下午好 晚上好 让一让 没事儿 想干什么 不错 帮你忙 贴心
食物用语
台湾 柳丁 凤梨 奇异果 芭乐 花枝 鲔鱼 鲑鱼 优格/优酪乳
(四)台湾生活习俗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 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 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 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 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 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五)台湾文化盛会
寺庙与建筑 民俗文化与艺术
二、台湾的文化礼义
台湾人的身份证号码 台湾菜的特点 台湾人的性格特点 台湾生活习俗 台湾文化盛会 台湾商务礼仪及忌讳
(一)台湾人的身份证号码

用一个字来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

用一个字来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

用一个字来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2007-02-02 12:39:53)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所以从长相上是看不出来大陆人和台湾人的区别的。

但是,以我与台湾朋友多年打交道的经验,大陆人和台湾人的区别,只要几个单字可以搞定。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解释过台湾人为什么把“和”念成“汗”的音,其实很多台湾人打了大陆以后很快就和大陆人民打成一片,“和”就是“合”,在这个字上统一起来很快的,所以未必可以从“和”的发音上找到破绽。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另外一些字来确认大陆人和台湾人的区别。

首先,我认为“管”字可以一试。

在所有我们说“渠道”的场合,台湾朋友一般说“管道”。

在这里,所谓“管道”可不是自来水管子,而是抽象意义的联系渠道,比如台湾泛蓝政客们往往自诩他们和北京有联络的“管道”。

还有一个“西”字可供参考,比如台湾官方还在使用“民国x 年”的纪元,但是也往往加上11年换算成“西元”,而不是按照大陆的习惯说“公元”。

接下来还有一个“全”字,也是一个很有用的字。

比如我们口中的“保安公司”,到了台湾就是“保全公司”,反正都是“安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而且,“全”字还有附加功能,比如“17大”可以说成“17全”,您能“厘清”哪个是共产党的大会哪个是国民党的大会吗?台湾人喜欢用“厘”代替“分”,可能是尺度上的区别吧。

以上都是以不同的字来区别大陆人和台湾人,但是即便是同一个字也可以从发音上来区别。

比如说“法语”或者“法国”的“法”字,普通话的标准音是“fǎ”(三声),而台湾朋友的说法是“fà”(四声)。

我和台湾朋友讨论起这个问题,他们却说这个四声的“fà”和那个发“hàn”的“和”也是从大陆学来的,属于老北京话。

台湾朋友这么说也是有证据的,在台湾流传的一些超老的相声段子,比如刘宝瑞的段子,里面说到“法国”时候就是读四声。

唉,没法(fá)子!如果这些单字还不足以区分大陆人和台湾人,那么就只好立一个“专案”了。

关于台湾的十个半懂不懂:为何把“和”说成“汗”

关于台湾的十个半懂不懂:为何把“和”说成“汗”

关于台湾的十个半懂不懂:为何把"和"说成"汗"台湾“立法院”为什么总爱打架?台湾人为啥把“和”说成“汗”?台湾最早的槟榔西施又是穿什么的?作为大陆人的你,是不是也在好奇这一连串问题的解答?观察者网为您一一解答这些你未必能理解的台湾“风土人情”。

Q:台湾“立法院”为什么总爱打架?A:“立委”打架已经out了。

台湾媒体人宫铃说,她在“立法院”跑新闻大概有七年时间,所经历过“立委”打架的状况不超过十次。

但她到大陆后,不断地被人家重复问这样的问题,她归结为这是大陆媒体喜欢扩大聚焦。

另外,打架这件事,主要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

现在的“立委”流行趋势是抢主席台——时代变了,国民党籍“立委”目前在“立法院”一家独大,不同党籍“立委”打架拉票已经没有多大效果,所以王道变成了阻止或者拖延法案通过,于是民进党籍“立委”就会占据主席台,这样“立法院”副院长就没办法三读“法案”——“立法院”不动用警察权,就不能强行轰走他们。

国民党籍“立委”也会去抢,为的是主席台不被占领。

总之,这是新形势下“立委”们摸索出来的游戏新规则。

话说回来,有的打架也是“假摔”。

英国《每日邮报》曾披露令人啼笑皆非的内幕,原来一些“立委”居然为争曝光率而作秀假打,事前各方商量好程序,冲突当天大家都穿上球鞋,镜头前喊打喊杀,散会后相邀喝茶。

Q:台湾“国考”(公务员考试)为什么要考“科学发展观”?A:因为这个知识点就在命题大纲里,一点都没有“超纲”。

今年年初台湾公务员考试的“公民与英文”科目第16题:“中共的某项策略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核心并写入党章,这称为何?”答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考题?来看官方解释——台湾几位“立委”说,随着两岸关系趋近,台湾公务员有必要更了解大陆,知己知彼,否则如果分发到“陆委会”上班,如何应对工作?而“考选部”则表示,这也没有“超纲”,去年10月公布公务员考试的公民科目命题大纲,范围即包括“世界主要政治意识形态与两岸关系”。

涉台规范用语

涉台规范用语

涉台规范用语涉台规范用语是指在有关台湾问题的报道和言论中使用的专业术语和规范用语,对于准确传递信息、明确立场和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些涉台规范用语的例子:1. 台湾问题:使用“台湾问题”来描述有关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而非“台独问题”或“统一问题”,以避免偏颇和争议。

2. 台湾地区: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归类为“台湾地区”,以准确描述其地位和政治实际,避免使用“省”、“国”或其他可能引起歧义的词语。

3. 两岸关系:用于描述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强调共同体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而非使用“对立”、“敌对”等具有冲突色彩的词语。

4. 一个中国原则: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一个中国人的一个中国的实际法律地位。

5. 台湾同胞:指台湾地区的居民,体现了大陆与台湾同胞之间的共同身份和亲情关系。

6. “九二共识”:指大陆和台湾之间根据一个中国原则达成的共识,即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7. 和平统一:描述大陆对台湾地区实施统一的目标和方式,强调非武力手段、和平协商和对话的重要性。

8. 维护国家统一:指大陆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原则和立场,对于任何分裂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9. 两岸一家亲:用于描述大陆和台湾同胞之间的亲情关系和相互关联,凸显大陆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和支持。

10. 自由行:指台湾居民来往大陆的便利程度,以强调两岸之间人员交流、经济合作的积极意义。

11. 打“台湾牌”:用于描述某些势力利用台湾问题来影响两岸关系和涉及中国内政的行为,在引导舆论时需要谨慎使用。

12. 反分裂国家法:指中国通过的一部法律,旨在防止和制止台湾的分裂活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涉台规范用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和场合加以灵活运用,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对于媒体、官员和普通公民而言,正确使用涉台规范用语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重要一环。

台湾语言面面观

台湾语言面面观

台湾语言面面观汉外10-2班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源,同为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大陆移民的后裔,因此在台湾所使用的的语言与文字也是汉语的一部分,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两岸分离的几十年里,语言用于与发音有了一定区别,以下是一个交换生在台湾生活的150天里所感知道的台湾语言文化。

(一)语言使用概况在台湾地区,曾经出现和现在所使用的语言包括:汉藏语系(北京话、闽南语、客家语)、阿尔泰语系(满语:清朝官方语言,清代的碑碣常有汉满两文同刻,但事实上在台湾不通行)、南岛语系(泰雅语群、邹语群、排湾语群、巴丹语群)、日本语系(盛行于台湾日据时期,现在人有很多老人在日常使用,且为台湾续英语之后的第二大外语)。

目前台湾普遍使用普通话,即台湾民众所谓的“国语”,国语的普及率极高,这主要得益于台湾民众在历史上与大陆有着密切联系以及国民党在台湾的积极推广;主要方言是闽南语与客家语,同时还有战后从大陆移民到台湾的大陆各地方言,另外还有高山族各部落语言。

台湾地区使用的文字也是汉字,但是任采用中国传统的繁体字,与大陆实行文字改革后的简化字有所区别,在这里出版的书籍、报刊、官方文件都是用的繁体,虽然有一定的政治原因,但台湾人觉得保留繁体就是保留了中华文化。

而随着两岸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增强,两岸这种简繁文字差别在缩小,在台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简体了。

1950年以后,汉语拼音在大陆被广泛使用,一般人都使用拼音读汉字,只是在常用的语言工具书中拼音与注音同时存在,而在台湾地区一直使用的注音符号,这里的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是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作为汉字字音的工具,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的十分成功。

还有就是台湾的很多书籍人保留了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排版方式,如一些影响较大的报刊《中华日报》、《中国时报》、《联合报》等依然保留了传统的阅读习惯。

(二)语言运动的发展国语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之后有由国民党接收台湾,可是当时的台湾盛行的是日语和台语(闽南语),很多民国政府的官员几乎无法和普通老百姓进行沟通,因此在1946年后开始在台湾推行“国语”(北京语),下令废除报纸杂志的的日文版,禁止台湾作家用日文写作,这使得当时的台湾人顿时成为了文盲或半文盲,1947年后,带着对日本人对残害过中国人的仇恨,蒋政府开始全面禁用日语唱片,严禁讲日语,开始了所谓的“国语”运动。

2013-09-29 语言文化——两岸译名的差异

2013-09-29 语言文化——两岸译名的差异

语言文化——两岸译名的差异众所周知,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汉语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主要体现在一方特有词语、同词异义等方面。

比如,在台湾,人们通常所说的“土豆”并不是指“马铃薯”,而是指“花生”。

去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部头的《两岸常用词典》,较完整地收录了两岸在词语使用方面存在的相同和差异之处。

由翻译方式的不同导致的词语差异占了相当的比例,其中较为常见同义异形的词语就包括程序/程式、导弹/飞弹、短信/简讯、航天飞机/太空梭、信息/资讯、网络/网路等等。

“software”的译名在此尤其值得一提。

由于这个词一开始就被译作“软体”,因而其他由“-ware”构成的词语也一律成了“…(软)体”,如firmware韧体、hardware 硬体、shareware共享软体、wetware湿体,等等。

其他一些存在译法不同的科技词语还包括blog(博客/部落格)、hacker(黑客/骇客)、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积体电路)、mobile phone (手机/行动电话)、podcast(播客/行动数位广播)、social media (社交媒体/社群媒体)、template(模板/范本)、World Wide Web (万维网/全球资讯网)等等。

在翻译手段的使用方面,音译无疑在台湾使用得较为频繁。

音译词一般较为集中在饮食领域,如波打(port)、玛乳琳(margarine人造奶油)、泡夫(puff)、起司(cheese)、沙拉(salad)、西打(cider)、优格(yogurt)等等。

有时人们也会采用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式,如白脱油(butter黄油)、多纳饼(doughnut甜甜圈)、兰酒(rum朗姆酒)、玛芬蛋糕(muffin松饼)、润丝精(rinse护发液)等等。

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拼音系统,两岸在创造音译词时有时也存在着差异,如Benz(奔驰/宾士)、blues(布鲁斯/勃罗斯)、Hollywood(好莱坞/荷里活)、punk(朋克/庞克族)、yuppie(雅皮士/雅痞)等等。

台湾人为什么把“和”念为“汗”?- 翟华

台湾人为什么把“和”念为“汗”?- 翟华
每日在清晨7时,在电台担任“国语读音示范”,播讲民众国语读本、国语会话,国民学校国语、常识、历史、各种课本,供学国语的人收听,匡正语音。当时的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使广大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国语,学习标准的国音。这位齐铁根当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直到现在上年纪的台湾人还能回忆起齐先生娓娓动听的“京片子”,连词“和”读hàn(“汗”)就此在台湾深入人心。顺便插一句,京味小说作家老舍曾经写信给齐铁根先生打听骆驼的生活习性。因为齐铁根先生生长在北平的西山,山下有多家养骆驼的。老舍要把“车夫与骆驼”作为“骆驼祥子的故事的心核”。不了解骆驼的习性,是很难下笔的。他接到齐铁根先生回信,发现如果以骆驼为主写这部小说,自己所得到的一些材料不足调用,于是他决定以他熟悉的车夫为主写小说。
评论(128)┆引用┆阅读(42409)┆圈子┆打印┆有奖举报
文章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匿名] enos
台湾人为什么把“和”念为“汗”?- 翟华 - 新浪BLOG首页┆精华┆圈子┆美图
东方文化西方语
/m/zhaihua﹥复制 ﹥收藏本页
HOME登录┆注册┆搜索┆帮助
翟华的BLOG
■没事儿穷的色
■nicole的BLOG
■故事的传说
■天天的BLOG
■语笑嫣然的BLOG
■张雨亭BLOG
■冷夜光的BLOG
发表文章
台湾人为什么把“和”念为“汗”?
2006-12-12 08:16:06
我的文章分类
■我的所有文章
■中西文化
■想说就说
■四海游记
但是「美」這個字在台灣話中,有許多發音,
有發成類似「水」的音,也有和「米」一樣台語發音,

台湾与大陆不一样的说法

台湾与大陆不一样的说法

1 地名:意大利——义大利柬埔寨——高棉老挝——寮国朝鲜——北韩(大陆民间还有这样说)马尔代夫——马尔蒂夫新西兰——纽西兰悉尼——雪梨戛纳——坎城佛罗伦萨-翡冷翠(美宝小撇步:“翡冷翠”是徐志摩首译出来的名字,个人觉得比“佛罗伦萨”更好听诶)2 食物:橙子——柳丁(美宝小撇步:陶喆把专辑名称取为《黑色柳丁》背后有很特别的意义,他说:“一般柳丁是黄色的,我的黑色柳丁,听起来就知道多新鲜好玩!而且柳丁是台湾省盛产的水果,潜意识说到柳丁就会想到台湾,继而想到华人,而给柳丁灌上黑色,就是象征一种革命,而且希望大家要勇敢去面对现在台湾的黑暗世界。

” )菠萝——凤梨猕猴桃——奇异果番石榴——芭乐章鱼——花枝吞拿鱼/金qiang鱼——鲔鱼三文鱼——鲑鱼御田(这是什么东西?)——黑轮酸奶——优格/优酪r5凉粉——仙草(话说,如果叫做“仙草”的话,就会比“凉粉”卖得要贵,其实是一个东西!)巨无霸——大麦克赛百味(这又是什么东西?)——潜艇堡方便面——速食面蒸蒸糕——状元糕花生——土豆(难以理解)河粉——粿条粉丝——冬粉西兰花——花椰菜冰棒——冰棍薯片——洋芋片空心菜——通菜(广东也是这个说法)巧克力——朱古力(粤语也是这个说法)圣代——新地现场做的蛋卷冰激淋——叭噗3.交通:地铁+轻轨——捷运公交车——公车摩托车——机车(骂人的话之一)自行车(单车)-脚踏车奔驰——宾士救护车-喔咿喔咿(这个是玩《模拟人生》的时候学到的,XDDD)4 学术:幼儿园/幼稚园小学——国(民)小(学)初中——国(民)中(学)本科——大学部研究生——研究所高考——联考班主任——班导班长——班代挂科——被当掉多选题——复选题向量图→矢量图最小公倍——最低公倍两条不平行的直线——歪斜线递推——递回(递回)概率——机率几率正态分布——常态分配宏观经济学——总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个体经济学变量——变数经济增长——经济成长纵列数据——平衡纵横数据实物资本——实质资本实际货币余额——实质货币余额全要素生产率——总要素生产率受众——客群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市场细分——市场区隔渠道——通路/管道大爆炸——大霹雳泥石流——土石流等离子体——电浆研究框架——研究架构知识产权——智慧产权合同,合约——契约情报机构——情治单位司法部——法务部上诉——抗诉(审理过程中对法院的决定、裁定提出)异议——抗告(对法院生效判决的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三审专案组——特侦组5 电脑& 3C相关:复印——影印打印——列印打印机——印表机网络——网路软件——软体程序——程式属性——内容视频——视讯博客——部落格沙发——头香(哈?)打游戏——打电动数码——数位单反(相机)——单眼(相机)(……)鼠标-滑鼠邮箱——信箱收藏夹——我的最爱注销——登出安装向导--安装精灵门户网站——入口网站重装(系统)——重灌(……)刷新——重新整理死机—当机宽带—宽频硬盘——硬碟U盘——随身碟笔记本电脑——笔电我在QQ上叫你,喊你,台湾叫密你网上邻居——网路上的芳邻播放器——播放软体查看——检视上传——上载C盘D盘——C糟、D糟发短信——传简讯(MSN等)发(信息)——丢(讯息)(论坛用语)顶——推(网路用语)楼主——原PO画图——小画家(这个早有耳闻,蛮可爱的叫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台湾的十个半懂不懂:为何把"和"说成"汗"馆友“智者1111”:您好!您的馆藏文章“关于台湾的十个半懂不懂:为何把"和"说成"汗"”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3年12月5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社会/财经”下“社会杂坛”类别的精华区。

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360doc个人图书馆关于台湾的十个半懂不懂:为何把"和"说成"汗"文章来源: 观察者网台湾“立法院”为什么总爱打架?台湾人为啥把“和”说成“汗”?台湾最早的槟榔西施又是穿什么的?作为大陆人的你,是不是也在好奇这一连串问题的解答?观察者网为您一一解答这些你未必能理解的台湾“风土人情”。

Q:台湾“立法院”为什么总爱打架?A:“立委”打架已经out了。

台湾媒体人宫铃说,她在“立法院”跑新闻大概有七年时间,所经历过“立委”打架的状况不超过十次。

但她到大陆后,不断地被人家重复问这样的问题,她归结为这是大陆媒体喜欢扩大聚焦。

另外,打架这件事,主要流行于上世纪90年代。

现在的“立委”流行趋势是抢主席台——时代变了,国民党籍“立委”目前在“立法院”一家独大,不同党籍“立委”打架拉票已经没有多大效果,所以王道变成了阻止或者拖延法案通过,于是民进党籍“立委”就会占据主席台,这样“立法院”副院长就没办法三读“法案”——“立法院”不动用警察权,就不能强行轰走他们。

国民党籍“立委”也会去抢,为的是主席台不被占领。

总之,这是新形势下“立委”们摸索出来的游戏新规则。

话说回来,有的打架也是“假摔”。

英国《每日邮报》曾披露令人啼笑皆非的内幕,原来一些“立委”居然为争曝光率而作秀假打,事前各方商量好程序,冲突当天大家都穿上球鞋,镜头前喊打喊杀,散会后相邀喝茶。

Q:台湾“国考”(公务员考试)为什么要考“科学发展观”?A:因为这个知识点就在命题大纲里,一点都没有“超纲”。

今年年初台湾公务员考试的“公民与英文”科目第16题:“中共的某项策略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核心并写入党章,这称为何?”答案:“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考题?来看官方解释——台湾几位“立委”说,随着两岸关系趋近,台湾公务员有必要更了解大陆,知己知彼,否则如果分发到“陆委会”上班,如何应对工作?而“考选部”则表示,这也没有“超纲”,去年10月公布公务员考试的公民科目命题大纲,范围即包括“世界主要政治意识形态与两岸关系”。

Q:为什么台湾人将“和”说成“汗”?A:因为都是同一个人教的,还是位老北京。

二战后国民政府光复台湾,赴台重建机构时,发现几乎像走进一片异域——被日本统治了半个世纪,岛上居民多穿木屐行走,大部分人除了讲闽南话,就是日语。

于是1945年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台湾后,强势推行“国语运动”。

从1946年5月开始,每天早上六点,广播电台会播放“国语课”——来自北京的齐铁根说国语,来自福建厦门的林良将其翻译为闽南语。

当时的学校教师现听现学现教,使广大的学生也能及时学到国语。

这位齐铁根当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师级人物,直到现在上年纪的台湾人还能回忆起齐先生娓娓动听的“京片子”,连词“和”读hàn(“汗”)就此在台湾深入人心。

上世纪90年代,老舍的儿子舒乙访问台湾,他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把连词“和”字念成hàn(“汗”),于是好奇地询问为什么。

当时台湾作家何欣解释说:“这是齐铁根先生在电台上教的,他的话就是法律,怎么教就怎么说了。

”舒乙大笑,说:“齐先生使劲使过分了。

”就这样,由于台湾和大陆的隔绝,台湾人说的国语,大陆人反倒听不懂。

Q:为什么结婚离婚都要换身份证?A:因为身份证上有配偶信息。

身份证在台湾叫“身分证”,和大陆的类似,正反两面,正面包括照片、姓名、性别等基本信息;背面包含父母的姓名、婚姻状况(若已婚,则包括配偶姓名)、役别(编者注:即服役的类型)等等。

所以,结婚了,身份证上加多一个人的名字,要换证;离婚了,需要去掉TA的名字,得再换一次证。

至于为什么要将父母和配偶的名字写在身份证上,一大理由是,可以防止已婚人士冒充未婚去诈骗。

但是,在2008年5月23日之前,其实身份证上有没有配偶信息不重要,骗子依然可以拿着身份证去骗婚,原因就在于台湾法律此前认定婚姻的标准:在这之前,两人只要举办过公开婚礼,并且有两名公证人,就能认定已经结婚。

至于去民政部门登记与否,不重要。

换句话说,如果有人结婚了,故意不去民政部门登记,那TA 的身份证上配偶一栏,也是空白。

而且TA恰好能拿身份证去骗婚,“看,我单身哦!”这是承袭自民国早年的法律,当时宗族势力要比地方官衙有影响力。

好在这个bug已经被打上了补丁。

现在台湾认定结婚的标准,和大陆一致了。

要不然,以下这些小概率尴尬还会重现:夫妻结婚多年没登记,到了要离婚分家产,法官为了认定两人的婚姻情况,必须传来证婚人,调取当年举办公开婚礼的资料,才能搞清楚两个人到底结没结婚……夫妻已儿孙绕膝,一查身份证,婚姻无效,法官都搞不清楚这一大家子人是不是“黑户”……Q:为什么台北的士十年不涨价?A:因为没多少人坐。

根据一家国际服务机构公布的2012年出租车服务调查结果,以干净度、司机对当地环境熟悉度、安全性、出租车普及率等指标来评分,台北计程车服务位居全球第七。

请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首先,台北的计程车竞争充分,在这个开放市场,计程车的牌照免费发放。

台北目前有出租车公司(车行或合作社)1000多家,而只要有六年以上出租车公司驾龄、三年内没违规记录,个人就可甩开公司单干,自己申请牌照——开车的人多。

其次,台北的交通十分发达,捷运四通八达,任何一个捷运站点都有公交车作为接驳车,加之私人拥有的110万机车和60多万私家车,出租车空间被挤占得很小,台北从五年前到现在,登记在册的计程车数量都稳定在三万多辆,甚至略有点供过于求——车多。

再次,政府对出租车采取扶持的政策,不管对公司还是对司机,都不收税费,不过司机收入并不高,台北的士1.2公里起步价新台币70元,已十年没涨了——竞争这么激烈,还敢提涨价?所以,这时候,还不把自己的车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谁愿意坐?Q:最早的槟榔西施穿什么?A:T恤配牛仔裤。

首先,槟榔西施并不是遍地都是,主要分布在大型卡车来往的公路两侧。

而且,台湾南部和北部的槟榔西施,装束的开放程度也不一样。

一位来自宜兰的中德混血儿安妮,从南到北推广她设计的辣妹装,过去几年来,包办了南北槟榔西施服。

她设计出三代欧美护士服,衣长刚好盖住臀部,而且衣服上还有“机关”—例如由胸前开到裤底的那道拉链,台湾北部的槟榔西施只拉到露出乳沟,但南部的槟榔西施却能拉到腰下。

但其实最早的一位槟榔西施的着装是以小清新著称——T恤配牛仔裤。

这又是一个典型的台湾故事。

在经济起飞的1976年,南投草屯镇双冬里与日月潭之间的公路特别繁忙:一边是附近的台中港开港,工程卡车日夜川流不息,另一边的南投,本就是槟榔的传统产地。

当时卖槟榔主要是妇女的活计,一户人家循例在路边开槟榔摊,奇怪生意就是不好。

于是家长突发奇想,召回在外打工的三姐妹回家卖槟榔,反正在外当女工每月不过5000元新台币。

第一个站在街边的槟榔西施,就是这家的姑娘谢秀枝——年轻女孩来卖槟榔,司机们大呼赚到,口耳相传要来这里买,街头巷尾的生意都被抢走了,从此大家不是把女儿推出去卖槟榔,就是雇年轻的小姐来卖,带起了一股卖槟榔就比女生年轻的风潮。

到最后,变成了“比谁更敢脱”的比赛。

Q:为什么台湾奶茶要加珍珠?A:因为菜市场卖“珍珠”。

各地都有奶茶,但在奶茶里加入珍珠,却是台湾创造。

关于它的发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带有浓郁的人情味。

台中人林秀慧,从小喜欢吃台湾小吃粉圆。

她的父母亲曾在菜市场摆摊做生意,她上国小时,每逢假日就到菜市场帮忙。

当时市场里让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可以从一位“粉圆伯”那里吃到一碗口感滑Q的粉圆,从此嘴馋时,自己就会动手煮一锅粉圆。

后来她进入一家茶行工作,就把小时候喜欢吃的粉圆加入奶茶中,这种最初只流行于同事与街坊之间的“私房茶”,后来偶然碰到一家日本电视台前来采访,终于吸引了生意人的注意。

第二种说法是,台南一家茶馆的创办人从菜市场的粉圆得到灵感,发明了奶茶。

后来两家还为珍珠奶茶的专利权打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

但无论如何,珍珠奶茶的灵感,都来自大众化的菜市场。

奶茶在台湾有多大众?2004年台湾“国防部”想筹钱买军用装备,提出的口号之一,就是“一周少喝一杯珍珠奶茶”。

Q:台北市很多小巷以大陆城市名字命名,如柳州路、长沙路、桂林路等,那为什么没有北京路和西安路?A:因为有北平路和长安路。

Q:台湾夜市为什么有那么多小吃?A:因为很多是从大陆带过来的。

台湾接收了南撤的国民党,但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资源,当时百废待兴,经济贫瘠,这些外省人只能自力更生,凡能创造生活收入的经营模式都零散地上了街头——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夜市小吃都可以在大陆找到原型,比如饶和夜市的“抄手”。

又由于台湾的气候四季如春,适宜的温度让摊贩能全年度经营,小吃摊成为得以长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当然,台湾的小吃不全是从大陆来的,比如有一道“甜不辣”,即油炸猪肉、鱼肉、蔬菜等,其实它来自日本料理“天妇罗”。

而“甜不辣”、“天妇罗”,都是葡萄牙语rápido的音译,意思是“快一点”,葡萄牙的传教士将这种以油炸快速处理食物的方式传入日本,日本又将它带到了台湾。

Q:夜市为什么没城管?没城管,小贩怎么管?A:警察集中管理无证小贩在夜市里,随便走进一家店,会发现老板展示的营业照竟超过半个世纪,这个摊位地点,也已使用了几十年。

如果把时间倒回最初,小摊们刚形成时其实也是脏乱差,违章经营的流动商贩很多,不好管理。

后来当地政府介入了——承认它们是城市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容许它们的存在,但不放任自流。

于是政府划定区域、摊位、经营范围,予以保护和管理。

一旦划定区域,建立信用档案,让流动摊贩有了“家”,再违章经营便被重罚;再者如果信用档案被抹上污点,以后各种手续的办理就会受影响,甚至被“驱逐出境”,于是当夜市渐渐成型后,那些无证的流动摊点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小摊另一种合法的经营模式是“临时摊点”。

比如大陆观光客常去的高雄六合夜市,它形成于每天的下午四点——白天是车水马龙的大马路,4点之后封闭,变成步行街,迎接从四面八方“流窜”而来的流动摊贩车,一直营业至凌晨两点收摊。

环卫工清扫马路,早上接着通车。

台湾没有城管,小摊的管理者——警察对小贩的管理,主要集中于无证经营的“游击队”小贩,但方式一般是警告和教育,然后睁一只闭一只眼——每个小贩都有自己的逃亡路线,警察留足逃跑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