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名老中医经验集(精)

合集下载

【何任:妇科方】

【何任:妇科方】

【何任:妇科方】何任(1921年~2012年),浙江杭州人。

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自幼随父学中医。

曾开业行医。

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

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

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

喜用“金匮方”。

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

对《金匮要略》的研究.最见功力.著述甚丰,人称金匮第一人。

1.祛瘀调经汤【处方】当归9克,小茴香1.2克,肉桂2.4克,女贞子、五灵脂、炒蒲黄各6克。

【功效】祛瘀调经。

【主治】气滞血瘀型月经不调,临床以少腹冷痛,经行点滴迁延时日,色暗,有血块,肤腠刺痛,多愁郁闷,舌暗苔白,脉沉涩。

2.龟板调经汤【处方】小茴香1-2克,当归、肉苁蓉、沙苑子、枸杞子、补骨脂各9 克,炙龟板、紫石英、太子参、六味地黄丸f包煎1各12克。

【功效】补肝肾调冲任。

【主治】肝肾亏损,冲任受损之月经不调。

临床可见月经次数增多,经期延长,色暗有块,经净后即见白带,大便干,脉细,苔自腻。

3.疏肝通经汤【处方】延胡索、煅瓦楞子、白芍、川楝子、甘草、香附、沉香、当归各 9克,蒲公英15克,乌药6克,逍遥散12克(包煎)。

【功效】疏和调达。

【主治】肝失条达,脾不健运,胃失和降,生化不足,月经不行所致经闭。

4.和营止血汤【处方】小苘香1.2克,当归、益母草各9克,醋炒五灵脂、炙甘草各6克,贯仲炭、陈棕榈炭、炒蒲黄各12克,金银花炭15克,三七粉(吞服)、炮姜各4.5克,浮小麦30克。

【功效】和宫止血。

【主治】冲任脉络受损,经血不循经而行,以致崩漏下血。

证见血下不止,色鲜,小腹痛。

5.崩带止汤【处方】白芍、菌草炭、炒蒲黄、白果仁各9克,煅龙骨、乌贼骨、金银花炭、白鸡冠花各12克,干姜3 克,震灵丹18克(分吞)。

【功效】祛瘀生新以止崩带。

【主治】土治胞中虚寒,瘀热内结而致崩漏。

证见经行量多,血块色黯,腹时作痛,白带绵绵,延久不止,头昏,脉虚而涩。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专辑

《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临床经验高级讲习班》全套专辑

《全国名⽼中医专家临床经验⾼级讲习班》全套专辑(1)肺系病证-专辑1.咳喘论治(主讲李今庸)2.呼吸系病之诊治⼀得(主讲张灿玾)3.肺痿病的研究与辨识(主讲晁恩祥)4.哮病的证治体会(主讲晁恩祥)5.咳嗽型哮喘的中医临床研究(主讲晁恩祥)6.再谈咳嗽型哮喘的中医证治意见(主讲晁恩祥)7.传染性⾮典型性肺炎的中医治疗意见(主讲晁恩祥)8.中医药在防治⼈禽流感中的作⽤(主讲晁恩祥)9.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证治分析(主讲晁恩祥)10.哮喘杂谈(主讲周仲瑛)11.咳嗽辨治⼗要(主讲周仲瑛)12.从状态辨治难治性咳嗽(主讲姜良铎)13.传染性⾮典型肺炎中医临床研究(主讲林琳)14.中医药治疗SARS康复期的临证体会(主讲杨志敏) 。

以上全部14个光盘,总时间:23⼩时38分。

(2)⼼、肾系病证-专辑1.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讲(主讲张琪)2.慢性肾功能衰竭证治第⼆讲(主讲张琪)3.⼼病系列证治(主讲张琪)4.虚损性肾衰(主讲任继学)5.急性肾风、慢性肾风(主讲任继学)6.真⼼痛救治(主讲任继学)7.肾⼼痛辨治,历代名医传(主讲路志正)8.调理脾胃法辨治⼼痹的思维决策基础(主讲路志正)9.从湿论治冠⼼病经验(主讲路志正)10.肾综合征出⾎热(疫斑热)治法概要(主讲周仲瑛)11,冠⼼病的临床及其他问题(主讲史常永)12,慢性肺原性⼼脏病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药辨治体会(主讲周平安)13.王永钧关于慢性肾脏病证治⼼得(主讲鲁盈) 。

以上全部13个光盘,总时间:26⼩时36分。

(3)肝、脾胃病证-专辑1.脾胃与肿瘤病的临床研究(主讲何任)2.论脾胃病临床⽤药(主讲吉良晨)3.脾胃病证治经验(主讲张琪)4.浅谈肝系病治疗法(主讲张琪)5.调理脾胃法在内科临床的运⽤,博与约在内科及他科之关系(主讲路志正)6.肝硬化治疗的体会(主讲朱良春)7.肝炎、肝硬化辨证思路和治疗⽅法(主讲黄保中)8.李东垣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主讲邓铁涛)9.胃痛与消化性溃疡的辨证论治(主讲邓铁涛)10.胃、⾷管反流病的诊断与治疗(主讲李乾构)11.重型肝炎的诊断与治疗(主讲张⾚志)12.慢性肝病临证经验(主讲王灵台) 。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991年组稿至1998年完成,历时八载,分五册出版,收集了近百名全国各地德高名重的名家一生的心血结晶,洋洋五百多万字,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该巨著所选取的专家对象,是国家确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是首批师承工作的导师,其绝大多数是各专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遍及全国各地,可见,总结其一生绝学,是高水平的,对反映当代中医药学术水平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该巨著是由入选的专家的学术继承人及得意门生所撰写,其编写过程可视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延续,对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产生了推动效应。

该书在体例上设置:编者按、引语、小传、学术精华、临床特色、名案评析、医论医话、经验方等部分。

既能独立成章,又能相互辉映;既能把专家们几十年的成就浓缩提炼概括,又能突出其绝学所长;既有精妙的理论,又有灵巧的运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是后学的津梁,也是实践、科研、教学的启迪篇章。

该书所载的,是名家们穷一生之努力所得,是当代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反映,相信它将融入祖国医药的伟大宝库之中,将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立足传统重在创新要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对整体的损伤较大,尚不够理想,尤其是中晚期肿瘤往往因患者体质虚弱不能接受或难以耐受。

而中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局部,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及的优点。

因此,目前国外也开始重视植物药防治肿瘤的研究。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更应尽快探索和研究防治肿瘤的有效药物。

本人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就开始从事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工作,通过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发现不少中药对肿瘤确实具有一定的疗效。

现将中医药防治肿瘤从基因层面上作一探讨。

何任治疗乳腺癌的用药经验

何任治疗乳腺癌的用药经验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1 年 1 00 0月 第 4 5卷 第 1 0期
【 家传 经 】 专
何 任 治 疗 乳 腺癌 的 用药 经 验
顾锡 冬 何若 苹 徐光 星。 张
1 浙 江 省 中 医 院 浙 江 杭 州 3 0 0 10 6

2 浙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附 属 第 三 医 院 浙 江 杭 州 3 0 0 10 9
2 1 药物 频数 分 布 :5 . 7张 处方 共 用 中药 1 6味 ,使 1
用 频数 最高 的药 物 为 黄 芪 5 3次 ,使 用 频 数 最少 的 药 物 有苍 术 、麦冬 等 5 6味 药 物 ,均 为 1次 。频 次 在 4 O 次 以上 的共 有 8味 ,频 数 在 4 ~ 2 0 0次 之 间 的共 有 7 味 ,频数 在 2 ~1 O 0次 的共 有 0味 ,频数 在 1 O次 以 下
百部 、白前 、桔梗 、甘草 、陈皮 、紫菀 、荆 芥 ,主 要 治疗乳 腺 癌 术 后 伴 有 咳嗽 者 ;基 本 方 5 :玉 屏 风 散 ,
即黄 芪 、 白术 、 防 风 ,主 要 治 疗 乳 腺 癌 术 后 表 虚 不 固,易 感外邪 者 ;基 本 方 6 :小 承 气 汤 ,即大 黄 、厚
20 年 2月间 的门诊 患 者病 历 ,5 患 者 均为 初诊 女 09 7例 性 。其 中年龄在 3  ̄8 岁之间 ,平均年龄 5. 岁 。 1 5 05
1 2 研 究方 法 :将 所有 收集 到 的处 方 以药 物 为 变 量 .
频数 大 于 4 O次 频数在 4~2 0 O次
的共有 1 1味 ( 见 表 1 。5 0 详 ) 7张 处 方 中 ,用 药 味数 最 多的为 l 8昧 ,用 药 味数 最 少 的为 l 2味 ,单 方平 均

国医大师何任治疗神志病经验拾零

国医大师何任治疗神志病经验拾零
作者简 介 陈永灿 , , 男 主任医师 , 教授 , 国家 中医药管局第二批全 国优秀中医临床
人才研修 项 目培养 对象。长 期从 事中医临床基础 的理论规律及传 承研 究。主持及参
之 。只要 有 阴 血 不 足 , 火 较 旺 , 心
与省部级及厅 局级科研课题 8项 , 获省部 级科学 技术奖 2项 次、 厅局 级奖 4项次 , 出 版中医药 著作 5部 , 发表 学术论文 2 0余篇 。
要 略 》 伤 寒 论》 , 和《 方 如百 合 地 黄 脏躁 均 如有神 灵 所 附 的症 状 , 于 临证试 验甚 多病 例 , 属 恒喜 用 之 。 如 ” 汤 、 麦大 枣 汤、 子 豉 汤、 甘 栀 四逆 神志 病 , 根本 原 因 是心 不 能 主 司 何 师 曾 治 徐 某 , , 0 岁 , r人 。 其 女 3 二 散、 桂枝 龙骨 牛 蛎 汤 、 柴 胡汤 、 十 小 桃 神 明。何 师 认 为 两 者 往 往 同 时兼 因家庭 不 和 , 工作 不 顺 , 闷 日久 。 郁 核 承气汤 、 当汤 、 枣 f 、 连 而有 之 , 以百 合 地黄 汤 与 甘 麦 大 近月 复受 外感 , 抵 酸 汤 黄 故 身热 头 痛 。愈 后 不
百合 地 黄 汤 针 对 百 合 病 。百
阳毒病 篇》 , 中 为七情 郁结 , 热 病 子豉 汤 者 。栀 子豉汤 载 于《 匮要 数 。某 医 院 诊 断 为 精 神 分 裂 症 。 或 金 之后 , 心肺 阴虚 而生 内热 所致 。患 略 ・ 吐哕 下利 病篇 》 原 治疗 “ 呕 , 下 予 滋 阴 清 热 , 神 清 心 。处 方 : 安 百
中 医 药 通 报 ・ 医 精华 名
国 大师 医 何任治疗神志病经 验拾零

名老中医何任临床经验之临证善用经方

名老中医何任临床经验之临证善用经方

名老中医何任临床经验之临证善用经方一、临证善用“经方”(一)何谓“经方”?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其一,是《汉书·艺文志》医家类所指的经方十一家。

这是指汉代以前的临床著作,皆属经验方之类。

其二,是指《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几部中医经典著作中的方剂。

其三,是专指东汉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部临床治疗学中记载的方剂。

可是近代又说,“经方”一是指经验方(实即是《汉书·艺文志》所说者),二是指经论方,即指《伤寒论》、《金匮要略》方。

徐大椿所谓:“古圣治病方法其可考者,惟此病书,真所谓经方之祖”,故称张仲景方为经论方。

但近人陈无咎则云:“经方有二,一遵六经而制方,如《伤寒论》方是;一循经而制方,如《宣明论》方是。

下此者,非经方也。

”其所说之“循经制方”,实指按《内经》病证之意所制方药而言。

所以,一般所说的“经方”,多是指第三种说法。

如曹颖甫著的《经方实验录》所说的“经方”,就是专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的方剂。

本文中所说的“经方”,也是指此类方剂而言。

归纳言之,张仲景的经论方,至今仍为中医学界有识之士所乐道,何以故?何任认为是因为“经方”有其显著的特色和临床卓越的疗效所致。

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古往今来,“经方”经2000年许,为亿万人的无数次医疗实践证明具有很高的疗效。

“经方”之所以成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喻嘉言《尚论篇·序》)者,因为“经方”配伍谨严,用药精炼,体现了“方以法立,法以方传”的特点。

其次,“经方”所用药之揆度、性能、升、降、浮、沉,性味亲和的选择,主辅安排恰当;佐使量材驱遣;分量多寡之裁定;煎法、服法之规矩,无不斟酌精当。

这些特点,都是值得认真继承和开拓的。

(二)“经方”应用举例由于“经方”配伍严谨,用药精简,针对性强等特点,因而何任在临床上遇见重症大病多用“经方”取效。

现按《伤寒论》方和《金匮要略》方举例如下:1、《伤寒论》方应用举例(1)桂枝汤案陆某某,男,40岁形寒畏风,行动感心悸,自汗出,胃纳欠展,二便尚可,苔白舌淡,脉浮缓。

博大精深 举重若轻——《何任医学经验集》学习扎记

博大精深 举重若轻——《何任医学经验集》学习扎记

用”1。《 寒论 》 药 的 配伍 , 严 而 又 灵 活 , [ ] 伤 方 谨 同一
味药 , 由于配伍不 同 , 可 用于 补剂 , 可 用 于泻 剂 , 既 也
者 , 柴胡 、 加 黄芩 、 皮 抑肝 扶 脾 , 肝 脾血 虚 兼 见 身 丹 若 体亏 虚 、 日惕惕 、 终 胆怯 恐 惧者 加 当 归 、 阿胶 、 芪养 黄 肝健脾 , 若肝 脾失 和兼 见胸 脘 痞 闷 、 大便不 爽 者 加柴 胡、 壳、 枳 郁金 、 附疏 肝健 脾 , 中焦 虚寒 兼 见 小腹 香 若 冷痛者 小茴香 暖肝 运脾 , 肉桂 粉 外 敷脐 部 , 或 以温元 暖脾 。 3 注 重饮食 生活调 养 溃 疡性结 肠炎在 缓解 期 部分 患 者可 因饮 食 失调
纳、 价 。 评
关 键 词 : 承 ; 新 ; 医经验 ; 继 创 名 何任 ; 医德
中图 分类 号 : 2 9 文献 标 识 码 : R 4 A
文章 编 号 :0 55 0 ( 0 7 0 —2 20 1 0—5 9 20 )30 8—2
作 为 中医 学 界 一 代 宗 师 的何 任老 教 授 , 论 学 无

于认知 六 经 病 、 病 、 合 并病 、 伤寒 、 中风 、 病 和 风 湿 湿
术研究 或临床 实践 , 都取 得 了丰碑 般 的成 就 , 近九 年 十 , 整理 、 又 出版 了实 用 价 值 极 大 的 专 著 《 任 医学 何 经验集 》坦 陈从 医六 十年 的心 路 历 程 , 展 示 了许 , 并 许多多 睿智 、 念 和经 验 。笔者 有 幸先 睹 为快 , 读 理 拜 之余 , 与广 大读者 共 同分 享这 一 快感 , 愿 以期 多一 番
学术上 的收益 。 1 在继 承传统 的基础 上开 拓创新

国医大师何任总结中医治疗痰饮的二十一方

国医大师何任总结中医治疗痰饮的二十一方

国医大师何任总结中医治疗痰饮的二十一方痰饮二十一方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

本文只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

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

(清·陈修园说:“痰饮源,水气作……十六方,各凿凿。

”陈氏将《金匮》痰饮方自苓桂术甘汤到五苓散十五方,加上外台茯苓饮,合为十六方,删去了后面苓桂味草汤等五方。

本文则二十一方全论及。

)余曾作《痰饮辨》,谓:《内经》未曾言及痰饮。

《金匮》始提痰饮作病名,考其实际内容,则及饮者多,及痰者少。

《千金》、《外台》则痰、饮均提。

沿至后世,则言饮者益少,言痰者日多矣。

按《金匮》所称痰饮,为水饮停滞,不得输化之疾病。

或谓“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此说亦难以确切解释本篇所列诸般病证。

或谓“有声者曰痰,无声者曰饮”,似是而非。

盖痰饮证象中,虽亦可出现咳嗽唾痰,但一见“痰饮”病中之痰字,认为是咳吐痰物,则必混淆不清矣。

痰与饮,就致病原因与病机言,不尽相同。

而《金匮》虽统称痰饮,实则以讲饮为主。

且《金匮》称水饮为水,均指饮而言,则水饮同出而异名。

痰饮所言之水,亦指饮而言。

《金匮·痰饮咳嗽》篇言痰饮之证状甚多,概括起来有满、咳嗽、头眩、心悸、短气、胁痛、气逆不能平卧、历节痛、身体疼重、口干或思饮、痞闷、肠间有声、水肿、背寒冷、咳嗽痛引缺盆、目泣、吐涎沫、身瞤、胁满嚏痛等多方面证状。

虽则此种证象并非在一个病证中同时出现,但由此可见痰饮病,确是包含了很多疾病在内,而试图笼统说明痰饮是何种病实属困难。

有谓疾饮病多在胃肠、胸膜、腹膜、气管、支气管等处;也有谓痰水等病理产物停滞于脏腑间称为痰饮,浸润于组织中称为水气。

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亦有其局限。

比如溢饮、支饮,其证象与水气、水肿究有何差别?其临床上之界限可资区分者何?此等均为宜辨明者。

至于痰饮病见证何以如此之多,饮停何处即见何处之证。

如饮邪阻滞于肺而为咳喘,于胸胁而为满痛,积胃肠而为肠鸣腹痛,于周身为肿胀,于下焦变证为小便难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任-中医瑰宝苑-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脉法、脉诀,针灸,经方、偏方、秘方,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何任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研究《金匮要略》半个世纪的何任何若苹整理编者按何任教授是研究《金匮》的名家,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本文总结了他半个世纪来研究《金匮》和《伤寒论》的方法、经验和主要成就,很有启迪作用。

他推崇“读经读注,经注并参”和主张“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研究方法和宗旨,所以他不但理论上有高深造诣,在临床上也有丰富的医疗经验。

文中介绍了他研究《金匮》的11部著作和8篇专论,从纵横两个方面给读者指出了学习和研究《金匮》(包括《伤寒论》的门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何任临床擅长于内科杂病和妇科疾患,临证善用“经方”,本文介绍了他应用“经方”的方法要点和医疗经验。

他临证治病力求辨证精当,处方用药主张“少而精”,如用四逆散治疗脑萎缩,用甘麦大枣汤、桂枝龙牡汤治疗癫痫等,具有鲜明特色。

对妇科疾病,认为须通晓奇经之理,要重视“调经”、“和气”。

对肿瘤,他认为是因虚致病,病后又加重虚损,主张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

但“虚”是在脾肾两脏,故扶正以培补脾肾为主,但也不忽视祛邪的重要作用。

文中对各部分的观点和论点,都举有病例介绍他的临证经验,加以证实,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心怀祖国意常惬,腹有经书气自华。

———吕炳奎题赠何任教授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何任,字祈令,别署湛园,浙江杭州市人,1921年1月21日生,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

解放初担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1955年任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9年负责筹建浙江中医学院。

1978年被授予首批中医教授职称,1 979年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

数十年来,何任教授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坚持中医医疗和科研工作。

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对中医经典,特别是《金匮要略》有较精深的研究,是国内研究《金匮》的著名专家。

他临床经验丰富,屡起沉疴,远近闻名。

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学术,勤于著述,共出版著作十几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海内享有盛名,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

他先后担任过浙江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第一卷180浙江省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主任医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报》社社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常委,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何任出生在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从儒而医,在杭州颇负盛名。

公旦先生常说:“做一个医生,要有一颗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学识要渊博。

”在这样的庭训下,何任不但从小就孕育着学医的志趣,并且付诸行动。

上学以后,他除了学文化以外,开始诵读《药性赋》、《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药书籍,而对有关医学德性的文章,如《千金方》之“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等更是拳拳服膺。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鞭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父亲的教诲和历代名医高尚的医德,为他走向献身于中医事业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37年7月,他考上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二年级插班生,他规定自己除上课之外,每天要自学一定的时间,不是读自备的参考书,便是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

他一面学习中医基础及临床各科理论和一部分西医知识,一面到中医诊所跟名老中医抄方,实习中医内、妇、儿科。

为了掌握一些传染病的知识,他也去西医名医旁侍诊。

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下,使他对学医的兴趣更加浓厚。

他厌恶当时的十里洋场,却潜心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学习,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以后不久,父亲公旦先生就逝世了。

当时抗日战争尚处于艰苦阶段,疾病流行,诸如天花、鼠疫、疟疾等烈性传染病随处可见,这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中医既是一个严峻考验,又是一个摸索诊治温病规律的难得机会。

好在他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跟师(父侍诊时有过接触,也还能沉着应诊,并使不少危重病人转危为安,从此开始了他的中医生涯。

但是,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他想为中医事业作些努力,但步履十分艰难。

在为中医事业而奋斗过程中,何任非常重视中医教育,注意培养后继人才。

早在19 47年,他就创办了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将自己读书、临证心得整理成《实用中医学》、《医摘便览》等著作,作为“遥从”学生的教材,开创了浙江函授教育的先声。

解放以后,他先主持了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工作,以后又负责筹建浙江中医学院。

30多年来,他亲手为国家培养了进修生、函授生、本科生、研究生、“西学中”学生数千人。

中医教学历来是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的,开办高等中医学校教育,古今中外没有完整的先例和经验,何任从制定教学计划、大纲、编写教材乃至于授课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并身先士卒,亲自授课,批改作业和带学生实习,他讲过的课程先后共有10门之多。

他认为中医教学与其他高等教育有其共性,但又有自己的个性,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由于中医古籍汗牛充栋,理论独特,学派众多,而说理又是取类比象,许多问题难以口授,所以他主张学生应该早临床、多临床,汲取传统师带徒的教学特点,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因此他先后发表了《我对中医进修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中医学院教学工作初探》两篇文章,同时组织全院教师编写《中医学院教学经验和教案》一书,对于中医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何任十分注意传授学习方法。

他提出治学应“五宜三忌”:一宜坚实基础,二宜博采精思,三宜熟读背诵,四宜兼及他学,五宜珍惜寸阴;一忌道听途说,二忌浅尝辄止,三忌贪多务得,这些对青年学生都很有帮助。

他认为“百年树人”的大事业不能局限于课堂,要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要鼓励他们钻研业务,奋发向上,于是他总结了自己的治学经验,撰写第一卷181了《谈治学》一文,在全院师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学生毕业多年以后,还写信提到这篇文章和从中得到的收益。

现在,每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已成为浙江各地的中医骨干,有的还成为厅局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他为辛勤的汗水换来满园春色,桃李成荫而感到无限欣慰。

“南阳经术蔚人师,今得先生实继之。

字字切磋心若发,条条剂释义如丝。

岂难到证多成例,且复穷奶直指疵。

能溯渊源归一辙,医林长养盛师资”。

这首七律条幅是进修学员为何任教授题的,也是对他长期从事中医教学研究工作的中肯评价。

何任学验俱丰,临床以内、妇科为主潜心研究,务求效高治捷。

他临证时遇重症大病,常以经方取效;遇杂病、疑难症,则经方、金元医家方选而用之;对肿瘤以扶正祛邪法;对时病急症则经方、江南温热病方兼而取之;对妇科经带胎产,尤其是崩漏及疑难病症治效显著。

他热忱的服务态度,良好的医疗作风,深得群众的信赖和爱戴。

他治疗时病、急证有胆有识,有明确的针对性。

如治一蘑菇中毒患者,在没有医疗设备的情况下,用玉枢丹为主,单纯用中药治愈。

对内科杂病常用经方,尤其是善用《金匮》方取效。

如治一脑萎缩的中年妇女,神情呆滞,步履困难,投四逆散加味14剂后,步履自主,言语清晰,足见其运用经方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对妇科病既继承家学,又多采傅青主“论极精详,方皆平易”之长。

如月经不调常采用定经汤,初产诸疾常不离生化汤,以及妇科培本之安奠二天汤等,均能运用得当。

以脾虚带下为例用完带汤,对该方中主药山药、白术均遵原方本意各用30克,而柴胡、荆芥、陈皮用量较轻。

但他也采用历代女科之长,如治崩漏,根据“血崩当辨虚实,实者清热凉血,兼补血药;虚者升阳补阴,兼凉血药”的原则,常以陈素庵黑蒲黄散取效,而久崩不愈者则采用补奇经汤以益冲任。

他治闭经极少用攻血破血峻猛之品,而是先辨虚实,多以养血活血,行气化郁取效。

他治病常着眼于扶正培本,尤其强调益脾肾,认为“脾非先天之气不能犯,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

补肾而不补脾,则肾之精何以遽生,是补后天之脾,正所以补先天之肾也,脾肾可不均补乎”。

如对一些要用培本治法的病(某种白血病、糖尿病、癌肿等,首先分析其发病机理,正邪情况,虚在何处?认为有些病是因虚而致病,而不是因病而致虚。

而虚常先是肾虚;次是脾虚,或先是脾虚,再是肾虚。

例如他治一黄疸半年以上不退的患者,历经很多医院治疗无效,他据“久疸不愈当补脾”,用培本法很快予以治愈。

他选方用药,主张以法统方,用药宜少而精灵,反对药杂量重。

他认为治病关键在于对证。

药若对证,“四两也能拔千斤”。

若滥投重剂,不但无效,反能坏事,故临床处方常是九味、十一味而已。

对一些慢性疾患一经辨证明确,施治取效,就不轻易更方,略事加减而已,体现了“验不变法,效不更方,随证加减”的治则。

他用方存根存据,从不草率凑方。

认为患病愈病都有个过程,既已诊断明确,投方见效,就不应轻率改法变方。

他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他根据金铃子散、芍药甘草汤化裁创制和胃止痛散,对溃疡病、胆囊炎、肠炎等引起的疼痛,止痛迅速,疗效显著。

何任虽然已是名家,但他不以名医自居,不拘一家之言,他活到老学到老,经常汲取报刊书籍中的经验和信息来更新知识,充实自己。

如他善于选用单方、草药治疗疑难重症,如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猫人参、鼠妇、守宫等治疗癌肿,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勤于著述。

正是靠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在中医学术上获得了较高深的造诣,为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从1947年中国医学函授社出版第一卷182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实用中医学》起,几十年来他在教学、医疗和行政事务之余,不断地钻研中医学术问题,特别是对《金匮要略》有较精深的研究。

他“夜卧人静后,晨起鸟啼先”,到1988年出版《湛园医话》时止,前后共出版了10种著作,不少著作一版再版,深受读者欢迎。

同时还在国内外中医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

1984年在他64岁高龄时,还应邀为《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上海中医药杂志》的“金匮摭记”等栏目撰写文稿,他自己勤于钻研,也鼓励教师著书立说,1978年组织老中医编写《老中医医案选》,组织各科教师编写《中医学习参考资料》等。

多年来他兼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编委主任,负责终审工作,他悉心修改一丝不苟,使《学报》在中医界享有一定声誉,并向国外发行。

1983年卫生部委托他主持《金匮要略》的整理研究和任《金匮要略》全国函授教材主编,历经数载,已分别于1986年、1 990年通过鉴定完稿出版,1991年又出版了《金匮要略百家医案评议》。

何任不仅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在国外也有较大影响。

1981年10月北京“中日《伤寒论》学术交流会”,他代表中方作了《伤寒论》的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学术报告;1982年南阳“仲景学说讨论会”,又发表了《读经读注,经注并参》的学术论文,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赞赏和日本学者的高度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