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经典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检测4: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检测4: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单元检测二(专题2)(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室里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B.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内焰部位灼烧灭菌C.在实验室中,切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止被微生物感染D.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2.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的说法,正确的是()A.纤维素分解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B.在纤维素分解菌生长的培养基中只需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即可正常生长C.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的生长越有利D.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必需的,而微生物本身合成这些物质的能力往往不足3.有关培养基配制原则表述正确的是()A.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含有碳源、氮源、矿质元素、水及生长因子B.碳源和氮源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碳元素的含量最多,其次为氮元素C.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温度、pH、氧、渗透压等的影响D.营养物质的浓度越高越好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因为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不同,所以为获得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要按不同的稀释倍数进行分离B.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总量和测定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的数量,选用的稀释范围不同C.在统计菌落数目时,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采用密度较大的平板进行计数D.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明显大于选择培养基的数目,说明选择培养基已筛选出一些细菌菌落5.MRSA菌是一种引起皮肤感染的“超级细菌”,对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有抗性。

为了研究人母乳中新发现的蛋白质H与青霉素组合使用对MRSA菌生长的影响,某兴趣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2 20 μg/mL青霉素生长正常3 2 μg/mL青霉素+100 μg/mL蛋白质H 死亡A.细菌的死亡不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的有无来确定B.第2、3组对比表明,使用低浓度的青霉素可杀死MRSA菌C.实验还需设计用2 μg/mL青霉素做处理的对照组D.此实验设计不能揭示蛋白质H的作用机理6.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C.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7.在平板划线操作中,错误的是()A.将接种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到接种环烧红B.将烧红的接种环在火焰旁边冷却C.接种环在平板上的划线位置是随机的D.在挑取菌种前和接种完毕后均要将试管口通过火焰8.在涂布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在a、b、c处分别贴浸有不同抗生素(浓度相同)的无菌滤纸片,d处滤纸片浸有无菌水。

高中生物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测试题及答案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满分50分)1.自养型微生物与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的主要差别是( )A.碳源B.氮源C.无机盐D.生长因子解析:选A。

自养微生物能够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有机物,不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而异氧型微生物只能利用现成的含碳有机物,所以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碳源不同。

2.酵母菌培养液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A.碳源供应太充足B.葡萄糖不是酵母菌的原料C.改变了酵母菌培养液的pHD.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解析:选D。

当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浓度升高时,会导致培养液的渗透压升高,从而导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3.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解析:选D。

某些细菌如蓝细菌(蓝藻)、光合细菌以及红螺菌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生长因子是指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主要包括维生素、氨基酸和碱基等。

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它们都是从外界获得补充的。

常用的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可用来鉴别饮用水和乳制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等细菌,如果有大肠杆菌,则菌落呈黑色。

4.关于灭菌和消毒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灭菌是指杀死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B.灭菌和消毒实质上是相同的C.接种环用灼烧法灭菌D.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加热法、过滤法、紫外线法、化学药品法解析:选B。

灭菌与消毒是两个概念。

灭菌是指杀灭一定环境中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根据不同的材料选用不同的灭菌方法,如接种环用火焰烧灼法,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等。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使用的是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共3套21页】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练习新人教版选修1【共3套21页】

本套资源目录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2019_2020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基础全练]1.下列有关培养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基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基质B.培养基都只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C.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解析:培养基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基质,A正确;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除此之外,可能还含有维生素等,B错误;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不能制成液体培养基,C错误;单个细菌肉眼看不到,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肉眼可见的单个菌落,D错误。

答案:A2.巴氏消毒法常用于酒、奶等食品的消毒,该消毒法就是加热到70~75 ℃、保持30 min,或加热到80 ℃、保持15 min,能杀死一般杂菌和病原菌。

与灭菌的要求相比,巴氏消毒法( )A.不能杀灭芽孢等耐高温的细菌B.能杀灭芽孢等休眠状态的细菌C.能杀灭各种细菌,包括芽孢D.能杀灭各种真菌,包括孢子解析:由于酒、奶等食品中的某些成分在高温下易被破坏,不宜采取高温灭菌法,虽然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芽孢等耐高温细菌,但由于奶、酒等的污染并不严重,巴氏消毒法还是能达到消毒要求的。

答案:A3.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室里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B.在实验室中,切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被微生物感染C.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内焰部位灼烧灭菌D.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解析:为防止杂菌污染,研究和应用微生物时应进行消毒和灭菌,实验室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A正确;在实验室中,切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被微生物感染,B正确;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即外焰部位灼烧灭菌,C错误;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D正确。

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1(专题0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1(专题0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Word版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人教版选修1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20小题)1.某研究小组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

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称取和稀释被污染的土壤时应在火焰旁B.用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进行筛选C.分离菌种时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D.对细菌进行计数时宜采用平板划线法接种2.下列关于微生物营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异养微生物而言,牛肉膏既是碳源,又是氮源B.生长因子是指氨基酸、维生素、碱基等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C.氮源不能为微生物提供能量D.氮源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3.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有几项()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②都要使用接种环进行接种③都需要在火焰旁边进行接种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一项B.二项C.三项D.四项4.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采用的灭菌或消毒方法依次是()①化学消毒②灼烧灭菌③干热灭菌④紫外线消毒⑤高压蒸汽灭菌⑥巴氏消毒法A.⑤③②①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⑤②③④①⑥D.③④②①⑥⑤5.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实验中,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A.纤维素进行定量测定B.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C.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纤维二糖进行定量测定D.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定量测定6.下列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够顺利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稀释的大肠杆菌培养液获得单菌落B.在接种酵母菌的新鲜葡萄汁中通入无菌空气制作果酒C.土壤浸出液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D.在分离土壤中的尿素分解菌实验中,采集的土样经高温灭菌后,可以用于制取土壤稀释液7.下列依次表示倒平板、接种的位置,以及划线法接种的路径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8.在涂布平板操作中,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A.方便接种时再拿起来B.方便在皿底部标记日期等C.正着放置容易使玻璃皿破碎D.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挥发以防污染9.下列就“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经高压蒸汽灭菌的培养基所倒平板和接种后培养时的平板均要倒置B.同一稀释度下至少要涂布三个平板并且要培养到菌落数稳定时计数C.在稀释度足够高时,所形成的单个菌落中所有细胞的遗传信息必定相同D.在相同培养条件下,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无菌落生长说明培养基没有被杂菌污染10.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的目的是()A.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B.给分解尿素的细菌提供营养C.对分离的菌种作进一步的鉴定D.维持正常pH抑制杂菌的生长繁殖11.测定土壤中细菌的数量一般选104、105和106倍的稀释液进行平板培养;而真菌的数量一般选用102、103和104倍稀释,其原因是( )A.细菌个体小,真菌个体大B.细菌易稀释,真菌不易稀释C.细菌在土壤中的含量比真菌高D.随机的,没有原因12.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甲同学从对应106倍稀释的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

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水平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水平测试(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生物试题

专题2 水平测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关于微生物培养基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牛肉膏不能提供碳源B.培养硝化细菌可以不加有机碳C.刚果红使纤维二糖染色D.酵母菌酿酒时需持续供氧答案 B解析牛肉膏能给微生物提供碳源,A错误;硝化细菌属于自养型微生物,故培养硝化细菌可以不加有机碳,B正确;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反应呈红色,不与纤维二糖反应,C错误;酵母菌酿酒时前期需要供氧,后期应该是严格的无氧发酵,D错误。

2.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消毒、倒平板B.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要以纤维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C.配制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时都要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D.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用来鉴定尿素分解菌答案 B解析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操作顺序为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A错误;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要以纤维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碳源,B正确;配制培养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时都要将pH调至能够满足该种微生物需要的pH,如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C错误;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用来鉴定尿素分解菌,D错误。

3.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B.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再进行划线C.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D.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周观察一次答案 B解析在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中要先灭菌后倒平板,A错误;转换划线角度后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再进行划线,B正确;接种后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C错误;培养过程中一般隔12 h或24 h观察一次,D错误。

4.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致病力,常引起骨髓炎等,还可能引起食物中毒,下述实验结束后的做法错误的是( )A.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处理B.带菌培养基必须经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才能倒掉C.带菌培养基必须经加热后才能倒掉D.接种后双手必须经肥皂洗净,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答案 C解析对接种环进行灼烧可以杀灭细菌防止污染环境,A正确;带菌培养基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才能倒掉,以防止污染环境,B正确,C错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致病力,所以在操作时一定要做到安全防X,接种后双手用肥皂洗净,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杀菌,D正确。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测试试题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测试试题有答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 1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育与应用》测试题一、选择题1.关于微生物培育基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 牛肉膏不能供给碳源B. 培育硝化细菌可以不加有机碳C. 刚果红使纤维二糖染色D. 酵母菌酿酒时需持续供氧2.以下关于高中生物学试验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在制备果酒和果醋的试验过程中都要持续通入氧气B.分别土壤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需承受一样的稀释度C.选择过氧化氢酶作为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试验的抱负材科D.将DNA 粗提取后用二苯胺进展鉴定时需要进展水浴加热3.依据试验室守则,以下做法错误的选项是( )A.用试管加热任何东西时,试管口不能朝向任何人B.微生物试验必需严格进展无菌操作C.假设有细菌培育物泼洒出来,应快速擦拭D.用过的培育物都必需经过高压灭菌后再作处理4.在微生物培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选择培育或鉴别培育的方法来筛选出目标菌种,以下与之相关的表达中不.正.确.的是〔〕A.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刚果红染料,从而使菌落四周消灭透亮圈B.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在培育基中参加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的菌株D.在含有碳酸钙的培育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四周会消灭“溶钙圈”5.用高浓度的尿素作为溶剂处理从细胞中分别纯化的蛋白质,可使其失去自然构象变为松散肽链〔称为“变性”〕,除去尿素后,蛋白质又可以自发地恢复原来时空间构造〔称为“复性”〕,且蛋白质分子越小复性效果越好。

这说明〔〕A. 尿素与肽酶的作用结果相像B. 氨基酸数量会影响蛋白质的空间构造C. 蛋白质在尿素中的溶解度低D. 双缩脲试剂可以鉴定该反响是否完成6.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育基的根本流程是〔〕A.计算—供量—灭菌—溶化—倒平板B.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C.称量—计算—溶化—灭菌—倒平板D.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7.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状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的抗菌治疗手段的争辩备受关注。

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选修1

专题2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应用( )。

A.灼烧灭菌B.高压蒸汽灭菌C.干热灭菌D.煮沸灭菌解析:为保证各种成分的比例不受影响,配制好的培养基应用高压蒸汽灭菌。

答案:B2.高温灭菌的原理是( )。

A.每种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是一定的B.微生物对高温环境不适应C.高温破坏了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影响其生命活动D.高温降低了环境中氧的浓度解析:相对于动植物来说,微生物的耐高温能力是很强的。

灭菌即杀死各种微生物及其他生命形态(如芽孢),所以要采用更高温度以破坏微生物体内蛋白质、核酸的分子活性,以使其永远丧失生活能力。

答案:C3.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培养基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不需加工的培养基B.接种前需对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C.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过程包括培养基的配制和纯化大肠杆菌两个阶段D.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和碳源解析:天然培养基是成分不明确的培养基,并不是不需加工配制的培养基;实验者的双手需进行消毒处理;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时,尿素是唯一氮源而不是唯一的碳源。

答案:C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基是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营养的基质B.培养基只有两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C.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水即可制成液体培养基D.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单个细菌解析:按物理状态不同,培养基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按用途不同,培养基又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由于添加了凝固剂琼脂,所以即使加入少量水也不可能制成液体培养基。

单个细菌是肉眼看不见的,由同种细菌的众多菌体构成的菌落是肉眼可以看见的。

答案:A5.检验培养基是否有杂菌污染的最有效方法是( )。

A.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实验桌上培养B.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窗台上培养C.将未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D.将已接种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中培养解析:检验培养基有没有被杂菌污染,可选取未接种的培养基与接种样品的培养基同时在恒温箱中培养。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项测试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项测试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 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项测试一.选择题(共25小题)1.做“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上2.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因定CO2合成有机物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弃的营养物质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签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3.某研究小组从有机废水中分离微生物用于废水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后进行灭菌B.转换划线角度后需灼烧接种环再进行划线C.接种后的培养皿须放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D.培养过程中每隔一周观察一次4.下列依次表示倒平板、接种的位置,以及划线法接种的路径示意图,其中错误的是()A.B. C.D.5.下列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过程中,关于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A.使用已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不再灭菌B.打开含菌种的试管需要通过火焰灭菌,取出菌种后需马上塞好棉塞C.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即可D.最后应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6.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B.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C.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7.如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此培养基是天然鉴别培养基B.能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拟核上有抗青霉素的基因C.此培养基可以用于选育转基因大肠杆菌菌种的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中D.此培养基可以用来检测自来水中细菌含量是否符合饮用水标准8.如图表示培养和纯化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B.步骤②接种环火焰上灼烧后迅速沾取菌液后平板划线C.步骤③多个方向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D.步骤④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X细菌进行计数9.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有()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②都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③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接种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0.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菌的实验操作中,对于获得纯化的尿素分解菌的单菌落影响最大的是()A.制备浸出液的土壤取自土壤的表层B.涂布前涂布器未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灭菌C.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添加尿素作为氮源D.接种操作者的双手未用酒精棉进行消毒11.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12.在做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106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下列有关叙述,出现科学性错误的是()A.甲同学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土样不同,也可能是操作过程出了问题B.可以将甲同学配制的培养基在不加土样的情况下进行培养作为空白对照,以证明培养基是否受到污染C.将其他同学用与甲同学一样的土壤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甲同学一致,则可以证明甲同学无误D.B、C选项的实验思路都遵循了实验的对照原则13.在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较多.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开,对培养基的要求是()①加抗生素②不加抗生素③加氮素④不加氮素⑤加葡萄糖⑥不加葡萄糖⑦37℃恒温箱中培养⑧28~30℃恒温箱中培养.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②④⑤⑧D.②④⑥⑦14.细菌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与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乳酸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B.氮源不可能作为细菌的能源物质C.琼脂是细菌生长和繁殖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长出的不都是尿素分解菌15.下列能选择出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培养基是()A.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尿素、琼脂、水B.KH2PO4、Na2HPO4、MgSO4•7H2O、葡萄糖、琼脂、水C.KH2PO4、Na2HPO4、MgSO4•7H2O、尿素、琼脂、水D.KH2PO4、Na2HPO4、MgSO4•7H2O、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水16.某学者欲研究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中细菌数量,并从中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下列操作错误的是()A.利用平板划线法对细菌进行计数B.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筛选C.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菌种D.称取和稀释土壤样品时应在火焰旁17.以下关于“分离土壤中的自生固氮菌”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①对取样的土壤样品要在超净台上进行稀释②分离自生固氮菌的培养基中要加入氮源③对培养基要加热到62℃,保持30min④本实验的接种方法可以采用点接法⑤接种以后对菌种的培养时间不能太长的原因是菌落会分泌含氮化合物,引起杂菌生长.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④⑤D.②③④18.幽门螺杆菌(能分解对热不稳定的尿素)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为从带菌者胃黏膜样本中分离出该细菌,相关实验步骤和方法不合理的是()A.配制培养基并灭菌后,需要加入无菌尿素B.应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做为实验的对照C.统计样本中活菌数量时,可用划线法接种D.可利用酚红指示剂对培养的菌落进行鉴定19.下列关于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采用平板计数法获得的菌落数往往少于实际的活菌数B.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一个活菌会形成一个菌落C.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采用密度较大的平板进行计数D.在某一浓度下涂布三个平板,若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差别不大,则应以它们的平均值作为统计结果20.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探究的问题是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的是否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和3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21.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下列关于培养基甲和乙是否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说法正确的是()注:“+”表示有,“﹣”表示无.A.培养基甲能,培养基乙不能B.培养基甲不能,培养基乙能C.培养基甲和乙都能D.培养基甲和乙都不能22.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A.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大量菌体B.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C.用液体培养基可以充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D.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23.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常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B.从土壤中分离含量较多的微生物时,选择培养可以省略C.该实验用到选择和鉴别培养基D.在用刚果红染色法中,若将微生物培养在事先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出现透明圈的菌落即所需菌种24.欲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将土壤用无菌水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B.同一浓度的土壤稀释液应至少涂布三个平板C.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D.用加入刚果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可筛选出分解尿素的细菌25.下列关于纤维素分解菌分离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常采用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B.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释放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透明圈C.该实验用的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D.在用刚果红染色时只能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不能在倒平板时加入二.解答题(共15小题)26.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为了增加发酵效果,研究人员从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样品稀释和涂布平板步骤中,下列选项不需要的是(填序号)①酒精灯②培养皿③显微镜④无菌水(2)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的原因是(3)向试管内分装含琼脂的培养基时,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是(4)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纤维素降解产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研究人员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见图1),图中降解圈大小与纤维素酶的有关,图中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填图中序号)(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J1和J4,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发酵,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图2,推测菌株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由是27.多环芳烃菲在染料、杀虫剂等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是土壤、河水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如图表示科研人员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分离获得能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菌株Q的主要步骤.请回答:(1)步骤①→③的培养过程中,需将锥形瓶放在摇床上振荡,一方面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2)步骤④用平板划线法纯化菌株Q过程中,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原因是.采用固体平板培养细菌时要倒置培养的目的是(3)接种环通过灼烧来灭菌,完成步骤④中划线操作,共需灼烧接种环次(4)为了获得分解多环芳烃菲能力更强的菌株,研究人员又对菌种Q进行了诱变处理,得到突变株K.为了进一步鉴定菌株K并比较两种菌株降解多环芳烃菲的能力,设计了下列实验,请补全实验步骤:①取9只锥形瓶均分成三组,编号A、B、C②向A、B、C三组锥形瓶中加入的培养液.③向A、B、C三组培养液中分别加入.④28℃恒温培养3天后,测定.28.回答下列关于微生物和酶的问题.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图所示.(1)①过程称为,②过程是为了.(2)Ⅰ号培养基称为﹣﹣(按功能分);该培养基中除了加入淀粉外,还需加入另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A.琼脂B.葡萄糖C.硝酸铵D.碳酸氢钠(3)一般对配制的培养基采用高压灭菌,其中“高压”是为了.在高温淀粉酶运用到工业生产前,需对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进行测定.图中的曲线①表示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将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由此得到的数据为酶的热稳定性数据,即图中的曲线②.(4)根据图中的数据,判断该酶使用的最佳温度范围是.A.40℃一50℃B.50℃一60℃C.60℃一70℃D.70℃﹣80℃(5)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酶只能在最佳温度范围内测出活性B.曲线②35℃数据点是在80℃时测得的C.曲线①表明80℃是该酶活性最高的温度D.曲线②表明该酶的热稳定性在70℃之后急剧下降.29.【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专题】从自然界微生物中筛选某菌种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富集培养指创设仅适合待分离微生物旺盛生长的特定环境条件,使其群落的数量大大增加,从而分离出所需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处理.在整个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条件下进行.(2)不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获得理想微生物的第一步是从适合的环境采集菌样,然后再按一定的方法分离、纯化.如培养纤维素分解菌的菌样应从环境中采集.(3)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配制培养基,该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纤维素粉作为唯一的.(4)经过梯度稀释后,要将样品均匀涂布在用于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在该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的特殊染料是,当形成菌落以后可以根据菌落周围是否产生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某同学在纯化土壤中的细菌时,发现培养基上的菌落连成一片,最可能的原因是.30.某小组同学为了调查湖水中细菌的污染情况而进行了实验.实验包括制备培养基、灭菌、接种及培养、菌落观察计数.请回答与此实验相关的问题.(1)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淀粉分别为细菌培养提供了氮源和.除此之外,培养基还必须含有的基本成分是和.(2)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应该采用的方法是.(3)为了尽快观察到细菌培养的实验结果,应将接种了湖水样品的平板置于中培养,培养的温度设定在37℃.要使该实验所得结果可靠,还应该同时在另一平板上接种作为对照进行实验.(4)培养20小时后,观察到平板上有形态和颜色不同的菌落,这说明湖水样品中有种细菌.一般说来,菌落总数越多,湖水遭受细菌污染的程度越.(5)如果提高培养基中NaCl的浓度,可以用于筛选耐细菌,这种培养基(按功能分)被称为.31.多环芳烃是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全球性污染物,是煤、石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包括萘、蒽、菲、芘等150余种化合物.某研究小组从一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中筛选到一株可降解萘、蒽的细菌,命名为BDP01.(1)该研究小组所用的培养基应以萘或蒽作为唯一碳源,其目的是,从功能看该培养基类型属于.(2)接种时所用的接种环通过灭菌,在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总是从开始划线,该分离纯化方法称法.(3)下面的图1和图2为该研究小组进行的其中两个实验的实验结果图,菌株的生长量以分光光度计于600nm处测定的光吸收值(OD600)表示.(图1不同培养温度对BDP01在萘、蒽培养基中生长量的影响)(图2不同pH对BDP01在萘、蒽培养基中生长量的影响)①测定菌株生长量时用液体培养基,并需振荡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使菌株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能.②由图1可见,菌株生长量较高的温度范围是.图2结果表明,BDP01对pH的适应范围较小,在酸性条件下的生长量要于碱性条件下的.③结合图2推测,进行图1相关实验时培养基的pH最可能为(用图2中相关数值表示).32.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内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实验步骤如下:①配置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②制作无菌平板;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回答下列问题:(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现象.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填“正确”或“不正确”).33.回答下列关于微生物的问题.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但若不经细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同学们尝试从土壤中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他们设计的实验步骤如图所示,如表是培养基成分.(1)此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属于培养基.(2)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作用是(多选)A.筛选目的菌B.作为氮源C.作为碳源D.杀死杂菌(3)图中稀释步骤的目的是.(4)此实验操作过程中,接种前应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灭菌温度为;接种时应无菌操作,这两个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使培养基接种培养后,培养基中(多选)A.无杂菌B.只有目的菌C.无菌D.有土壤中的固氮菌.34.一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含氮有机物)在土壤中不易被降解,长期使用可污染土壤.为修复被该除草剂污染的土壤,可按图甲程序选育能降解该除草剂的细菌(已知该除草剂在水中溶解度低,含一定量该除草剂的培养基不透明).(1)制备土壤浸出液时,为避免菌体浓度过高,需将浸出液进行稀释处理.现有一升土壤浸出液,用无菌吸管吸取1mL液样至盛有9mL无菌水的试管中,依次稀释103稀释度.各取0.1mL已稀释10 3倍的水样分别接种到三个培养基上培养,记录的菌落数分别为55、56、57,则每升原土壤浸出液样中菌体数为.(2)要从长期使用该除草剂的土壤中分离目的菌,从用途方面来看,上述培养皿中培养基的特点是.(3)接种技术的核心是.在划线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种逐步,培养时,只有很少菌落出现,大部分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或有氧条件抑制了这些细菌的生长.(4)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实验结果如图乙显示的A~E五种菌株中,是最理想菌株.(5)科研人员用放射线处理该细菌获得两个突变株A和B,然后对突变株A和B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突变株A不能在一般培养基上生长的原因是.突变株A和B混合在一起接种于一般培养基中能生长的最可能原因是.35.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下面是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分离和计数的实验过程,请根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能分解尿素的细菌代谢类型为,应从富含有机质的土壤表层取土样.(2)为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应该用的培养基进行分离,并加入指示剂进行鉴别.(3)若取土样5g,应加入ml的无菌水配制成稀释10倍土壤溶液.因土壤中细菌密度很大,需要不断加以稀释,配制成如图所示的不同浓度的土壤溶液.取样稀释前,一定要以减少误差.将103﹣107倍的稀释液分别吸取0.1mL加入到固体培养基上,用将菌液铺平.这种接种方法称为.(4)将接种的培养皿放置在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48h,观察并统计具有(现象)的菌落数,结果如下表,其中倍的稀释比较合适.36.尿素是一种高浓度氮肥且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但尿素只有通过土壤中某些细菌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某同学要分离出土壤中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并尝试进行计数,培养基配方如下:(1)分解尿素的细菌都能合成 ,该种细菌在生态平衡中起到什么作用? .写出细菌分解尿素的方程式 .(2)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该同学能否分离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 (能/不能),原因是 .(3)分离得到分解尿素的细菌后,如果要扩大培养,则应选择 培养基进行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使用 对微生物细胞进行计数.计数过程中,下列哪种行为会影响计数的准确性A .计数时直接从静置培养的试管底部取培养液进行计数B .如果方格内微生物细胞数量多于300 个,培养液先稀释后再计数C .如果微生物细胞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每一个细胞D .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线上的细胞数(4)为了提高尿素肥效,可以将分解尿素的酶和尿素混合,制成“加酶尿素”.为了提高“加酶尿素”中酶的利用率,可采用 技术.37.[生物﹣﹣选修l 生物技术实践]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三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1)案例l :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设计思路: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 处理,尽可能排除 的作用.(2)案例Ⅱ: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实验步骤: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30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③在室温条件下放置7天后,从A烧杯中取20mL溶液,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各10mL;从B烧杯中取20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各10mL.④在A1和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并进行处理.⑤观察各试管的,记录实验结果.(3)案例Ⅲ:探究土壤微生物中是否含有分解纤维素的细菌的实验过程中,应将土壤浸出液接种在以为惟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并用(试剂)加以鉴别.38.有些微生物能合成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硝酸盐、磷酸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分析回答问题:(1)培养基中加入的化合物A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这种培养基属于培养基.(2)为了筛选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向培养基中加入.(3)在筛选出能产生纤维素酶的微生物之前,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增加微生物的浓度.若获得纯净的菌株,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操作时采用灭菌的方法;还可用方法操作.(4)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39.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下列是关于分离土壤中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相关问题,请回答:(1)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是.某些微生物能分解纤维素,因为他们能产生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2)实验室中筛选微生物的原理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应先将从土壤中获得的微生物,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上进行选择培养,选择培养的目的是.(3)用刚果红染色法对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筛选,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选修一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经典练习
1、(2014新课标2,39,15分)为了调查某河流的水质状况,某研究小组测定了该河流水样中的细菌含量,并进行了细菌分离等工作。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水样中的细菌含量。

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然后,将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

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2)该小组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水样中的细菌。

操作时,接种环通过灭菌,在第二次及以后的划线时,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这样做的目的
是。

(3)示意图A和B中,表示的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培养后得到的结果。

(4)该小组将得到的菌株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并混匀,一部分进行静置培养,另一部分进行振荡培养。

结果发现:振荡培养的细菌比
静置培养的细菌生长速度快。

分析其原因是: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含量,同时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的利用率。

【答案】 (1)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2)灼烧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以便获得单个菌落
(3)B (4)溶解氧营养物质
2、(2014理综,10,11分)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污染环境。

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

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的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⑴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______________四类,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苯磺隆作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与微生物培养基相比,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常需添加生长素和________________,这些植物激素一般需要事先单独配制成___________保存备用。

⑶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____________。

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

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种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实验。

该实验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设计是否合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答案】⑴无机盐和氮源只有能降解利用苯磺隆的菌株才能生存繁殖成菌落
⑵细胞分裂素母液
⑶接种环(或接种针)接种环在二区划线前未冷却即划烫死了菌种,或不小心从一区末端的空白处划线
⑷目的菌株通过分泌蛋白酶来降解苯磺隆不合理,因为该菌种的培养液中已含有分泌出的蛋白酶,对实验结果会带来干扰。

正确做法是,将上清液先经高压蒸汽灭菌后再做图乙实验。

3、(2015模拟)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经微生物分解后能更好的被植物利用。

某生物兴趣小组试图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分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

培养基成分如下表所示。

将表中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

实验过程如右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能筛选出目的菌的原因
是。

(2)图中将细菌转到固体培养基上接种时,可采用的方法
是。

初步筛选出来的菌种还需要进一步的鉴定:在培养基中加入指示剂,接种并培养初步筛选的菌种,若指示剂变成色,则可说明该菌种能够分解尿素。

(3)在实验中,下列材料或用具需要灭菌的是,需要消毒的是(填序号)。

①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与培养皿②玻棒、试管、锥形瓶和吸管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
(4)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20个菌落。

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填序号)。

①所取土样不同②培养基被污染③接种操作错
误④没有设置对照实验
(5)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
行处理后,才能倒掉。

故答案为:
(1)酚红脲酶氨红色
(2)目的菌选择
(3)尿素葡萄糖为目的菌提供氧气
(4)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法单
(5)灭菌
4、(2015单科)人工瘤胃模仿了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可用来发酵处理秸秆,为了增强发酵效果,研究人员从牛胃中筛选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对其降解纤维素能力进行了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样品稀释和涂布平板步骤中,下列选项不需要的是
_________ (填序号)。

①酒精灯②于培养皿③显微镜④无菌水
(2)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的原
因是____ 。

(3)向试管分装含琼脂的培养基时,若试管口粘附有培养
基,需要用酒精棉球擦净的原因是__ 。

(4)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纤维素降解产
物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研究人员
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到了几株有透明降
解圈的菌落(见右图)。

图中降解圈大小与
纤维素酶的_________ 有关。

图中降解
纤维素能力最强的菌株是_________ (填图中序号)。

(5)研究人员用筛选到的纤维素酶高产菌株J1和J4,在不同温
度和pH条件下进行发酵, 测得发酵液中酶活性的结果见下
图,推测菌株_________ 更适合用于人工瘤胃发酵,理由
是_________ 。

(1)③ (2)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会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
(3)避免培养基污染棉塞 (4)量与活性①
(5)J4 发酵过程会产热和产酸,J4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环境下酶的活性更高
5、(2016全国卷39.15分)
空气中的微生物在重力等作用下,可以一定程度地沉降。

某研究小组欲用平板收集教室空气中的微生物,以了解教室不同高度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实验步骤如下:
①配制培养基(成分:牛肉膏、蛋白胨、NaCl、X、H2O);
②制作无菌平板;
③设置空白对照组和若干实验组,进行相关操作;
④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培养基中微生物所需的氮来源于_____,若要完成步骤②,该培养基中的成分X通常是____。

(2)步骤③中,实验组的操作是_____。

(3)若在某次调查中,某一实验组平板上菌落平均数为36个/平板,而空白对照组的一个平板上出现了6个菌落,这种结果说明在此次调查中出现了_____现象。

若将30(即36-6)个/平板作为本组菌落数的平均值,该做法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答案](15分)
(1)牛肉膏、蛋白胨琼脂
(2)将各实验组平板分别放置在教室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开盖暴露一段时间
(3)污染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