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区域经济合作PPT课件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ppt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ppt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ppt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精选]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间,某些国家或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的货物、服务和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发展,而达成的逐步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起超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

一、优惠贸易安排概念:优惠贸易安排(PTA):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国之间通过签订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实行特别的关税优惠,也可能包含小部分商品完全免税的情况。

如:早期的“东南亚国家联盟” 、美加汽车产品协定、非洲木材组织二、自由贸易区概念: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它是指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组成的贸易区域。

自由贸易区内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行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同时,保留成员国各自的原有独立的对区外国家的贸易壁垒。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1、自由贸易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国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入和输出,真正实现了商品的自由贸易,但是它严格地将这种贸易待遇限制在参加国或成员国之间。

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2、自由贸易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成员国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

各成员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并不妨碍各成员国针对非自由贸易成员国采取其他的贸易政策。

因此,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没有共同的对外关税。

因此,为了避免非成员国出口避税,通常会制订统一的“原产地规则”。

自由贸易区的例子自由贸易区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奥地利、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等国于1960年形成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 1994年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之间达成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 ____年后的东盟。

三、关税同盟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课件

《区域经济学》(第7、8、9、10章)马工程课件

(五)知识溢出效应的驱动机制
学习交流PPT
2
第二节 乡村经济与贫困
• 一、 乡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与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发达、规模经营为主的发达国家乡村经济相比,发展中国家乡村经济主要以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为主,其商品化、市场化的程度远不如城镇高,主要特征:(一)经济结构单一,农业技术进 步缓慢 ;(二)生产要素供给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 加要素投入 ;(三)乡村经济具 有显著的生存性和自然性特征 。
(三)用经济学的思维考察生态问题;要用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进区域可持续发 展; 用公平公正的方法维护区域的可持续性;统筹区域内外推进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 展 ;提高生态效率以推进绿色发展。
学习交流PPT
8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 一、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其机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经济规模较小而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产业结构偏于 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农业和轻工业;随着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污 染排放规模等生态环境影响也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逐步转向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重工业 和化学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高投入、高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高产出的粗放型 方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业结构逐步转向低消耗、低排放的服务业等 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生态环境质量方面 的需求也成为 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动力,且经济长期增长也逐步积累了治理生态环境的 财富能力。
• 二、 乡村土地和劳动力市场
(一)乡村土地市场的完善有利于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乡村土地市场特征: 地域性强;竞争不充分;供给 滞后;供给弹性较小;低效率性;政府管制较严。我国乡村土地制度基本特征:城 乡分异的土地制度,城 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八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国际贸易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内外有别”的政策背离多边贸易体制 的非歧视原则 贸易转移的消极影响 增加了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力量 不利于WTO体制发挥作用
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 共同市场理论 工业偏好理论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关税同盟理论
3、工业偏好理论
库珀、马赛尔和约翰森提出的。 工业偏好理论是以比较工业生产成本为 出发点。根据该理论,那些具有相似工 业偏好、相似工业生产成本水平、在国 际市场上比较成本相对处于弱小优势的 国家间往往倾向于形成经济一体化(如 关税同盟)组织。
4、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小岛清认为,以前的国际经济学所研究 的只是在成本递增条件下通过比较优势 形成国际分工,而对成本递减或成本不 变的情况没有论及。但事实证明成本递 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经济一体化的目 的就是要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分工,通 过大市场化来实现规模经济。
贸易转移效应分析
A国将进口从C国转移到B国后,进口量Q1Q4大 于原来的Q2Q3,说明在贸易转移的同时,贸易 量也有扩大。 AB关税同盟后,A国的福利总量由生产者剩余 和消费者剩余两部分组成。A国丧失了(a+b) 的关税收入。其中,a转化为该国的消费者剩 余,不属于福利的净损失,b部分的关税收入 是一种福利净损失。

澳大利亚的农民遭受了巨大打击。他们与英国的传统贸易 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划上了句号。加入欧盟后,英国不得不遵守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这些政策给欧盟外的农产品生产者统一 设置了贸易壁垒。关税和配额提高了非欧盟成员国的农产品在 英国的销售价格。因此,澳大利亚在英国市场的优先进入权宣 告终结。英国与成本更高的其他欧洲生产者进行贸易,而澳大 利亚则被淘汰出局。加入欧盟以后,英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牛 肉减少了75%以上,来自澳大利亚的80万吨小麦进口也几乎立 即被封杀。 • 英国消费者为这一变化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加入欧盟之前, 由于澳大利亚的牛肉、小麦和其他农产晶的生产效率很高,价 格也相当便宜,因此英国是整个欧洲食品支出最低的国家。而 加入欧盟之后,由欧洲进口的农产品价格昂贵,英国不仅食品 价格平均上涨了25%;总通货膨胀率也上升了3%—4%。简单 地说,因为英国的农产品贸易从低成本生产国转移到高成本生 产国,购买农产品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支出,因而承受了损失。

经济地理学第8章

经济地理学第8章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 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
经济发展观的演变
1、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 上个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以物质财富的
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经济增长必然带 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 W.A.刘易斯(W.Arthur Lewis)把增长和发展看作同义词, 他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经济发展的问题就 是如何提高人口平均的产值问题。 W.罗斯托(W.Rostow)的《经济增长阶段》一书,按照 经济增长水平和物质消费水平来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
40.2
.
51.0
40 627
41.0
14 908
40.5
6 565
36.0
3 140
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指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国民收入
发达国家/地区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低 发展中国家/地区
综合性指标——人文发展指数(HDI):通过预期寿 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 发展水平
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高效、廉洁、 负责任的政府对现代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力与日俱增。
.
3.企业组织水平 企业是区域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单个企业的经 济活动的组合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水平。 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水平;规模结构;数量结 构等决定区域的竞争力。 尤其是区域内的大型骨干企业的发展,既对区域 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贡献,又能带动相关企业的发 展,成为区域经济组织的核心。
.
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增长 的城市中心。

区域经济联系精品课件(共32张PPT)

区域经济联系精品课件(共32张PPT)
1.4 区域经济联系 西南东送使东部工业区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主体工程经过哪些地形区? 优点:水质较好,自流输水、运转费用低等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 资金、技术、管理、产业 下面两则材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缺点:工程量大,投资多,移民 量大等 主体工程经过哪些地形区? D.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的矛盾 优点、引水的水源点多,水质好, 经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 主要有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企业 (二)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 简要分析西线调水工程的优点和缺点。 (二)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 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产业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贵州等省
水能集中于西南、西北、中南地区
河流水量大;地势落差大
(二)西气东输
1.起点和终点是哪 里?
轮南、上海
2.分别经过那些 省份?
9省市自治区
3.主体工程经过哪些
地形区?
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 平原。
4、西气东输的意义?
对东部地区:
下面两则材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材料一:空中客车A380是全球载客量最大的客机,有“空中巨无霸”之称
材料二:世界区域经济组织包括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亚太经
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22个组织。
EU
APEC
上面两则材料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生态环境问题:长江口地区的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 优点、引水的水源点多,水质好,

区域经济一体化ppt课件

区域经济一体化ppt课件
29
贸易转移效应
P甲=P丙(1+t)
P乙 a
23
1、贸易创造效应
国 建立关税同盟之前 甲乙建立关税同盟之


国内价格 关税税率 国内 关税税率 价格
甲 35
100% 26 成员间0%
非成员75%
乙 26
75%
26 成员间0%
非成员75%
丙 20
0%
20 0%
24
贸易创造效应
建立关税同盟前三国不存在商品流动, 所以只能在本国市场上生产和销售产品。 在甲乙建立关税同盟后,乙国就具备了 绝对优势,在不存在贸易壁垒的情况下, 向甲国出口商品。这一贸易活动在关税 同盟建立之前是不存在的,称之为贸易 创造。
14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 将是发展中国家间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 区,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区 域自由贸易安排,是中国在积极参与国 际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加强与周边邻 国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 自1967年东盟成立以来亚洲国家在 区域合作方面的最重大突破。
WTO允许区域一体化组织存在,而且鼓励它的发展, 只规定这些协议不得针对区域协议以外的国家设置贸 易壁垒,必须包含所有贸易,必须尽快朝关税同盟或 自由贸易区发展。如果一项协议在10年内都未能成功 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WTO就不承认其合法性。
20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 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的所有影 响,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 应是指假定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水 平给定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区域 内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及消费者福利带 来的影响。动态效应,则指随着时间的 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带来的 长期的、动态的影响。

第8章区域经济一体化.pptx

第8章区域经济一体化.pptx
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 是指在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方通 过签署协议,彼此减免关税,并对非成员方实行统一的 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如:东非共同市场\1958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的排他性更强一些,所以其抵御 外来风险的能力也更强 。
4、共同市场
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方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实现了自由 贸易;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 自由流动。(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 如,70年代由西德、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 森堡6国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
1981年安哥拉、布隆迪、科摩罗等19国成立的“东南 非共同市场”。
1、优惠贸易安排
是指在成员国之间通过签署优先贸易协定或其他安排形 式,对其全部贸易商品或部分贸易商品提供特别的关税 优惠,对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则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的 一种区域经济安排。 如,英国与其自治领域成员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1932年建立的英联邦特惠制;
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建立的东南 亚国家联盟(ASEAN)
区域经济一体组织类型分类
四、关税同盟理论
(一)静态效应 提出者:范纳、李普西 1.贸易创造效应:由于关税取消,使成员国进口增加而
创造了新的贸易量; 其效果:(1)使消费者节约开支,福利增加;
(2)优化了资源配置 2.贸易转移效应:由于关税取消,使其改变了进口来源
国,即从非成员国转移至成员国的进口。 其效果:(1)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正面: 1.规模经济效应:”大市场” 2.加剧竞争:”鲶鱼效应” 3.刺激投资:”墨西哥成北美制造中心” 负面: 1、形成新的垄断,限制技术进步 2、内部形成地区经济差距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1.按照贸易壁垒强弱程度划分的形式 根据贸易壁垒削减的程度,依次有下
列六种形式: ➢ 特惠贸易协定 ➢ 自由贸易区 ➢ 关税同盟 ➢ 共同市场 ➢ 经济同盟 ➢ 完全经济一体化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8-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2.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划分的形式 (1)部门经济一体化
部 门 经 济 一 体 化 ( Secto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是 指 区 域 内 各 成员国的一个或几个部门(或商业、或 产业),达成共同的经济联合协定而形 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有:北北型、 南南型、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8-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1.完全经济一体化 2.部门经济一体化 3.全盘经济一体化 4.水平经济一体化 5.垂直经济一体化
本讲关键词
本讲分析方法
1.综合分析 2.分类法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பைடு நூலகம்
8-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2)垂直经济一体化 垂 直 经 济 一 体 化 ( Vertical
Economic Integration) , 又 称 纵 向 经 济 一体化,是指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所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8-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本讲思考问题:
➢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般形式有哪些? ➢ 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有哪些分类方法? ➢ 何谓部门经济一体化? ➢ 何谓水平经济一体化?
国际经济学
主讲教师:张文科
国际经济学
谢 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生产合 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技术合作、信息合作等等。
4、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民间合作、官 方合作及官民合作。
back
-
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2.1
(一)要素禀赋理论
又称要素比例说 ,简称赫-俄原理(H-O Theory),是瑞典经济学家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学说。要素禀赋也称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所 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人力资本学说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经济之所以 落后,根本原因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而非物质资本的短缺。
-
11
人力资本学说
利用人力资本学说解释列昂惕夫悖论: 美国的劳动力素质高,在劳动力身上融入了大量的资本要 素。因此,美国商品的劳动密集型也即资本密集型。实际上是一 种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
列昂惕夫悖论: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美国资本相对充裕,而劳动力则相对短 缺,按照传统的俄林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 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列昂惕夫计算出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 动比率低于美国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这一结果与俄 林的理论相反。
-
13
研究与开发学说
他们将美国的19个工业部门依研究与开发投资占销售额的 比重和科学家、工程师占全部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由低到高依 次排列。从中他们发现,居于前列的交通运输工业、仪器仪表工 业、化学工业和非电子机器制造工业等工业部门的销售额占美国 制造业销售总额的39.1%,它们的出口额占美国工业制成品出口 总额的72%,它们的研究与开发投资额占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总 额的89.4%。据此,格鲁伯、梅尔塔和维农得出了美国工业中研 究与开发投资相对较为集中,因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 同时又是美国的主要出口生产部门的结论。
2、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水 平合作与垂直合作。
-
7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1.22
水平型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 企业生产商品在产业生命循环阶段上所处层次大体相同,双方提 供生产要素的技术含量基本一致的协作活动。
垂直区域经济合作:指合作双方经济技术水平差距较大,所 提供生产要素的加工深度和技术层次不同的合作活动。
国家创新
区域创新
back
-
10
人力资本学说
以舒茨尔(T. W. Schultz)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 力实质上是一种不同质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实质上是指高素质 的劳动力。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对劳动力投资的强度。这种投资 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教育投资;二是卫生保健投资。
(1)人力资本是劳动力和智力资本与健康资本的结合。人 力资本学说认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 的丰裕程度。
back
-
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2.2
(二)新要素学说
新要素学说是对俄林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它大大扩展了 生产要素范围,把劳动的智力投资、科技进步与创新、获取信息的 便利程度都列入生产要素范畴,深化了生产要素的内涵。
新要素学说主要包括:
人力资本学说 研究与开发学说 创新理论—— 企业创新
第八章 区域经济合作
-
1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
2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与内涵
(一)概念与实质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
(一)要素禀赋理论 (二)新要素学说 (三)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
-
BACK
3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1.11
H-O定理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 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 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将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的领域由产品拓展到生 产要素,并认为正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地区 之间的贸易格局,而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能够改变地区要素禀赋 之不足,提高地区生产效率。
(一)概念与实质
区域经济合作: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 将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合作三要素:合作主体 合作对象 合作效益
区域经济合作主体:可以是企业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也可以是地方政 府乃至主权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在区域经济合作活动中,各经济 主体地位对等。
区域经济合作效益的衡量依合作主体不同而不同。 根据合作目的可以将主体分为两类: 1、企业:通常把获取长期的经济效益作为主要目标。 2、政府:追求社会效益,通过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有效流动, 谋求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本区域在更高一层次区域中的地 位。
back
-
6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1.21
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 等等。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1.12
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质:是区域之间的非物质商品贸易,是区域 贸易的特殊形式。纯粹的物质商品贸易不属于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
区域经济合作VS区域贸易 区域贸易通常表现为一笔商品的买卖行为,买卖双方根据合同 进行交货与付款后,贸易活动即告结束。
back
-
12
研究与开发学说
以格鲁伯(W.Gruber)、梅尔塔(D.Meita) 和弗农(R.Vernon)为代表的另一部分经济学家们 是将所谓“研究与开发要素”(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actor,R&D Factor)引入了对一国 贸易结构和商品流向的研究,在于1967年2月联合署 名发表的论文中,他们研究了美国工业中的研究与 开发投资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相互关系,提出了 基本类似于人力资本说和劳动技能说,但又主要是 从技术角度来解释里昂惕夫之“谜”的新观点。
区域经济合作的双方通常以项目为纽带结成经济实体,共同负 责项目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工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因此,区 域经济合作是一种比区域贸易更为长期、更为复杂的区域经济行为。
-
5
第一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1.13
区域经济合作效益VS区域贸易效益
区域贸易效益体现为在商品买卖过程中各自经济利益的实现。
(二)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1、根据区域经济合作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主权国家之间的 国际经济合作和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较区际经济合作而言,国际经济合作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协作活动, 它除了要考虑一般的区域经济合作规律外,还需要考虑不同国家 的政治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