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学案:四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单元导语》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单元导语》

《天龙八部》与《基督山伯爵》复仇形态对比教学设计一.相似点金庸的武侠小说可谓也是中国的百科全说,虽然武侠是虚拟的世界,但这个虚拟的世界包含了真实的中国,可解读角度非常多。

而金庸自己也说,他是“追随于大仲马的风格”,金庸和大仲马的作品在小说和历史、对待复仇的态度、反应民族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却又有各自的特色。

《天龙八部》和《基督山伯爵》是金庸和大仲马的代表作,两部长篇小说均已复仇为线索,但复仇方式及隐含的宗教色彩却有各自的特点,因而选取《天龙八部》和《基督山伯爵》为例,从比较复仇形态的异同中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分析各自的复仇形态普通武侠小说的复仇模式都落入俗套,陷入“仇杀——孩子——练成武功——复仇——杀死仇人”的模式中,但金庸的《天龙八部》复仇模式多样化,除了恶有恶报之外,还超越了以往武侠小说的固定模式,融入了佛教的色彩,“冤冤相报何时了”,最终让仇恨消融在宽恕中。

康敏的复仇模式属于“爱而不得——毁灭对方——自己被杀”,属于恶有恶报型。

康敏对自己的美貌很自信,普通男人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唯独乔峰视而不见,为了报复萧峰,出卖自己的肉体并设计杀死自己的丈夫嫁祸给乔峰,并揭秘乔峰是契丹血统,把乔峰赶出丐帮,名誉扫地。

康敏爱而不得既生恨,然而毁灭她,康敏下场很惨烈,被阿紫毁容折磨而死,康敏的复仇属于女人对爱情的自私。

叶二娘和黄夫人的复仇模式是一样的,“自己创伤——真凶不明——将创伤复制给他人”叶二娘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就要经常抓别人的孩子来玩耍,玩腻之后就把婴儿摔死,也让别人陷入自己的痛苦中。

叶二娘的儿子被人掳走,但寻不到真凶是谁,以为自己的儿子已死,于是将这种痛苦复制给其他家庭,将孩子视作玩物,然后弄死,真真是第一大恶人,人性之恶到了极点。

但是当她得知她的孩子完好无埙地长大了,还成了逍遥派和灵鹫宫的主人,却在相认几个时辰后殉情而死。

黄夫人爱段王爷,但段王爷已有正室,黄夫人逼段王爷杀自己的妻子和黄夫人共度余生,但段王爷不肯。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全册教案

粤教版选修4教案全集第一单元五猖会教学目的:1、初步学习鉴赏“记叙类散文”的方法。

2、分析作品的选材和立意的特色,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体会童年鲁迅对“五猖会”的向往和背书时的无奈。

教学重、难点:1、前三次写的“赛会”对写“五猖会有何作用。

2、分析课文最后一段所反映的作者心情。

课型:教读课教学方法:自读法、点拨法。

教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一至第三部分。

教学过程:一、回顾作者,了解作者。

分别从“名、时、地、评、作”5个方面回顾,掌握作者。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寿樟,字豫才,后改名树人,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名)浙江绍兴人。

(地)2、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评价)3、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4、一生的主要经历: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

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

1912年到北京,在教育部任职,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

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

1926年8月起先后任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1927年10月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和旗帜。

生前出版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

鲁迅在翻译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籍方面也成绩卓著。

二、简介《朝花夕拾》:(结合课文提示)《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2)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3)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 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 认识的片面性。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 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论文,要认真研究这些文章是怎样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的。 一般情况下,对论述的中心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时,通常要注意以下
哲学观点的运用: (1)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 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③法律本就是为人民服务、彰显公平正义的 工具,法律应该考虑到人情,法律如果成为死板 的教条,那么就背离了执法的初衷。面对老高这 种没有社会危害性的初犯,出于对老高家庭的爱 护、对阿乐的呵护,做出对老高不予逮捕的决定, 这体现了法的“宽”,执法者的“宽”。(4)老高 的偷窃源于爱子情深的迷乱、家庭贫困的无奈以 及法律意识的淡薄。
⑧执法过程中的宽严相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国为民。
(6)第⑦段运用引证法、例证法、对比法阐述了施政“宽和”“严厉” 的利弊关系,进而论证了“宽严相济”的重要意义,为结尾申明“执 法过程中的宽严相济”是“真正意义上的为国为民”铺垫蓄势。
【技法总结】 写作议论文时,提出的论点应避免片面化、绝对化。阅读优秀的议
技法指导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南19岁的阿乐考上了大学,父亲老高十分高兴,承诺奖励儿子一台 电脑。但家里实在没钱,最后老高在电脑专卖店偷了一台电脑。事后老高 被拘捕,一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懂事的阿乐为减轻家庭负担,决定 外出打暑假工。抓捕老高的民警对老高的行为又心酸又感动,于是民警们 集体给阿乐捐款买了一台电脑。8月23日,检察官经过审查,认为犯罪嫌疑 人老高涉嫌盗窃罪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念其系初犯,并有悔罪表现, 且盗窃的金额不大,没有羁押必要,依法对其做出不予逮捕的决定。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四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四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答案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孔孟两章》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

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方向】传承仁政爱民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运用示例】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他弘毅坚韧的品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

在那个世事变幻莫测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思想。

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理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平、向往和谐社会的体现。

2.点击素材——《劝学(节选)》荀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用行动来检验我们的所学,也就是要达到“学”与“行”的统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专一,有恒心。

【运用方向】恒心积累专一学与思求学上进学习方法【运用示例】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浮士德》;明代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药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

每个人都拥有决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恒心。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2018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6课 过秦论 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过秦论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及文言知识,积累文中名句。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探究文中的叙议关系,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情感。

文本名句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7.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9.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10.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文本导学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孝公既没.:②合从.缔交,相举.为一:③赢粮而景.从:④百有.余年矣: (2)一词多义①亡⎩⎪⎨⎪⎧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②利⎩⎪⎨⎪⎧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金就砺则利.: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3)古今异义 ①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今义: ②宽厚而爱人.. 古义: 今义: ③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 今义: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今义: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今义: (4)虚词归纳①因⎩⎨⎧蒙故业,因.遗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②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2.词类活用(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内.立法度:(3)外.连衡而斗.诸侯:(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5)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6)履.至尊而制六合:(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8)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9)序八州而朝.同列:(10)流血漂.橹:(11)吞二周而亡.诸侯:(1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13)秦孝公据崤函之固.:(14)因利.乘便.:(1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6)尊贤而重.士:(17)会盟而谋弱.秦:(1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19)以愚.黔首:3.特殊句式(1)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2)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3)为天下笑者:(4)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5)威震四海:4.语句翻译(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021-2022学年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学案

2021-2022学年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学案

单元写作学案训练目标把握写好谈论文的五种绝技,并运用这些技法写一篇谈论文。

高中文言文主要包括写景状物类、写人叙事类和谈论性散文三种。

本单元通过学习古代优秀的谈论性散文,领悟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我们的民族傲慢感。

写作谈论性散文,需要把握好三种关系:事、景、物与义理的关系,感情与义理的关系,材料与观点之间的组合论证关系。

还需要把握确定的写作技法,才能写出文质俱美的文章。

写好谈论文的五种绝技1.文本借鉴南宋词人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要写好一篇优秀的谈论文,必需做到以下五点:(1)拟好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眼”,是“窗口”。

谈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①观点鲜亮、精确;②语言简洁、形象,富有文采。

观点鲜亮的题目最受阅卷者的欢迎,由于它具有清亮感和透亮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或许,便于阅卷者精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问题1阅读下面的题目,说说这些拟题有什么好处。

《诚信不行抛》、《科技与人文齐飞》、《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坚强——我不朽的信念》、《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莫为名利遮望眼》、《爱心之树开满幸福之花》、《荡起自信的双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些题目形象、生动而富有共性,能吸引阅卷者的视线,使之观其题便欲睹其文,效果奇佳。

《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在别致中显出几分幽默。

拟题的方式有:①题目就是观点,直截表明观点;②借助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表明观点;③设置悬念,引人留意;④逆向思维,反常理而用之,如《引的春风度玉门》、《成功乃成功之母》、《开卷未必有益》、《付出不愿定有收获》等。

(2)开好头写文章讲究“凤头”之说。

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六种:开门见山法、设问置疑法、名言警句法、运用修辞法、情景渐入法、形象诠释法。

问题2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这段开头文字有什么特点。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关注社会单元导语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议论文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小说(2)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文言文(2)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内容与结构】
本单元含一个“活动指引”、三篇“参考阅读”和两篇点击链接短文。

(1)活动指引。

活动指引包括“外面的世界真精彩”、“畅所欲言对对碰”、“激扬文字析事理”、“过程结果大家谈”四个环节。

分别从资料的搜集,阅读的参考,口头与文字的表达,过程和结果的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关注社会的视角作了一些提示,提供了一个活动组织的范式。

(2)参考阅读。

参考阅读选择的四篇文章,虽然不是什幺名家名篇,但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针对政治生活、曰常生活、学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发表见解,展开分析。

(3)点击链接短文。

点击链接的两篇短文“乘上阅读的快车”和“评事论理表见解”是提供给学生活动所需要的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1(19份) 粤教版3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1(19份) 粤教版3

粤教版必修第四单元文言文()第课《师说》导学案编写:张剑茹审核:龙福刚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学法指导】、自主诵读法、自主整理法、自主翻译法【课文助读】1、走近作者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岁中进士,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2、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等。

3、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孔孟两章》孔子和孟子的仁爱思想博大精深,虽穿越千年的时空,但仍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册,影响后世。

他们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聋发聩,催人警醒。

【运用方向】传承仁政爱民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走近文化名人【运用示例】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

他弘毅坚韧的品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怀,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堪称我们学习的典范。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

在那个世事变幻莫测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仁爱思想。

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理想的成分,但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平、向往和谐社会的体现。

2.点击素材——《劝学(节选)》荀子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所以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要用行动来检验我们的所学,也就是要达到“学”与“行”的统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学习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需要不断培养与提高。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专一,有恒心。

【运用方向】恒心积累专一学与思求学上进学习方法【运用示例】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必须具备持之以恒的品质。

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了《浮士德》;明代李时珍花了整整27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药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

每个人都拥有决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坚持恒心。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最终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

3.点击素材——《过秦论》举起反秦大旗的陈涉,是一个被判苦役的人。

他出身低微,缺乏名望,也没有雄厚的财力。

他的士兵,都是“疲弊之卒”,他的武器,也不过是些截断的木棒。

但当他“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时,却应者云集,广大人民“赢粮而景从”,轻而易举地击破强于“九国之师”的秦国军队。

强大的秦国却败给这些因有罪而被征发的“谪戍之众”,令人深思。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强大统一的秦国对人民施行的暴虐统治使它从强盛的峰巅,瞬间跌入灭亡的谷底,强大之势与败亡之速形成强烈的对比。

【运用方向】仁义治国民心向背前车之鉴【运用示例】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万代的帝王梦轰然倒地。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这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

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东方诸国贵族的强烈不满。

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政权稳固的镇塔,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

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人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

“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

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

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4.点击素材——《师说》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将“佛骨”迎入大内,供奉了3天。

在皇帝愚昧嗜佛、百姓盲目拜佛的佛教思想泛滥下,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佞佛热潮。

韩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必将更大地加剧社会矛盾,于是给唐宪宗上了一篇《论佛骨表》,文中大谈佛骨乃“朽秽之物”,视皇帝带头、全国信佛为“伤风败俗”之举。

这使唐宪宗龙颜大怒地斥骂韩愈,要立斩韩愈,在宰相和众大臣的竭力营救下,韩愈才免得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一直关注时政,痛恨时弊。

《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

【运用方向】从师学习教育事业发展大计直言上谏【运用示例】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挺起正直的脊梁,撑起了华夏一片明净的蓝天。

屈原正道直行,自沉汨罗,一篇《离骚》震撼天地,万古流芳;司马迁刚正不阿,秉笔直书,一部《史记》彪炳史册,成为绝唱;林则徐宁折不辱,虎门销烟,一炬烈焰照耀神州,惊破敌胆;张志新甘为玉碎,反抗强权,一腔热血倾洒刑场,染红真理。

媚俗的笔墨写不出传世的文章,伪饰的包装掩不住猥琐的心灵。

秦桧夫妇长跪于岳飞墓前,洪承畴遗臭青史,汪精卫断魂东洋,——不守正直,欺世盗名,变节失贞,为虎作伥,必然遭到历史的唾弃!坚守一方心灵的净土,便生如夏花之绚烂。

坚守正直吧,朋友!说什么红尘滚滚,悲什么物欲横流,叹什么世事沧桑,怨什么人情冷暖,无论月黑风高,浪急滩险,树正危樯,扬起云帆,在生活的大海上勇敢地出发,你的前面将是掌声与鲜花!5.点击素材——《晏子治东阿》晏子先前治理东阿,三年恪尽职守,廉洁自律,一心为民,虽然把东阿治理得很好,景公却偏听偏信责备晏子,而且还要大大地责罚他。

晏子第二次治理东阿,他“改道易行”,采取广征多敛、少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策略,结果尽管没有治理好东阿,百姓饥者过半,但景公却迎接他,祝贺他,并且赞扬他有成绩。

晏子治理好东阿时遭责罚,治理不好时却反而受到赞赏,这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道听途说,而应全面了解,这样才能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

【运用方向】兼听偏信廉洁客观公正【运用示例】还记得“纸上谈兵”的赵括、“痛失街亭”的马谡和让“晏子治东阿”的齐景公吗?他们像一面面警世钟,时刻在警醒世人:需要听取别人意见的时候,一定要虚心请教,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波兰有句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世界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曾说过:“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诚恳地劝后主刘禅要吸取两汉的成败的教训,他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他嘱咐后主刘禅要察纳雅言,广开言路,遗憾的是,后主刘禅只顾享乐,听信谗言,最终亡国,被天下人耻笑。

因此,今天的我们要谨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在实际生活中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力求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6.点击素材——《谏太宗十思疏》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大舞台上,敢于向上级提出建议的忠贤之臣比比皆是,而像魏征这样敢于直谏君王的臣子却不多见,所以唐太宗把其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

魏征的直言敢谏不仅照出了太宗的宽容与大度,也照出了太宗的骄奢之气与蜕变之态。

也正因为魏征这面镜子的存在,唐太宗才能够悬崖勒马,保住“从谏如流”的晚节,在俗世喧嚣中保持一颗澄明、灵动的心,使“贞观之治”得以善始善终。

这是魏征的幸事,也是太宗的幸事,更是天下百姓的幸事。

【运用方向】敢于直谏宽容大度从善如流【运用示例】针,它锐利至极,轻轻一扎就能入肉三分。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几乎离不开它:衣服破了,它可以为我们缝补;生病了,它能把治病的药输入体内;手上扎了刺,它能把嵌在肉中的刺剔出。

社会中也有一些治病救人的“针”,那就是他人正确的批评和建议。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些批评和建议往往不中听,常常使人不快,但正确的意见却能够帮助人改正错误,避免走弯路,所以不要听到批评就动怒,看见意见就皱眉。

唐太宗是个善于纳谏的帝王,魏征屡次“犯龙颜”进谏,这对唐太宗来说无疑是非常“扎手”的,可是他思之良久,终于明白谏言的可贵、魏征的忠心,进而“从谏如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

二、单元写作训练定向说“安”提起“安”字,你多半会看到国人微笑的脸,是啊,有谁不喜欢“安”呢,“安”就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①至少,国人多是如此看的。

这时想起了一个王朝的都城——长安。

这座都城,古老却蓬勃,清淡而辉煌,它是大唐历史的见证,它有着动听的寓意——“长治久安”。

②在我看来历史不外乎乱世及治世,因此以治而安,安而成功。

在这个“长治久安”的都城中,唐王朝的统治者实现了一统天下的大业,成就了大唐在历史中的盛世,缔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辉煌。

而长安,仍然是静静地矗立,即使它有当时的繁华,纵然在百年的历史中也有过动荡,它仍矗立着,宠辱不惊,因为它的名字中充满了人们的希冀——“长治久安”,因而我们说,“安”字绝妙。

人们希望获得“安”,历代的统治者也在努力制造一个“安”的局面。

③然而,真是“安”吗?为何我耳边总在回响着屈原哀怨的绝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什么呢?求君主的圣明,求百姓的福祉,求国家之“安”。

为何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一位僵卧孤村的老者,那是陆游在吟诗吧,虽然“镜中衰鬓已先斑”,却仍挣扎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至死仍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④而他不知道,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一隅之“安”,在那风景如画的临安,哈,恰又是一个“安”字,只可惜是“临时安定”。

那个在不安中求安的宋朝啊,悲凄的宋朝有易安居士携所有家当追随朝廷,而最后也只得叹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是那执政者不是“人杰”,更不会,也不愿做“鬼雄”,她只愿在风雨飘摇中“一晌贪欢”,莫“辜负了窗前月明”就好。

⑤于是我感叹,从古到今,国人一直在追求“安”,可能真如鲁迅先生所述,即使只是做奴隶吧,只要有安定的环境,那也是万幸了,⑥所以我们一直坚信“跟着安定走,幸福向你招手”吗?所以我们可以抛弃土地,抛弃尊严吗?所以在动荡的晚清,我们签下了那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吗?不要因为“安”而丧失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我们喜爱“安”,然而我们也要提防“安”,不要因一晌贪“安”而蒙蔽了双眼。

想吾泱泱大国,几千年基业,定要将“安”字慎选。

⑦,⇨①亮出本文论点:“安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

”显示出作者的真知灼见。

⇨②从大唐古都长安写起,正面写出了“安”字之绝妙。

⇨③一语中的。

⇨④从反面联想到宋王朝只求一隅之“安”的临安。

⇨⑤又自然联想到易安居士——李清照。

⇨⑥由古转今,联想到鲁迅《灯下漫笔》中关于“安”的阐述,非常贴切。

⇨⑦文末提出“定要将‘安’字慎选”的辩证观点,将中心深化,写出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爱恋。

【名师评点】这篇考场满分作文,开头就亮出本文论点:“‘安’就代表了稳定,代表了幸福。

”旗帜鲜明,并显示出作者的真知灼见。

接着,从大唐古都长安写起,正面写出了“安”字之绝妙:唐王朝正是由“治”而达到“安”的局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