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香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香料

中国古代香料
中国古代香料
感谢敏锐姐姐提供,转帖自奇幻世界
一、香文化简述
说到香,今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宗教场合里肃穆的香烟,或是时尚奢侈品里身价不凡的香水,实际上在古代中国,香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一页。
早在远古,中国人已与香料结缘,殷商甲骨文里有“鬯其酒”一语,班固解释说是“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我们熟悉屈原以香草比喻贤能,他在《离骚》、《九歌》提到的香草有“白芷、花椒、佩兰、山药、杜衡、菊花、桂、泽兰、辛夷、蓬荷、菖蒲”等几十种之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和采集香料。《神农本草经》里提到365种药物,其中252种是香料植物或与香料有关。
由于香料贸易的繁荣,隋唐出现了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采取了专香专用的分类方法,合香的配方也层出不穷,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阶段。
唐代的皇帝大多信佛,佛教在唐代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香文化,几乎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其用量之大可想而知,香料因此成了帝王恣意挥霍的对象。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奢靡成性,每年除夕,他会在殿前设数十个火山,每一座山焚烧数车沉香,一旦火光暗了,就加甲煎燃焰,使旁边数十里都能闻到香味,一夜中用去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杨贵妃有多汗症,经常汗湿香帕,唐明皇觉得她的汗是香的,特意造了沉香亭,并召李白来写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三首著名的《清平调》,传说高力士正是借此向杨贵妃进谗导致李白离开了长安。皇帝如此穷奢极欲,宠臣也不例外,《开元天宝遗事》里提到杨国忠“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每于春时,木芍药(牡丹)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禁中沉香亭远不侔此壮丽也”。
和合香是指调和各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古代焚熏香料多半使用的都是合香制成的香丸、香球、香饼或散末。合香一般由三类香构成:主体可用沉香、白檀香或降真香;用作发香和聚香的有麝香、乳香、龙脑、龙涎香和甲香等;丁香、藿香、零陵、甘松等香料可以做调和作用。正如《香史》所说:“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成为一体。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之。如医者之用药,使气味各不相掩。”

古代的五种香型

古代的五种香型

古代的五种香型有:
1.沉香:沉香是香中的极品,有“香中之王”的称号。

它是一种特
殊的香树,经过外力的压迫和时间的沉淀,内部产生的一种香气。

沉香香气独特,有淡淡的甜味,能使人感到宁静和放松。

2.苏合香:苏合香是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膏状香料。

它具有浓
郁的香味,常常被用于祭祀和净化空气。

苏合香的制作过程十分精细,需要经过多次熬煮和搅拌。

3.龙脑香:龙脑香是一种从龙脑树木中提取的精油,有非常强烈
的香味。

它常被用于制作熏香和香料,也用于医药和美容。

龙脑香的香味浓郁,能够提神醒脑,使人感到清新。

4.龙涎香:龙涎香是抹香鲸肠道内的分泌物,有特殊的香气。


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香料,价格昂贵,被广泛用于制作高级香水、香薰和香烛。

5.麝香:麝香是麝鹿的雄性腺体分泌物,有浓郁的香味。

在中国
古代,麝香被广泛用于制作香囊、熏香和香烛。

麝香的香味独特,能够提神醒脑,使人感到舒适和放松。

一文了解8种香料:沉香、檀香、苏合香、麝香、龙涎香…

一文了解8种香料:沉香、檀香、苏合香、麝香、龙涎香…

一文了解8种香料:沉香、檀香、苏合香、麝香、龙涎香…宫廷剧中,常看到香料被妃子们当成阴谋的工具,有的为了迷惑君王以受宠,有的为了使其它妃子不知不觉中失去怀孕的能力。

抛却这些非常规的用途,古代的香料主要用做什么?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性?说起来,我国香料历史也算久远,在周代的金铭文中,就记载有“鬯”,一种以黑黍为原料、加入香料的祭酒。

常被列入赏赐名单之首,可见其贵重。

香料的用途多样,有的用于重大仪式,有的通过燃香计时,有的用来熏衣防虫,有的用以制作化妆品。

而在华佗和李时珍等名医手中,香料则可用来入药治病。

古代的香料主要有天然的植物香料、动物香料。

植物香料是从植物各部位采集的植物精油、香树脂和树胶等制成,主要有沉香、檀香、苏合香、龙脑香等。

动物香料是动物的分泌物或排泄物,香料种类不多,但名贵异常,一般只有少数的王公贵族才能用得起。

较为熟知的有麝香、龙涎香等。

动物香料讲究与别的香料配合使用,唐宋时代用麝香和檀香、丁香、乳香、苏合香等植物香料配制成“牙香”(含在口中)、印香、刷墙用香等。

我们具体来看看6种植物香料、2种动物香料。

一、沉香沉香,又叫作“沉木香”、“水沉香”,主要产于天竺国和我国的海南、广州等地。

《海录碎事.饮食器用》中有:“沉木香,林邑国土人破断之,櫝以岁年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沉香,不沉名栈香。

”放入水中会下沉,是其特性之一。

沉香是供佛重要香品之一,以唯一能通三界的香气著称。

道教在驱邪的仪武中则是以铜制容器盛装沉香,终日点燃,象征天地间和合盈盛之气。

二、檀香是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

采伐木材后,锯成段,除去边材,阴干,刨片,或劈碎生用。

檀香又有黄白紫几种,叶廷圭著《香谱》:“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紫檀,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

”古人在庆典和宗教仪式上将其作为焚香使用,后来用做器具、扇骨等,也有入药做芳香健胃剂的。

隋代宫殿夜宴时,在廊下悬挂120颗夜明珠,再在殿前设火焰山数十座,焚烧檀香等香料,既可使殿中光耀如白昼,又有异香绕梁,如入仙境。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

浅述香料的使用在汉、唐、宋三朝的演变导语:"香"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存在,它可以是沟通人与上天的桥梁,可以用来驱除疫病、装点生活,还可以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等等。

随着朝代的更迭,"香"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香"在汉、唐、宋三朝的变化与发展。

一、汉朝的香料相传在黄帝轩辕氏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以香料来象征身份地位和上达天庭的习惯。

到了汉朝,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达到鼎盛,外来使臣进贡之物中香料种类十分丰富,此时香料的用途逐渐从祭祀活动慢慢渗入皇室的日常生活。

(1)香料的用途香料最开始的作用是驱赶蚊虫、治疗疫病。

在《博物志》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汉武帝统治时期,有弱水西国的一名使者带着香料来进贡,汉武帝看了之后发现这香的大小约等于三枚燕子卵,形状还与大枣类似,觉得这香不过是寻常之物,甚至有些不高兴,便不再搭理这使者。

之后,长安爆发了一场疫病,宫中众人也未能幸免。

这时西国的使者请求汉武帝焚烧他们进贡的香,说是此香有驱除疫病的功效。

汉武帝便将信将疑地尝试了,第二天宫中感病的人便纷纷痊愈了。

长安城百里之内的百姓,都闻到了此香的味道,香气在城中萦绕九日仍有余味。

这些描写也许有些夸张的意味,但足见香料的神奇功效。

西国进贡的兜木香、返魂香、乾陀罗耶香都有类似的功效。

此时香料的使用虽比之前"接地气"很多,但仍是普通百姓无法享受的珍品,因此香料依旧只是王公贵族追捧的对象。

宫中的妃子为讨皇帝欢心,沐浴焚香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飞燕外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被封为皇后的赵飞燕在沐浴时用的水称为"五蕴七香汤"(能把五脏六腑都染上香气的水)。

同时宫女还要向她身上浇沉水香,沐浴完毕后,她坐在椅子上,旁边还要薰上"降神百蕴香"(能吸引神仙下凡的香)。

沉水香材料"黑奇楠"除了妃子外,还有许多想要得到皇帝赏识的官员也会在熏香上花很大功夫。

古代中国香料的发展历史

古代中国香料的发展历史

古代中国香料的发展历史早在大约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香料。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柏木和其他植物来制作香料,并用于祭祀和娱乐活动中。

这些香料不仅能够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还有除臭、祛病等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香料的种类也逐渐增加,包括檀香、没药、艾草等。

古代中国的香料发展在商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此时香料已开始在宗教、医学和娱乐领域广泛应用。

在商代,香料被列为贡品,供奉给神灵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同时,香料也开始应用于医学和炼丹术中。

商代香料的种类有柏木、没药、稠李、金丝、白蜡等。

其中以没药最为常见,其香气可以消除恶臭。

随着历史的进程,香料在中国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在西周时期,香料被广泛用于宫廷、祭祀和日常生活中。

西周时期的香料包括沈香、没药、乌香、香脐、木腊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香料已成为贵族阶层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宴会和宴请活动中。

此时期的香料中以乌香最为常见,乌香具有浓郁的芳香,被视为“香中之王”。

在秦汉时期,香料的用途进一步扩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开始与西方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西方香料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香料的类型和种类变得更加多样化。

此时期的香料中以天竺香、麝香、丁香、兰香、黄连等最受欢迎。

香料也开始广泛应用于药物配方中,以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随着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香料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此时期的香料远销海外,并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通过贸易与世界各地进行交流。

宋代的香料种类非常丰富多样,包括麝香、乌药、金枝玉叶、绣草、龙涎香等。

其中以龙涎香最为珍贵,价格昂贵。

古代中国香料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香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从祭祀到医学、炼丹术再到贸易,香料一直伴随着中国人的生活。

它们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感觉,还具有一定的医疗和保健功效。

古代中国香料的发展史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二十种古代香料制作香方

二十种古代香料制作香方

二十种古代香料制作香方
香料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记载,古代时期,人们就利用各种香料来制作
出香方,以达到提神养性、补气活血、催情延寿等功效。

古代香料中也包
括了十种最常用到的,其中一共有二十种古代香料,下面以一种香料制作
出一种香方,总计制作出二十种香方,以达到达到上述目的。

一、香草
用于制作的香料有:艾蒿、丁香、苍耳、藿香正气、金银花、桂花、
紫苏、椒目等。

香草香方:艾蒿15克,丁香15克,苍耳15克,藿香正气10克,金
银花10克,桂花10克,紫苏15克,椒目10克,白芷10克,肉桂粉15克,桂枝10克,白芍药10克,芍药10克,香附子10克,龙胆草10克,木香10克,香茅10克,乌梅15克,芫花15克,连翘15克,荆芥20克。

用以上香料研磨成细末,放入调料锅内,加入少量水调料,用小火炖煮,调成油状,放凉后即可使用。

此香方有祛痰止痛、消炎解毒、清热解
毒的功效,也可以用来祛风湿、活血止痛等。

二、茴香
用于制作的香料有:牡蛎、青皮、大黄、石膏、桔梗、荆芥、芍药、
阿胶、当归、香附子、肉桂粉、白芍药、甘草、桂枝、紫苏、附子、龙胆草、木香、枳壳、甘草。

茴香香方:牡蛎10克,青皮15克,大黄10克。

传统香料、香方和香艺

传统香料、香方和香艺
是调整药性,去其异味。如制甲香,即需先用碳汁煮,次用泥水煮,最后用好酒煮。或用米泔水浸多日后,再用米泔水煮,待水尽黄气发出时收,凉后再火炮。
传统香料、香方和香艺
香料是能被嗅觉嗅出香气,或被味觉尝出香味的物质。其种类繁多,自然界中现已发现的香料植物有3600余种,得到有效利用的约400余种。动物香料多为动物体内的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约有十几种。常用的中国传统香料(药)有:
君香药(料)--是香方中的主药,起主要功效作用,是在香品中构成该香品香型的基本香药又称为主香剂,作为主香剂的主要是中香和底香成分。
一些特殊的香,不仅对用料、炮制、配伍有严格要求,而且其配料、和料、出香等过程须按节气、日期、时辰进行,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如“灵虚香”,在制作上要求甲子日和料、丙子日研磨、戊子日和合、庚子日制香、壬子日封包窖藏,窖藏时要有寒水石为伴,等等。
2、抹香法;涂香法,现代称美容法。采用各种香药与各种功能的香药配伍,再加入辅料调成各类化妆用品,品种繁多,中国传统美容法历时有几千年。
香法散《慈禧太后医方选择》
功效:洁法香发久用发落至生,至老不白
佐香药(料)--对主药起制约作用,有时是协助主药发挥其另外功效。在香品中能协调制约的香气挥发速度和保持主香的基调不变,有一定的持久性,又称为定香剂。
使香药(料)--指具有了经报使作用的药物,而有调和诸药的功用。在香品中是最先从调合香药中挥发出来,给使用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经便突出主香剂的香型又称前味剂,作前味剂的都是顶香成分。
蒸:即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香材;可清蒸,也可加入辅料;蒸的火候、次数视要求而定。此法既可使香材由生变熟,也可调理药性、分离香材。如笃耨香黑白间杂者,必须分离单用,其法为,以瓷器盛香入笼中蒸,沸后约半小时则白浮于上黑沉于下,分而用之即可。

古代香料笔记

古代香料笔记

摘自<古代的香料>涂香古来为了消除体臭,就将当地盛产的香木制成香料,涂抹于身上,称为涂香;涂香所用的香料有香水、香油、香药等;烧香焚香料薰室内及衣服,称为烧香或薰香。

烧香所用的材料有丸香、散香、抹香、练香、线香等。

来源有三种:一是从植物采集的植物性香料,分布最为广多,采集也比较容易,种类繁多采集方式大致是将植物散发香气的部分,依其性状用蒸馏、压榨、乾燥等方法取得。

一是从动物采集的动物性香料,主要有四种:麝香,多产于云南、缅甸、喜马拉雅地区;麝猫香,产于衣索比亚;海狸香,产于北美洲;以及龙涎香,产于印度洋、太平洋。

前三种为动物的生殖腺所分泌,龙涎香则采自真甲鲸体内类似病体的结石组织。

而另一种则是从化学提炼的人造香料、合成香料。

栴檀香檀香的木材蒸馏后,可以得到极香的精油,是印度香水Abir的主要成分。

紫檀、黄檀与白檀皮在而色黄者,谓之黄檀;皮腐而色紫者,谓之紫檀。

栴檀树的茎干通常高达二、三十尺,木质密致有香味,常作为雕刻或制成佛具;根部如果研磨成粉末,则可以作香,就是栴檀香或称檀香,也可制成香油,称之为檀油。

白檀是栴檀的一种,又称为白栴檀、白檀香树。

因白檀木性凉冷,夏日有大蛇萦绕于白檀木之上。

檀香的功用制香雕造佛像密教修法常用供品药效消灾、去暑、提神醒脑、润滑皮肤等功效,对手龟裂、富贵手、黑斑、蚊虫咬伤等皮肢症状有特别的药效。

沈香沈香木刚开始时还不能称为沈,必须埋藏在沼泽之中,经由浸蚀,木头开始腐朽,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木质部分因腐朽而去除,只剩下树脂瘤,才叫做“沈”。

采集十分危险,必须经过原始森林,穿越山崖而采集,大多要冒生命的危险才能采到。

沈香其气味香如蜜,所以又称为蜜香。

古印度药书中曾记载焚烧沈香,其薰烟可使身体染上香味,并可用来作为治愈外伤及伤口的镇痛剂。

依沈木中油脂含量分三种:沈水、竹头下棧和黄熟。

沈水又名水沈(水沈香),一块沈香,属于比较中间或实质的部分,其膏脂比较凝结的部分,投水即沈,就是沈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香料感谢敏锐姐姐提供,转帖自奇幻世界一、香文化简述说到香,今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宗教场合里肃穆的香烟,或是时尚奢侈品里身价不凡的香水,实际上在古代中国,香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一页。

早在远古,中国人已与香料结缘,殷商甲骨文里有“鬯其酒”一语,班固解释说是“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为鬯”。

我们熟悉屈原以香草比喻贤能,他在《离骚》、《九歌》提到的香草有“白芷、花椒、佩兰、山药、杜衡、菊花、桂、泽兰、辛夷、蓬荷、菖蒲”等几十种之多,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和采集香料。

《神农本草经》里提到365种药物,其中252种是香料植物或与香料有关。

秦汉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阿拉伯等地的香药陆续进入中国,在宫廷里熏香、佩香成了常事,王公贵族从此与香结下不解之缘。

《汉官仪》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并要“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类似今日的白领上班之前喷下香水,整个皇宫里都是香云飘散。

由于香料品种的增多,出现了“香方”的概念,即后世的“合香”,华佗曾用丁香、百部等制成香囊悬挂以预防“传尸疰病”(肺结核)。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道思想的传播,熏香在上层贵族阶层更为普遍,并迅速在文人之间流行起来,出现了很多咏香的诗文,如迷迭香从大秦传入后,曹丕、曹植、王粲、应玚、陈琳纷纷为其作赋。

此时还出现了一批用于治疗疾病的香药方子,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范晔的《和香方》、陶弘景《名医别录》里都有许多香疗方法的收集。

唐时每逢腊日,皇帝会赏赐臣子紫雪、红雪、面脂、口脂、澡豆等化妆品。

紫雪、红雪是敷面油脂,可以防裂护肤,装在金花银盒里,刘禹锡在谢表里夸它们“膏凝雪莹,含液腾芳”,能起到“顿光蒲柳之容,永去疠疵之患”的美容效果。

这时期的《艺文类聚》、《新修本草》、《海药本草》、《本草拾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都收集了不少海内外的香药和香疗验方。

香料从岭南入口成为主要的贡品之一,乳香、苏方木、龙脑香、安息香、青木香、苏合香、没药、郁金香、丁香、沉香等香料源源不断从广州输入,并通过扬州出口日本。

《东征记》记载鉴真天宝二年与七年东渡时,准备了麝香廿脐、沉香、甲香、甘松香、龙脑香、胆唐香、安息香、檀香、零陵香、青木香、熏陆香各八百余斤,虽然这两次出海因为沉船和狂风失败,但最后东渡成功,鉴真带去的大量香料和其制作工法开启了日本香道的发展。

由于香料贸易的繁荣,隋唐出现了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采取了专香专用的分类方法,合香的配方也层出不穷,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系统化的阶段。

唐代的皇帝大多信佛,佛教在唐代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香文化,几乎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其用量之大可想而知,香料因此成了帝王恣意挥霍的对象。

大家都知道隋炀帝奢靡成性,每年除夕,他会在殿前设数十个火山,每一座山焚烧数车沉香,一旦火光暗了,就加甲煎燃焰,使旁边数十里都能闻到香味,一夜中用去沉香二百余乘,甲煎二百石。

杨贵妃有多汗症,经常汗湿香帕,唐明皇觉得她的汗是香的,特意造了沉香亭,并召李白来写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等三首著名的《清平调》,传说高力士正是借此向杨贵妃进谗导致李白离开了长安。

皇帝如此穷奢极欲,宠臣也不例外,《开元天宝遗事》里提到杨国忠“用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乳香筛土和为泥饰壁。

每于春时,木芍药(牡丹)盛开之际,聚宾友于此阁上赏花焉。

禁中沉香亭远不侔此壮丽也”。

有宋一带,“海上丝绸之路”因运送大量香料,又被称作“香料之路”,有专事运输香料的“香舶”。

当时来华朝贡的很多东南亚国家都会进贡香料和香木,而朝廷的回赐常常高于贡物价值,也就图个表面风光。

如天圣六年(1023年),交州(安南,即现在的越南)进贡香药价值约3600贯(1贯=1两银),朝廷回赐4000贯,一看就是好大喜功的亏本买卖。

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的征税成为一大笔财政收入,朝廷设有28库香料库,仅建炎四年,泉州就抽买乳香十三等86780斤之多,市舶税收从宋初1600余万到南宋淳熙末年收入6500余万。

香料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人家,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起来,合香配方及香品造型变得更加丰富。

“隔火熏香”代替了“焚香”成为流行的赏鉴方式,即在香灰上用瓷片、云母、砂片等物“隔火”,再把香料放在隔火板上烤出香气,而不是直接焚烧出烟。

此时的《太平御览》、《苏沈内翰良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剂局方》都收录了不少香药和疗方,更出现了如洪刍的《香谱》、范成大的《桂海香志》、叶廷珪《名香谱》之类的香疗专集,中国香文化终于进入鼎盛阶段。

元代开始有了今天我们熟悉的线香,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香药仍是主要商品。

到了明清,尽管宫廷里的上品香料仍使用香饼和香丸,民间已普遍应用线香。

《本草纲目》里记载了很多香料及制香方法,“大抵多用白芷、芎藭、独活、甘松、三柰、丁香、藿香、藁本、高良姜、角茴香、连乔、大黄、黄芩、柏木、兜娄香末之类,为末,以榆皮面作糊和剂,以唧筒笮成线香,成条如线也。

亦或盘成物象字形,用铁铜丝悬爇者,名龙挂香”。

现存最大的方书《普济方》中有“诸汤香煎门”,收录香汤、香茶、熏香、香脂等方法,周嘉胄编纂的28卷《香乘》、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香部4卷也都有大量香疗方。

而今人最为耳熟能详的《红楼梦》里,更是描述了20多种香料,薛宝钗服用的冷香丸、元春赏赐给宝玉的红麝香串、北静王送宝玉的鶺鸰香念珠、宝玉挨打后服用的玫瑰露,无处不洋溢着芬芳袭人的香气。

二、香与香器天然香料以动植物的芳香部位为原料,植物的根、干、茎、枝、皮、叶、花、果实或树脂等皆可成香,如藿香、艾叶取自草叶;郁金、玫瑰、丁香取自花;肉桂取自皮,肉豆蔻取自种子;花椒、鸡舌香取自果实;甘松、木香取自根部;檀香、降真取自木材;沉香、龙脑、乳香、安息香取自树脂。

动物香料多为动物体内的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约有十几种,常用的有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和龙涎香4种。

前文提到的甲煎又叫“甲香”或“螺香”,是腹足纲软体动物的厣,与众香一起烧气味芳香,但单独焚烧则臭。

和合香是指调和各种香料制成的合香,古代焚熏香料多半使用的都是合香制成的香丸、香球、香饼或散末。

合香一般由三类香构成:主体可用沉香、白檀香或降真香;用作发香和聚香的有麝香、乳香、龙脑、龙涎香和甲香等;丁香、藿香、零陵、甘松等香料可以做调和作用。

正如《香史》所说:“合香之法,贵于使众香成为一体。

麝滋而散,挠之使匀,沉实而腴,碎之使和,檀坚而燥,揉之使腻,比其性,等其物,而高下之。

如医者之用药,使气味各不相掩。

”早期熏香的香料,用的是茅香,称为熏草或者蕙草,与之相配的是豆式熏炉,香料多放在竹笥里。

汉武帝时期龙脑、苏合香等树脂类香料传入,由于不能直接点燃,就出现根据道家关于东海蓬莱仙境博山的传说制作的“博山炉”,炉身较深以放置炭火,香料放在炭火顶上徐徐发烟,镂空的孔洞里透出袅袅升腾的烟气,使人仿佛进入仙云缥缈的世界中。

在南北朝时代,结合了佛教莲花形象的博山炉越发美轮美奂,“下刻蟠龙势,矫首半衔莲”,与香炉配合的容器则用香宝子或香合(香盒),盛放各类树脂类香末调配成的香丸或香饼。

熏炉之外还有熏笼,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为了熏香衣、香被特制的竹熏笼。

洪刍《香谱》里说“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服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也。

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

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

”熏衣得法需有好香,《外台秘要》里载“熏衣方”云:“沉水香(一斤锉酒渍一宿)、栈香五两(鸡骨者)、甲香二两(酒洗)、苏合香二两、麝香一两、丁香一两半、白檀香一两(别研)。

上七味,捣如小豆大小相同,以细箩罗麝香,纳中令调,以密器盛,封三日用之,七日更佳。

”如此慢火微熏,香气渐透衣襟,不仅能防腐防蛀,也可令人举步皆香。

吴文英有一首《天香?熏衣香》描述了这个优雅的情景:珠络玲珑,罗囊闲斗,酥怀暖麝相倚。

百和花须,十分风韵,半袭凤箱重绮。

茜垂四角,慵未揭、流苏春睡。

熏度红薇院落,烟销画屏沉水。

温泉绛绡乍试。

露华侵、透肌兰泚。

漫省浅溪月夜,暗浮花气。

荀令如今老矣。

但未减、韩郎旧风味。

远寄相思,馀熏梦里。

有一些动物造型的香炉称为“香兽”,兽口或禽喙是吐烟口,多为狻猊(狮子)、麒麟、凫鸭、辟邪等。

鎏金的狮子香炉在唐宋时又作为地衣(地毯)的镇角,当绮丽的歌舞在华丽的毯子上飞扬,四角的香炉里缓缓吐烟,带来极为曼妙的意境。

而香兽小鸭则多倚立在主人的香帏之中,“红罗帐,金鸭冷沉烟”,让人伴随着香气入眠。

明代《西厢记》的插图里,崔莺莺所用的琴边,也有一具薰香小鸭。

唐代出土了不少银香球,当时被称作“香囊”,金属镂空圆罩里有三层巧妙的机环设计,使它可以放在帐中熏香,即使滚动也不会倾洒燃炭。

这种香器都带有挂链,因此可以“高挂任氤氲”,于是就能知道元稹的诗里说“微风暗度香囊转”,并不是后人熟知的那种织绣的香袋。

白居易《青毡帐二十韵》里说得更为清楚:“铁檠移灯背,银囊带火悬。

深藏晓兰焰,暗贮宿香烟。

”熏燃香料之外,亦有佩带丝织香囊的风俗,东晋谢玄就特别喜欢佩紫罗香囊。

后世香囊还成为男女之间的情物,三国魏繁钦《定情》诗说:“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秦观《满庭芳》里也说“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红楼梦》里,黛玉误剪了宝玉的香袋囊,宝玉说:“好妹妹,明儿另替我作个香袋儿罢。

”黛玉说:“那也只瞧我高兴罢了。

”两人的亲昵从话语中可见一斑。

此外尚有“涂香”,以香涂身傅面,包括制作乌发香油、面脂唇脂,如“香檀”就是一种浅红的化妆品,宝玉爱吃的胭脂也是此类香料制品。

唐宋时的还有一种香具叫“香印”,以金属、乌木、花梨乃至象牙制成香篆模子,简单粗俗一点理解有点类似如今的蚊香,香末缭绕回旋,不但能计算时辰,余烬也可以烧出美丽的图案或者吉祥的字迹。

印香的制作纹路联绵,有“篆烟烧遍一盘花”的,也有“回环恍若周天象”的,最为繁富者是明代的一种“定时香篆金几炉”,特定时分香从表示不同时刻的孔洞冒出,至为神奇。

苏轼也是制香的高手,《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香为寿》一诗因此容易理解:“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

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一灯如萤起微焚,何时度惊缪篆纹。

缭绕无穷合复分,绵绵浮空散氤氲。

”宋代的香器多为瓷制,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制作出了各种精美的香炉。

宋代瓷窑遍及各地,由于瓷香具比铜香具价格底,很适宜民间大量使用。

元明清时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

明初宣德三年,明宣宗朱瞻基为郊坛大庙铸造了一批祭祀供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香炉的材质来自暹逻国进贡的一批质量极好的风磨铜,当时使用这些铜材一共铸造了117种3000件香炉,用去铜31650斤、黄金640斤、白银2880斤,炉底铸有“大明宣德年制”阳文楷书方印款,此后封炉不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