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及点评9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送元二使安西及点评9篇送元二使安西及点评 1教学目标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
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
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
下面我们来看看《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借鉴。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1、能读准“朝、舍”两个字音,将“君”字写正确、写端正、写美观。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结合写话练习,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情意。
【教学重点】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反复诵读,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结合写话练习,感受朋友间真挚的情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一、课前谈话,与生为友方案一:真高兴今天又可以认识新朋友了,先自我介绍一下,(老师自我介绍)。
这是我现在最想说、最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小朋友们好!(读读吧!)知道吗?从你们的笑容里,老师认定了你们就是老师的朋友。
谁愿意最先跟老师交朋友?与生握手认识,真高兴认识了这么多的男朋友和女朋友,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合作愉快。
方案二:很高兴认识你们,课前老师可是做了充分准备哦!瞧,从你们班主任那了解到咱班同学有四大特色、优点,接下来学老师的样儿来数数吧:一是朗读得好,有谁啊?(生举例)二是字写得好,有谁呢?(生举例)三是发言很积极,都有谁啊?四呢,你瞧,个个眼睛都发亮,这就是你们的第四大优点,善于倾听!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里,你们会有出色的表现。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精选

《送元二使安西》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诗二首》中的《送元二使安西》。
本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深厚的友谊和离别的悲伤。
具体内容包括:1. 熟读诗文,理解诗意。
2. 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朗读《送元二使安西》,理解诗中的字词、句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理解友谊的珍贵,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一首送别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诗文:学生齐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中的字词、句意,理解诗的内容。
4. 鉴赏古诗:分析诗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分享各自的感受。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答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送元二使安西》2. 作者:王维3. 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4. 重点:古诗鉴赏方法、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答案:意象有:朝雨、轻尘、客舍、柳色。
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意象,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友谊的珍贵。
2. 课外拓展:收集一首送别诗,分析其艺术特色,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和艺术特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送别诗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嗯,同学们今天可真精神!哎,谁知道今天星期几啊?(今天星期二)这句话如果用你的家乡话该怎么说?看,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地方,表达的方式就不一样,可见,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有多丰富啊!而像这样丰富的还有我们如宝库般绚烂的古诗词文化呢!那呆会儿,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好吗好,上课――一、知诗人,解诗题.师:今天咱们学的这首新诗的作者大家并不陌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他的经典诗句,他是谁?(王维)师:对,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板书:唐王维)师:这个人啊,不仅诗写得好,画画也堪称一绝,就连大诗人苏轼也用八个字来这样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次,他特地来到渭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来送元二这个人出使到安西去.(板书:送/元二/使/安西)来,把诗题读读---(两遍) 师:哎!说到出使啊,我倒想问问,谁知道出使是奉谁的旨意去的(皇上)不去就要——师:看来,元二此行是非去不可了.二、晓诗音,明诗意.1.自由读诗.下面请你自由的把诗读两遍,注意,读第一遍时,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争取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要注意诗句的停顿,争取把诗念通顺.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全诗)好,谁愿意来读一读2.指名读. 顺势解多音字.(朝,舍)3.再指名读。
(谁还愿意来读一读这回可要读准确,清楚.)4.齐读. 字词的障碍扫除了,让我们一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来读一遍.5.配乐朗读(点击). 师:想不想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这并不难,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

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有关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5篇学生通过阅读各类文本,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现象,扩大视野,提高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下面给大家分享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欢迎阅读!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篇1上节课我们陪着李白在江边送走了孟浩然,这节课我们又将与诗人王维一起送走另外一个人。
这又是怎样的一副送别的情景呢?板书课题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老师的问题,齐读课题用学过的知识引入课题,使学生更容易弄清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1、看到课题,谁能告诉我这诗题的意思?重点解释“使”的意思,说说和上一首的不同之处。
2、根据学生说的总结二人的关系。
3、在上一首诗中有两句成了千古佳句,谁知道?在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千古绝句,他是不是也是作者目送友人离开时发出的感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理解:“使”是皇帝之命出使,奉命出使不得不去。
不同:一个是戴着使命的任务,一个是前往广陵的游玩。
2、通过课下搜集的资料介绍二人之间的关系3、积极大胆的发言用比较的方式来学习,较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
了解诗的背景对理解古诗有着很好的作用。
1.展示。
(解诗题,知作者。
)(1)我知道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我能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我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1、这首诗老师打算让你们自己来学习。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古诗的方法,就按照这个方法来走进王维送别的画面吧2、检查朗读情况,纠正错误。
3、分成学习小组,了解诗意。
1、将诗句先读通顺,再结合文中注释来初步了解诗意。
2、指名认读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习的习惯,放手让孩子自主自由的学习,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详略得当,真正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能发挥小组内成员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2、提出学习目标:(1)、解诗题,知作者。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古歌,背诵古诗。
2 、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1 个生字。
3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4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生分析:学生以前学过王维的诗,对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能比较流利地读出古诗,借助老师的视角能知道这首诗是先写景,后抒情,但对诗中蕴含的情感理解得不到位,诗的韵味与情感没有朗读出来,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引导重点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对古诗。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从咿呀学语时,爸爸妈妈就喜欢教你们背古诗,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古诗。
今天老师就考考你们,我背上句,看你们能否接上下句。
有信心吗?(师生对古诗)2. 板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看老师板书题目。
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领读课题)3. 解诗题。
“元二”是指一个人,姓元,猜猜看,他在家排行老几?(师生互动)所以称其为元二。
想想看,“使”怎么讲?(师生互动)出使,古时候,朝廷给有识之士委以重任,去一个地方完成任务,为出使。
安西,是一个地方,唐朝安西都护府,是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雨”、“柳”、“酒”等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读题解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谁来读读题目!
2.指导学生读题、解题
指生读。
评价:读得很正确,声音很响亮。
注意听老师读,你听出了什么生回答。
指读、齐读
3.你们能从古诗的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重点提醒:
谁送谁去什么地方?
元二,原名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还有一个诗人他姓董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称为董大。
使是到,出使的意思。
安西是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库车县,是唐朝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二)指导朗读,读出诗味
1.生读诗
我们学习古诗啊,第一步就是把古诗读正确。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正确。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
好自由读《送元二使安西》,开始。
(大屏幕出示古诗)
2.指导读古诗
(1)指名读
好,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来,孩子。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有几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评价:读得很正确,把好几个多音字都念准了了。
比如“朝雨”的“朝”、“客舍”的“舍”、“更”字)
老师要问一下,朝雨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时候下的雨?
“朝”在这里是“早上”的意思,跟“朝思暮想”“朝发夕至”的“朝”意思是一样的。
“朝思暮想”的意思就是早晨晚上都想念,“朝发夕至”是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
把这两个词语抄在这句话旁边,学语文要善于积累。
再来看“客舍”的舍字,另一种读音是舍,谁会组词?
客舍的舍是房屋的意思,你看这字,上端象屋顶,下端象建筑物的基础。
中间是客舍招徕顾客的酒旗。
更这里念第四声,跟更上一层楼的读音一样,是再的意思。
尽是完的意思,更尽连起来就是再喝完的意思。
指生读
还有谁来!指生读
(2)师生对读。
同学们,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韵味来。
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并注意看我的手势!停!读古诗,要稍微柔一点,拖一点。
重新来!
好!味道出来了。
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3)同学们,你看,这样一读,这诗味越来越浓了。
现在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古诗!(三)、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同学们,据老师了解,王维不仅是个诗人,而且是个画家,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现在就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诗的前两行,读的时候注意:看看书上的注解,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自由畅谈。
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谁来说一说。
指生说
3.追问:他看到了雨、柳树,还有客舍,哪又是怎样的雨?(小雨、细小)你从哪里看出来?浥轻尘是什么意思?这雨还把什么湿润了呢?又是怎样的柳树呢(嫩绿、柔软)!绿树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谁能把诗句中描绘渭城早晨的景色说完整?
4、出示图片,是啊,这雨朦朦胧胧,这雨晶莹细小,这雨飘飘洒洒,刚好湿润着尘土,这柳苍翠欲滴,这柳随风舞动,这柳细长柔软,与青砖绿瓦的客舍相映成趣,此时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眼前出现的的画面?
(如诗如画、诗情画意、风光如画……)
读出这样的感觉来。
指读,齐读
5、同学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肯定会勾起王维的一些美好回忆,在王维的心中,在王维的记忆里面,和元二会有怎样的快乐日子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想到看到的写下来。
请你在写话纸写一写。
(背景音乐《琵琶语》)
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月光皎洁的晚上,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遍畅谈着……那也可能是鸟语花香的日子,两人人对坐在一起,喝着茶,吟诗作画……那还可能是……
评价:好快乐的时光!真让人羡慕的朋友!
6、渭城的美景,温馨的回忆!然而,就在这么一个空气清新,春意盎然的早晨,元二就要奉着朝廷的旨意从渭城出发,去安西镇守边疆了。
(大屏幕出示地图)大家请看大屏幕,这里是渭城,在当时的首都长安西北,往西要经过阳关道这个交通要道,从渭城到安西整整3000多公里,相当于我们大荆到杭州距离的10倍,就算用上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日夜兼程,也得用上整整半年的时间。
同学们,这就是元二一路所经之地。
(课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学生看图片
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什么词语你来说。
指生说(荒凉、黄沙漫天、遥远……)这是怎样的一路(
辛苦、困难)
7、这一路,如此的遥远,如此的艰辛、如此的荒凉,而他们现在渭城一幅诗情画意的、如诗如画风光,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沙漠,长途跋涉,孤身漂泊,
王维心里还会油然而生什么之情呢指生答
(伤感,不舍,留恋、担忧)
(出示: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读出你的伤感,读——
带着你的不舍,读——
齐读
9. 同学们,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板书:柳)“柳”和“留”谐音,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
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然而,在这离别的时刻,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化成一句话,那就是——(大屏幕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君是指谁仔细读读这句话,想想,用我们现在的话,王维怎么劝元二呢都劝了些什么呢他又把所有话都凝聚在哪一样事物上那就是一杯一杯的?——板书:酒
2、同学们,此时此刻,这只是一杯简单的酒吗?王维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
(友谊、祝福,关怀,牵挂,恋恋不舍……)
带着你的这份关心,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带着你的这份祝福,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不管关心也好,祝福也罢,这酒里有他们深深的惜别之情啊,板书:惜别之情,
齐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杯一杯又一杯,不知喝了多少杯!马车就要起程了,拿起酒杯干最后一杯了,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于是,情动而辞发,《送元二使安西》就这样诞生了!(出示全诗播放,背景音乐《阳关三叠》)
教师深情范读
学生齐读
师生对读
2.知道刚才的音乐是什么吗?是根据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叫《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千百年来成为了歌颂友情的千古绝唱。
3.自古人生伤离别!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甚至成为永别。
古人自古重离别,因为送别留下了很多千古名句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因为离别,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因为离别,诗人王勃曾经这样写道,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因为离别,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写道,读——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也是因为离别,诗人王昌龄曾经这样写道,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还是因为离别,诗人高适曾经这样写道,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下课!
板书: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元常
柳酒
惜别之情
作业:
1.背诵《送元二使安西》。
2.搜集别的送别诗或带“柳”字的诗句背一背。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