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建筑文化差异
中日园林之差异与内涵浅析 李维之

中日园林之差异与内涵浅析李维之发表时间:2019-06-20T10:41:38.0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8期作者:李维之[导读]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日两国的地理环境差异和思想文化差异是造成中日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经过世代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中国的儒化人文山水园;日本民族大量吸收中国文化艺术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佛化自然山水园。
差异因素1:地理环境的不同中日两国地理环境的本质区别在于大陆和海岛的差别。
形成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综合起来反映在园林上即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对比。
中国自然景观巨大而瑰丽,日本自然景观细腻而纤巧。
中国地域辽阔,具有丰富的山岳风景资源和水域风景资源。
正是这秀美壮丽的河山,培养了中华民族早熟的山水审美意识,也成为中国园林模山范水的蓝本。
水景取象多为江河溪瀑的流水和沼泽湖海的静水两方面;而山景取象,园池以外的是以中国本土的山峦为母题,园池以内的则是以蓬莱仙山为蓝本。
日本地形狭长,四面环海,拥有优美而丰富的海岸线。
多丘陵、湖泊、温泉,但也多火山地震。
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日本民族坚韧顽强又虚心好学的性格,体现在园林创造中,日本园林具有很鲜明的兼容特性。
与中国相似的陆地环境,加上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使得日本园林也选择了以山水为骨干的形式,但由于日本国土四面环海的海洋性,而使日本园林在以后的发展中朝向海岛型发展。
日本园林的山取象于富士山和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屿及其周围四千多个小岛。
总体上看,日本园林本质为池泉式,以池比拟海洋,以石比拟矶岛,泉为水源,池为水象,池泉为基础,石岛为点缀,舟桥为沟通。
但与中国巨大而瑰丽的自然景观相比,日本自然景观细腻而纤巧,因此日本园林更偏重于追求小巧而亲切的风味。
如果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决定园林山水性质的不同,那么气候差异则决定了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中国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很大。
[日语学习]中日文化差异
![[日语学习]中日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8e4256a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5.png)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
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
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
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
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
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
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
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
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
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
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
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
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
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
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
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
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

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总结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建筑风格中。
从古代到现代,建筑风格一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演变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面貌。
本文将探讨建筑风格在不同文化中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东方传统建筑与艺术风格东方传统建筑注重平衡和和谐,倡导融入自然的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均衡、对称、谐调、和谐、顺应自然”。
典型的代表有中国古建筑中的古代宫殿、园林等,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这些建筑注重空间布局、颜色运用、艺术细节等方面,强调对称与谐调,并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二、西方古代与现代建筑特点在西方,古代建筑风格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演变。
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化在建筑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的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典型的代表有帕特农神殿;而古罗马更注重实用性和宏伟的建筑形式,如竞技场、斗兽场等。
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现代建筑形成了更多元、自由、个性化的风格,如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现代主义建筑等。
三、东西方建筑风格的差异与影响1.文化及哲学影响:东方建筑注重内外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东方文化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
而西方建筑更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突出了人类的主导地位。
这种差异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观念,体现出东西方人们对自然与人的态度和认知差异。
2.审美观念差异:东方建筑更加注重对称、平衡与内涵,以及文人雅士的意蕴。
而西方建筑风格更倾向于个性化与从众,崇尚新颖和独特性。
这种审美观念差异源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审美传统,展现出各自的艺术魅力与特点。
3.建筑材料与技术差异: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东西方选择和使用的建筑材料存在差异。
东方建筑偏向使用传统的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和瓦片等,注重的是与自然的和谐。
而西方建筑由于工业发展较早,更多地采用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追求结构的稳固和创新。
中日古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
古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
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
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
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
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
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
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
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
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
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
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
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
这种共通性是多方面的。
中国作为古时东方的中心,先后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科技传入日本。
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全面的深刻的影响。
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将汉字作为拼音开始的。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
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及相似的交通条件。
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从文化角度来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文化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古代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文化传承者,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等文化形态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二、礼仪习俗中日两国的礼仪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的吃饭方式差异比较大,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而日本人则偏爱使用料理用勺。
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日本人在依次相互敬酒后,会提出"干杯",表达对友谊、感情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曾因为这个传统引起争议,因为它的存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陋习,注重礼节却忽视了内容。
三、节日文化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在中国,春节被称为"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日本,奠基节假日被称为正月里的一项特别节日,节日里的活动包括另外的选择百句菜单、一起向神人祈求等。
在另一方面,则是新年庆典、八月节庆典、神田庆典等,以及传统农事典礼。
四、风味文化中日两国的风味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复,讲究颜色、香味、口感的统一协调;而日本菜则比较精致,多讲究清淡、自然、新鲜的口感,比如说寿司、生鱼片、和食等,不同的海鲜和蔬菜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不管是什么菜系,饮食文化都是中日两国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传统文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了诗、书、画、酒、茶、瓷器、戏曲等多种美术形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于"和风",包括了茶道、花道、剪纸、传统戏曲、武术等艺术形态。
无论是哪种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交流和包容的基础上,依然可以促进两国互相了解,实现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经常用来比较,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供大家参阅!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国,在历史文化的长流中,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一次接受外来文化的高潮。
虽然日本传统文化几乎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人民也将传播而来的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本土化,因此中日文化虽然源于一宗,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只是在这种特点之下,依稀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但在近世纪,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的禁锢下,在科技上未能紧跟世界步伐,而日本却经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因此,在现在看来,日本文化主体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了富有本国特色的西方文化,比如日本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起源文化差异茶文化日本文化的起源因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交流频繁,这种影响十分深远。
但是日本人民也注重结合自己实际,不断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因此日本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由此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文化。
从历史来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唐朝文化,比如汉字、官制、法律、工农业生产技术、饮食、衣着等各方面。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日本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以此解内忧攘外患。
因而明治维新在这种条件下“出生”。
日本西化在当时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发展已经决定了落后国家要成为被掠夺者的境地,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也正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的文化发生了很大改变,或者说是新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前,不论是在内里的思想上还是外在的表象上,日本文化都烙印着深深的中国印记。
而明治维新,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还有教育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以下是明治维新的措施: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中国古典园林与日本园林异同

3 .中日古典园林风格类型的分析
• 中国园林大致可以分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 庙园林、名胜游览区。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私 家园林有时代风格,从西汉自然山水园到明清人文山水园。 江南园林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寺庙园林建筑 金碧辉煌,殿堂之庭,栽植松柏竹等常青树木。名胜游览区 是结合自然山水开发,具有公共游乐性质的园林。 • 日本园林有以下几种类型:枯山水、茶庭、池泉园、 筑山庭、平庭、寝殿造、书院造、净土宗。枯山水即在没 有池水溪流的地方仅立山石,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做法。 池泉式园林偏重于池泉为中心,筑山庭则是偏重于堆土山, 平庭是在平坦地面上进行园林规划。茶庭是在进入茶室前 的一段空间里,布置各种景观。寝殿造、书院造、净土宗 主要是依据主体建筑而命名。
中国讲求“瘦、 透、漏、皱”
日本选石以浑厚朴实为贵
4.3 理水的比较
中国园林讲究真水的处理,日本园林有真水和枯水两种 处理。中国园林理水讲求“宁静致远”,以静赏为主。日 本池泉式园林欣赏水的清澈通透,而枯山水以白砂之水表 达空灵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讲究来龙去脉,显示疏水未尽之意。 理水原理为“小水则聚,大水则分”,丰富空间。日本园林 只重来水,以泷口交代,水体较小,以聚为主。
制作人:张勇
中国古典方面发掘这两种风格 所体现的自然之美,揭示两个民族如何感悟 园林,如何再现和表现自然;另一方面通过研 究,学习日本园林的长处,结合中国造园艺术, 为当今中国景观设计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造成中日古典园林艺术差异的原因
• 中日地理环境和气候与思想文化差异是造成中日古典 园林艺术差异的外因和内因。地理环境区别是大陆和海岛 的差异,在园林文化上就是山水文化和水岛文化的区别。 • 气候因素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园林建筑和植物的差异。 中国南北跨度大,北方建筑防寒为主,较厚重;南方建筑通风、 采光为主,较小巧,园林植物也有较大差异。日本属海洋性 气候,温度较高,雨量充沛,树木资源丰富。日本园林建筑用 拉窗和拉门分隔,可以拉开,形成通透的空间。 • 思想的差异上,中国偏于儒,表现为乐天爱人,日本偏于 佛,显示出孤独的禅意和对短暂人生的思考。
东西方古代建筑材料差异原因分析

东西方古代建筑材料差异原因分析古代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是彰显文化、历史和技术的重要载体。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古代建筑在建筑风格、材料使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对东西方古代建筑材料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
一、气候环境的影响气候环境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东西方建筑的气候条件不同,因此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有所区别。
1. 东方古代建筑材料东方地区主要指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多为亚热带和温带湿润气候。
在这种气候下,建筑材料需要具备防潮、耐水、防霉等特性。
东方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材料包括砖、木材、竹子和青瓦等。
砖和木材在东方古代建筑中占据了大量的使用比例,这是因为这两种材料具有良好的防风防水、保温隔热效果,同时木材还可以起到支撑建筑结构的作用。
2. 西方古代建筑材料西方地区主要指欧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多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这种气候环境下不仅要考虑防潮、耐水等问题,还要考虑材料的耐寒性和耐火性。
因此,西方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材料包括石头、石灰石、砖和木材等。
石材是西方古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因为石材耐火、抗震、耐寒、防水、防腐等特性优异,是适应西方气候环境的理想选择。
二、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是东西方古代建筑材料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影响了材料选择和使用。
1. 东方古代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木结构,砖木结合”,认为木材可以保护居民的精神,同时也与中国强调“文人墨客”的文化传统有关。
古代中国还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材料,如石灰涂料、壳粉和黄土等。
黄土是古代中国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它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防水性能,是中国南方气候酷热季节建筑材料的理想选择。
2. 西方古代建筑材料在欧洲,古代建筑材料选择的文化传统主要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
古希腊建筑中常用大理石、花岗岩和石灰石等石材,这种材料具有质地坚硬、耐腐蚀等特点;罗马帝国时期开始广泛使用水泥和混凝土,这种材料也成为欧洲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材料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共通处
日本的传统房屋分为几个阶段。
古代:飞鸟时代、奈良
时代和平安时代(还包括飞鸟时代以前的绳纹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坟时代)。
中世纪:包括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近世则为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
飞鸟时代,日本主要受南北朝影响,佛教盛行产生了宗教建筑高潮。
其中包括法兴寺,法隆寺,四天王寺。
在细节上使用的手法如忍冬叶装饰与我国敦煌的一些石窟采用手法相似。
白凤时代,这时期的日本主要受到隋唐代影响。
奈良时代逐渐形成统一的风格,既有中国唐代建筑的明显特征,又在向有日本化的特点过渡。
镰仓时代,日本与宋元文化交流密切,这时期的日本留学僧带回了彻底的仿宋式建筑。
到室町幕府时代,造园活跃,兴建楼阁成风,日本住宅建筑也开始打破古老的文化,并形成了一种地上铺满榻
榻米,顶棚被装修,有角柱,高低隔板与书院的固定建筑样式,这就是书院造建筑。
桃山时代出现了日本独特的优秀建筑如桂离宫。
二:中国传统建筑与日本传统建筑共通原因
在中国建筑设计界有这么一句话,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能不去日本。
有一位建筑师为一座大型仿古社区设计了一座唐塔,很多人看后惊叹,怎么把日本塔搬到中国来了。
不得不说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是存在一定的共通性的。
这种共通性是多方面的。
中国作为古时东方的中心,先后将汉字,儒学,佛教,律令,科技传入日本。
日本的文化受到了中国文化全面的深刻的影响。
日本最初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日本文字的产生和形成是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后将汉字作为拼音开始的。
公元6世纪中叶,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与艺术,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布局方式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等,使日本建筑技术出现了飞跃。
英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帕瑞克·纽金斯说:“当我们研究日本建筑时,我们发现,正如许多建筑艺术史实中所述,日本建筑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之大。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及相似的交通条件。
事实上,作为一种全新文化的注入,日本在公元1世纪时就已经接受了典型的中国南方建筑形式,尽管它存在不少缺陷,但由于适合日本群岛的环境气候条件,仍然被沿用下来。
而且日本是一个积极对外开放的国家,除在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它总是在不断积极地吸收他国的优秀技术和文化,使之与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相融合,创造出适应本民族的新文化。
三:中国宫殿建筑与日本宫殿建筑的不同处
我们游览故宫或其他中国古建筑时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中多有斗拱、出挑的屋檐,它们一开始都是作为房屋结构的一部分,用以支撑房屋,保证房屋的稳定性,而后来逐
渐退化为单纯的檐部装饰或者是等级的象征,如重檐,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适用于不同的规格与等级之下。
日本沿袭了榫卯连接的木结构建筑,但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华丽,它将结构直接暴露在外,不以复杂的工艺、技巧去装饰它,使房屋整体看上去简洁、质朴、自然,这与中国建筑截然不同。
在皇宫建筑中,日本所体现的也是崇尚自然,简单的思想。
“日本之美”的代表桂离宫正是轻快,简素,与自然合二为
一。
桂离宫内的御幸门是竹编的、相对不高的建筑,有一道竹篱笆与之相连。
园内建筑的屋顶多为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构建,墙体并无过多涂漆,花纹装饰。
园内整体采用自然要素为主要建筑材料,既表现出了皇家的尊贵清雅又实现了与
自然的调和。
中国的皇宫建筑追求的更多是一种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等级严明。
高高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的屋顶结构特点是在正房与房檐的接合有断坡的, 叫做“葺”,它是歇山顶的变形。
屋面全葺桧树皮。
高级的或天皇用的建筑只能用桧树皮葺屋顶,这不同于中国宫殿屋顶使用的琉璃瓦。
常御殿的屋顶是“入母屋屋顶”,屋面全葺桧树皮,外檐的柱子暗红色,内檐全用白木。
京都御所其他次要宫殿的屋顶也大多类似常御殿屋顶为入母屋屋顶。
从紫禁城与京都御所的屋顶形式与最高等级可知,中国宫殿屋顶具有多样性,以重檐庑殿等级最高。
日本宫殿屋顶的样式比较单一,以“葺”
屋顶等级最高。
而京都御所的布局与紫禁城不同,它只有紫宸殿一组院落基本是对称的, 其余的极其错落。
主要建筑物向东北方延伸, 依次是小御所、御学问所、常御殿等次要的仪典性的或日常起居、读书、宴乐等用的建筑物,西部大都是次要的或者服务性的建筑物。
四:中国宫殿建筑与日本宫殿建筑不同的原因
①文化因素
中国在儒学的长期熏染下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等级观念。
整个社会也因此形成一种严格的礼仪制度,其中等级、秩序是最根本的体现。
所以中国的宫殿建筑布局呈现严格的对称,反应等级的建筑各守其位,各司其职。
日本主要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禅对“空”、“寂”、“灭”的追求和原始神道朴素的自然本位的思想使日本人更愿意去发现自然中真正的美,从自然中参悟人生。
这种影响也反映在了日本的宫殿建筑中,追求自然,纯粹,无矫饰。
②环境因素
中国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黄河流域一带的地势大多是平原,有足够大的区域去建造一座左右对称,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宫殿。
而日本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国,资源有限,多丘陵。
不对称布局使建筑与起伏地形结合,将建筑融入自然之中,掩映在山水之下,给人以空灵之感。
③政治因素
中国历代皇朝都是高度集权的,因此,皇宫的设计充分体现着国家的权力。
以东、南、西、北、中为基本要素的中国天下观,认为“天下的形”象征了帝王对天下的统治。
王城、王府和宗庙等的轴对称性就由此延伸而来。
宫殿建筑的主人天皇在日本历史上的存在价值与中国的皇帝不同。
日本历史上有两种统治者, 天皇与将军。
实际上, 掌握实权的是将军, 天皇只是日本国的象征而已,国家由以将军为主的幕府来管理。
虽然天皇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但作为国家名义上的主宰,天皇制度一直受到了很好的保护。
因此, 天皇不像中国皇帝手握霸权,也不需要让人感受到由建筑带来的强烈的等级观念。
五:结论
文化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诸多方面。
而一个民族也不是对外来文化照搬照抄,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建筑与日本建筑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从细节上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影响。
日本建筑在继承了中国建筑之后,依据本文化的特点和地理环境,对继承的建筑特点进行改善,最终形成了本民族的建筑特点。
由于受到禅宗思想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建筑保持着自然美、材料美、洗练美的质素纯朴的风格,追求的是人在精神上拥有绝对自由。
中国早年吸收佛教作为本国文化,也是不断探索发展,吸收融化,发
展出适应本国的佛教文化。
这也反壁画。
由于受到儒家和严格等级观念影响中国的建筑更加规矩,呈现出皇权至上的特点,宫殿寺庙非常庄重华丽,艺精致。
日
本在建筑中虽然也有体现出皇权的特点,但等级观念已没有中国那么强烈。
在对中国建筑删繁就简后,日本建筑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